登陆注册
16499400000006

第6章 天命之年(上)

四十岁的孔子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了解了自己的道德使命。孔子认为人生进入四十岁,才是真正的青春,年富力强,有自己的建树,有自己的阅历,有自己的主张。但是孔子也认为这个年龄依然有不足,那就是还没有探究明白天地之理,而人生必须到五十才能知其究竟,这就是所谓的天命之年。究竟什么是天命?进入天命之年的孔子又会悟到什么呢?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

“莫我知也夫”,没有人了解我啊。听这话,感觉孔子在发牢骚,有一点寂寞,有一点不满,又好像有很多的埋怨。其实是因为弟子们老是说“莫我知也”,孔子批评他们,不要担心没有人了解你,要担心的是你不了解别人。所以孔子这话不是遗憾之语,而是得意之言。子贡不明白,子贡说:老师,你怎么又说没有人了解你?你有什么烦恼,有什么怨言?孔子说:不是你想象的那个样子,我告诉你,我为什么有这样的感慨,是因为我现在所达到的这一个境界,已经没有人能够了解了。所以我这句话不但不是怨言,反而是自得之言。那么这个境界是什么呢?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我现有的命运,即使有不满意的地方,我也不埋怨天,不归咎人,因为我知道这就是命。什么叫“下学”呢?了解社会,了解人生,了解人心,了解政治。什么叫“上达”呢?就是了解人类的命运,了解每一个人都有每个人自身的命运。我已经到了这个境界了,所以一般人不了解我。我在这样的境界之上,只有与天地晤对。这当然有一丝寂寞,但是这是一种多么让人兴奋,让人激动,让人有充分自我肯定的寂寞啊。能与天地晤对,那岂非是人生的大境界?!

这个地方孔子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词——“天”。“上达”就是上达天命,什么叫天命呢?《论语》里孔子很多地方讲到天命,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这个词也是孔子人格境界中一个很高的境界,所以我们必须要对它有所了解。

天命也可以叫天道,它包含着人对自身所处的历史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一种认同。注意是认同,包括认识与认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认命。认识不到自身所处的大背景,那是无知,认识到这些背景的存在,却没有敬畏之心,那是狂妄。认识到它以后,一切都委命于天,消极待命,是孟子所讲的自暴自弃。因此,“知天命”应该包括两层意思。第一,要有敬畏心。也就是要通过自身的修为,领悟到人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生存,总是在一定的背景下面寄托,总是在一定的凭借中发展,人不可能孤立存在。这些我们寄托的东西,凭借的东西,就是我们的命,而我们对命一定要怀有敬畏之心,孔子讲过一句话: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

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的人,敬畏圣人所说的话。敬畏天命,我刚才讲了,为什么要敬畏大人呢?我们必须客观地说,一个人如果地位很高,他一定是有优点的,这第一点。第二,在孔子的时代,假如一个人是大人,我们对他的敬畏,不光是对这一个人的敬畏,而是对国家体制的敬畏,是对权力的敬畏。

“知天命”的第二个意思,是我们还要有进取心,这是非常重要的补充,为什么?因为假如我们一切都委之于命运,我们有可能变得消极待命,我们可能变得很颓丧,那不可以。“知天命”包含了一个意思,就是在认识到并且敬畏既定天命的前提下,也能够认识到人作为万物之长,人自身也是天命力量的一部分。天意表现在个体的身上,就是个体的历史使命,知天命、知天意,知天道,也就是知道自己的历史使命,也就是我来到这个世界上,我赋有何种使命,我该完成何种使命,我该尽何种职责。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够顺应既定的条件、既定的背景,趁势而为、百折不挠,向着命定的方向前行,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在这个过程中,哪怕碰到多少挫折、多少打击、多少委屈,我们绝不后退,为什么?因为我们认识到,这是我的命,这是我该做的事。所以对于天命的认识,最终激起我们的不是颓废心而是进取心。

所谓“知天命”,其实指的是人对自身所处的自然、历史与社会环境的认同,孔子认为只有带着敬畏之情,了解先天既定的现实后,才能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那么知天命的孔子领悟到了什么?知天命后的他又是如何看待世事的呢?

