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民族建立的封建统治王朝,从这个王朝建立开始,就有着十分浓重的封建皇权色彩,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典型代表,同时也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明朝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王朝,其发展对后世还是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长足的进步的。它开创了一个多民族国家持续发展和巩固的时期,加强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同时开创了中国辉煌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一、明朝的建立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公元1328年10月21日生于濠州县的钟离村,出生于一个农民的家庭,家境十分贫苦。他的幼年非常困苦,他的祖辈父辈都是封建赋役的受害者,只能在淮河流域到处逃避徭役赋税,背井离乡,租地耕种,但是因为土地过于干旱和贫瘠,所得仅能糊口。他在他父母所生的四子二女中是最小的孩子。和当时很多贫困家庭一样,他们家除了最大的孩子,其余孩子都因家庭无力抚养而送了人或嫁出。元末的社会矛盾已经十分尖锐,加上天灾连连,人民生活困苦不堪。14世纪30年代淮河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红巾军起义,这是人民对深重的社会苦难的反抗,这一起义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很快势如破竹般地蔓延开来。但是由于兵力分散,且缺乏作战经验,经过短暂的辉煌之后,还是被当时的政权压制了下去,但是也暴露了元末的激烈的社会矛盾。朱元璋就生在这样一个时期,这些对他的成长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征途中的朱元璋
元朝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淮河地区发生了旱蝗灾害,瘟疫流行,朱元璋的父母及兄长都在这次疫病中相继死去。朱元璋无奈之下只好在皇觉寺出家,以期能够糊口。但是随之而至的饥荒使他不得不离开寺院外出化缘,后游食庐州、光州、汝州、颍州等地,历三年复返寺。
这次游历对朱元璋的一生产生的影响极为深远。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五月,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刘福通在颍州揭竿起义,揭开了元末农民战争的序幕。第二年,定远人郭子兴也率众在濠州起义,响应韩山童,袭杀州官,占据了濠州城。义军领袖郭子兴是一个算命先生与一个富人的盲女所生的儿子,家里小有积蓄。郭子兴是他们的第二个儿子,为人十分仗义,善于结交各方朋友,但脾气有些暴躁,跟别人合不来。他相信白莲教教义,所以他深信那个乱世预示着要有一个大变动。为了迎接大变动的到来,他广泛结交志同道合的人和忠诚的战士。郭子兴及其一同起义的四人自称元帅,率众攻打了濠州。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从一开始就是不稳固的。
郭子兴
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朱元璋加入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的队伍。由于他十分睿智和勇敢,很快为郭子兴所器重,成为郭子兴的心腹,郭子兴并将自己的义女马氏许之为妻。在郭子兴部下期间,朱元璋屡立战功,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并掌握了一支真正属于自己的队伍。在郭子兴死后,他顺利地取代了郭子兴的地位,取得了对整个军队的控制权。正当刘福通在北方大大打击元军的时候,朱元璋乘此机会扩充队伍,领兵南下。公元1355年小明王韩林儿的宋政权将其授为左副元帅。次年朱元璋攻下集庆,并将集庆改名为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宋政权授之为江南行省平章,朱元璋自名为吴国公。