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694600000017

第17章 大哭过的人,才懂大笑不易(1)

视死如归

“我有一个朋友……”

总以这句话开头,并不是什么好事,一来没有那么多朋友好糟蹋,二来也没有那么多故事好糟蹋。

鸡汤喝多会腻,暖文看多了发寒,就算朋友的故事再精彩,读得久了,也起妊娠反应。

假如有这么个人,不是朋友,只是点头之交的熟人,平时碰到了打个招呼就擦肩而过。

然后突然有一天,你得知他死了……会不会有点儿想法?

这几天恰逢考研报名。

我想起去年参加考研补习班时认识的一个胖子,我忘记他的具体姓名是什么了,只是记得他的体型朴实刚健。

上课的座位安排,我俩是前后排,这个人说话很少,属于性子沉闷的类型,和我这种事儿逼尿不到一个壶里,所以我和他几乎没有什么接触。

我对他最深的印象就是这个胖子很喜欢吃东西。一顿早餐能顶我两三倍的量,上课偷偷摸摸吃,下课光明正大吃,做题的时候吃,休息的时候也吃,我很少见他嘴闲下。

2012年夏天,北京下了一场暴雨。那天我们还在上考研的专业课,下午淅淅沥沥,到晚上出教室的时候积水已经漫过膝盖了。

我没带伞,正为怎么回去发愁,就瞅见胖子蹲在教室外面,把书包里装着的各种吃食都拿出来,该系上袋子的都勒上几道,该封口的都小心翼翼检查一遍,然后点兵点将挨个数数放回书包里。外面的雨都连成了一道幕布,下得太大了,胖子站起身,又把自己的短袖脱了下来,把自己的书包裹住,然后用胳膊夹住书包,光着膀子冲进雨里。

肥硕的身躯在雨中笨拙不堪,但是胖子的面容却神圣宛如抱着炸药包冲向敌人碉堡的董存瑞。

除此之外,他好像就没有什么突出事迹了。考研那半年,大家都是忙忙碌碌的,自家人顾自家人。来了教室,也没什么太多的言语,撑死有题目不会做才前后左右大家一起聊聊看。

大概是到十一月底十二月初的样子,考研机构为了强化训练,让我们都住在安排好的宿舍里,一个人一间,外面有自习室,还配备了盥洗室。

我睡不着,去自习室做题。

那已经是半夜三点多钟了,我路过盥洗室的时候,看到胖子正端着个盆儿接水洗澡。水池旁边还放了一个凳子,胖子把手机搁在上面,放张学友的《她来听我的演唱会》。

水哗哗地流,顺着他凸起的肚子。

那应该是我最后一次注意到他。

直到今年年初,从其他人的口中得知胖子自杀了。

有人说他已经考了三年,这一次又没考上,还有人说他是和女朋友分手了,再加上家里也出了点儿事情,才选择了自杀。

我一开始听到这个消息,稍稍有些吃惊,虽然也急着问确切的原因是什么,但我知道其实心里已经没把这个当一回事儿了。或许是我冷血吧,胖子的死对我来说,只剩下谈资的价值。

六月份毕业的时候,我喝了很多酒,早上四点钟就醒了。

宿舍是在十二楼,我站在阳台向下望,大脑昏昏沉沉。

突然萌生出一个想法,跳下去好不好?

我又猛地被这个想法惊醒,觉得自己一定是疯了。

然后莫名地想到自杀的胖子。

我连他到底是哪个学校的,爱好什么,籍贯何处都不清楚。作为2012年考研大军中的一员,他只是不起眼的那一个。

我记得看过一本书,里面写着“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一个人最大的也是最后的权利。”

我和他并不熟悉,甚至描述起他的事情来也因为信息的稀少而显得十分苍白,但他的自杀却让我明白自己所处的假想的纯白的学生时代,也可以鲜血淋淋。

我觉得所有死法里,跳楼算是刺激和痛苦都能达到最大的那种,你可以在人生中享受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超人的感觉,然后摔成一摊肉泥。

像是被踩烂的番茄,这真是一个很不好的比喻。

电影《草莓百分百》里有句台词:青春就是吃自己喜欢的食物,胖而短暂地活着。

这话不假。

我把胖子的事儿告诉了李少白,问他究竟一个人会在什么情况下选择死亡?