孔子这样一个知天命的人,我们看他的一生,什么时候消极过,什么时候颓丧过?他一直在奋发有为,一直在自强不息。有一个故事很有意思,有一次,子路住在鲁国都城,晚上和看门的人聊天,这个看门的人就问他,你是从哪里来的?子路就讲了:我是从孔氏那个地方来的。这个看门的人一听说子路来自孔氏,他马上就讲了一句特别有意思的话:你说的孔氏,是不是那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啊?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

这个看门的人,我个人觉得他肯定是一个特别有文化的人,因为这句话讲得太有概括性了,所以它成为了一个成语。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的很多成语是由一些文章大家、思想大家创造出来的,或者是由一些故事创造出来的,普通百姓讲的话成为成语的很少。但是这么一个看门人,他讲出这句“知其不可而为之”,变成了成语,是因为这一句话讲出了孔子最伟大的精神。

我们后人把孔子称之为“圣人”、“万世师表”、“素王”……等等。可他同时代的人,对他却有一些不同的说法。有崇拜他的,也有讥讽他的。也有讥讽而又不得不表示佩服的。还有不少讥讽的话,本身就包含着对孔子伟大精神的概括的。象这一位晨门,他对孔子的评价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这话说是讥讽也对,说是对孔子伟大的救世精神的推崇也无不可。甚至我们可以这样讲,正因为孔子是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所以他才能够成为圣人,才能够成为万世师表。

有人就说了,知其不可而为之,这不是很愚蠢嘛!所以有很多人把“知其不可而为之”看作是一个表示愚蠢的词,错了,知其不可而为之一点也不愚蠢,它不是讲智力的问题。因为已经知其不可了,所以肯定不是智力问题。已经知其不可了,反而一定要为之,要一意孤行地去做。这是什么问题呢?这是精神问题,是性格问题。

“一意孤行”是一个特别好的词,我特别喜欢这个词。因为一意孤行所对应的,是一种伟大的、绝不平庸的、孤绝的人格与精神。这是一种古典的、悲剧式的崇高,是人类精神超绝一切生物之上的证明。

所以,对天命的认同,并不会像一般人担心的那样,必然导致消极颓废,恰恰相反,它导致的是义无反顾,是见义勇为,因为天命里面包含着每一个人类个体的历史使命。孔子知道他的历史使命是什么。他不是不知道他要失败的,他知道,但是,他还知道我来到世上,注定让我去做这样要失败的事情。既然是命,我还能躲到哪里去呢?既然是命,我哪里能推脱得了呢?既然是命,我就这样一条道走到黑,一意孤行,认了!

所以,知天命,最终就必然锤炼出坚定坚毅的人格!所以既然如此,孔子也就不会有畏惧,也就不会屈服。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过程里,有这么一件事。公元前496年的事情。孔子从卫国去陈国,经过匡这个地方,匡地的老百姓曾经受到过鲁国阳货的侵扰,所以匡这个地方对阳货特别仇恨,而孔子的长相又特别像阳货。给孔子赶车的一个弟子走到匡地以后,他指着匡的城墙缺口,说了一句话,说,我以前就从那个缺口进去过。匡人一听,觉得侵害过我们的阳货又来了,于是大家就把孔子包围了,要把孔子杀了。拘禁了整整五天,情况终于弄清楚了,这个人不是阳货,而是孔丘,所以大家才放了他。在这个时候,很多弟子们都很紧张,说:老师,现在很危险,你紧张不紧张啊?怕不怕被匡人杀了啊?孔子表现得非常坦然,他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周文王已经死了,周代的文化遗产不都在我这里吗?他把自己看成是一个伟大的文化传统的继承人,我不是一个自然的生理生命了,而是一个伟大的文化传统的继承人,我的身上背负了一个伟大的文化传统。

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如果天要灭掉这个文化传统,结果是什么呢?上天不允许这个文化传统传给后代的人,这显然不可以。这么一个伟大的文化传统,难道上天会忍心让它消灭了吗?不可能,天一定会让这个文化传统传下去。既然上天要让这个文化传统传下去,那么作为这个文化传统的传承人,我根本不用担心,我一定不会被杀掉。理由很简单,我一旦被杀,这个文化传统就没了。

我们看看,孔子在这个地方表现出的是一种镇定。你说他会不会有一点迷信呢?可能也会有,但是问题是,在此时此刻,这种镇定是更为重要的。这种对于自己天命的认同是非常重要的。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

还有一次,孔子甚至遭到了弟子的陷害,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公伯寮,公伯寮后来被人称为圣门蟊螣,蟊螣就是害虫,就是圣门里面也有害虫。孔子有三千多个弟子,七十二个贤者,但是也有一个没有教好的,就是公伯寮。公伯寮在季康子的面前说子路的坏话,我们知道孔子晚年回到鲁国,孔子自己不做官了,可是孔子的两个弟子子路和冉求都在季氏的手下做官。孔子也通过他们来实现他的一些政治主张。

