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960500000052

第52章 读书篇 虽九死而犹未悔:民国苦学(3)

父亲是个商人,目光短浅,小富即安,他觉得儿子这几年读书获得的知识,足够应付家中的账目了,再读下去,得不偿失。父子俩脾气都火爆,父亲斩钉截铁,儿子也不肯罢休。可老子毕竟是老子,掌管着家中的财务大权,他不松口,儿子再恼火也没用。张竞生却有办法,他情急之下,竟跑到三饶镇县衙门口击鼓鸣冤,状告父亲。

儿子告老子,这在当时简直就是忤逆行为。一时间,当地街头巷尾茶余饭后谈的都是这件事。开明者夸儿子大胆,保守者骂儿子不孝。不过当地的县令对张竞生的矢志读书倒是抱“同情之理解”,在他的劝慰和调解下,父亲不得不做出让步,同意资助儿子北上读书。

随后,张竞生先是去上海,就读于法国天主教会所办的震旦学校,一学期后,他又赶到北京考入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1912年,张竞生因学习刻苦,成绩优良,获得赴法留学的机会,终成中国第一批留洋博士。

宁可背上“不孝之子”的骂名,张竞生也不放弃自己的读书梦。倘若他不采用这迫不得已的办法,听从父亲的安排,那么,当地也许会多一个碌碌无为的账房先生,但中国二十世纪却少了一个“性学拓荒者”。

马寅初:灯芯一根心中亮

1882年6月24日,马寅初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商人家庭,排行第五。

马寅初出生不久,父亲马棣生决定举家迁往绍兴邻县——嵊县浦口镇。马棣生那时经营着一家酿酒作坊,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浦口镇的水清冽、纯净适合酿酒。头脑精明,一心发财的他瞅准商机,立即和妻子商量,举家搬迁。

果然,几年后,马家的酿酒作坊的生意越做越好,马家的日子也红火得让当地人羡慕。

马棣生善于经营,但对几个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他不让马寅初读新式小学,只允许他读私塾。在私塾里死记硬背佶屈聱牙的四书五经,对活泼好动的马寅初来说,简直是活受罪,于是就像少年沈从文那样,他也学会了撒谎、逃学,在几个坏孩子的影响下,他一度还染上赌博的毛病。马棣生知道后当然是大发雷霆,于是拳头打、鞭子抽,想用武力迫使儿子改邪归正,结果收效甚微。马寅初人虽小,骨头却硬,再打再骂也不吭声不服软。

硬的不行,父亲只好来软的,一次,他和颜悦色、语气诚恳地对儿子说:“你渐渐长大了,又读了几年私塾,如果你真不喜欢读书,就回来管理家中的账目。”马寅初直截了当一口回绝:“我不喜欢读私塾,也不想回家管账目,我要去大城市读书。”父亲气坏了,他觉得孩子识几个字能当个账房先生就行了,去大城市读书,那要糟蹋多少钱?多少年来,他都是省吃俭用,哪舍得把大把的钱花在儿子身上。两人话不投机,又吵起来,像往常一样,父亲气急败坏时就喝令儿子“跪下”,马寅初毫不示弱,道:“跪下,我也要读书。”

父亲原本脾气火爆,在家中颐指气使、说一不二惯了,马寅初寸步不让的顶撞,让他火冒三丈,他操起鞭子,不有分说就是一阵猛抽,幸亏母亲及时赶来,才把马寅初从鞭下解救出来。马寅初趁机跑出家门。吃午饭时,马寅初没回家;开晚饭了,还不见他的影子,家人急了,四处寻找,一无所获。后来还是马寅初的一个小妹妹“告发”他的藏身地点,原来,他就躲在家中院子里的一个废弃的鸡窝里。父亲觉得被儿子戏耍了,恼羞成怒,作势欲打,这一回,马寅初忍无可忍,钻出家门,一口气跑到镇外,一头扎进水流湍急的小河中。

待马寅初再次醒来时,他发现自己躺在一个陌生人的家中,身旁站着一位慈眉善目的长者,他认出此人是父亲的好友,上海瑞纶丝厂老板张江声先生,马寅初带着哭声说:“张伯伯,你干嘛救我,不读书,活着有什么意思?”张江声弯下腰,亲切地对他说:“谁说不读书,我来就是带你去上海读书。”

