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960500000034

第34章 恋爱篇 此恨绵绵无绝期:民国婚恋(18)

徐訏和邵洵美是朋友,经常出入邵家。单纯、天真、美丽的绡红深深吸引了比她年长24岁的徐訏。为达目的,徐訏先赠书,后写信,辞藻美丽,词句烫人,十五岁还在读中学的邵绡红简直不敢读第二遍。在写第四封信时,徐訏约对方见面。带着紧张、害怕、慌乱当然也有一丝骄傲的心情,邵绡红准时赴约。徐訏先领着她在一个小吃店吃了包子,然后两人便去公园散步,走着走着,徐訏突然抱住这个十五岁姑娘要吻她,绡红吓坏了,本能地把徐訏推开,徐訏却轻声说:“别怕,别怕嘛,在国外……,这是没关系的。”邵绡红后来说,这句话像毒刺一样刺伤了她,瞬间,徐訏的形象在她心中一落千丈。她愤愤不平地回忆道:

“原来,他是那么随便!他把我跟美国一些轻佻的姑娘一样看待!那几封信里,我视为世间少有的那些诗,我原以为是他独为我而吟,现在看来,对于他,一位大作家,一位大诗人,或许只须信手写来,无需动真情的。他是随意挑逗姑娘的情,是在寻找感觉,构思小说情节吗?难道他对我下这番功夫就是为搜寻下一本小说的素材?是借以燃起他写作的激情?”

尽管是十五岁的姑娘,也明白自己是受了欺辱,于是,掉过头,大步向公园外走去。徐訏自知失礼,默默地知错地跟在后面。

后来,得知详情的邵洵美狠狠地将徐訏训斥了一顿。

这件事发生后不久,徐訏和一位小学女教师葛福灿结婚了。葛福灿是典型的贤妻良母,结婚后,就辞职呆在家中,忙于家务和照料丈夫的生活。那段婚后岁月,对徐訏来说,是舒适而宁静的。不久,女儿出生了。但徐訏却变得忧心忡忡。作为一位信奉自由主义的知识分子,他觉得在新社会很难找到立足之地。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得以离开上海,去了香港。他和妻子说好,等自己在香港立足后,再把她们母女接去团圆。然而,在上海苦等四年之久的葛福灿,最终只等到徐訏寄来的离婚协议书。徐訏在香港爱上一个比自己小很多的少女,两人的关系已到了谈婚论嫁的程度。也许这时候,热恋中的诗人才想起自己是有家室的人,想结婚,必须先离婚。

木已成舟。葛福灿虽万分痛苦,心有不甘,但还是在协议书上签字同意离婚。当有人问她为何同意离婚时,她以一种大度的口吻说:“我想到他一个人在外,没有人照料哪能行呢?所以我同意离婚。”平淡、温厚的话语背后却是满腹的辛酸和无奈。

在徐訏心目中,除了爱情,一切都是虚无。所以作为有妇之夫,他竟会向异国女性求婚;作为长辈,竟敢情挑朋友未成年的女儿;作为家庭的顶梁柱,却在香港谈情说爱,全不顾病妻弱女在上海如何苦度岁月。

因为信奉爱情至上,唯我独尊,只要遇到自己的喜欢的女性,他就会毫无顾忌地爱我所爱。在他的寻爱之路上,此起彼伏的是旧人的眼泪和新人的欢歌。

当然,还有一首首哀婉凄迷的诗。

朱安:“我也是鲁迅的遗物”

鲁迅的婚姻是旧时代的产物。母亲为他挑选的妻子,他极不满意,但因为不想伤母亲的心,他违心地接受了这一特殊的“礼物”——朱安。婚后,他曾对好友许寿裳说过这么一句话:“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成亲后,鲁迅只在新房里睡了一夜,第二天就搬进母亲房间。婚后第四天,鲁迅就携二弟周作人去了日本,一去多年。

回国后,鲁迅和朱安虽在北京一个屋檐下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但两人并未同居一室,相互间的交谈也少之甚少。

朱安私底下曾吐过苦水:“老太太(鲁母)嫌我没有儿子,大先生终年不同我讲话,怎么会生儿子呢?”

话都几乎不讲,又何来肌肤相亲?

