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225700000008

第8章

六五、诗之指点语

【原文】

诗有现前指点语最佳。香树尚书《题红叶》云:“一夜流传霜信遍,早衰多是出头枝。”程鱼门《观打渔》云:“旁人束手休相怪,空网由来撒最多。”张哲士《观弈》云:“笑渠敛手推枰后,始羡从旁拢袖人。”宋人诗云:“无事闭门防俗客,爱闲能有几人来?”哲士《月夜》云:“恐有闲人能见访,满庭凉影未关门。”两意相反,而皆有味。

【译文】

诗歌中有对当前事物进行评论的语句,这是最好的。香树尚书的《题红叶》说:“一夜的霜遍及了整个大地,那些早早衰败的大多是出头的枝叶。”程鱼门《观打渔》说:“旁人袖手旁观不要见怪,从来撒得最多的都是空网。”张哲士《观弈》说:“笑他推棋收手而去之后,才开始羡慕那在一旁看下棋的人。”宋朝人有诗说:“没事时关紧门以提防那些俗气的客人,真正喜欢清闲的人又会与多少人来往呢?”哲士的《月夜》说:“担心有清闲之人来访,满院都是清凉的树影不用关门。”两诗的意思相反,但都饶有风趣。

六六、四解露筋祠

【原文】

七夕,牛郎、织女双星渡河,此不过“月桂”、“日乌”、“乘槎”、“化蝶”之类,妄言妄听,作点缀词章用耳。近见蒋苕生作诗,力辨其诬,殊觉无谓。尝谓之云:“譬如赞美人‘秀色可餐’,君必争‘人肉吃不得’,算不得聪明也。”高邮露筋祠,说部书有四解:或云:“鹿筋,梁地名也;有鹿为蚊所啮,露筋而死,故名。”或云:“路金者,人名也;五代时将军,战死于此,故名。”或云:“有远商二人,分金于此,一人忿争不已,一人悉以赠之,其人大惭,置金路上而去。后人义之,以其金为之立祠,故名路金,讹为露泾。”所云“姑嫂避蚊”者,乃俗传一说耳。近见云松观察诗,极褒贞女之贞,而痛贬失节之妇,笨与苕生同。不如孙豹人有句云:“黄昏仍独自,白鸟近如何?”李少鹤有句云:“湖上天仍暮,门前草自春。”与阮亭“门外野风开白莲”之句,同为高雅。

【译文】

七夕那天,牛郎、织女渡过银河,这和“月桂”、“日乌”、“乘槎”、“化蝶”一类,都是姑妄说说,姑妄听听,只是用来点缀词章罢了。近来见蒋苕生作诗,极力辩驳这些事虚妄,觉得很没有必要。我曾对他说:“譬如称赞美人‘秀色可餐’,您一定会争执说‘人肉吃不得’,这算不得聪明呀。”有关高邮的露筋祠,在解说书中有四种注解。有的说:“鹿筋,是梁地地名;因为有一只鹿被蚊子所咬,露出筋骨而死,因此有这样的名字。”有的说:“路金,是人名,五代时的将军,在这个地方战死了,因此有这个名字。”有的说:“有远道而来的二位商人,在这里分金子,一个人争抢不已,另一人把自己的一份全给了他,这人十分惭愧,将金子放在路上走了。后人认为他很仗义,用他的金子为他立了个祠,因此取祠名为路金,错传为露泾。”所谓的“姑嫂避蚊”一说,是民间的一种传说。最近见云松观察的诗歌,极力褒扬贞节女子,而痛贬失节的女人,笨得和蒋苕生一样。不如孙豹人有诗句说:“黄昏时仍独自一人,问白鸟近来怎么样了?”李少鹤有句诗说:“湖面上天空仍然昏暗,门前的草已经绿了。”与阮亭“门外的野风吹开了白莲”的句子,同样十分高雅。

