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4月天安门广场事件发生之前,吴忠特意指示在广场执勤的部队负责维持好秩序,帮助群众把花圈摆放好,加强巡逻,防止失火。4月3日,广场上已经摆满了花圈,继而天安门前灰色观礼台也摆满了花圈。吴忠立即指示再开放更靠近天安门的红色观礼台。同时,邀请各界群众代表座谈、征求对花圈处理的意见。多数代表要求将花圈摆到4月6日,到时群众自己取回。市委当即将群众意见作为建议上报。但是,这一建议未被采纳。在“四人帮”的蛮横坚持下,中央政治局决定4日午夜强行收毁花圈。吴忠对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说:这样搞问题就大了。果然,5日凌晨,上万人涌向广场索要花圈,愤怒声讨“四人帮”。群众越聚越多,情绪愈加激昂。中央政治局决定于当晚8点半合围天安门广场,驱散群众。晚7时,市委派吴忠到历史博物馆进行现场指挥。吴忠看到广场上群众约有数十万人,立即意识到将这么多群众驱散,混舌L中不知会踩死、踩伤多少人,更何况将悼念周总理的群众当反革命看待,本身就是错误的。他借口星期日难以集中民兵,先到的财贸系统民兵大部分是女民兵,执行任务有困难,借此一再拖延时间;同时指示天安门管理处几次打开广场的全部灯光,又反复通过广播劝群众迅速离去。直到夜11时,才不得不开始清场,这时广场已只剩下二百多人。即使对这极少数人,吴忠还指示公安局要认真加以甄别,只将有破坏嫌疑如身上带有凶器者留下,其余的则在天亮前通知他们所在单位将人领回。因文化部为“四人帮”余党控制,规定所属单位一律不得去领人,最后由公安局留下审查的不过50人。没有死一个人。他尽了最大努力,终于避免了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保护了人民群众,支持了群众悼念周总理的活动。
正因为吴忠有这样的表现,苏振华才对他如此开诚布公。
为了完成华国锋交给的任务,10月5日,苏振华又找总参副总参谋长王尚荣中将谈话。王尚荣是湖北石首人,贺龙的部下,长征前即任团参谋长。1952年以优异成绩从南京军事学院毕业后,经周恩来总理提议,任军委作战部副部长,此时年仅37岁。1958年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增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966年任作战部部长时被打倒,受林彪集团迫害,被关押8年。1974年11月任副总参谋长。
苏振华告诉他:目前情况复杂,请他务必掌握好部队,保持部队稳定,不受干扰,除了叶帅的命令,任何人都不能调动部队,特别是不准任何人调部队进京,保证部队绝对听从党中央的号令,千万不能出任何问题,而且要求保。
在与王尚荣谈话时,苏振华特别指出:根据叶帅掌握的情况,10月2日,毛远新通知孙玉国,把沈阳部队一个装甲师调进北京。叶帅已经命令这个师立即停止前进,返回原部队驻地。这个部队是否已经回到原驻地,要严密注视,同时要检查其他部队是不是有异常情况,要掌握好全军的情况,不能出半点差错。
王尚荣保证,掌握好部队,坚决听从党的号令,圆满完成党交给的神圣任务。
正当苏振华按H3叶剑英指示找人谈话之时,一天下午,大将、海军司令萧劲光来到苏振华家。苏振华热情接待了他,谈得也很融洽,还留萧劲光在家里吃了便饭。当萧劲光问起“四人帮”问题时,苏振华考虑到当前复杂情况,怕一言不慎,泄露机密,所以没有正面回答,只善意提醒说:现在情况很复杂,你说话也应多加注意。
正因为苏振华有这样的表现,所以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陈锡联在考虑由谁挂帅组建赴上海中央工作组时,不约而同都想到了苏振华。
工人领袖倪志福亲自参与抓“四人帮”余党行动
倪志福这年43岁。他是上海人,17岁当学徒,因发明“倪志福钻头”而闻名。1953年到北京长辛店永定机械厂当钳工,1958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在大学(业余)学习三年,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1959年出席全国群英会。“文革”中在批斗会上陪斗过,但是找不到他有什么问题。“文革”期间,有人动员他参加一派组织。他说:我参加共产党了,任何一派都不参加。1969年,当选为“九大”代表。中央原设想北京出1个中央委员,2个候补委员。经过群众讨论,倪志福当选为中央委员,这样北京产生了2个中央委员,1个候补委员。会后,谢富治说:“你当了中央委员,不等于你的水平就高了。”仍让他回厂当,总工程师。