鲁讯也曾对密友谈过自己的生活:“Wife,多年中,也仅仅一两次。”这里的“Wife”显然有特定的含义,指性生活。

平心而论,鲁迅和朱安之间的差距委实太大,一个是满腹经纶的海龟,一个是大字不识的村妇。不可逾越的差距,带来了无法消融的隔阂。

不过,朱安一直在努力,她想以自己的勤勉、温顺、贤淑来挽救自己无望的婚姻,赢得丈夫的温情。

然而,终归没有受过起码的教育,又一直生活在闭塞沉闷的生活环境中,她的一些努力反而加深了两人间的隔阂,加剧了婚姻的破败。

鲁瑞曾问儿子:“她有什么不好?”鲁迅答:““和她谈不来,和她谈话没味道。有时还要自作聪明。有一次,我告诉她,日本有一种东西很好吃,她说是的,是的,她也吃过。其实这种东西不但绍兴没有,就是全中国也没有,她怎么能吃到?这样,谈不下去了。”鲁迅摇头,叹气:“谈话不是对手,没趣味,不如不谈。”

朱安原本是想迎合夫君的,但因没文化不得法,反而弄巧成拙,落下话柄。

从外表来看,朱安似乎过于普通。她矮小迹近侏儒,消瘦几近干枯,不过,在她的身上却蕴含着乡下女子特有的温婉、善良和坚忍。尽管鲁迅几乎从来没给过她一张笑脸,她依然把丈夫的衣食起居当成头等大事,对丈夫的照顾永远是无微不至。曾住在鲁迅家隔壁的俞芳曾回忆道:

“大师母(朱安)每次烧粥前,先把米弄碎,烧成容易消化的粥糊,并托大姐到稻香村等有名的食品商店去买糟鸡、熟火腿、肉松等大先生平时喜欢吃的菜,给大先生下粥,使之开胃。她自己却不吃这些好菜。”

朱安不识字,但她知道鲁迅的“写字”是神圣不可打扰的。所以,她白天都在厨房忙活,几乎不去书房,以免打扰丈夫。有时,同院的俞家小姐妹吵闹,朱安也提醒她们不要吵大先生,甚至低声下气恳求她们:大先生回来时,你们不要吵闹,让他安安静静地写文章。

朱安和鲁迅很少交谈,她并不知道鲁迅爱吃什么菜,但她自有办法。她从饭菜的剩余来判断鲁迅的口味,假使一道菜吃剩得差不多或吃光了,她就揣摩鲁迅一定喜欢吃,下次就多做一点。这一细节显露出一个女人的细腻,一个妻子的苦心和一份难以诉说的深爱。

鲁瑞知道儿子不喜欢朱安,但儿子毕竟是儿子,当母亲的舍不得责怪。怨气,偶或控制不住就发泄到儿媳身上。

鲁迅在北京时,即便在严寒的冬天,也只穿单裤(有人说这是抑制性欲),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就嗔怪朱安:“无怪乎他不喜欢你,到冬天了,也不给他缝条新棉裤。”于是,朱安奉老太太之命做了一条棉裤,等鲁迅上衙门后,偷偷放在鲁迅床上,希望他能穿上,可鲁迅却将棉裤扔了出来。老太太不甘心,又托孙伏园劝鲁迅穿上,鲁迅回答:““一个独身的生活,决不能常往安逸方面着想。”

鲁迅的话,冠冕堂皇,令人肃然起敬。然而,对朱安来说,这句话却像一柄匕首,闪着寒光。有妻子的人,却坚定不移地过着独身生活?听到这样的话,朱安的心只能像冰窖一样凉了。

于是,阴冷的砖塔胡同上演了这样一幕。

一次,鲁老太太寿诞,家里请了些宾客家宴。开席之前,朱安穿戴整齐走了出来,跪在亲友面前,说:“我来周家已许多年,大先生(鲁迅)不很理我,但我也不会离开周家,我活是周家的人,死是周家的鬼,后半生我就是侍奉我的婆母。”说罢,叩了头,退回房中。鲁迅对朱安的这次突然“袭击”很不以为然,对朋友说:“中国的旧式妇女也很厉害,从此所有的同情,都被她争取了去,大家都批评我不好。”

鲁迅的这句话我不敢苟同。朱安是个老实、本分、木讷、寡言的乡下女人,她做出这样的举动完全是被逼无奈,并且,这次过激行为,恐怕耗尽了她一生的勇气和智慧。这是一个泡在苦水中的女人,向命运作孤注一掷的抗争,尽管是无望的;这是一个站在悬崖边上的弃妇,向夫君作破釜沉舟的回击,尽管是徒劳的。

