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258800000013

第13章 动荡、转型时代的现实图景

传统的“还乡”故事具有传统农耕社会的规定性。在这些规定性中,因历朝统治者的鼓励和控制而得以强化的乡土本位意识,使置身其间的人对土地的崇敬和依恋逐渐成为一种心理顺应,伴随着这种心理顺应的是以血缘和地缘为基本纽带的传统社会结构。这种社会结构使每一个社会个体对一己的家庭怀着虔敬心和责任感,从而有效地限制了社会个体的远游和迁移有关论述参见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以及《生活的艺术》。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第六章“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谈到“家族制度”时指出:“家族主义伦理哲学甚至限制吾人之远游与运动……”《吾国与吾民》,华龄出版社1995年版,第179页;在《生活的艺术》第八章“家庭之乐”的第四节“中国式的家庭理想”中认为:“这种对于一己的家庭的虔敬,和神秘义务的感觉,有时确也能变成一种很深的宗教态度……”《生活的艺术》,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年版,第177页。。因此,土地和血缘对中国传统还乡母题的基本主题构成了双重制约,从而也设定了“还乡”故事的终极归宿就是出发的那个“家”和“乡”。所以说,衣锦还乡,需要“家”和“乡”来肯定和确认;追求的失意、无着,最终也可以在叶落归根中得以平息和弥合,还乡的现实选择决定了传统“还乡”故事“朝向家”的单一精神向度。从基本叙事序列的角度,传统的“还乡”故事讲述也在局限“离乡—还乡”的封闭格局上。

而近代以来,情况发生了变化。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显示,近代中国社会的蜕变往往是与群体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以至人口的迁移紧密联系、互为因果的,而这诸种迁移中大量农村人口的离村尤其引人注目。鸦片战争之后,在资本主义列强的步步入侵之下,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一过程中,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自然经济趋于解体,城市数量和规模增大,工人阶级队伍也从产生到壮大,农民离村现象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呈增多的趋势有关论述参见王先明:《中国近代绅士阶层的社会流动》,《历史研究》1993年第2期,第80—95页;王文昌:《20世纪30年代前期农民离村问题》,《历史研究》1993年第2期,第96—107页;池子华:《中国近代流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黄宗智:《华东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版。。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标志着传统的乡土性正面临着瓦解的危险。因为对以乡土为根基的中国人来说,乡里社会的人群和土地融为一体。面向土地的人生态度被提炼为牢不可破的价值观念,对人们的社会态度起着指向性、命令性的作用。只是在自然或社会暴力的强大威胁下,他们才会放弃固有的经验,为“活”而被迫挪动,投入迷惘的未知程歗:《晚清乡土意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4—48页;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1—2页。 。研究表明近代农民的离村现象,某种程度上虽然反映了这种传统的规定性,但不同的是,这一次的威胁不再是文化系统内部的调整和重组,而是自然经济体系的彻底瓦解,它意味着即使有一天离家者还可以重回故乡,一切如同破碎的瓶中之水再也无法复原。这样动荡、转型时代的现实图景在现代小说的还乡母题中得到充分反映。“荒村”、“衰城”、“废园”是以现实的故乡图景为基础的。相关的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史料和研究成果为我们的文学观察提供了有力佐证。在这些史料和研究成果中,有这样两点值得我们注意:1.近代中国乡村经济废弛,田园荒芜,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于隔膜、紧张,甚至敌对。“田园荒芜,庐舍为墟”饶涤生:《日趋严重的农民离村问题》,《申报月刊》第4卷12号,第72页;池子华:《中国流民史·近代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5页。; “移回的人口大致于家乡不利,因他们虽能输入新思想,但同时增加人口密度,因此增加生存竞争的剧烈性”陈达:《人口问题》,《民国丛书》第1编之“十九”,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263、264页。; “中国古来是宗发制度的社会,一族同居,视为美风;农民虽有定期归乡与家族的离村等事,但尚有阻止离村的微效。近来因为各种生活上的压迫,强大的宗法制度的威力,已被蔑视,家族散居四方,农业劳力组织的基础的大家族制度,已渐渐地弛缓崩溃了……”田中忠夫:《中国农民的离村问题》,《社会月刊》第1卷第6号;池子华:《中国流民史·近代卷》,第277页。 2.乡村的凋敝、废弛迫使农民另谋出路,并且改变着传统的乡土观念。家庭手工业破产及农业之机器化,使农村中产生大量之过剩劳动力,兼以主要副业蚕桑之衰落及连年灾荒,使农民不得不打破其墨守乡土之故习,群集都市,成为产业工人、商铺店员或劳动后备军。”薛暮桥:《薛暮桥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13页。现代小说的还乡母题也书写着这样的“基本主题”。从前面的模式研究来看,农民还乡的现代小说在整个还乡母题的作品中比重不大,这是因为既然近代乡村已经不能再接纳离村农民的归来,而近代城市却提供给他们生存的机会,从现实生存的角度,“还乡”对于他们已经没有意义。其次,既然离村农民乡土观念的变化和对生存、栖居的城市异乡的选择更多出于被逼无奈,因此,在当条件允许或者在异乡无法生存,他们还是要执著地走向还乡之路。但对于他们而言,近代中国乡村的现实状况,注定他们的还乡之路是黑暗之旅。由于他们和现代知识分子、乡村革命者相比,没有启蒙和革命理想作为生命的支撑,也无法把他们的还乡企图与更广阔的乡村命运结合起来。因此他们基于最朴素生存的归宁安居,常常引发乡村具体的矛盾,这些下层还乡者在我们的还乡母题的小说中最后的命运,不是成为整个乡村的敌人,就是在赤贫中沉落。这就是我们要把这些底层平民还乡的模式命名为“一个人的抗战”的原因之所在。而“还乡复仇”的还乡者虽然同样出于底层,当由于他们将“私仇”嫁接到“公仇”之上,他们的抗争就找到了一个合于时代的通道,从而规避了沉落乡村的命运。因此,从一定意义上,在这样的两种“还乡”模式中近代农民的命运成为其中的“基本主题”。

