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258800000014

第14章 “转换”与“安置”中的中国经验阐释

如果,我们进一步意识到不管怎样处理还乡母题,其实,都是一个具体写作者以个人的方式作出的言说,这样的写作者在现代中国,某种程度上又可以置换为现代知识分子。那么,从知识分子的功能和角色来说,知识分子常常是社会的眼睛与代言人。尤其是在一个危机、转变的社会与时代中,这时候人们普遍不安、焦虑,对生命的意义和秩序发生怀疑。更需要知识分子提供他们的所“见”和他们的“解释”。用曼海姆(Manheim)对知识分子的定义:“知识分子乃是一群人,其特殊的任务是为其存在的社会提供关于世界的解释。”张文达、高质慧编:《台湾学者论中国文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66页。从这种意义上,每一种还乡母题构成就不只是对某种现实和心理图景的简单复制,同时包含着知识分子身份的现代作家通过象征的、精神的“还乡”尽量想要模拟和创造一个乡村世界的努力。因此从主题上考察,还乡母题中所展示的就不仅仅是时代动荡中乡土中国的现实图景,而且从还乡母题的不同处理中,也可以看到“还乡”既是现实的,又是理念的、想象的。而且由于懂得书写文字的知识分子和不懂书写文字的农民之间一直还有很大的隔阂,这样的乡村世界和真实的乡村必然不尽吻合,这为知识分子身份的作家的“还乡”书写带来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也正因为此,知识分子作家模拟和创造的还乡,所还之“乡”才成为一个歧义丛生的世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每一种还乡的类型都会因为知识分子作家对世界的解释指向他所创造出来的乡村世界,所谓的还乡隐含着现代知识分子的中国经验阐释。

在这里我们借鉴台湾学者叶启政在解析知识分子的社会意义所使用的“转换”和“安置”的概念来具体考察故事中知识分子所做的文化资源的“转换”和“安置”的努力叶启政:《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和社会现实》,张文达、高质慧编:《台湾学者论中国文化》,第164—208页。。从我们上面对知识分子的功能和角色的考察,发现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本质上被认为是从事文化的建构、修饰、诠释和批判,从而使某种“文化资源”成为文化传统典范。对于我们上面所描述的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和功能,叶启政称之为“文化象征的理论创释性”。但人类不可能只停留在这种“文化象征的理论创释性”的阶段,而是更进一步地尝试以观念来指导行为,并以具体外显的行为,经由社会各种渠道来实现其思想。基于对知识分子理论和实践双重性的理解,叶启政进一步追问二者之间如何挂钩及其对社会的意义。正因为这种追问,叶启政提出“转换”和“安置”的现象。所谓的转换过程就是一群人先把一些原在某一阶层或群体存在的文化资源,再度提回到意识层面加以检讨、反省和批判,然后,全盘更动或添加入一些新的成分(也就是再诠释),使之进入另一种状态,转换才暂告终结的社会过程。转换过程的核心问题是有关知识的诠释或典范的更变。而安置过程最主要的问题则是正当化,即如何使一套经过修饰、诠释过的文化资源,具有相当之正当性的权威含义,而成为具有典范意义的规范行为或制度。

对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而言,需要进行“转换”的文化资源是双重的,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崩溃之后,遗存下来的文化与思想资源;另一方面是西学东渐之后大量输入的西学资源。值得探讨的是面对这双重的文化资源,现代知识分子进行了种种肆意的添加、简化和曲解。王晓明曾经举过一个例子,将那其实是祖传的重群体的意识掺加到外来的个人主义思想中去,以此来说明添加式的曲解王晓明:《潜流与漩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42—305页。。应该说,中国传统文化和集权制度的整体崩溃为现代知识分子进行的诸种“转换”实验提供了各擅其长的话语空间。回到我们讨论的“还乡”故事,由于故事本身吸附的文化内容,由于故事乡村世界的文化隐喻性,现代知识分子作家只要将写作视野向乡村挪移,就可能导致两种文化资源相碰撞、叠合在一起。我们的研究发现,所谓的“还乡”故事的书写除了提供对现代中国人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的记录,同时也包含借“还乡”故事进行文化资源的转换和安置的内容。因为,对我们这样的一个传统的农耕国家来说,任何文化思考都离不开广大的乡村世界。因此,某种程度上,对于故乡的思考,其实正体现了作家对现代中国的思考。从这种意义来说,每一个“还乡”故事的讲述和处理都反映了作家对某种文化资源“转换”和“安置”的企图,从这些还乡母题构成模式中我们不难发现作家文化构想的野心。因此,从研究的角度上讲,我们廓清了母题构成模式,同时也廓清作家以个人的话语方式进行的文化资源的“转换”和“安置”。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现代作家不仅有文化转换的企图,几乎没有一个作家的还乡之作没包含他的文化思考,而且值得一提的是现代作家不仅仅满足于想象中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换和中国经验阐释,而且,乐于将转换完成的文化资源进入“安置”的过程,从而试图去证明其“正当性”。“还乡者救世”和“还乡者革命”自然不必说,像我们讨论的“还乡启悟”类型,作家于过去和现在的相遇处完成了“启悟”,不都对未来表现出前瞻和眺望的姿势?而精神还乡中的文化家园的回归,沈从文从《边城》到《长河》的写作不也试图将自己转换完成的文化理想投入到现实的长河中去吗?