朱安没有放弃,她孜孜矻矻地努力着,她望眼欲穿地等待着,期盼命运能发生转机,期盼自己温热而柔软的心能感化另一颗冰冷而坚硬的心。然而,她等来的却是鲁迅和许广平同居的消息。于是,一切的努力都化成泡影。她命中注定只能凝固成一座望夫石,供后人凭吊、洒一掬同情之泪。

彻底陷入绝望中的朱安,说出这样一番话:““过去大先生和我不好,我想好好地服侍他,一切顺着他,将来总会好的。我好比是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一点往上爬,爬得虽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可是现在我没有办法了,我没有力气爬了。我待他再好,也是无用。”

墙底的蜗牛,多么精彩的一个比喻!它概括了朱安的一生,那么传神,那么一针见血!在饱尝了孤独、凄楚、绝望之后,朱安终于看清了自己的宿命,并通过“蜗牛”这个比喻将其活生生展示在世人面前。令人触目惊心,不寒而栗

“墙底的蜗牛”这个意象浓缩了朱安漫长的凄楚的一生。是一辈子的苦熬,炼出了这个比喻。真正的蚌病成珠。

鲁迅去世了,鲁母也去世了。北京砖塔胡同只剩下朱安一个人,形影相吊,茕茕独立。尽管上海的许广平对朱安的生活时有接济,但在物价飞涨的动乱岁月,朱安的生活常常陷入困境。不得已,为了活命,朱安想到出售鲁迅的“遗物”——藏书。得知这一消息后,上海的文化界进步人士都很焦急,许广平、内山完造等纷纷写信劝阻,还推举唐弢和刘哲民二人去北京解释劝阻。唐弢、刘哲民见到了朱安。唐弢在一篇文章里介绍了会面经过:

“那天宋紫佩陪着哲民和我去到西三条二十一号的时候,天色已近黄昏,朱夫人和原来侍候鲁老太太的女工正在用膳,见到我们,两位老人都把手里的碗放了下来,里面是汤水似的稀粥,桌上碟子里有几块酱萝卜。朱夫人身材矮小,狭长脸,裹着南方中年妇女常用的黑丝绒包头,看去精干。听说我们来自上海,她的脸色立刻阴沉下来。

宋紫佩说明来意,我将上海家属和女友对藏书的意见补说几句。她听了一言不发。过一会,却冲着宋紫佩说:

‘你们总说鲁迅遗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鲁迅遗物,你们也得保存保存我呀!’”””””””””””?

谁也没想到,朱安会把自己说成是鲁迅的””“遗物”,但我们却不得不叹服,“遗物”这个词用在这里显得精准无比。事实上,没有任何词能像“遗物”这样准确道出朱安的身份、地位、处境以及她一生的意义所在。

我想,心如死水的朱安,已经能坦然接受她作为“遗物”的残酷命运。让她凄楚和愤懑的是,即使作为鲁迅的遗物,她也是所有遗物中排名最后的,最微不足道的。你看,当鲁迅的遗物(藏书)将要被出售时,整个文化界都不安了,竟然派人克服重重困难,从上海赶赴北京解决这一问题,而当同样是鲁迅遗物的她,面临生活的绝境时,却没有人风尘仆仆赶到北京予以救济,相反,人们总是说,因为交通不便,汇兑困难,无法给她寄去最低限度的生活费。

经过文化界人士的劝说,朱安终于变得深明大义,她终于决定,宁死也不卖鲁迅的遗物。身染沉疴后,她这样对来访的记者说:“我的病是没有好的希望了,周身浮肿,关节已发炎,因为没钱,只好隔几天打一针,因先生的遗物我宁死也不愿变卖,也不愿去移动它,我尽我自己的心。”

不卖遗物,不愿接受来路不明的捐助,许广平的接济又是那么有限,而且还是断断续续,那么,朱安怎么活下去?只有苦自己了,也就是把裤腰带勒紧再勒紧了。营养不良,当然就抵挡不了病魔的侵入,终于在贫病交加中结束了灰暗的一生。

其实,为了生存,为了改善一下生活,出售鲁迅的藏书,又有什么不对的呢?倘若鲁迅地下有知,对朱安出售藏书的想法,他即使不赞成,但也不会反对。鲁迅临终遗言中不是有这么一句吗: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

朱安去世后,有记者写下这样一段文字:“朱夫人寂寞的活着,又寂寞的死去,寂寞的世界里,少了这样一个寂寞的人。……。鲁迅先生原配朱夫人病逝了,她无声无息地活了六十九个年头,如今又无声无息地离开了人间,然而她确曾做了一件让人钦敬的事,鲁迅死后任凭穷困怎样地逼迫她,也不忍卖掉鲁迅先生的遗物,当我们凭吊与瞻仰这时代的圣者的遗物时,谁能不感激朱老太太保留这些遗物的苦心呢?”