公伯寮在季氏面前说子路坏话,这当然会影响到子路,也影响到孔子。作为同门师兄,他不该这么做,作为孔门的弟子,那就更不应该了。

所以有一个叫子服景伯的鲁国大夫,对此打抱不平,对孔子说:现在季康子已经听从了公伯寮的话,他已经被公伯寮迷惑了。但是,我还有一个办法,凭我的力量,我可以把公伯寮杀了,把他的尸体摆到大街上示众。可见公伯寮做的确实太不像话,连旁观者都已经气愤不平,甚至要把他杀了。孔子怎么说的呢?孔子说:我的道,如果能够得到实现,那是天命,如果不能得以实现,那也是天命。公伯寮能够影响天命吗?他的这一句话,实际上有这样一层意思,既然人有天命,人在人生旅途中所碰到的一切,无非都是天命,公伯寮何尝不也是我命中注定要碰上的呢?既然他是我命中注定要碰上的,我又何必怨恨他呢?他也是我命运的一部分啊。所以,不用杀他,不用管他,我们接受吧,这就是命。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论语·宪问》)

我们看看,按照孔子的这个说法,天命观不光让我们有敬畏心,不光让我们有进取心,还能够让我们有一颗宽容心啊。因为有了天命观以后,我们更通达,我们更宽容,我们能够善待一切,甚至能够善待自己的对手。

孔子的天命观使得他的人生总有一种使命感,也正是这种使命感使得孔子能从容看待贫富、凶吉、祸福,并且孔子还认识到并执着于自己更伟大的使命,这就是仁。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孔子说财富和权贵,这是人们所想要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获得,君子是不会安处其中的。穷困和卑贱,这是人们所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君子是不躲避的。君子离开了仁德,怎样去成就他的美名呢?君子是连吃一顿饭的工夫也不能违背仁的。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与仁德同在,在流离困顿的时候也必须与仁德同在。

君子有仓卒急迫之时,有流离困顿之时,但君子既然承担了安顿天下的使命,他就必须永远与“仁”同在。

这也是知天命。我的道德使命历史使命是“仁”,走在这条道路上,造次也好,颠沛也罢,我敢一意孤行,我有勇气一意孤行!孔子就是这种有杰出的人格的伟大人物,义无反顾,奋然前行!。

在《论语》的最后一章,孔子讲了三句话: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

《论语》的最后一章,算是总结性的话了吧。他说,不懂天命就不可能成为君子,不懂礼也不能立足于社会,不懂得分析辨别言论,你也就无法了解别人。什么叫“知天命”呢?就是知天道,知自然,了解自己的使命。什么叫“知礼”呢?就是知人道,知社会,知道社会的文化制度。什么叫“知言”呢?就是知人物,识贤愚,知道该和什么人打交道,不该和什么人打交道。可以说,《论语》二十章五百多则,结束语这三句话是三大纲领,让我们知道要做人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三大关系。这也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所在。

我们讲到现在,讲到了孔子的知天命。但是,有一个问题,难道孔子的天命之年仍然是在书斋里度过吗?难道他就这么满足于独善其身,满足于和弟子们在一起讨论学问,而没有想到利用世俗的政权去兼济天下吗?他自己可是说过一句话,叫“修己以安百姓”,你“修己”已经修得很好了,你何时去现实的政治中,显露一下伸手、去安顿百姓呢?

同类推荐
  • 鲍鹏山说墨子

    鲍鹏山说墨子

    墨家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影响深远的学派,但是,在后来的历史中,几乎销声匿迹,这让后世的学者们觉得不可思议。而正因为历史记载的稀少,使得墨子本身成为一个谜。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从仅有的历史记栽中去探寻墨子呢?
  • 中华家训2

    中华家训2

    “家训”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内涵、独特的艺术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生活。它怡悦着人们的情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感化着人们的心灵。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质。这都将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所谓“家训”就是中国古人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诗歌、散文、格言、书信等。家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并利用这些知识,对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一定会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 北山酒经