六七、选诗的标准

【原文】

选诗如用人才,门户须宽,采取须严。能知派别之所由,则自然宽矣;能知精彩之所在,则自然严也。余论诗似宽实严,尝口号云:“声凭宫徵都须脆,味尽酸咸只要鲜。”

【译文】

选诗如同启用人才,对其出身的要求一定要宽容,但采录一定要严格。能够知晓诗派的由来,对门户的要求就自然放宽了;能够知晓精彩所在的地方,采录就自然严格了。我评诗看似宽容实则严格,曾号称说:“声音只要凭借宫徵都一定清脆,味道只要新鲜,不一定非要酸味、成味。”

六八、无意传名情真切

【原文】

《三百篇》不著姓名,盖其人直写怀抱,无意于传名,所以真切可爱。今作诗,有意要人知,有学问,有章法,有师承,于是真意少而繁文多。予按:《三百篇》有姓名可考者,惟家父之《南山》,寺人孟子之《萋菲》,尹吉甫之《蒿高》,鲁奚斯之《闷宫》而已。此外,皆不知何人秉笔。

【译文】

《三百篇》不注明作者姓名,大概是作者直抒胸臆,对于传名没有兴趣,所以这些诗真切可爱。现在的人作诗,有意让人知晓,加上他们有学问,讲究章法,并各自有师承,于是注入诗作中的真情实感少,而繁复的文字多。依我看,《三百篇》中有作者可考的篇目,只有家父的《南山》,寺人孟子的《萋菲》,尹吉甫的《蒿高》,鲁奚斯的《閟宫》罢了。除这些外,其他篇目都不知道是谁执笔写的。

六九、上天造人

【原文】

或言八股文体制,出于唐人试帖,累人已甚。梅式庵曰:“不然。天欲成就一文人、一儒者,都非偶然。试观古文人如欧、苏、韩、柳,儒者如周、程、张、朱,谁非少年科甲哉?盖使之先得出身,以捐弃其俗学,而后乃有全力以攻实学。试观诸公应试之文,都不甚佳,晚年得力于学之后,方始不凡。不然,彼方终日用心于五言八韵、对策三条,岂足以传世哉?就中晚登科第者,只归熙甫一人。然古文虽工,终不脱时文气息,而且终身不能为诗,亦累于俗学之一证。”

【译文】

有人说八股文的体例,出自唐朝人的试帖,毁人已经很深重了。梅式庵说:“不是这样。上天想成就一个文人、一名儒学家,都不是偶然的事。试看古代像欧阳修、苏轼、韩愈、柳宗元这样的文人,像周敦颐、程颐、张载、朱熹这样的儒学家,谁不是少年时就科举及第呢?也许让他们首先获得了地位,他们就会抛弃以前的俗学,并全力以赴地攻克实实在在的学问。试看各位应试时的文章,都不太好,晚年经过学习,文章才开始不同凡响。倘若他们终日用心于五言八韵、对策三条,哪能具有流传后世的学问呢?论及中晚年考中科举而能传世的贤人,只有归熙甫一人。然而他虽然古文写得好,始终不能脱离时下八股文的气息,而且终生不能作诗,也是被俗学所害的一个例子。

七、铸造得文理

【原文】

余尝铸香炉,合金、银、铜三品而火化焉。炉成后,金与银化,银与铜化,两物可合为一;惟金与铜,则各自凝结,如君子小人不相入也。因之,有悟于诗文之理。八家之文,三唐之诗,金、银也,不搀和铜、锡,所以品贵。宋、元以后之诗文,则金、银、铜、锡,无所不搀,字面欠雅驯,遂为耳食者所摈①,并其本质之金、银而薄之可惜也!余《哭鄂文端公》云:“魂依大袷归天庙。”②程梦湘争云:“‘袷’字入礼不入诗。”余虽一时不能易,而心颇折服。