其实,朱安出于生活所迫,是想卖掉鲁迅的遗物的,只是,劝她的人多了,她才于心不忍了。原本穷困的她只得更加俭省地生活,病了,因为无钱,得不到正常的治疗,这一切,加速了她的死亡。

众多文化界人士想保护鲁迅的遗物(藏书),劝朱安顾全大局,节衣缩食,这一点无可厚非。——朱安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不过,众人的热心与朱安的妥协,在我看来是有违鲁迅初衷的。如果鲁迅知道,为保护他的那些藏书,一个困苦中的女人,生活变得更为困苦,他会作何感想呢?

鲁迅说过,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可有些人为什么一方面背着鲁迅语录,一方面却做着鲁迅根本不赞成的事?

同类推荐
  • 中国古代经典集粹(楚辞)

    中国古代经典集粹(楚辞)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 文学作品欣赏教程

    文学作品欣赏教程

    《文学作品欣赏教程》一方面全面地介绍了中外文学作品的全貌,使大学生对人类的文学作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印象;另一方面又通过作品欣赏实例分析,因势利导地培养大学生文学欣赏的兴趣和能力。《文学作品欣赏教程》熔古今中外于一炉,适合相关专业学生阅读使用。
  • 半亩方塘我自闲:那些叩击心灵的经典哲理

    半亩方塘我自闲:那些叩击心灵的经典哲理

    本书选取了诸多较有影响力的经典哲理美文,其内容涉及人生的方方面面,它们有的睿智凝练,让心灵为之震撼;有的灵气十足,宛如一线罅隙中奔涌而出的清泉,悄然渗入心田。为了方便您的阅读,编者还在每篇文章的结尾处附注了“哲语沉思”,引导您去品味其哲思与意蕴。相信每一篇美文都会叩击您的心灵,让您在阅读之余收获那久违的感动与激励,从此不再寂寞与孤独,从而怀着淡定从容的心态去找寻那迷失已久的精神家园。
  • 第十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者散文精选

    第十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者散文精选

    作文考试高分秘籍,青春文学阅读宝典。新概念在很多人的眼里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绝对不能否认的是它成就了那么多人的文学梦想。本书主要收录了第十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者的散文作品。通过他们绘声绘色的描写,给我们呈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他们讲述了爱情的温馨和浪漫,亲情的可贵和温暖,友情的美好与宝贵。当然也有他们对未知世界的迷茫和恐惧,以及对丑恶现象的讽刺和鞭挞。更多的,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总之,这是新一代青少年的现实生活和心灵的“写真集”。
  • 过站不停

    过站不停

    从不同的方面展示,记录,刻画了异乡少女的内心世界,寓意当代社会转型时期的城乡差别,同时告诉我们,世道人心可变,真情永生难忘。也在《猫眼》里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值得探讨的社会思考:保护个人隐私安全,却无意侵害社会他人权益,类似这样的“灰色现象”,富有良知的我们当如何面对?通过“穿越”的手笔,在《梦里依稀见过你》里作者透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和情感态度,以及对幸福人生、光明世界的积极追求。《拾荒者》想要表达的,是当一个人贫困荒凉一无所有的时候,亲情和牵挂会成为其平凡生命全部的价值和意义。
热门推荐
  • 荒古神妖鉴

    荒古神妖鉴

    荒古妖生,天耀冰轮,百妖神化,苍尽炎存。一本看似普通,却记录着从荒古以来的神妖,魔兽。书里存在着一个书灵,掌管着这本书,但某一天由于天劫,使得书中的全部内容都消失不见,一本书却有一个书灵掌管守护,这本书究竟有什么秘密呢?小时候无忧无虑,父伴身旁,不知天降血雨,却得一图鉴,名曰:神妖鉴!不知为何父亲忽然离去,只留下一封信。走出家门,巧遇冰齿龙虎,从此踏上修炼之路。奇异的体质,被遗忘的荒古战场,神秘的神妖鉴,危机四伏的坟墓,深不可测的组织,楚渊发觉,原来世界这么大……
  • 许你桃花一朵

