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虽然是在晋惠帝统治时期爆发的,但其根源是晋惠帝的父亲晋武帝司马炎实行的分封制。晋朝皇帝司马炎考虑到,自己之所以能夺取政权,成为皇帝,与曹魏没有将同姓分封为诸侯王,导致皇室孤立无援,没有屏藩有关。于是,他又实施古时的分封制,将皇族中的27人封为王,而且诸王国内的大小文武官吏可由诸王自己挑选任命。
公元277年,又采用王国置军的制度,按大、次、小三等将诸国分类。管辖区内有2万户百姓的为大国,可能设置上、中、下三军共5000人;管辖区内有1万户百姓的为次国,可设置上、下两军共3000人;只有5000户以下百姓的为小国,可置军1500人。晋武帝不仅分封同姓王,还将公、侯、伯、子、男等爵位分封给异姓士族,他们也能领有封地,也能像小王国一样置军。其中有些诸侯王还拥有中央或地方的军政大权。他们都很又野心,利用这一机会收罗党羽,扩大自己的军队,并拉拢一批士族官僚地主,相互倾轧,妄想抢夺帝位。就这样,最后演变成了“八王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