谋士朱升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于是以应天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为以后的更大的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14世纪50年代,朱元璋走上了南京的历史舞台,逐渐地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角,他是地区性叛乱首领中的佼佼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是在很认真地干一些事情以期能建立一个日益完善的政府。在他征战多年的戎马生涯中,每当占领一个新的地区的时候,他总是先考虑当地百姓的一些想法,或者先对百姓的安抚,让百姓知道他是为他们谋取福利的,消除他们的顾虑,从而可以得民心。同时,他身为一个农民出身的起义领袖,十分清楚农民的需要,因此可以站在他们的立场为他们考虑。1358年3月,他任命从前元朝最能干的官员之一、破南京后即投降过来的康茂才去他认为应该管理的江南行中书省中的一个机构任职,这个官署就是都水营田司。
从历史进步性的角度看来,朱元璋的很多做法是十分现实的:他认为,唯有切身体会并从农民的疾苦出发来考虑问题,才有助于重新安置无家可归的和难以管理的人民,可以让他们从事生产活动,同时还能保证他的政府有粮食和赋税来支援军队。这种看似利他主义的行为不是大儒式的,它符合生活的事实。
朱元璋所率领的的优秀将领们攻克了南京的东、南和西南地带,他的整个政府的势力范围扩大了。在1358年和1359年浙江北部大片地段都被他的部队所控制之后,他在婺州(今金华)设置了“股肱郡”,此地离南京东南300余公里,距元朝的大据点杭州——已被张士诚所攻占——不足150公里。朱元璋驻扎在了这个地区,并且用了半年时间来处理这个地区的问题,同时还继续指导他的军队进一步开展战役,以扩充自己的地盘。他积极地请教当时的著名学者大儒。他礼贤下士,宴请他们,向他们询问怎样获致儒家著作的引导等严肃的问题,同时严肃地公开地命令手下的将领们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流血和抢劫。他在1359年6月返回南京。次年4月份,以宋濂和刘基为首的一批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家终于在他的热情邀请下接受任命,应邀到南京就职。
明初宋濂等名臣
14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朱元璋实行的一系列政治团结表明,他在使政府政策广泛发挥功能以适应及促进他的事业方面要比同时代的其他起义领袖高明多了。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例子来证明这一点。1360年他新设了几个专职部门来开征酒税和醋税,并改进食盐专卖的管理控制,尽管他这时并没有控制东部地区的重要产盐地区。1361年他开始铸造钱币,仅到了1363年他的铸钱据说已达每年3800万枚。接着又立即实行了新的茶叶分配专卖制度。1362年设立关卡以征收过境商品的赋税。
公元1363至1367年间,朱元璋先彻底击溃占据鄱阳湖的势力强大过自己很多的陈友谅,并自称吴王。继而又消灭浙江的张士诚,悄悄除去小明王韩林儿,势力雄据长江中下游,兼有大江南北。然后派大将徐达、常遇春带领主力北伐中原。
公元1368年正月,在应天朱元璋称帝,国号定为大明,建年号为“洪武”,定应天为都城。同年8月,明军攻克元大都,将元朝余部赶回蒙古大漠。此后,明太祖朱元璋又用了近十几年的时间平定了全国。
二、朱元璋的治国方略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民,因此对百姓的疾苦有着十分深刻的体会。在他当政期间,采取休生养息的政策,普查人口,丈量土地,建鱼鳞图册,兴修水利,推行屯田,奖励农耕,减免赋税,颁布《大明律》,使常年经受战争的百姓得以安宁生活,这些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使得在很短时间内国家的赋税额比元朝时增加了3倍之多。且由于朱元璋自己亲眼目睹了元末政治腐败、官贪吏残的情形,十分痛恨贪官污吏愚政害民。在建立自己的政权之后,他就下大力整顿吏治,制定严刑峻法,对贪官污吏的惩治采取了近乎残酷的手段。当时的法令规定,一旦发现有贪赃枉法的官吏,普通百姓就可以直接将其擒拿送至京师。若有敢阻挡者,即视之与同罪。若是监守自盗仓库钱粮等物的贪官污吏,凡赃至六十两银子以上的,一律斩立决,并处以剥皮之刑。同时将府、州、县衙门左面的土地庙作为剥贪官皮的场所,称为皮场庙。在皮场庙的两侧各悬挂一个塞满草的人皮袋,使当时的官员随时引以为戒,不敢再犯法。
明初农村景象