    许你桃花一朵

    缘因何起,恰如那一日你的转身,我的回望。你为我花谢枝头,我为你轮回静候。待到重逢日,许我一支桃花可好?
  • 鸿鹄之志

    鸿鹄之志

    “上帝”是神话也是梦,“长生”是谎言也是心;生灵为强势折腰,也因强势崛起。伏羲的浩荡山河志,三皇五帝的千秋功德志,万年不衰的英雄志,百世流芳的男女志,爱恨情仇在天地间生根发芽。术士,能力者,王者只是灵元师的分支;灵元师,驯兽师,炼丹师只是灵元界的一角,灵元界也不过是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
  • 王俊凯:狼性总裁别太坏

    王俊凯:狼性总裁别太坏

    好吧,她承认,自己重生了…一切就像一场笑话……前世,自己拼了命想得到他的爱,自己的百般迁就,他却视而不见,错把贱人当良人,在自己所爱的男人怀中死去。这一世,她拼命想逃,而那个他却只想拼命爱她,尽管她捂耳不听,视而不见。“方浅予!站住!”女人并无理会他,要是前世,兴许她会停下脚步,方浅予冷凝着唇角,冷笑着推开他,一边推一边前进。
  • 娘子有喜:腹黑相公很傲娇

    娘子有喜:腹黑相公很傲娇

    苏珞璃最后悔的就是自己的自信。她以为自己作为穿越女主角,自带光环和各种优势,高富帅一定手到擒来。没错,高富帅果然出现了。可是摇身一变,却成了渣男。十里红妆,凤冠霞帔。这是苏珞璃期待的场面。可是,现在除了讽刺只是讽刺。贱人总是成双成对的。这是苏珞璃被毒死前最后的觉悟。手握着休书的她,决定如果有来世的话,她一定不会这么傻,让自己如此短命。浴火重生。她斗志盎然。气死后妈、贬死妹妹、揍死渣男。自己经历过的一切,她要他们加倍奉还!可是,她一定是在做梦!为什么她会怀了这个莫名其妙出现的丑寡夫的种?这不科学啊!“我会负责的。”某寡夫沉声道。“谁要你负责啊!”苏珞璃黑线。
  • exo之不能忘了你

    exo之不能忘了你

    看女主如何翻身,又如何变回咸鱼,如何与男主们虐狗,又如何成为彼此最大的敌人,先甜后虐再甜,此文有狗血剧情加玛丽苏,而且前十几章容易让人犯尴尬病,因为写的不好,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请忽略我的笑声)
  • 冥冥之中天注定

    冥冥之中天注定

    汧翊:“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我相信你值得更好的……”潞倾:“我骗你,是要你认清你的心,我好难过,不想再等了……”“我愿放下,只是心中有了牵绊,在犹豫,而已。”
  • 倾城

    倾城

    我认为姜燕鸣在艺术构思和表达方面已具备了进入一流的功力,她擅长虚构男女恋情的曲折故事,精于刻画恋情中女性的微妙心理。这部书共写了徐瑷、佳莉、云素和宋香菊四名女性的恋情历程,对她们或显或隐或喜或悲的感受和思忖,都有相当贴切细腻的描绘。——著名学者、编辑家崔道怡姜燕鸣是最专注书写民国汉口的作家。此作全力展现纷繁复杂大时代小人物尤其是小女子的命运,苦痛中的挣扎,隐忍中的坚强。妙笔生花,令人动容。——湖北省作协副主席、湖北大学文学院院长刘川鄂此部小说很有民国风情,笔触亦是迷人。郎心如铁妾心苦。
  • 有思文丛:深夜醒来

    有思文丛:深夜醒来

    本书是小说家乔叶的一本散文集,收录了“深夜醒来”、“咬文嚼字”、“吟游四方”3辑共39篇文章。内容涉及对逝去亲人的回忆、对日常生活的感悟、对旅行意义的哲思,语言通俗清丽、感人肺腑。
  • 破玄界

    破玄界

    一块由无数个大海、山丘、可流、沙漠、国家、宗教、门派、家族形成的大陆,又是多块这样的大陆才形成的浩瀚仙域,最后由众多浩瀚仙域形成了虚空玄界。在玄界,弱肉强食递弱代偿的丛林法则,是玄界人的生存方式,一切都以强者为尊,弱者只有任其宰杀,坐牛马之效。玄界如天,摸不清有多么宽广,战死过多少种族,替换了多少霸主,所有的生物都像是它所制造出的游戏,每一个生命都是这场游戏的实验鼠,不停的向前爬,却最终躲不过玄界之神的仲裁,止步于玄界之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