但在我们发现现代“还乡”故事中现代知识分子对东、西方文化资源“转换”和“安置”的努力的同时,我们也悲观地发现现代作家在作品中构建的这种“转换”和“安置”的最终难以在现实中兑现。知识分子回归乡村,对乡村的每一种设想,最终都无法脱离现代中国的现实语境。因此,虽然从理论上说,每个“还乡”书写者的每一篇“还乡”之作的类型都是唯一的,但在实际写作中却表现出相当的趋同性。

提到外衍意义的特定社会因素和写作中的趋同性,我们不妨谈谈时代和意识形态对现代知识分子“转换”和“安置”实现的规避。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所涉及的其实是知识分子和权力机构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知识分子在世界中言说不仅是面对广大的社会底层的启蒙,它还是权力机构和社会底层之间的中介。对于知识分子和权力机构的关系,刘易斯·科塞曾作过深入的研究,对照他所概括的几种关系,我们发现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尤其30年代以后,他们和权力机构发生关系往往是通过“帮助权力合法化”来完成的〔美〕刘易斯·科塞:《理念人——一项社会学的考察》,郭方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47—272页。。诚如我们指出的,许多“转换”和“安置”被迫中断,但我们也指出其中关于农民和乡村出路的思考,尤其是农民命运走向的思考,由于逐渐意识形态化,却令人惊叹地完成,甚至进入了实践的“转换”。不过这种完成是以不断抛弃对农民精神奴役的创伤和国民性改造的内容,转而适应时代(民族救亡)和意识形态(解放区对农民作用的肯定)的要求去挖掘农民的革命性,塑造新人来达成的。从这种意义说,从“五四”之初农民问题就引起了现代知识分子的思考,但在随后的时代发展中,无论是“左翼”时代还是抗日救亡、解放战争中,关于农民的话题已是数度转移,不断进行了话语的变更。因此,在我们讨论的几种“还乡”的处理,虽然或多或少都涉及农民,但显然关注的中心已大异其旨,仅以集中讨论农民形象的“复仇”类型为例,对这个类型的书写,起初作家显然对民间传统有关复仇的文化资源进行了“转换”和“安置”,从30年代到40年代短短的十年间,不仅类型中的农民的原始强力和精神奴役创伤消解殆尽,“还乡”中所还之“乡”也被置换,结合当时的意识形态内容,从而最终满足了意识形态对于新生农民的期待。但无论“还乡”故事的功能和序列发生怎样的“转换”和“安置”的变迁,有一点是肯定的,只要人类的家园感存在,这种回归的冲动就会成为一个诉说不尽的话题。就像马尔科姆·考利所说的:“即使家乡将我们流放,我们仍然对它忠诚不变,我们把家乡的形象从一个城市带到另一个城市,就像随身必带的行李一样。”〔美〕马尔科姆·考利:《流放者的归来》,张承谟译,第12页。

同类推荐
  • 唐诗宋词元曲-元曲(下)

    唐诗宋词元曲-元曲(下)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以写诗歌和散文为主的八位文学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人。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 随风起舞

    随风起舞

    本丛书共收入《哲学深处的漫步》、《敲打岁月》、《生而自由》、《行走的声音》、《随风起舞》、《寂静中飞舞》、《狗吃羊》、《真水无香》、《我是第几者》、《走马看黄花》等共十本杂文随笔。
  • 永远的情怀:粤海知青散文集

    永远的情怀:粤海知青散文集

    这是一本纯粹的知青文集,她最宝贵的是蕴涵其中的知青精神;这是一本有文学含量的书,她最动人的是字里行间流淌的汩汩真情。文学融入了万千知青四十年绵延不断的梦里,知青和文学若即若离却始终对它有一种热爱与畏。我们在被为知识青年的年代里,拥有的知识实在太少;我们在不再年轻的时候,却珍藏起了一个名字:知识青年!于是我们提笔抒怀,回首百感交集的往事;我们敲击键盘,记录那一段磕磕碰碰走过来的日子。
  • 中文系是治愈系

    中文系是治愈系

    作为70后的大学教授,遇到90后的学生,将会发生什么?这是一本关于70后作者在大学中文系教书的实际体验,谈及人文、青春、成长问题的方方面面,既“文艺”,又“普通”,在幽默欢乐中反思中国式大学教育,作者入乎学术,出乎文艺,游刃有余,操文艺的刀,割学术的瘤。这不是“心灵鸡汤”,而是酸甜苦辣兼备的真实的治愈。在70后老师和90后学生的交锋碰撞中,中国大学教育未来的希望可能正在萌芽。
  • 关公崇拜溯源(上下)