李少白不屑地说你别问得这么文艺了,一个人在想死的时候自然会去死。然后他就不再理会我,转身去写他的剧本了。

李少白是这个二十九岁大龄北漂文艺年青年的笔名,我和他是因为稿子上的事宜认识。我曾经问过他真名是什么,但李少白不愿意告诉我。

他的讯息,我也只是大致了解。

马上奔三,来自河北最着名的工业城市石家庄,自幼吸食工厂废烟,号称五谷不分五毒不侵,末流大学中文系毕业,北漂七年,尚未立业。

但是李少白说他其实有业,他是个剧作家。

他要写一个惊天的剧本,写出来之后就是扬名立万的时候了。那个时候已经没有人拦得住他,他将是震北京震纽约震伦敦的超级戏剧大师。

李少白说,莎士比亚同志几百年前就死了,现在谁也挡不住自己称王称霸的脚步了。

写了几行剧本,李少白对我说,晚上一起吃饭吧。

我说好,看着蟑螂从他的稿子边上爬过。

吃饭的地方选了中关村一家很小的馆子,在地下一层。我们点的涮锅,李少白还要了十瓶啤酒。

我们吃了一会儿,扯了一会儿,李少白挽起袖子让我看他的手腕。

上面一道道的全是伤疤。

我说这是咋弄的。

李少白说,割腕,我也想过自杀。你说人为什么自杀?不还是觉得没活头了么。我毕业以后一直想找个编剧啊,文字啊,这样的工作,可惜都没如愿。但是人总得活,我就先从保安干起,后来还在美廉美当过超市收银员,在中关村的办公楼里当打扫厕所的清洁工,在野鸡学校上课,跑保险,还拉过皮条。可那真不是我要的生活,我就想好好写一个剧本,被人相中拍成故事,这样大家就能看到我写出来的故事。

然而能力有限,没人相中,就只能拼了命混口饭吃。

我对李少白说,你就没想过回家?

李少白回答,我这个人毛病太多,但是回家啃老的事儿还干不出。

我和我爸妈说我在外面其实混得还行,温饱不成问题。有一年过年回家,实在没钱给他们买东西,我就去卖血。妈的,第二天我走路都打飘,但是还好挺住了,也没因为卖血染上艾滋病。我白天工作,晚上写剧本,到后来实在扛不住了,觉得整个人都要废了。

开始出现幻听和幻觉,那段时间还嗑药了。说实话,嗑药不是好事。躺在床上,明明所有一切都安安静静的,但就像是有人拿着锤子一下一下砸着正对着我的那面墙。

砸一下,心就颤一下。

明明知道自己闭着眼,但好像就是在睁着眼等天亮。

有时候太阳照进来,醒了,那砸墙的声音才不再有了。

但有时候,那声音遮住了太阳,我好像永远都无法醒来。

李少白说。

现在自己在北京过得再差,也能省下钱寄回去,如果在其他地方打工,肯定没有这么好的条件,李少白这么讲。

我说,你认识得不清楚,你是眼高手低,离开北京也许能过得更好,更稳定,你没把自己的方向把握好。

李少白说,你说的也有道理,但我已经把大把时间耗在这里了。明知道自己慢慢往下深陷,可是想拔脚也晚了。自杀的时候,我也想得挺多,我觉得赖活着终究不如好死。我把手腕拉一道口子,看着血流,很疼。但是我到最后也没死成,我觉得我不能死,我还有爹妈在,我死了,没人养他们。