但倪志福还有不少事迹不为人知。周恩来对会见外宾时,常让倪志福作为工人代表陪同。
1970年10月24日,在智利六年一届的总统大选中,左翼人民联盟候选人、社会党领导人萨尔瓦多阿连德获胜。萨尔瓦多阿连德1958年、1964年两次竞选总统失败,此次阿连德政府的成立,是继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后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引起世界各国强烈反响。为参加阿连德就职典礼,周恩来总理派倪志福率工人代表团前往智利访问。行前,10月28日晚8时,受到周恩来的接见。
10月31日倪志福到智利后,见到阿连德,面交周总理贺信。倪志福从外贸部驻智利的办事处了解到,阿连德当了总统,某人一定会当外交部长。倪志福知道周总理非常重视与智利建交一事。阿连德当选之前曾到中国访问,但是外交部分管欧洲、美洲工作的副部长在阿连德临走的前一天才报告周总理。周总理因不能与阿连德会见,曾当着倪志福的面批评这位副部长。于是倪志福登门到那位先生家里拜访。这位先生表示,如他当了外交部长,一定将台湾的“大使馆”赶走,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倪志福还找了一辆车,冒险进山,见了智利共产党的政治局委员。
11月4日,以阿连德为总统的人民联盟政府(通称阿连德政府)宣告成立。中国工人代表团于11月17日回到北京。11月19日下午6时,周恩来同中共中央政治局成员一起听取代表团访问智利的情况汇报。得悉新就职的阿连德政府有意尽早同中国建交,便指示中国驻法大使黄镇与智利驻法大使接触,进行建交谈判。同年12月15日两国即建立外交关系。智利是南美汾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周恩来对倪志福的智利之行非常满意,要调他到五机部作为接班人培养。吴德说:北京市缺干部。将他留在了北京。1971年3月10日在中共北京市第4次代表大会上,倪志福当选为北京市常委。他用了几个劳模替代了造反派。1973年任北京市总工会主任,后任北京市委书记、革委会副主任。他总结了纺织系统加强班组建设的“两长五大员”经验,把专业管理和群众管理结合起来,在北京市推广。
倪志福在中共“十大”当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周总理向毛主席介绍他是上海人。毛主席说:你讲几句上海话。倪志福讲了几句。毛泽东高兴地说:噢,你真是上海人。站在他后面的一位说:“代表延安儿女祝主席健康长寿。”毛泽东不高兴:“延安人民,你代表得了吗?”倪志福说:在主席面前要实实在在,不能来虚的。
1973年9月12日,周恩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四届人大会议各项筹备工作。拟先在政治局内组成三个小组进行,倪志福为宪法修改小组的成员。
所以李先念说他:有治理地方的工作经验,是工人阶级自己的领袖。叶剑英评价他作风正派,处事大度稳重,是工人阶级杰出的代表。这也是周恩来对他的评价。
毛泽东逝世后,9月16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编辑部署名社论《毛主席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毛泽东主席的遗言改为“按既定方针办”,从此各报刊都按此口径宣传。也有的报纸用原来的“按过去方针办”莫衷一是,比较混乱。乔冠华参加联合国大会,报告稿也用“按既定方针办”。
10月2日华国锋在乔冠华联大的这个报告稿上,批示:我查对了一下与毛主席亲笔写的错了三个字,毛主席写的和我在政治局传达的都是“照过去方针办”。为了避免再错传下去,我把它删去了。我也查了一下计划会议我的讲话记录,他们记成是照去办吴德当天看到华国锋这个批示,找到倪志福,问他在政治局听华国锋传达时,记录到底是“按既定方针办”还是“按过去方针办”?倪志福一时找不出来,等找到了记录,一看他记的多了两个字,“按过去的方针办事”。
倪志福找出来时,吴德却不见了。秘书也不知道他哪儿去了。
倪志福很警觉,既然搞不清楚嘛,就不要宣传,北京市不能出事。他立即把市委力、公室主任陈一夫叫来,对他说从今天起北京的报纸刊物一律不准再出现‘按既定方针办’或‘按过去方针办’。”
吴德去哪儿了?原来这天下午,华国锋亲自到吴德家商解决“四人帮”的问题。华国锋走后,吴德马上找吴忠谈话后,又分别向倪志福、市委常务书记丁国钰打招呼,明确告诉他们中央要解决“四人帮”的问题,对他们隔离审查。北京市分工负责抓谢静宜、迟群、金祖敏。