朱元璋在位30余年间,先后惩办了不知多少贪官污吏。仅在大明洪武九年(1376年),发有罪官吏至明中都安徽凤阳屯田服役者,即至逾万人。在其所办理的一系列贪污案件中,尤为著名的是郭桓案。郭桓位居户部侍郎,在征收浙西秋粮时贪赃枉法,大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事发,结果被追赃粮700万石,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的官均被牵连定罪。供词涉及到各布政司的官吏,追赃还提及全国许多富户,致使当时许多地主之家大都破产。明太祖朱元璋如此下大力度、雷厉风行地重惩贪吏,这对于杀减贪风,改良吏治,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为了大明王朝的长治久安与长远发展,明太祖朱元璋加强了中央集权。大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取消行中书省,改设提刑按察使司、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分管地方刑、民、兵之权。后于大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废除中书省和宰相制度,分相权于户、吏、兵、礼、工、刑六部。并设都察院监察百官,设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对朝臣和百姓进行监督,这一系列的措施都使得皇权得到了大大的加强。
一方面大力推行中央集权制度的同时,朱元璋在另一方面又实行与之相矛盾的政策,即分封诸皇子为王,本想使其“屏藩皇室”。朱元璋实行分封制度的本来目的有二:一是在于加强对北方蒙古的防御,一是为了防止朝中奸臣篡夺皇位。大明律中规定诸王可以“移文取奸臣,举兵清君侧”。同时为防止诸王跋扈难制,朱元璋又允许以后皇帝在必要时可以下令“削藩”。这一切都在某种程度上为后来的皇位之争埋下了祸根。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十分贫困,称帝后的生活也还是一贯秉承朴素、节俭的原则,不喜欢饮酒作乐。江南行省的官吏将陈友谅的一张镂金床送给他,他发怒说:“这和孟昶的七宝溺器有何区别?”命人砸碎。他要求臣下写折子要文字简洁。刑部主事茹太素上万言书,朱元璋叫人念了6370字后还未听到具体的建议,全是空话,大发雷霆,命人把茹太素叫来打了一顿。第二天晚上,他再叫人继续读下去,读到16500字以后才涉及本题,其中提出了五项建议,有四项他认为是可取的,便马上命令实施。同时指出这折子只要写500多字就够了,却写得这么冗长,但又承认自己厌听冗文而打了茹太素不对,并赞扬茹太素是忠臣。
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前期不立太子造成多次宫廷政变的教训,在称吴王时,就立了长子朱标为世子,称帝后立为皇太子,聘请当时著名文人和朝廷重臣教导他。皇太子成年后,就让他帮助处理政事,学习治国之道,还常常教训他要仁、明、勤、断,这样才能保住天下。但是,朱标却生性温文尔雅,俨然是个儒生。他品性忠厚,不赞同父亲刚猛治国的理论,他总是劝导父亲以柔治国,为此父子之间经常发生争执。传说一次朱元璋要处罚太子的老师宋濂,朱标哭着向父亲求情。朱元璋大怒说等你做了皇帝再赦他,朱标听后惶恐不安,竟投水自杀而被左右救起。又有一次,朱元璋故意将一条棘杖扔在地上,叫朱标拿起来。朱标因为杖上有刺,不敢去拿。朱元璋说:“你是怕有刺而不敢拿,我把刺拔掉了再交给你,岂不是更好拿。”朱标说:“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意思是说上有仁君,下才有良民。朱元璋听后大怒,抓起一把椅子就想朝他扔过去,吓得朱标逃入内室,竟然从此惊吓成病,就此抑郁而终。
朱元璋由于整日忙于国政,50岁以后就开始感到体力不支,心动过速,又常发高热,作怪梦,时而喜怒无常。太子朱标之死,使得他伤心过度,身体愈益衰弱,发须全变白了。他立朱标次子(因朱标长子早亡),16岁的朱允炆为皇太孙,但又担心皇太孙驾驭不了重臣宿将,便再次刚猛治国,惩治腐败,诛杀贪官奸臣。几位开国元勋也杀了。他又怕儿子们与皇太孙争夺皇位,特地编了《皇明祖训》,要子孙们遵守宗法制,并规定谁更改祖制,就以奸臣论处,格杀匆论,希望以此使大家都服从小皇帝,保持朱家王朝的长治久安。
大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明太祖朱元璋心力交瘁,终于病倒。病势转危,便立遗诏说他称帝31年来“忧危积心,日勤不怠”。这写出了他辛劳的一生,也写出了他处于统治阶级内部激烈斗争之中的心境。遗诏中命皇太孙朱允炆继位,诸子各自镇守藩国,不必赴京奔丧,以防变乱。不久病崩于南京西宫。卒谥“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庙号太祖。大明嘉靖年间改谥“开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于今南京明孝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