所以我得活着,哪怕像狗,哪怕自己生活过得稀烂,哪怕吃屎,也得让他们过得好一些。

我们喝完酒出来,走过街天桥,李少白被风一吹,头有点儿晕,趴在天桥上干呕。

从鼎好大厦这边能远远看到李少白租住的楼房,就在北大南门附近。一间六个人,上下铺,一个月五百块钱。一个屋里三间房,一共住十几号人,共用一个厕所。

李少白现在的生活过得好一些了,他在一个广告公司负责出门跑宣传外加发小广告,还打了一份超市的零工,一个月能挣四千多。

他摇摇晃晃地站起身,张开胳膊像是在拥抱寒冷的空气。

他张嘴大喊,像是败犬的狂吠。

我看着他的背影。

将帅谁都想做,但却少之又少,大多数还是拼死拼活葬身此处的小卒。

站在这里,你能感觉到那种他妈的悲壮。

说实话,我觉得李少白没有创作的才华,他写的东西就是一坨屎。

但他还活着,像蝼蚁一样伟大。

很久以前。

一个同学给我打电话,问我还在北京么。我开始压根儿没听出来他是谁,直到他自报家门,又往前倒腾了好久,我才想起自己的确曾经和这么个人同学一场过。

都快十年的事儿了。

我说,我在北京呢,怎么了,你来北京玩儿么。

他在电话里说,不是,我来北京治病的,听其他同学说你在北京,好久没见了,想问问看你有没有空,咱俩有时间聊聊。

我犹豫了一下,说好,然后问清楚了医院的地址和病房号。

那天我买了水果和一箱牛奶,然后到了医院。

这么多年没见,人都长变样了,但是好在我还是能认出点儿轮廓来。

他先喊的我,似乎我能来,他很高兴。

这个同学穿着病号服,半坐在床上,看到我来了,很高兴。我俩聊了挺多,从最开始同班的时候聊到上大学,他体力跟不上了,聊一会儿得歇一会儿。

我问他得的什么病,是不是还要动手术?

他说绝症,哈哈哈哈,麻痹老子这次是死定了。

同学说,我找了好多人的电话,总想着要是有一天自己真没了,没和你们再说上话,那该多遗憾啊。

我说,你别说这些丧气话,虽说治疗起来不容易,但是又不是一定治不好。

同学说,哈哈哈哈,我他妈可舍不得死,老子还是处呢。

我说,艾玛,这事儿包我身上吧,只要你出院了,想要外国的我都能给你整一个来。

他拍拍我肩膀说,一言为定。

他和我说他喜欢过大学的一个姑娘,可是还没来得及表白就被其他小伙儿抢先了。

他和我说他特别爱吃他们家门口小馆子做的茄泥。

他和我说,哎哟,我要是去了,我爸妈该怎么办呀。

我们聊了挺久,走的时候是他爸妈送的我,一直送到电梯口。

之后他做化疗掉头发,但是挺精神的。

然后就突然死了。

就是普通人得了绝症之后该有的剧情,看了开头第一句就能知道的结尾。

最后一次我去看他,他还乐呵着和我说,有一个护士姐姐长得真不错,如果有幸活下来一定找她要电话。

他去世的消息是他爸妈发短信告诉我的。

后来我数了数,实际上我才去医院看了他四次,他不是我朋友,就是一个很久没见的同学而已。

这个同学很普通,不帅,不是土豪,功课不是第一。

但我就是觉得他很屌。

他说他怕死,但怕的原因是担心他爸妈以后日子不好过。除此之外,他再也没什么好担心的,至于人生理想或者什么志存高远的事儿,他没和我聊过,或许是没来得及吧。

故事里面的人血液四溅,倒地不起,那都是剧情,我不会当真。

认识的三个人,虽说不是朋友,可这是他们的生活,我没办法把他们也当成假的。

我更没什么人生哲理好讲,片儿汤话听多了一点意义都没有,人不能靠知音或者读者文摘来支撑自己。

本来这些天上课读书复习外加十一月之前要交稿子,忙得一团糟,可偏偏还是码了这些不相干的东西。

因为今天无意间翻出来一张便签,是那个死掉的同学写给我的,上下两行。

“如果难逃一死,请视死如归。”