在现代的离村人流中,不仅有农民离乡背井的身影,一些在乡村接受了启蒙教育的乡绅子弟也开始了他们“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的人生跋涉,现代意义的知识分子由此诞生。我们几乎可以认定王鲁彦这段描写所反映的其实是对“活”的幸福前景的共同期待,“就在这热闹中,我跟着父亲的后面走上了山坡,第一次远离故乡跋山涉水,去探问另一个憧憬的世界,勇敢地肩起了‘人’应负的担子。我的血在沸腾着。我的心是平静的,平静中满含着欢乐。我坚定地相信我将有一个光明的伟大的未来”鲁彦:《旅人的心》,《鲁彦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82页。。但离乡时对未来憧憬的欢乐,很快被离乡后的失望与无奈所取代,这中间最触目的是现代知识者对都市和异域文明的隔绝与疏离。于是,“回家”的声音淹没了对憧憬世界的追寻和探问, “还乡”成为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无法压制的集体冲动。

与许多作家都有由乡村而都市的人生经历相同的是许多作家又由都市漂洋过海,负笈海外。对于这样一批人的思想观点、思维方式、审美意趣等内在人格的形成,赛珍珠曾说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知识青年开始发觉自己的群众底内容了。他们开始明了小市镇的生活,农村里的生活,才是中国底真实而原来的生活。这种生活欣幸地尚未污染驳杂的摩登习气而能保持她纯洁健全的天真。他们乃开始感欣慰;知道自己的民族尚有伟大而结实的基础,因而热情地转向这一条路线以求新的灵感。……他们底达到这个新的观点曾获取旁人的协助。我想他们尚踽踽独行,不会有这么优美成绩,而相助他们的便是欧美。我们西洋人不独消极地襄助他们,呈露我们文化底一种崩溃趋势;我们却积极地示以我们的根本生活之倾向……”〔美〕赛珍珠:《吾国与吾民·序》,华龄出版社1995年版。虽然,这是站在他者的文化立场上的观察,但你也不得不承认这确实深刻地揭示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于西方文化和本土文化的选择的运行轨迹。从某种程度上,赛珍珠可能描绘出这种轨迹,但不一定能完全体味出这种选择中现代知识分子大多遭遇到的文化认同的危机以及彷徨、犹疑和焦虑的心理真实。现代知识分子能够站在西方文化的参照系上反思本土文化,从而整体性否定中国封建文化传统,这是他们基于理性所做出的判断和选择,但积淀于其内心深处的传统文化,又使他们许多时候排斥自己所做出的判断和选择,加以西方文化自身的“崩溃趋势”,更加剧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依归,当他们踏上还乡之路之际必然带上沉重的精神创痛,陷入选择性的彷徨关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和东、西方文化传统的关系,余英时认为:“已故的列文森(Jospen levenson)对近代中国思想史曾提出一个有名的论断,认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大体是理智方面选择了西方的价值,而在情感方面却丢不开中国的传统。这个说法在美国流行一时,迄今未衰。列氏所言,当然不是全无所见,但终不免失之笼统、粗糙。中国的传统,其内容实在太复杂,不容易接受这种简单的处理。……五四运动自另有中国传统的根源,决不是西方文化的挑战这一点可以完全解释得清楚的。当然,不可否认地,如果没有外力的冲击,所谓新文化运动也许根本就发展不起来。”在东、西方的参照中,许多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最终选择了文化回归的姿态,个中原因,耐人深思。