    北山酒经

    《北山酒经》分上、中、下三卷。上卷追述了酿酒的发展历史,中卷和下卷介绍了酿酒的具体技艺。《北山酒经》虽为酿酒技艺的专著,实则却渗透着酒文化的浓重缩影,为饮而酿,酿则必饮,可谓关乎酒之品质的重要著作。
  • 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为唐代著名高僧唐玄奘口述,门人辩机奉唐太宗之敕令笔受编集而成。这是玄奘游历印度、西域旅途19年间之游历见闻录。全书内容丰富、文字流畅、叙事翔实。
  • 国语

    国语

    《国语》以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为主,通过各有风格、各有特色的语言来塑造人物性格,表述不同人物的思想及命运,记载波澜壮阔的历史大事。
热门推荐
  • 虐圣坑神

    虐圣坑神

    古有真神,为救爱妻;焚亿万生灵,炼回魂血丹;受天之谴罚,坠轮回之道欢迎加入虐圣坑神读者群,群号:465463338欢迎喜欢本作品的读者加入,催更请加作者QQ:69220682
  • 巅峰霸权

    巅峰霸权

    战争在他不愿意的时间开始,他却用自己满意的方式结束战争。战争对于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是正义的,而对于失去一切希望的人来说也是合理的,而他不知道自己是属于那一种,但是战争的结束是需要胜利者的同意的,而他就是那个胜利者。
  • 黎染

    黎染

    宫家养女流霄,遭妹妹背叛,借尸还魂,从此,变强不再是梦!打庶姐,收小弟,创奇迹……
  • 双垂泪

    双垂泪

    他hi万人敬仰的大宋太子。她是芙蓉园的歌女。为了自己心尖上的人她步步向他走进,却不料自己早已踏入另一个圈套。一生的爱恨,一世的情缘,缠绕他们的是一段不可回去的爱情。到头来是空等一场,还是白头偕老?冥冥中,自有注定。
  • 花碎人离

    花碎人离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下一世的他和她能否一生一世不分离,看他如何打破天道
  • 上古卷轴:吞噬

    上古卷轴:吞噬

    武之一道,多为险阻。武道之心,当如山之不移;历练之志,当如竹之坚韧。上古卷轴,吞噬大道,少年意外得之,从此改天命,噬乾坤!
  • 那年的今日

    那年的今日

    那年校园的一些事情,随笔之文。全部虚构,随性之笔。
  • 华夏全明星

    华夏全明星

    简介一:秦始皇雄踞咸阳,刘秀占领洛阳,大唐割据长安,朱元璋在凤阳仰天长啸,更有女真突厥鞑靼东瀛虎视眈眈,谁才是天下共主。项羽、吕布、冉闵、李存孝、李元霸谁才是举世豪杰。姜子牙,诸葛亮、王猛、赵普、刘伯温谁才是天下智囊。人生薄凉,生死无常,且看小人物李无常一步步成长,与中华五千年精英们斗智斗勇。简介二:潘郎掷果,荀彧留香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杀胡令冉闵白袍将军陈庆之十三太保李存孝西楚霸王项羽火烧赤壁周公瑾兵仙兵圣兵神人屠?或者诗酒剑仙李太白广陵散嵇康一曲胡笳就孤城刘琨?或者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亦或者是姬发,纣王,姜子牙,妇好…………你到底喜欢哪位?这里应有尽有。
  • 赵四小姐:战火成全的爱情传奇

    赵四小姐:战火成全的爱情传奇

    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幽居生活,孤寂荒芜的山野间,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将军,一个优柔华贵的大家小姐,相互依偎走过一个个春夏秋冬。孤灯旧书寂寞夜,她是红袖添香伴读书的红颜知已;韶华易老伤心时,她用温情为他驱散寂寥。这便是赵一荻和张学良长达七十二年的爱情传奇。本书从民国天空的一抹红霞展开,讲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乱世,一个多才的、至情至性的大家闺秀从十五岁情窦初开的青丝少女,到年近百岁心如止水的白发老婆婆,倾付一生,只为与所爱的人厮守到老的故事。
  • 神霄之境

    神霄之境

    杯中酒,一滴忘尽千般恨。掌中剑,一剑斩落云中仙。“载酒寻花,仗剑纵横”,是一个不醒亦不眠的梦想。一朝魂归异世,人生重启,梦想复燃。其山高,云生重楼,剑动风雷。其人秀,花娇学脸,眼媚如妖。虎啸深林,龙潜九渊。人鬼神魔争霸,君臣父子相残。刀剑之世,命如转蓬。众生相战,神鬼同途。要活下去,便要心坚如铁。要杀我吗?握紧你的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