【注释】

①耳食:比喻不假思索,轻信所闻。

②袷:古代朝服、祭服的交领。

【译文】

我曾经让人铸造一个香炉,合金、银、铜三种金属火化而成。香炉铸成后,金与银化在一起,银与铜化在一起。只有金与铜,却各自凝结,像君子与小人互不相容一样。因此,我在诗文道理上有所领悟。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初、中、晚唐的诗歌,就是金与银一样,未掺和铜、锡,所以珍贵。宋、元以后的诗文,却是金、银、铜、锡无所不掺,字面不够雅致,于是被一些轻信的人所摈弃,连其中所含的金、银也遭到鄙视,真是可惜呀!我在《哭鄂文端公》中写道:“魂魄依附大袷回到了天朝。”程梦湘争辩说:“‘袷’字能进入礼仪,但不能进入诗歌。”我虽然一时不能更改,但心里被他所折服。

七一、无题与有题

【原文】

无题之诗,天籁也;有题之诗,人籁也。天籁易工,人籁难工。《三百篇》、《古诗十九首》,皆无题之作,后人取其诗中首面之一二字为题,遂独绝千古。汉魏以下,有题方有诗,性情渐漓。至唐人有五言八韵之试帖,限以格律,而性情愈远。且有“赋得”等名目,以诗为诗,犹之以水洗水,更无意味。从此,诗之道每况愈下矣。余幼有句云:“花如有子非真色,诗到无题是化工。”略见大意。

【译文】

没有题目的诗作,是上天发出的声音;有题目的诗作,是人发出的声音。上天发出的声音容易工整,人发出的声音难于工整。《三百篇》、《古诗十九首》,都是无题之作,后人取诗中前面一二个字作题目,于是流传千古,独一无二。自汉魏以来,有诗题才有诗,而诗中的性情渐渐疏离。到唐代有人作五言八韵的试帖,用格律加以限制,因而诗中的性情更加远离。并有“赋得”等名目,用诗作诗,就好比用水来洗水,更加没有意味。作诗的真谛每况愈下。我小时候写过一句诗说:“花如有子非真色,诗到无题是化工。”从这句诗中大略可见我的观点。

七二、诗歌的妙处

【原文】

东坡云:“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此言最妙。然须知作此诗而竟不是此诗,则尤非诗人矣。其妙处总在旁见侧出,吸取题神,不是此诗,恰是此诗。古梅花诗佳者多矣。冯钝吟云:“羡他清绝西溪水,才得冰开便照君。”真前人所未有。余《咏芦花》诗,颇刻划矣。刘霞裳云:“知否杨花翻羡汝,一生从不识春愁。”余不觉失色。金寿门画杏花一枝,题云:“香骢红雨上林街,墙内枝从墙外开。惟有杏花真得意,三年又见状元来。”咏梅而思至于冰,咏芦花而思至于杨花,咏杏花而思至于状元,皆从天外落想,焉得不佳?

【译文】

苏东坡说过:“一作诗就是这首诗,就知道这人不是诗人。”这句话说得很好。但是要知道做这首诗竟然做出的不是这首诗,则更不是诗人啊。诗的妙处在于主题总在旁侧显现,看着不像这首诗,其实恰恰是这首诗。古代梅花诗写得好的很多,冯钝吟说:“羡慕西溪水清绝无双,冰刚刚融化就见它盛开。”这是前人所未有的。我的《咪芦花》诗,十分像他的这一首。刘霞裳说:“知不知道杨花反而十分羡慕你,一生不知道什么叫春愁。”我不觉失色。金寿门画杏花一枝,旁边题诗说:“上林街上红雨飘落马蹄生香,树枝从墙内伸到墙外并开出了花。只有杏花十分得意,三年后又看到状元郎回来。”由咪梅想到冰,由咏芦花想到杨花,由咏杏花而想到状元,都是从极高处落笔,又怎能不是好诗呢?