探讨其中原委,对思考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演变史,肯定会有所启发,但这显然溢出本书讨论的话题。在此,论者只是选取几种观点,作为论述的学术背景。相关论述参见余英时:《五四运动与中国传统》,《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51—361页;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就像前面我们对现代作家“除根—失根—寻根”生命过程的描述,还乡母题的运用、还乡的书写显然使现代作家获得一种心理和精神意义上的补偿。

因此,研究现代作家对于还乡母题的处理,研究他们“还乡”故事的讲述可以让我们在写作和世界的对话关系上,认识和把握上面论述的现代知识分子和现代中国人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还乡母题的基本主题除了和近现代中国社会的现实图景之间存在着同构的关系,同时他也反映了现代中国人的心理真实。一般地说,一种母题的处理方式常常对应于一种“经验模式”。比如说到“还乡”,不能不触及现代中国人走出土地而趋向现代文明过程中承载的压力、遭遇的困境以及最终做出的选择。在我们对现代还乡母题的现实性和精神性处理的考察中就会发现这种压力和困境作为“还乡”的心理预期,不断带入还乡者对于故乡的审视。于是,传统的乡村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在乡村和都市、东方和西方的文化参照中进一步予以放大和强调。应该说,诸种处理中,现实还乡中的“还乡者启悟”和精神还乡中的文化本源的回归与找寻所针对的正是这种文化转型期现代中国人复杂的现实和心理状态,虽然在侧重点上前者着重于逆向的批判和清算,后者着重于正向的清理和重建。某种意义上,他们所思考的都是文化存亡断续的话题,都带上相当浓厚的文化意味。而对于乡村社会来说,无论是乡绅子弟还是贫苦农民,即使离开了乡村,也不会完全割断与乡村的联系。尤其是乡绅子弟或回乡度假,或回乡办教育,再或回乡办实业,甚或像陆海丰的彭湃回乡动员民众的亦不鲜见周晓虹:《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23—124页。。某种程度上,“还乡者践行理想”关注的正是这一群人现实的行动和命运。同时,由于这些人离开乡村必然带来传统乡村社会秩序和结构的改变,正如一些社会学研究者所指出的:“进入民国以后……土豪乘机窃取各种公职,成为乡村政权的主流。”〔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8页。他们横行乡里,将原来多少存在的宗族与家族的联系纽带扯断,农民与地主的冲突也变得日益频繁和严峻,农民革命再一次成为历史的主题,而这一切在“还乡者复仇”和“还乡者一个人的抗战”中得到相当集中的反映。从我们的现代还乡母题处理的研究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传统“还乡”故事中荣归、归田、归根式的意义复归已为现实“还乡”故事的书写者所消解和转化。因此,作为对这种转型的现实书写,虽然,也有类似于“隐退”类型和传统“还乡”故事“朝向家”在精神向度上的暗合,但更多却是“还乡”也无法弥合的精神裂痕,“归家”也无法抚平的心灵创伤。传统社会土地和血缘双重制约下对传统“还乡”故事的主题规定,松懈以至于脱落。因此,对于许多现代中国人来说,“还乡”不过是他们漂泊过程中一次短暂的逗留,而不是最终的归宿,当他们再次背向家门时,只能是:“但我朝任何方向走/瞬间,就变成漂流。”这种“我是一个过客,而不是归人”的心态弥漫在绝大多数现代“还乡”之作中。