    关公崇拜溯源(上下)

    本书即秉此宗旨,取法乎上。文学研究过去涉及这一课题,主要是从三国戏曲小说故事分析人物形象,或者是以民间叙事角度,从传说入手探其流变。这当然都是必要的,但也只能反映出近现代关羽传说的形态,而不能体现出历史的传承和曲折。作为一个长期的,影响广泛的“活”信仰,关羽的形象从来没有封闭凝固在文字或传说中,而是不断发展变化。如何将各个不同时代的关羽形象,恰如其分地放置在具体生成的背景之中,凸现其变化的因果联系,以及与同时代其他宗教、社会、民俗、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的互动影响,然后又如何展现在文学艺术之中,才是更富于挑战性的课题。
热门推荐
  • 九魔引月

    九魔引月

    黯淡的光芒将天空的紫月束缚,雷电划破天幕……掌灭世邪剑,承鸣凰之脉,一代人魔,君临天下。持剑清世,剑断人亡却仿佛早已注定,没人能脱出的命运……这个世界的命运早已注定,我看到了你呢?——紫月
  • 傲剑修神

    傲剑修神

    孱弱的少年,为了生存,一步步变强,变得更强……
  • 爱卿有宠

    爱卿有宠

    每逢月圆之夜,皇帝的圣旨就会准时到我府上,赐我美人六十人。五年积累下来,也就造成了如今坐拥三千美人的局面。难怪长安人士都说满朝文武,唯我圣眷最隆。我常对月感怀,无耻的骂名贴在脑门,又有谁知道都是皇帝这个老狐狸的阴谋?我——顾浅墨,官居三品,在家斗美人,在朝斗政敌,上得朝堂,下得花楼,眼看着即将成为一代旷世宰辅,然而,我的红鸾星却迟迟不动,连我师父这样的世外高人都忧心忡忡,最后大笔一挥,传书:速寻徒婿来见!我无语凝咽。
  • 重生之幸福淡如水

    重生之幸福淡如水

    钟吟迷糊醒来,自己竟然在童年的家中。是她在做梦吗,还是已经……
  • 倾世天下:仙师皇妃

    倾世天下:仙师皇妃

    前世末日到来,无数人类变成了丧尸,那个世界充满了危机,而人类也有了异能。她不过前世里一个三级的异能者,最后因为抢夺一个面包死于丧尸口中。重活一世,她竟然穿越成为了一个深宫内的一个冷妃,宫内步步惊心,同时她发现自己这个身体竟然拥有了全系异能,为了保护自己,她开始修炼。为了修炼,她必须得到许多天地灵宝和真稀奇宝,而灵宝这些东西却是只有皇帝才有的,于是为了得到灵宝,她开始了一步步爬向皇妃之路。靠着预知异能可以提前预知危机,她被天下人认为是仙师。靠着水异能可以降雨生水,靠着木异能可以催生植物,拯救了饥荒危机,让饥荒灾民从此只供奉她。
  • 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婴幼儿

    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婴幼儿

    本书分为三部分,主要内容为0~3岁乳婴儿的家庭养育、3~6岁幼儿的家庭教育、婴幼儿行为异常案例分析及治疗。
  • 天道囚仙

    天道囚仙

    异界?不能修炼斗气?没事我有体术!魔法已经失传万年?没事我修炼真气!经脉凝固?没事我有双倍攻击!不能吸收丹药?没事我直接吃灵药就行,谁让我消化系统强呢。看着百十号流氓将自己团团围住,十月默默地点开自己的辅助系统,将自己的攻击改为了秒杀状态。(每日万更~~求点击,去收藏~~)
  • 末世血引

    末世血引

    圆月夜,血漫天,魔患苏,井封松,人神惧,悲生灵。末世是世界的结束,还是新世纪的起源?希望继承龙战士,却意外继承蛇族血脉!地狱之初,神魔隐现!血域战途!陌生的世界、未知的生灵、妖艳的人生!
  • 解密职业操盘手的盈利策略

    解密职业操盘手的盈利策略

    本书详细阐述了职业操盘手选买卖点的技巧,结合实例和图表讲解了买卖股票的好时机,介绍了职业操盘手买卖时点的各种实战策略,并从技术层面分析了如何买卖股票,帮助投资者在股市中成功地实现盈利。
  • 战鹰世纪

    战鹰世纪

    公元2235年,全球核战爆发,人类文明毁于一旦。由于能源的彻底枯竭以及地表遭到的毁灭性破坏,人们已经无力重建科技文明。公元历至此结束。在绝大部分领域,人类的生存状态转眼倒回千年之前。国家不复存在,野心勃勃者很快开始寻求新的权力架构,短暂的和平之后是笼罩整个东亚大陆近百年的战乱时期。一时间,中原大地仿佛回到了古战国时代,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却也英雄辈出、荡气回肠。人们把这段时期称为:劫后历——战鹰世纪!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