10月6日,吴德与倪志福、市委常务书记丁国钰一起守在电话机旁。吴德接到汪东兴电话,知道中南海行动顺利,随即命令市委力、公室主任陈一夫以他的名义通知谢静宜、迟群立即到市委开会。谢静宜正在北京医院住院,从医院赶来。谢静宜、迟群一进了市委的东门,就由吴忠派卫戍区战士将他们隔离了。
金祖敏是过了一段时间才找到的。金祖敏在全总工作,北京市委不知道他住在什么地方。怕打草惊蛇,事先不便打听。完成拘捕迟群、谢静宜的任务后,吴忠给北京市委秘书长周家鼎打电话,当时周家鼎因感冒在家休息。
周家鼎立即赶到吴忠家——东交民巷35号。吴忠告诉他:中央巳把“四人帮”抓起来了。北京分工抓小“四人帮)迟群、谢静宜、金祖敏。谢静宜是市委书记、迟群坐镇清华,用召集他们开会的方法,巳将他们解决。但是金祖敏住在哪儿不清楚。
周家鼎说:“可以问全总。”很快,了解到金祖敏住在日坛全总招待所。吴忠与周家鼎商议如何行动。
吴忠亲自带了人去,他让招待所负责人和金祖敏比较熟悉的一人去叫门,金祖敏不开门。外面说:中央开会,你怎么能不去呢?这样他才开门。逮捕后,吴忠下令搜查,在大衣柜发现了子弹,在窗帘盒上面发现了手枪。金祖敏把子弹和手枪分着藏,可见他是有准备的。
倪志福参与了抓捕“四人帮”的行动。现在派他到上海去解决“四人帮”余党是顺理成章的事。
毗邻上海,身陷复杂政治局面中的江苏省委第一书记彭冲
与苏振华、倪志福不同,彭冲是知识分子出身。1933年,18岁的彭冲在福建漳州龙溪高等师范读书时,加人共青团,次年转人共产党。他在学校成立了第一个党支部,在不长的时间发展党员七八位,其中一位后来成为他的终身伴侣陈素兰。当时,陈家成为地下党活动的中心。1937年9月,彭冲带领《芗潮剧社》和其他知识青年到红军长征后的闽粤边区,参加红军,改名为彭冲,陈素兰改名为骆冲。
彭冲既担任过县委书记,又做过部队政治工作,能文能武,亦军亦政。
1966年“文革”突起,他因任分管文教的省委书记,担任了省文革小组组长,首当其冲,被学生关在南京大学十几米的斗室,被斗了200多次。工人们要把彭冲救出来。没有想到彭冲却不同意,他说:“如果你们把我弄出去,势必同学生发生冲突嘛!这岂不是我挑动群众斗群众,罪加一等嘛!”说着彭冲的眼睛湿润了,工人们眼睛也湿润了。
1967年1月夺权后,中央规定各省革委会必须有原省委干部参加。彭冲因最先被打倒,没有卷人江苏的两派斗争,因祸得福。1968年2月,要成立江苏省革委会,中央要他到北京参加学习班,指定他写出三千字的检查,亮相后就可以结合。彭冲本着实事求是、知错改错、探索根源、着眼今后的原则,只谈自己,尽量不涉及他人。如此过了关,被结合为江苏省革委会副主任。九大当选候补中央委员,十大当选为中央委员。
1973年年底许世友调走后,彭冲任江苏省委第一书记、江苏省革委会主任,同时兼任南京军区第二政委、军区党委第三书记。他尽量保护受迫害、没有解放的老战友、老干部、老部下、知识分子、社会知名人物、老工人,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江苏清查“五一六”分子时,被打成“五一六”分子的竟达13万余人。1974年批林批孔时,彭冲结合江苏实际,提出了关于清查“五一六”工作中一些问题的处理意见,主要有:一、坚持“有反必肃,有错必纠”方针;二、经审查不是“五一六”分子的,审查期间工资补发’三、经审查不是“五一六”分子的,所有材料由组织统一销毁,消除政治影响;四、在审查期间非正常死亡的,应做出恰当的政治结论。初步消除清理了“五一六”扩大化的影响,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
1975年彭冲配合铁道部解决徐州铁路局的问题,以徐淮和南京地区的整顿为主,促使全省工农业总产值比1974年增长9.9%。江苏与上海比邻。张春桥是南京军区第一政委,彭冲是南京军区第二政委。彭冲对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的上海帮一直有看法,一直保持距离和戒备,在“文革”十年中他从来没有去过上海。
1975年11月,开始反击右倾翻案风、批邓后,王洪文多次直接给彭冲打电话,逼他表态,要他在南京五台山体育场召开万人大会。彭冲借口南京闹地震,不宜召开万人大会,回绝了王洪文的要求。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逝世,“四人帮”三令五申,不准开追悼会。彭冲指示已调到南京师范学院工作的秘书组织追悼周恩来的大会。
彭冲的态度,令江青、王洪文十分恼火。1976年2月底3月初打招呼会议上,江青私自召开12省市会议,在发表长篇讲话时,突然转向彭冲,态度蛮横地说:“彭冲,你要冲到哪里去?”王洪文还专I1到江苏组,敲打彭冲:“你们江苏怎么样?告你们的状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