“如果能够活着,他妈的一定要好好活着。”

吃饭的腔调

(一)南北味

上海,暴雨。

我坐在早餐店铺里,外面的雨滴顺着檐角坠在地上,像是一串珠帘。

一个浑身湿透的男人走进店来,四十岁年纪,鬓角稍显灰白,深灰色西装上留下显眼水痕,从发梢到下巴都不停滴着雨点。

缓行几步,跺脚,拉椅,端坐。

197点了一碟锅贴,一份粢饭,一碗清粥。

轻嚼慢咬缓吞,吹勺,细饮,摊开报纸仔细看着。

坐在我前排的两个姑娘,低声说道:“格厄宁老有腔调呃(这个人很有腔调的)。”

上海人常说“腔调”,这是个有些难以用言语解释清楚的词语,简简单单两个字把为人处世的品味情调格调高雅都涵盖进去了。程乃珊曾经专门写过一篇名为《腔调》的文章,里面提到“腔调其实是一种品相”,我们常常讲的坐相立相,甚至面相、声相、吃相都是构成腔调的重要部分。

但人们往往关注一个人的言谈外表,对于最后的一个吃相,却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实际上一个人最有“腔调”的,就是在此处。

旁人对上海人多有误解,但凡提到,便是穿着睡衣嚼着油条聊股票的大妈,便是窝窝囊囊躲在家里做饭洗衣做饭炒青菜的男人,便是矫揉造作满口洋泾浜喝着咖啡的女人。

总体而言,小气憋屈不畅快,没有一点儿“腔调”。

我所见却并非如此。

路边支起一个小摊,穿着围裙的阿姨摆好桌椅,笼屉上蒸着包子,锅里是带着焦油色的锅贴,碗里盛着白粥,咸菜分列在小碟子里。顾客交钱坐下,随便聊聊经济,闲碎的琐事,低声细语,不惊扰他人。

或是西洋店里,倒上咖啡,面前摆着还带有余温的面包,煎好的单面蛋,将要匆匆上班的年轻人愉快地交谈,节奏很快,轻快。偶有年岁渐大的中年人独坐椅上,喝一口咖啡,看一眼手里的最新消息,眉头轻蹙,像是在思考什么。

远承过去的青衣长衫与漂洋而来的西方文明相遇,两者相融,却又泾渭分明,端是一副吃饭的好腔调。

人们常将南北相比,如果谈到上海,必提北京。

上海吃饭自有一番腔调,北京自然也不例外,若用一个北方语言来代替腔调,“范儿”这个词比较合适,这是华北平原特有的底蕴与口语幽默,人们总说穿着有范儿,说话有范儿,吃饭也应当是有范儿的。

华北平原人民的吃食向来没有南方来得精细,但却独有一份大气,能让你填饱肚子就决不让你饿着,且食物往往能追根溯源百年以上,凡事街面上所瞧得见的食物,都能给你往上倒腾出点儿历史来源,甭管是贴金还是瞎掰,至少有趣。

北方人吃饭的范儿,便在这种历史的厚重上。

冬,严寒。

哈气儿成雾,吐口吐沫都能冻成冰碴儿,街角那家小店外依然排着长队,虽说天冷难耐,但没人夹塞儿,更没人讲歪理儿,皇城根儿下的老少爷们儿丢不起这个人!