马寅初不想让儿子读书,张江声早有耳闻,这次回来就是想劝一下好友,让马寅初去上海接受新式教育。马寅初跳河获救后,张江声知道他们父子合不拢,就先让人把马寅初抬到自己家,再劝马棣生支持孩子读书。儿子为了读书宁可寻死,马棣生也不敢再阻挠,但他是个商人,悭吝成性,说什么也舍不得掏大笔的学费。张江声讲义气,又被马寅初宁死要读书的精神所感动,决定自己来承担马寅初的学费。

1898年,在恩人张江声资助下,马寅初来到上海,就读于“育英书馆”。张江声当时经济上也不宽裕,他的资助缴了学费就所剩无几了,所以,马寅初只能过十分简朴的生活。一次,有同学告诉他,用菜油灯比电灯省钱,于是晚上做功课时,马寅初就用菜油灯代替了电灯,为了省钱,他只点一根灯芯。某晚,有同学来访,觉得室内光线暗淡,就点了两根灯芯,马寅初忙说:“我没钱,点不起两根灯芯。”这事传到老师那里,老师连连夸赞:“孺子可教”,还为马寅初做了首诗,其中有这样的句子:“灯芯一根心中亮,寒窗十载必成人”。

清寒的生活没有浇灭马寅初求学的渴望,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在学校期间,他不和人比吃穿,比就比谁更用功,谁的成绩更好!

四年后,他以优异成绩从“育英书馆”毕业,并顺利考取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的前身)。

在北洋大学,马寅初因学习刻苦,成绩出众而提前毕业并获得公派至美国耶鲁大学留学的资格。

在耶鲁大学,马寅初攻读经济学专业,三年后获得了硕士学位,旋即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财政学的博士学位。不久,北洋政府因经济危机停发了公派留学生的助学金。马寅初的生活瞬时陷入困境,他不气馁,坚持半工半读。然而,当时美国学费高昂,打工所得如同杯水车薪。马寅初的学业眼看难以为继。同学王正廷出于好心劝马寅初回国,他说:“现在国内处于乱政时期,各路军阀正在讨伐袁世凯。乱世出英雄,我们正好回去做官。”马寅初谢绝了同学的好意,说:“我读书不是为了做官发财,是为了救国救民,日子再苦,我也要坚持学完。”

导师赛利格曼听说了马寅初的情况,决定资助他完成学业。马寅初很感动,他向导师表示,等自己工作后将如数偿还这笔资金。赛利格曼却说:“大可不必,我对才能出众的学生一向珍爱,只要你的学习能取得出色的成绩,就是对我的最好回报。”

导师的资助解决了马寅初的后顾之忧,也促使他更努力地学习以报答导师的善举。1914年他完成了博士论文《纽约市的财政》。答辩会上,专家们给予这篇凝聚着马寅初心血的论文极高的评价。由于论文极富创见,出版社以最快的速度出版发行,一年后,这部著作还被选为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一年级本科生教材。博士论文能被选为教材,这是极为罕见的当然也是极高的荣誉。

68年后,在马寅初百年寿辰之际,天津经济学界权威李权在给马寅初祝寿时还提到这部名重一时的著作:“我1921年冬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拜读了马寅初先生1914年的博士论文《纽约市的财政》一书,当时虽未见先生之面,但对先生的学识才华就有了深刻的印象。”

沈宗瀚:尝尽苦学味

1895年,沈宗瀚出生于浙江余姚沈湾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自他记事时,家中就开始举债度日,他的大哥、二哥、三哥读了几年私塾后就相继辍学,分别教书、从商、务农去了。

沈宗瀚行四,在家乡读私塾时,目睹农民胼手胝足却忍饥挨饿的生活,他暗暗决心学农,立志以自己的知识,救农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个信念支撑下,他四处借贷,省吃俭用,终圆读书梦,获美国乔其亚大学农学硕士学位和康奈尔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