同类推荐
  • 文学批评学

    文学批评学

    文学思潮、文学文体和文学经典三大理论问题,呈现了文学批评学或批评解释学的内在思想结构。通过对“为何批评”和“如何批评”问题的深入追问,通过具体的诗歌、散文和小说批评的范导性实践,通过“如何成为批评家”的诸多奈件的理论确证,本书变得极富思想操作性,并且具有理论解释力。从文学思潮出发,作者探讨了文学思潮与批评思潮的成败得失;从文学文体入手,作者特别强调诗歌、散文和小说批评的独特性,并通过实例分析,展示了文学批评的自由思想价值;从文学经典出发,作者建立了开放性的文学经典观,为先锋文学和通俗文学的双重经典体认进行自由立法。
  • 拔开迷雾:对周汝昌《红楼梦》研究的再认识

    拔开迷雾:对周汝昌《红楼梦》研究的再认识

    胥惠民教授《拨开迷雾——对周汝昌《红楼梦》研究的再认识》与杨启樵《周汝昌红楼梦考证失误》、沈治钧《红楼七宗案》同为近年批评周汝昌红学谬误的三部最重要著作。本书立足文本,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对周汝昌以上主要错误观点做了详尽有力的分析批评。周汝昌晚年出版的《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号称是最近真的校订本,本书却通过大量例证,具体分析周汝昌对曹雪芹的原文乱加改动,不懂装懂,破坏《红楼梦》的有机结构,其实是离曹雪芹原本距离最大最坏的一个本子。本书还对周汝昌的方法论和主观唯心论做了深入的分析批评。
  • 王汶石文集(第四卷)

    王汶石文集(第四卷)

    本书收有中篇小说《阿爸的愤怒》、《黑凤》;剧本《边境上》、《复仇》和诗词《毕业歌》、《太阳一出满山红》、《黄河恋》、《有我后来人》等。
  • 外国文学通用教程

    外国文学通用教程

    本书共七编十七章,系统地阐述了古代至现代欧美、俄苏、亚非及大洋洲的文学发历程,专门介绍和分析了各时期、各国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同时还涉及了其他相关的艺术门类。本书秉持了历时和共时,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视野,体系完备,辐射面广,内容丰富翔实,论述了简明扼要,是一部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的外国文学教材。
  • 中国古典散文集Ⅰ

    中国古典散文集Ⅰ

    读散文要用心来读,用心来体会。当你的心和作者的心达到真正相接的那一刻,你才算是真正地透过散文那五彩缤纷的“形”,体会到它那凝而不散的“神”。此时你所体会到的就是散文灵魂的真善美,那就是作者通过散文表达出的内心深处的宁静与思索;那就是能带你通向更远的有着万千风景的世界的道路;那就是可以让你的心灵进入片刻小憩的乐园。
热门推荐
  • 推背图之谜(上)

    推背图之谜(上)

    《推背图中的历史(图文版)》由唐太宗时期的司天监李淳风和袁天罡合著,推算大唐以后中国两千多年的国运盛衰,《推背图》因其预言的准确性,在古代历史上,一直被历代统治者视为禁书,同时却被平民百姓奉为经典,以各种手抄本形式广为流传,承载着人们对未来世界的思考和预知一切的希望。《推背图中的历史(图文版)》以明末清初大才子金圣叹评注本为底本,对《推背图》的六十象一一进行解读,揭开了《推背图》背后的玄机。令人不可思议地预测出了从武则天称帝到清朝灭亡一千多年的历史大事,并预言了核战争爆发、外星人入侵等未来事件。其的预言完全符合历史发展的顺序,而历史更是不可思议地按照《推背图》一一演进。
  • 头条天后:总裁的契约情人

