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冈察洛夫的第一本小说是《平凡的故事》。此书很有意思,但可见作者笔触并非十分纯熟和流畅,全书大部分是叔叔和侄子的对话,似是故事又非故事。近期看的《奥勃洛摩夫》,无论从故事安排和人物塑造上都十分出彩,使我翻来覆去看了两遍。
一开篇,作者说奥勃洛摩夫住在一栋人口多得象整整一座县城一样的大房子里。如果没有这句话,看着开篇,你会以为奥勃洛摩夫只是蜗居在一个小房间内,并不富有,只有无用的仆人查哈尔。奥勃洛摩夫明明住在一所大房子,可是读者的观感却非如此,也看不到房子里众多的仆人,实在是作者带出奥勃洛摩夫生活的无用与荒废。
那个早晨,奥勃洛摩夫躺在床上,一如其他的早晨。“他……脸上缺乏明确的思想和专注的神情。他的思绪,像无拘无束的小鸟似的在脸上盘旋,在眼睛里翱翔,栖息在半张开的嘴唇上,隐藏在额角的皱纹中,随后就完全消失,满脸发出一片无忧无虑的平静光彩。这种无忧无虑从他的脸上移到全身的姿态上,甚至转到睡衣的褶皱里……万一有一片愁云从他的心头涌到了脸上,他的眼睛就模糊起来,额头显出皱纹、疑惑、悲哀和恐惧开始交织在一起;可是这不安难得形成明确的念头,更难得变成一种主意。它不过化作一声叹息,便消逝在冷淡或者瞌睡中。”
躺卧是奥勃洛摩夫生活中头等大事,其他所有事情,都如过眼云烟一般,不值得费神。可是奥勃洛摩夫并不是头脑空白地躺卧,而是在脑子中不断酝酿和思量他的改革计划。他年轻的时候,也尝试奋斗,也希望像“别人”一样忙碌生活。可是一切都因强烈的“奥勃洛摩夫性格”而磨灭。
俄国农奴制下,农奴主并不需要劳动,而一代又一代地靠着祖先遗留的土地吃喝。奥勃洛摩夫自小生活在这么一个大地主家庭里,一年到头就是为大大小小的节日准备吃喝。母亲好像非常忙碌,其实只是无意义的指挥和跑走,父亲更是无聊地望着屋外,天知道他脑筋有没有动一下。屋子有几百名农奴张罗着,犹如永不停顿的机器,从替小主人穿袜子、煮食、处理事务、收租等都包办。这些农奴,有着铁一般的忠心,他们为这种忠心自豪,而不想到恰恰是这忠心使他们世世代代“注定”为奴。培养忠心是使之为奴的首要条件。
到了读书年纪,唯一可以让奥勃洛摩夫脱离昏昏沉沉、无所作为的生活的机会,却也被溺爱的父母扼杀了。生怕儿子吃不饱、害病、过度操劳,时常找各种借口把儿子接回家,好生照顾,后来竟也将读书不了了之。这让我想到《简爱》里面那个John Reed,同样是被母亲溺爱,从学校接回家,喂食到过肥和害肝胆病。
不过不同的是,John Reed后来发展成残暴自私的性格,而奥勃洛摩夫自始都没有失去他如珍珠白玉般善良和不虚伪的心。
奥勃洛摩夫懦弱和缺乏行动力的性格,吸引了一大堆虚伪浮夸或是钻营奸狡的人,例如靠跑关系的花花公子伏尔科夫,终日忙碌为求升官发财的苏特宾斯基,自我陶醉而实质没有真才实学的作家彭金,如影子一般没有个人特质的老好人亚历克塞耶夫。最恶劣的则是那个凶巴巴,贪婪狡猾的塔朗切耶夫。奥勃洛摩夫一直容忍他的存在,是因为他多少为他带来新的消息,他的吵吵嚷嚷也撩动奥勃洛摩夫毫无生气的生活。这个人,把奥勃洛摩夫扯进了深渊,抹煞了奥勃洛摩夫最后一次苏醒。但同时也不得不说,奥勃洛摩夫的悲剧,是他自己毫不作为、不远离奸佞所致。
在这些所谓朋友眼中,奥勃洛摩夫要么是毫不长进的废物,要么是可以利用的肥猪肉。只有在挚友希托尔兹、才女奥尔加和房东太太的眼中,奥勃洛摩夫的善良才被发现和珍惜。但这三人对奥勃洛摩夫的作用大不相同。
希托尔兹是奥勃洛摩夫读书时期的同学,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希托尔兹一直催促和鼓励奥勃洛摩夫多读书,多社交,多思考。“时不待我,时不再来!”希托尔兹一次又一次提醒奥勃洛摩夫,让他动身到乡下,去实施他脑中的改革宏图。他希望,奥勃洛摩夫的美好品格和才智,可以在行动中得到发挥和展现。