店里的老夫妻忙碌着,老太太照看着小火儿咕嘟的铁锅,老爷子挽起袖子,一手掂勺,一手撒菜,做着煎饼。

但凡客人要求多加其他乱七八糟辅料食材的,老爷子都皱着白眉,拿眼瞧着,那神色好像在说,我祖上几十年都是这么做的,你确定非要坏了规矩?直到客人自己都有些不好意思了,才终于顺下眉眼,笑呵呵包好煎饼,递给客人。

张嘴一咬,满嘴酥脆咸香,味道刚刚好。

老太太忙着添豆腐脑儿,加上油卤,递在手上,或是盛碗小馄饨,撒一把葱花,喜眉笑眼。但保不齐有吃不惯北方口的南方客人,要求来一碗甜豆腐脑。这时候老太太总有些犹疑地从一旁拿出糖碗儿,一小勺轻轻挖出,哆哆嗦嗦地搁在豆腐脑里,等看着客人坐下,还用一种闹不明白的眼光瞧着,似乎在说,这能好吃么?

客人自己招呼自己,咸了淡了吱声就应,递筷子搭把手也都是平常事儿,老顾客帮着收拾桌子更不稀奇。

进门时一声来啦,出门时一声慢走。来是客,走是友。

几百年都是这么过来的,这就是底蕴,这就是范儿。

同类推荐
  • 心向远方

    心向远方

    本书收录了作者1985-2009年间的文章,包括《期待》、《虑》、《妈妈,我没有忍住》、《圆月》、《夕阳西下》、《一盏灯二两油》、《台历上的肖像》等。
  • 卧底记者:我的正义之旅

    卧底记者:我的正义之旅

    本书讲述一位从海军陆战队走出来的政法记者,第一卧底记者为正义而战的真实记录。作者以冷静的笔端将自己经历的一次次卧底暗访的历险过程真实地记录了下来,包括“从民工到流浪记者”、“广东最大谋杀案的新闻背后”等15章。
  • 花季里跳荡的思想脉率

    花季里跳荡的思想脉率

    这套丛书由8本书构成,是国内文学和语文教学论方面的知名学者优势互补,为中学生提供的“青春读书课”。它克服了文学专家文选式读物可能缺乏教育……
  • 北大故事

    北大故事

    北大有属于自己的传奇。可是要为北大的传奇做出完整的定义。却显得十分困难。因为你翻拣不出一个固定的词。对那段美丽悲壮的岁月,做出确切的描摹。所以,我们只能退居一隅。为大家奉上一篇篇凝结岁月的文字。是嗟叹、还是神伤。留待您细细地“品尝”。在风雨飘摇的年代。有这样一所大学,有这样一群人物。他们执著地想着,坦然地活着。他们的个性或迂或狷或痴或狂,但内里全不失风骨与风趣。重读那所大学。重读那些人物。唤醒一段正在消逝的历史。让已经模糊的身影重新变得清晰。
  • 联对佳话

    联对佳话

    古往今来有许多字字珠玑的联对佳话,他们闪烁着智慧的火花。《联对佳话》收录了八仙桥上老翁遇帝、献字画巧讥财主、妙人儿倪家少女、纪昀妙联为帝乐等联对故事,这些故事集锦往往被当成教育青少年的重要内容。阅读此书,希望孩子们能从联对佳话中汲取智慧的营养。
热门推荐
  • 古武少年

    古武少年

    当代古武家族传承的少年,意外穿越到另一时空,成为大燊皇族的太子,深陷皇位争斗之中,为求自保,利用现代人知识在玉泉山庄打造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王国。宫廷争斗,江湖仇杀,兄弟热血,情爱缠绵。感受穿越后不一样的性福生活和侠骨柔肠。
  • 武神再起

    武神再起

    诸雄争霸,逐鹿天下。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中州一个落魄家族的少年,因为身怀绝世神脉而被人陷害。遭人摧毁后,被流放发配到边荒燕州地区。不巧,让武起看到了他最不想到的一幕……
  • 赏金杀神