七三、诗贵真切

【原文】

诗难其真也,有性情而后真,否则敷衍成文矣;诗难其雅也,有学问而后雅,否则俚鄙率意矣。太白斗酒诗百篇,东坡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不过一时兴到语,不可以词害意。若认以为真,则两家之集,宜塞破屋子,而何以仅存若干?且可精选者,亦不过十之五六。人安得恃才而自放乎?惟糜惟芑①,美谷也,而必加舂揄扬簸之功;赤董之铜②,良金也,而必加千辟万灌之铸。

【注释】

①芑:一种谷类植物。

②董:纯正。

【译文】

作诗很难做到真切感人,必须先有真情实感然后才能达到真切,否则只能敷衍成文;作诗很难做到淡雅,必须先具备渊博的学问才能达到淡雅的境地,否则诗就会粗俗不堪。李白喝酒一斗写成百篇诗歌,苏轼的嬉笑怒骂都可写成文章,这些都不过是一时兴致到来时所得的语句,不能因选词而损害了意境。若引以为真,那么他们二人的文集,最好扔到破屋子里去,为何反而存下来这么多呢?而且可以精选出来的,也不过十分之五六。人怎么可以依仗才能而放任自己呢?糜和芑都是美味的粮食,但也必须加以舂捣和扬簸;纯正的铜,相当于上好的金子,但必须加以千锤百炼。

七四、诗歌不宜分期精雕细刻

【原文】

论诗区别唐、宋,判分中、晚,余雅不喜①。尝举盛唐贺知章《咏柳》云:“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初唐张谓之《安乐公主山庄》诗:“灵泉巧凿天孙锦②,孝笋能抽帝女枝。”皆雕刻极矣,得不谓之中、晚乎?杜少陵之“影遭碧水潜勾引,风妒红花却倒吹”,“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琐碎极矣,得不谓之宋诗乎?不特此也,施肩吾《古乐府》云:“三更风作切梦刀,万转愁成绕肠线。”如此雕刻,恰在晚唐以前。耳食者不知出处,必以为宋、元最后之诗。

【注释】

①雅:平素,向来。

②天孙:植物的再生或蘖生者。

【译文】

谈到诗歌就区分唐诗、宋诗,并分为中期、晚期,我向来不喜欢这样。我曾经例举盛唐贺知章的《咏柳》:“不知道这细细的绿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原来是2月的春风,它就像那锋利的剪刀。”初唐张谓之《安乐公主山庄》:“灵泉巧妙地凿出自然天成的锦绣画卷,孝顺的竹笋也能抽出金枝玉叶。”这些诗句都极其雕饰,难道不像是出自中唐、晚唐?杜甫的“影子受到碧绿清水的勾引,凤儿嫉妒红花便将它吹倒”,“老迈的妻子用纸画出棋盘,年幼的孩子敲针作钓鱼钩。”琐碎到了极点,难道不像是宋诗吗?不仅如此,施肩吾《古乐府》:“半夜三更吹起大风,就像是切断好梦的利刃,万般的愁绪就像是缠绕肠子的丝线。”如此雕饰,恰恰产生于晚唐之前。轻信的人不知出处,一定以为是宋、元后期的作品。

七五、杜甫的随兴诗

【原文】

余雅不喜杜少陵《秋兴》八首,而世间耳食者,往往赞叹,奉为标准。不知少陵海涵地负之才,其佳处未易窥测;此八首,不过一时兴到语耳,非其至者也。如曰“一系”,曰“两开”,曰“还泛泛”,曰“故飞飞”;习气大重,毫无意义。即如韩昌黎之“蔓涎角出缩,树啄头敲铿”,此与《一夕话》之“蛙翻白出阔,蚓死紫之长”何殊。今人将此学韩杜,便入魔障。有学究言:“人能行《论语》一句,便是圣人。”有纨绔子笑曰:“我已力行三句,恐未是圣人。”问之,乃“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狐貉之厚以居”也。闻者大笑。