希托尔兹甚至把奥勃洛摩夫介绍给美丽的奥尔加认识,希望奥尔加能够用女性魅力和活泼好学的性格去促进奥勃洛摩夫奋发起来。奥尔加差点就做到了!奥尔加看到奥勃洛摩夫身上别人所没有的平静、善良和“鸽子般的温柔”,不禁产生爱情;而奥勃洛摩夫则被奥尔加的美丽、动听的歌喉和聪明给吸引。可是这种爱情,表面好像没问题,但实质注定失败。奥尔加过于自信自己的作用,以为爱情可以改变一个人身上带着的、从祖辈积聚下来的性格,以为奥勃洛摩夫宁肯放弃安逸去为她在这个社会闯荡。当她先是看到奥勃洛摩夫莫名的退缩和“祝你幸福”的分手信,再是奥勃洛摩夫害怕别人的闲言闲语,最后是奥勃洛摩夫逃避面对自己,奥尔加认识到,她并不能拯救奥勃洛摩夫。后来两人分开了,奥尔加在国外重遇希托尔兹,两人相爱和结婚;而奥勃洛摩夫则永远地放弃了积极生活。
在逃避面对奥尔加的日子,奥勃洛摩夫茫茫然生活着。爱情的失落有时会促进一个人奋发,可是在这个时候,房东太太精心照顾,让奥勃洛摩夫选择回复原来的生活,而非去奋斗。在开头有这么一段话:“在奥勃洛摩夫的眼里,这件睡衣有无数珍贵的优点:又软又顺;穿在身上轻松自在;适应身子的最细小动作,像一个驯顺的奴隶一样。”房东太太正如他那朴实宽敞的睡衣,不好看,却十分舒适。房东太太是个寡妇,带着几个孩子,过着不甚手松可也并非贫穷的生活。自从奥勃洛摩夫这一个“老爷”住到她的房子里,她觉得自己的生活改变了,自己操持家务也是值得的。房东太太身上的奴性,刚好迎合了奥勃洛摩夫的需要。没有强烈的感情,却可以吃得足、睡得饱,何苦为难自己,东奔西跑呢?所以奥勃洛摩夫安于房东太太的照顾,将曾有的梦掩埋在心底,只是很偶然才会被触动一下。
一开始我对房东太太并无好感,无非是一个普通的主妇。但看着看着,则不由对她产生又怜又恨的感觉。房东太太代表了大多数的家庭妇女,生活的唯一任务和目标就是煮得一手好菜,操持家务井井有条,以丈夫的幸福为幸福,坚忍和无私。她们甚少想到自己,以为家务做得好,就代表幸福,往往却是陷进艰苦和悲哀。房东太太无微不至照顾奥勃洛摩夫,甚至在被哥哥骗去奥勃洛摩夫的钱后,害怕奥勃洛摩夫吃不饱,把自己的东西变卖,让他仍能吃得好。这种照顾,助长了“奥勃洛摩夫性格”,让他动也不动,日益痴肥,得了中风,之后心脏梗塞而死。
女人的才能不被认可和尊重,例如精明的阿妮希娅嫁给了查哈尔后,一表现出能干,就被查哈尔支起胳膊“作猛击心口状”。奥尔加的探索和对知识的渴求,也被希托尔兹误解为“青春逝去的症状”。但是房东太太治家的才能,却被奥勃洛摩夫看在眼内和赞叹。从这个角度看,房东太太是幸福的,因为她的心有值得奉献的主人。在奥勃洛摩夫死后,当大多数人都忘记奥勃洛摩夫,她仍然为他的离去伤心,仍然打理他地下的“家”,这也让我为之感动。
在《平凡的故事》里面,主要是两叔侄的观念冲突,乡下地主懒散、流于空想的生活,与在圣彼得堡白手兴家、忙碌营生的生活反映了两种人生态度,可是作者并没有说,哪一种生活才是好的。
同样在《奥勃洛摩夫》中,作者也没有下定论。貌似作者是倾向肯定希托尔兹,可是并非如此。作者对几个主角都赋予了一些美好的品格,但同时也揭露他们的可笑和矛盾。奥勃洛摩夫有懦弱的一面,也有高于其他的人纯净;房东太太庸俗,可是没有失去诚实和慈爱;希托尔兹勤劳奋发、珍惜友谊、尊重女人的才智,但也有自私的一面;奥尔加拥有活动的生命力、孜孜不倦地探索人生,可是有时过于自爱自恋。
人生就是一个没有定论的矛盾,没有一个完美体,就如寻找“最美”和“最高智慧”的浮士德,最后也认识到人生是不完美的。但是人生不应该是静止如奥勃洛摩夫的躺卧,生命永远需要由流动去激发和探路的。假如逃避生活、病痛和辛劳,那么脑子里好的东西,只会掩埋于尘土里,你在这个世界仿佛从未存在过。所以相比下,奥尔加和希托尔兹比奥勃洛摩夫和房东太太要进步。
有时候,生活选择了你,就如奥勃洛摩夫从出生就被这种瞌睡一般的生活给选择了。但你也可以选择生活,去跟慵懒去斗争。常看到有人抱怨是环境造就了“宅”以及宅一族的消极生活。可是我觉得未必如此。遇到麻烦事情,心中通常会有两把声音:“逃避吧,去避开难题”和“迎上去吧,去解决问题”。失败的人就屈服于前一种声音,久而久之不愿冒险和走出自己的安全圈。
最后不得不说,冈察洛夫的作品未必算是震撼的、伟大的,但却是有趣的、引人自省的。《奥勃洛摩夫》值得一看再看,计划迟点把《悬崖》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