    赏金杀神

    进入盖亚空间成为赏金猎人的沈泽,本以为生活即将顺风顺水,谁曾想危险却接踵而来。为了复活女友,他接二连三的进入不同位面完成盖亚愿望。传说中的十三使徒竟然破封而出,毁灭能量不断入侵各个位面。主神空间与生肖军团接连出现,自己的记忆又被无端抹去。为了探明一切的真相,沈泽只能拿起武器选择战斗。与冥王雷利大战谜之使徒,与泰瑞尔共斗迪亚波罗……有时候真相似乎太过突然,经历无尽世界的沈泽又将何去何从?敬请关注《赏金杀神》,所有谜底即将一一揭开!
  • 梦想途中

    梦想途中

    她终于考上了她梦寐以求的大学,在那,她遇见了这一生最重要的人……
  • 遗星之城

    遗星之城

    这个故事,是以很久很久以后的未来为背景的,但这个未来,我们都不知道到底会不会来。女孩明明抛弃一切独身闯入陌生世界,谁知希望过后竟被冷酷现实背叛;少年浸入黑暗多年,保存的阳光微笑下有一颗千疮百孔的心。还有因为古代返祖血统而度过痛苦童年的男孩,为了追寻自己以为的幸福最终却毁于同伴之手;有着贪婪面孔的女人也偶尔有着恻隐之心,为不知名的孩子挡下战争无情的炮火。他们不只有一面,他们是双面人。但是,他们的微笑,他们的欢乐,他们的失落,他们的痛苦和背叛,都足以让每个人为之感叹。也许,那里,那个城市里,就有你。
  • 飞蛾泪之前世纠葛

    飞蛾泪之前世纠葛

    她前世是林尚书家的嫡女,和李将军的儿子互生情愫。一次巧合,太子殿下在李将军府遇见了她,从此他的心里就有了她的影子。她因此被人妒忌上,从而遭到了陷害,最终一尸两命。再睁眼,一切回到了太子殿下和她碰面之前,但是“她”已不再是之前的她。前世的“死局”被解开后,他们又会是怎样一个结局?
  • 新生活:胡适散文

    新生活:胡适散文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诺贝文学奖候选人胡适的散文集,《新生活》《信心与反省》《文学改良刍议》《差不多先生传》等经典尽入本书。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其散文具有较高的学术及文学价值,非常值得人们阅读。为适应当下读者的需求,本选集对我社2001年版的《胡适散文》进行了整理并重新出版。本书保留了原版对散文的分类方式,删除了一些比较艰深难读的篇目。
  • 凡尘境

    凡尘境

    人间诸多凡事,难如意者十之八九;凡尘碌碌庸人,皆属生来彷徨之辈,偶现天资聪颖者度己难度人。闻说西方有佛陀,传世之法,以绝世之贪嗔痴缠之俗念。东土却有黄老道统,求世间怜一份清静无为;亦远离凡尘琐事,更有身怀绝世神通者开山立宗,就只求得个强己身心而已。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归根究底,大概皆是以人道角度揣度、推演罢。……中州之城日耀地处凡尘境中心地域,而在日耀的中心,是隶属于沐家家业,同时也是凡仙塔的坐落处。沐家有子沐郁,于此处腾飞化龙,演绎那波澜起伏,精彩纷呈的人生。
  • 魔傲无双

    魔傲无双

    神灵是属于天堂的,魔鬼是属于地狱的,而魔法师是属于人间的。他曾经身在天堂,却自地狱来到人间。魔法师新的纪元即将开启!!!
  • 桑榆情

    桑榆情

    这本文集中,作者饱含着对亲人们的深厚感情,谱写人间最纯真的爱情和友谊。其中对生养和哺育他长大成才的父母亲,养育之恩不敢忘。尤其是母亲,那真是恩比天高,情比海深。在许多名人大家对母亲的舔犊之情歌颂的文章里,屡屡出现,这是对人间最伟大的爱——“母爱”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