沈宗瀚7岁那年入私塾开蒙,第一天念的是《诗品》,第一句为“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小宗瀚不解其意,难以背诵,就灵机一动将“大用外腓”想象为“大雄鸡外飞”;第二句则百思不得其解,终于背不出。

由于沈宗瀚不擅死记硬背,他在私塾因背书不熟常挨训挨打。尽管如此,小宗瀚还是常常将墨汁涂在唇上,向村人炫耀:我是读书人了。当时当地,农民们终日土里刨食,早不见日头晚不见天,对读书的孩子,羡慕也重视。

沈宗瀚8岁后,开始随塾师读孝经、四书、左传,死记硬背,乏善可陈,所获有限。12岁起,跟随伯父读书,其读书兴味才慢慢变浓,因伯父“重讲解,善开导,鲜扑责”。

14岁那年,沈宗瀚报考余姚私立诚意高等小学堂,不仅考中,且因分数出众,获得免费生资格。

读书期间,该校一位顽劣学生,常在晚自修时骚扰宗瀚,使他无法用心读书,成绩急剧下降。校长不明究里,叫来宗瀚父亲,严加训斥,道:“你儿子是寒额(免费生),却不知用功,这样下去,只能退学。”父亲也恨铁不成钢,责骂他“不知自爱,不孝之至”。那位顽劣学生其实不是外人是宗瀚一位恩人的儿子,他若说出实情,以恩人的脾气会痛揍自己的儿子,宗瀚不想因为自己的缘故让恩人动怒,他左右为难只得掩瞒实情,向校长和父亲保证痛改前非迎头赶上。

好在恩人的那位不思上进的劣子不久因成绩太差而离校了,沈宗瀚得以安心读书,学问大进,考试分数不仅名列前茅,且比第二名高出许多。

那时的沈宗瀚一心只读案头书,杜绝一切娱乐玩耍,有同学笑他迂腐,他则答:“我只求心安。”求学期间,他学问精进,思想进步,主要归功于对梁启超等硕儒著作的苦读精研,他说:“吾一年间思想之进步,第一为黄梨洲、梁任公之爱国思想,第二为曾文正之自省与修养,第三为王阳明之知行合一。此三者对于我以后求学做事之精神有莫大影响。”

假期在家,沈宗瀚苦读依旧,家中屋小,他就躲在阁楼上用功。以木箱为桌,借天窗的光亮,勤读不辍。大年初一,他给长辈拜完年后,就匆匆爬上阁楼演算数学。演算完一道难题,家人已吃过午饭。此事成为笑谈,家人说他是:“书呆子不知年月日矣。”

17岁那年,沈宗瀚即将从私立诚意高等小学毕业。当时几位哥哥已陆续完婚,家中入不敷出。父亲希望他尽快谋职贴补家用。经人介绍,沈宗瀚得到一个小学教员的职位,年薪90元。父亲催他尽快上任,可沈宗瀚想的却是进一步深造。恰好他在报上看到浙江省农业学校招生的消息,上面提及若考试成绩为前两名,可包膳宿费。于是他推掉聘书,回家请求父亲允许他继续求学,只要父亲拿出学费,膳宿费自己设法。

父亲大怒,道:“如我有田,可卖田给你当学费;如我不是债务缠身,也可借债给你读书,可我如今,一屁股债未还,利息还逐年加重,如你今年不挣薪水,我明年利息都还不上,你让我到哪里去筹学费?”

家中境况竟如此窘迫,沈宗瀚闻言放声大哭,但到底割舍不了读书求学的念头,就对父亲说:“不付利息,是不讲信用,但我不读书就没有前途。我有读书报国的志向,家中一时的困难我目下难以考虑。”

随后,沈宗瀚辗转托人找到债主,恳求他手下留情不要逼债太狠,让父亲能缓一口气。父亲也不让步,四处托人为儿子谋职,可沈宗瀚已决心读书,坚不应聘。他说:“余立志既定,百折不回,虽一时拂逆父命,然深信日后终能获得谅解也。”

后经朋友、亲戚的劝说和帮助,父亲也收回成命,允许儿子升学读书,还为他置备了一个黄皮箱和衣物。

家中兄嫂一向认为宗瀚随和脾气好,唯独对升学一事固执异常,谁劝也不听。沈宗瀚对他们解释:“我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也。”