【译文】

我一直不喜欢杜甫的《秋兴》八首,但那些轻信的人往往赞叹它,并将之奉为标准。他们不知道杜甫有很大的才气,他的好处不容易窥测。这八首诗,不过是一时兴致所致随口而出,并不是最好的。比如说,诗中用有“一系”、“两开”、“还泛泛”、“故飞飞”,这些词语表现出了太重的习气,毫无意义。好像韩愈的“蔓涎角出缩,树啄头敲铿”,这与《一夕话》中的“蛙翻白出阔,蚓死紫之长”有什么不同?现在的人将这些东西当作学韩愈杜甫的标准,这就走火入魔了。有学究说:“谁能够按《论语》中的一句来行事,便是圣人。”有纨绔子弟笑着说:“我已按三句做了,恐怕还不是圣人。”问他是哪三句,他说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狐貉之厚以居”。听者大笑。

同类推荐
  • 新编百家绝句

    新编百家绝句

    本书收有《九日登高》、《相思》、《别董大》、《寒食》、《江雪》、《南园》、《清明》、《台城》、《画眉鸟》、《夏日绝句》等近百首绝句。
  • 2013年思想随笔排行榜

    2013年思想随笔排行榜

    梳理和总结了2013年我国思想随笔创作的实绩,编者在全年度大量的思想随笔创作中推荐编选了数十篇随笔佳作,从作品的价值上反复斟酌、判断,从而把现实中受到普遍好平、具有广泛影响,富有一定的艺术性质的好作品选编出来,《2013年中国思想随笔排行榜》反映年度随笔创作全貌。
  • 世界古代著名作家(世界文学百科)

    世界古代著名作家(世界文学百科)

    本套书系共计24册,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文学大师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世界古代著名作家、亚非现代著名作家、美洲现代著名作家、俄苏现代著名作家、中欧现代著名作家、西欧现代著名作家、南北欧现代著名作家等内容;第二部分“文学作品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品、中国现代著名作品、世界古代著名作品、亚非现代著名作品、美洲现代著名作品、俄苏现代著名作品、西欧现代著名作品、中北欧现代著名作品、东南欧现代著名作品等内容;第三部分“文学简史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中国近代文学简史、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世界古代文学简史、世界近代文学简史、世界现代文学简史等内容。
  • 王景诗集:走进历史深处

    王景诗集:走进历史深处

    本书突出记载了笔者走进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册“历史深处”时留下的思考和感悟。
  • 玄奘瓜州历险之谜

    玄奘瓜州历险之谜

    瓜州是玄奘西行路上唯一独身孤征的地方,是玄奘险被弟子刺杀的地方,是玄奘偷渡取水时被捕的地方,是玄奘得到一批豪情侠胆之士鼎力相助的地方,是玄奘四天五夜滴水未进,是玄奘跋涉八百里莫贺延碛,最能体现坚强意志的地方。
热门推荐
  • 唯一的彼岸花

    唯一的彼岸花

    爱丽丝本是平凡世界中的一份子,在孤儿院中和妹妹相依为命,却被人迷惑杀害了自己唯一的妹妹晴天。伤心欲绝的她拼命找着弥补的办法,却被传送到了600年后的大战中......
  • 薄命是红颜

    薄命是红颜

    历史似乎只是由男人写就的,女人们偶尔参与其中,身影也往往被夹在了缝隙中成了—枚标本或书签。《薄命是红颜》选取了近20位历史上的女名人,大体每人一篇——既非人物小传,也非名人逸事传奇,而是一个齐整的散文系列,作品每每从独特的角度切入,紧扣人物一生中重要的“点”进行叙述、铺陈、议论,读罢可思、可感、可叹。
  • 最伟大的推销员传

    最伟大的推销员传

    本书从成功心理学的角度,介绍成功的销售大师的经历,讲述他们的成功经验,并致力于阐释商品之外的他们推销的“思想、理念”、甚至他们缔造的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神话”。
  • 无限副世界