    头条天后:总裁的契约情人

    多年后,苏诗樱站在颁奖典礼上,感受着无数闪光灯的照耀,心底却满是荒芜。那一刻,她才明白,原来她的初衷早已改变,金钱、地位、契约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身边那个一直默默为自己付出的人。他放弃她的那一刻,她知道,心早就是他的了。洛亦成这个人,对待商场如战场一般,唯独两次例外,一次是苏诗樱跟着Prince离开,一次是苏诗樱怀孕的那段时间,属下们明显察觉出自己的BOSS心神不宁。所谓“一物降一物”,说的就在这个道理吧。
  • 星辰至上

    星辰至上

    作为一个皇子,刚当上王爷还没有几天,国家被人灭了,为了不成为亡国奴,只好不断地逃命,藏在一个小家族之中,阴差阳错之间与大小姐做了一个交易,成为他们家的赘婿,吃香的,喝辣的。看着大小姐成为一位高手,我,还是那个站在原地为你弹一首倾城的小人物吗?作为一个智慧种族,想要更好地生存,必须要涉及天地之力。但是天地之力无法直接修炼,必须要借助一种媒介-----符文。符文师便应运而生!一个刚接触符文之力的亡国少年,究竟背负着怎样的命运,在世间或是掀起怎样的滔天巨浪,或是隐于红尘就此混尽此生?一切尽在星辰内。一个少年为你掀开不一样的修真行,不一样的玄幻之旅。PS:慢热型,收藏之后精彩继续。
  • 都市中最后一个丧尸

    都市中最后一个丧尸

    丧尸暴乱中,亚区政府执行了毁灭计划,一颗原子弹落下,南海的一座海岛城市被夷为平地。而就在蘑菇云升起的同时,与海岛城市相邻的一座城市废弃下水道中,一个脖子上有着被新鲜咬伤的少年爬了出来。且看被尸化的少年在这缤纷的世界里翻天覆地。
  • 倾醉梦之忆奴颜

    倾醉梦之忆奴颜

    穿越到古代,给美男王爷做丫鬟;和正太殿下交朋友;被平西王妃收干女;给帅气皇帝当徒弟。一桩桩的霉事,一个接一个砸到她身上,是老天待人不公,还是这世道神马都是浮云……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七界逍遥

    七界逍遥

    无名,一个孤儿,在垃圾箱中捡到了一本书和一个小圆球,命运的齿轮从此改变了。法宝,仙兽,神兽层出不穷,精彩不断,高潮不断!!!
  • 醉指乾坤错

    醉指乾坤错

    本想把酒当歌,无奈被命运蹉跎。上天赐予了你能力,同时也赋予了你责任。一层层的阴谋,哪怕是骨肉至亲,也因为权力而同室操戈。这里没有魔法,却有兽人。这里有绝世武功,这里也有一滴红颜泪。希望大家能够坚持的看下去,喜欢西风的这本新书。不会让大家失望,兽人也能练葵花。
  • 嗜血战天

    嗜血战天

    逢阴阳劫,两世为人!复仇之路,嗜血之时!战天在手,风云变色!恢宏壮观的打斗场面!柔情似水,缠缠绵绵的爱情!情比金坚的兄弟情义!
  • 暗香来袭

    暗香来袭

    本小说:一分科幻,二分柔情,三分推理,四分侠义,五分搞笑。在西南边陲,有一座大山,叫刀山。那里生活
  • 毒医倾城:冷面王爷腹黑妃

    毒医倾城:冷面王爷腹黑妃

    21世纪的黑暗王者鬼面毒医一朝穿越成月府废材三小姐,娘亲为生她而亡,父亲恨她,姨娘贱人当道,将军嫡女过的连下人都不如。且看她如何凤逆天下,一雪前耻。他有着倾世容颜,实力强大浑身如寒冰无人敢接近。他只爱她,只宠她一人。他薄唇勾起:“女人,你够狂,可愿嫁我,天下为聘都可!”她狂妄轻笑:“天下我想要随手可得,你还有什么可聘!。”他轻笑不语,转身:“你要的本王都能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