在浙江农校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沈宗瀚颇为失望。因该校老师多照搬日文教材,教学内容不切实际,教学方法照本宣科。那年夏天,北京农业专门学校在上海招考,宗瀚两位同学考取。沈宗瀚动心了,因他一直有赴美留学的志向,而只有专门学校的毕业生才有资格参加留美考试。于是,他决定报考北京农专,先读预科,再入本科。决心已定,他随后退学回家,和父亲商议此事。

他向父亲表明了升学的志愿和理由:“第一,浙江农校还要两年才能读完,北京农专三年半即可毕业。前者是中等学校,后者是专科学校,差别很大。第二,去北京农专读书,自信能取得第二名的成绩,学费可免,只需一百元可维持生活;第三,因有亲戚愿补助50元,向同学借了30元,本族祭产奖学金20元,如此,膳宿费不愁。”

父亲没想到儿子擅自退学,根本不听解释,厉声斥责:“人贵知足,你能就读浙江农校已属不易,现在又得陇望蜀要去北京。你这样读下去何时到头,你若不尽快挣钱养家,我就要被债主逼死!到时候,你就是毕了业,遂了愿,你能心安吗?”说着说着,父亲竟老泪纵横。沈宗瀚听罢父亲这番话也伤心愧疚,但读书的念头那么强烈,他实在无法听从父亲的安排。顿了一会,他对父亲说:“父亲穷困,是为给儿子娶亲所致。我的婚姻大事自己解决,不花父亲一分钱,你就把婚费节省下来给我读书吧。”

父亲没想到婚姻大事儿子也想自作主张,更是怒不可遏,又是劈头盖脸一顿训斥。最后,父亲逼迫沈宗瀚回农校继续学业。沈宗瀚佯装答应,实则准备去找在海滨收账的二哥想办法。

费劲周折,总算找到二哥。二哥被他求学的苦心所打动,决定向钱庄借四十块钱,给他做路费。

买了船票,沈宗瀚在旅馆给父母写了封长函,详述自己求学的志愿和苦心,希望二老能原谅他的“忤逆不孝”“不告而别”。

同类推荐
  • 人生的秋季:王真波散文选

    人生的秋季:王真波散文选

    作者是伟人毛泽东故乡——湖南湘潭一位较有影响的实力派作家。他的散文气势雄奇,语言精炼,笔力遒劲,条理明畅,颇具特色。收入这部《人生的秋季——王真波散文选》的55篇散文,总计近14万字,反映了作家厚积薄发的创作状态。这是他直面现实又特别深刻的力作,证明他始终恪守着关注现实的文学主张……
  • 红楼梦的物质与非物质

    红楼梦的物质与非物质

    从对日常生活的物质感觉开始,渐渐走向情感、走向思想、走向心灵,从具象走向抽象,从物走向人,走向人的想象,从对《红楼梦》的解读走向对解读的再解读。就像《红楼梦》曾有的一个书名《石头记》告诉我们的,从最物质、最质实的一块顽石,变成一块散发出灵光的宝玉。
  • 英雄先遣连——1950年西北部队进军阿里纪实

    英雄先遣连——1950年西北部队进军阿里纪实

    毋庸讳言,《英雄先遣连》对于英雄与死亡这一矛盾关系的酷烈展示,再一次完美地诠释了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的潜质。作者以冷峻的笔调,客观强硬地显示出了英雄涅槃的孤傲和清高。进藏先遣英雄连136名官兵中,牺牲在新疆于阗普鲁至西藏阿里扎麻芒堡千余公里高原线的有63人,这是西北战区光荣革命历史的壮丽画卷。
  • 马竹作品精选

    马竹作品精选

    《马竹作品精选》卷一“小说卷”精选马竹中短篇小说25篇,如《红尘三米》《芦苇花》《荷花赋》《竹枝词》《父亲不哭》等多部作品在《长江文艺》《芳草》等刊发表后,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北京文学》《小说精粹》《传奇文学选刊》等多家刊物转载并先后荣获多个文学大奖,社会影响广泛;卷二“散文卷”精选马竹散文随笔作品56篇,大多可谓美文,被较多读者形容为“下了猛药”的言情文字;卷三“诗歌卷”精选马竹诗歌作品30首,是从马竹开始文字生涯以来数百首诗篇中遴选而出;卷四“文论卷”包含思想随笔、文学理论、文艺理论、文学评论、影视评论共22篇,对热爱文学艺术的读者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 中华对联(第六卷)