    无限副世界

    当灾难来临时,你是选择做一个懦夫,如刍狗般活着。还是化身为狼,露出你的爪和牙,粉碎挡在前面的一切,那怕最后粉碎是自己,也要与这命运抗争到底?林风来到了这里,胸无大志,本想混吃等死。却不得不面对仇人的迫害。他毅然的决定奋起反抗,而随他一起到来的【无限副本】就是他最大的资本。神秘的十渊,传来了地界最深处的呐喊。神圣的仙藤九十九云界,通往天界的大门。天启沙漠中深藏于风沙中的方塔。这个世界有太多未知的“世界”存在着,如天上的繁星围绕着月,闪烁着不一样的光华,而就是副世界!
  • 必争之地

    必争之地

    残破的城垣、荒凉的小岛,如果不是战火的燃烧,很少会有人注意到这些荒凉之地。繁华的城市、阳光明媚的海滩,忙碌和安逸的背后谁会想到这里曾经的寸土必争?走进一段历史,感受曾经的金戈铁马;踏入曾经的战场,了解什么叫必争之地。
  • 男色妖娆之太后的完美逆袭

    男色妖娆之太后的完美逆袭

    冷玖一豪门世家的大小姐,内心冷血无情,外表却妖娆妩媚,视男人如玩物,被人算计葬身大海,再次醒来,她穿越成了凤御王朝最年轻的太后,美貌无双却心如蛇蝎,毒死嫔妃,诛杀皇子,手段残忍血腥,令人发指!旧情人新帝对她恨之入骨?不但要将她打入冷宫还敢扇她耳光?朝臣恨不得将她凌迟正法?后宫嫔妃个个伪善恶毒?妖娆一笑,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摆设啊?从此太后强悍出世,后宫再也不得安宁!没事勾搭勾搭皇叔,再调戏调戏丞相,闲来无事找个包子捏捏,然后坐看一堆嫔妃你争我斗,日子过得如斯的滋润,只是这一个个脱光光求负责的家伙是怎么回事?
  • 重生之呆萌女腹黑帝

    重生之呆萌女腹黑帝

    她是被抛弃的孤儿,只想赚钱买一套属于自己的小房子,却不想一天她也被车撞死,是意外还是早有阴谋?她因祸得福重生在了陌家小公主身上,有宠爱她的父母哥哥们,她却不小心进了他的陷阱,看她如何一步步的踏进他爱的陷阱,看她如何翻身做一个奸商。
  • 轰轰烈烈那三年

    轰轰烈烈那三年

    正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学校亦是江湖。不是每一所学校都是神圣的象牙塔,不然我国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以后公安机关会集体失业。而且那些重点中学也不是那么的完美,尤其是在非省会城市,重点高中为了获取生源和收入时往往会通过收取择校费这一方法达到双收效果,但是副作用是很明显的,很多“坏学生”就此可以上到很好的中学,注意小李子用了引号,因为小李子到现在也不知道那些人到底算不算坏学生,也许坏学生的定义也不是那么的明晰。这本书,写的就是我省一所重点高校中的江湖,一群“坏学生”,和他们喜怒哀乐的三年高中生活。
  • 旧欢如新

    旧欢如新

    他们曾是对彼此再了解不过的发小,却因一场意外让她对他愧疚近十年。为了他,她放弃了最想学的法,成为一名眼科医生。傅以生深知,对于李漾这个从小就口是心非的女人来说,只有他更加的口是心非才能扑倒她。所以,这是一个衣冠禽兽的腹黑骚年扑倒发小的故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大元王朝1

    大元王朝1

    本书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详细解读了元朝的历史,使成吉思汗、忽必烈、元顺帝、耶律楚材等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今人的面前;将蒙古军西征、丘处机与成吉思汗以及蒙元历史上的各种历史事件娓娓道来。对于今人正确认识元朝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