    中华对联(第六卷)

    本书是一套中国关于对联的作品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普及读物。
热门推荐
  • 错过的天堂

    错过的天堂

    上辈子我们无缘相见,这辈子,缘分和命运让我们相遇,相知,相爱,相恋。然而上帝是公平的,它让我遇到了完美的你,却让你在我身边的时间如此短暂。我们在天堂错过,而在错过的天堂里,我们将重新来过……(前面14章各位读者可自行略过,从第十五章开始读,因为这一章是更改过的,前面写的不好,所以后面就更改了)
  • 与官员谈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

    与官员谈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

    战略问题,战术解决。战略是务虚,战术是务实。战略是踱方步,战术是踏实地。中国一首古诗中说:“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赋先擒王。”这里不但讲了战略思维,而且讲了战术要领。战略思维是关于战略全局的指导思想,是制定战略方针原则的理论依据。战略思维的质量反映概括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并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所能达到的深度与广度,在向广度与深度延伸过程中需要娴熟的战术清扫前进中的障碍。
  • 宫主等着瞧

    宫主等着瞧

    她是横空出世邪魅懒散的狂傲段堂主,他是久附盛名天资聪颖的尊贵卫宫主,强手相见,必有一败!她嬉笑人间,他俯看苍生,待他有意惹上她,她就决定报复他!“你说要是卫辛来给我管家怎么样?”“依属下之见,卫宫主只怕是个不行的。”“我可以节制点。”“那卫宫主会管钱,还管酒。”“……哎,突然发现一个不行的男人不配我,既然得不到,就毁了吧。”
  • 十二生肖守护神

    十二生肖守护神

    我,是个穷学生,但我知道,总有一天,我会站在世界之巅,俯看众生……我知道,天将降大任于我,现在的苦难,只是暂时的……总有那么一天,我会鸿鹄展翅,翱翔云宵天际……
  • 玄怪录

    玄怪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好游戏不玩吗

    好游戏不玩吗

    這是就是一本日記,裡面充滿了作者童年到未來的狂想
  • 小命运

    小命运

    爱,就是爱。那天雨很大,教堂里,他正在司琴,他突然闯进。思念无数,他奔波千里,只为见他一面,却换来败走天涯。他始终坚持,直至最后才明白,其实这一切早已是命运的谶语。他叫浅泽,他爱的人叫佪年。故事的最生,他们无法再相爱,但他们将永远不分开。
  • 名门娇宠:盛爱成婚

    名门娇宠:盛爱成婚

    曾经的乐铖言宠安子熙入骨。到他的公司工作是她从小的梦想,一切都只是为了他。命运弄人,突如其来的一场意外打破了美好。多年后再次相见的安子熙和乐铖言,一个律政佳人,一个商之骄子;一个刻骨铭心,一个早已忘记一切。可还是摆脱不了命运的巨网。她说:“把你的脸迎向阳光,再就不会有阴影。”玉白肌肤的肤映衬下她美得简直是触目惊心:“铖言,我不会再让你离开我。”深情注视,俊美的脸庞全是温柔宠溺:“这次,我会用一生来爱你。”
  • 雨雾缥缈

    雨雾缥缈

    快乐的时间都是很短暂的,我们还可不可以一起珍惜。
  • 只有失败的父母  没有平庸的孩子

    只有失败的父母 没有平庸的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将在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深深的烙印。在我们要求孩子“完美无缺”的同时,何不扪心自问:“这样要求孩子,我自己做到了吗?” 本书作者长期从事儿童教育及心理咨询工作,从大量耳闻目睹的生活实例中,总结出教育孩子的宝贵经验:只有失败的父母,没有平庸的孩子! 百年大计,教育为首。本书旨在为恨铁不成钢的父母指点迷津,引导广大父母走出教育误区,帮助他们实现望子成龙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