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301500000015

第15章 礼仪、风俗、宗教(1)

三纲五常

三纲。我国古代社会的一种道德规范,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合称“三纲”。纲,是居于支配地位的意思,就是臣要绝对服从君,子要绝对服从父,妻要绝对服从夫。这套君臣、父子、夫妇之道,最先由汉代董仲舒提出,后经历代统治者加以系统化,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教条。

五常,也叫“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关系。这些人伦关系,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等级观念。《孟子·滕文公上》:“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古代交友称谓

何谓朋友?古人云:“同门(师)曰朋,同志曰友。”古人有许多称谓来表达彼此间的关系。

布衣之交:普通老百姓相交的朋友。

刎颈之交:哪怕砍头也不变心的朋友。亦称“生死之交”。

莫逆之交:意谓彼此心志相通,情投意合。

杵臼之交:杵,舂米的木棒;臼,石臼。指交友不嫌贫贱,亦称为“杵臼交”。

忘年之交:年岁差别大,行辈不同而交情深厚的朋友。

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认的朋友。《诗·齐风·甫田》里载:“总角卯兮。”角,小髻;卯,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后习惯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竹马之交:小时候就相好结交的朋友。唐杜牧《杜秋娘》诗有云:“渐抛竹马剧,稍出舞鸡奇。”形容小儿时天真无邪、亲昵嬉戏之状。

在《鸡鸣偶记》中,古人把朋友分成四类:“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缓急可共,死生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饴,游戏征逐,昵友也;利则相攘,患则相倾,贼友也。”

古代的跪拜礼

我国在汉代以前,没有正式的凳椅。人们进食、看书时,坐在席子上,称“席地而坐”。如请客人坐正席,也只是多垫一重席子,表示恭敬。古代所谓“坐”姿,和我们现代人完全不一样,要两膝着地,将臀部坐于后脚跟之上,脚掌向后向外。实际上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跪。接待宾客时,每当“坐”着向客人致谢时,往往伸直上半身,使坐变成了跪,然后再俯身向下,逐渐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礼。

古人认为,不跪就不叫拜。拜,是行敬礼的意思。按照周代礼仪规定,跪拜分为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凶拜、吉拜、奇拜、褒拜、肃拜等9种,称为“九拜”。

在“九拜”中,稽首、顿首、空首,称为“正拜”。行稽首礼是“九拜”中最隆重的礼节。拜者必须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慢慢叩首到地,稽留多时,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种一般用于臣子拜见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礼仪。后来,僧人举起一手向人行礼,也称稽首。

行顿首礼时,和稽首好多相同,不同处是拜时必须急叩头,其额触地而拜;用于下对上的敬礼。后来在书信中,开头或末尾用“顿首”,是表示对对方的恭敬。

行空首礼时,双膝着地,两手拱合,俯首到手,与心平而不到地,因此叫“空首”。

振动,不仅要跪拜、顿首,拜后还要跳踊。这一般是在丧事时,拜者往往捶胸顿足,跳跃而哭,极度悲伤。凶拜是先顿首,后空首,吉拜,则在行礼时,先空首,后顿首;奇拜,即一拜,褒拜,就是再拜、三拜。古代以再拜为重。

肃拜,是古代女子跪拜礼的一种。拜时,跪双膝后,两手先到地,再拱手,同时头低下去,到手为止,因此又称作“手拜”。肃,是手到地的意思。后来,在书信来往中,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往往写上“谨肃”。妇女行礼也称“端肃”,就是由此而来。

汉代以后,渐渐有了高座,椅子凳子出现了,原来生活中的“跪坐”起了很大变化。但跪拜还存在,变成了等级差别的标志。臣子拜见皇帝、小官拜见大官、奴才拜见主子等,有时都要行三叩九拜之礼。民间的祭祀、祝寿时,仍世代相传。后来,又有了打千(行礼时左膝前屈,右腿后弯,上体稍向前俯,右手下垂)、作揖(两手合抱,拱手为礼)、鞠躬(弯身行礼)等礼节。

辛亥革命以后,封建君主制度结束了,跪拜礼这种充满封建色彩的礼节才消失。

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我国的夏朝和汉朝直至辛亥革命前都称为元旦,它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古代过年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而是在“腊日”,即后来的“腊八”。南北朝以后,把“腊祭”移至岁末。到了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阴历年叫做“春节”,因为春节一般都在“立春”前后。

我国古代过年,主要的行事是打鬼。“腊八”吃“腊八粥”,在宫廷和民间都要打鬼,腊月二十三祭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以求衣食温饱。

这期间还要扫除污秽,预防疾病。三十日要贴门神、对联、挂旗、吃饺子、放鞭炮,除夕“守岁”,大年初一相互拜年祝福。

腊月三十那天,人们为什么要在门上糊上门神呢?有这样一种传说:唐太宗有一天生了病,梦中听到“鬼”叫,睡卧不宁。大将秦叔宝和尉迟恭知道后,全身披挂,手执兵器,侍卫门旁。当夜唐太宗没再作噩梦。以后,他命画工画了秦叔宝和尉迟恭的像挂在宫门上,称作门神。后来众人仿效,也贴此像以避邪恶。

春节时张贴对联由来已久。对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据《淮南子》记载,桃符是用桃木制成的。五代时后蜀宫廷开始在桃符上题写联语。后主孟昶曾题道:“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副对联。明代朱元璋建都南京后,曾令各家贴对联。清人所著《燕京岁时记》中说:“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可见,自五代以后,欢庆的祝辞,换掉了难以捉摸的符咒。后来,桃符为大红纸张书写的春联所代替。

过春节为什么又叫过年呢?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夕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经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以至于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一片匆忙恐慌。这时,村外来了个小孩,见着一位老婆婆问起缘由。小孩子听后笑道:“婆婆,我的名字叫做年,让我在家待一夜,我一定把夕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年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夕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夕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夕兽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夕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年在哈哈大笑。夕兽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年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夕兽的办法。为此,大家纷纷都去拜会年,也就是现在的“拜年”(拜年的由来),并把年除掉夕的这一天叫做除夕(除夕的由来)。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压岁钱探源

“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饧(糖)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这是前人描写分到压岁钱时的喜悦心情的一首诗。

压岁钱最早出现于唐代宫廷内。据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天宝年间,“内廷嫔妃,每于春时,各于禁中结伴三人至五人掷钱为戏”(唐代春节是“立春日”,当时正月初一叫“元旦”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并不流传于民间)。王建的《宫词》说:“宫人早起笑相呼,不识阶前扫地夫,乞与金钱争借问,外头还似此间无。”“宿妆残粉末明天,总立昭阳花树边;寒日内人长打白,库中先散与金钱。”唐代宫廷内春日散钱之风是很盛的。

王建《宫词》也有描写“妃子院中初降诞,内人争乞洗儿钱”。洗儿钱除致喜外,主要还是长者给新生儿镇邪去魔力的护身符。赐钱新生儿的风俗逐渐从宫廷流传到民间,在宋代成为民间重要风俗之一。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立春日为“春节”而代之,不少原立春日风俗移到正月初一的春节上,洗儿钱风俗又和春日散钱风俗混合在一起,演变为今天所见的压岁钱风俗,不过早期压岁钱并不用流通货币,而是一种特制的不能流通的币制,叫“压胜钱”,到清代,“儿童度岁,长者与以钱,贯用红,置之卧所,曰‘压岁钱’”。

元宵节

每年的正月十五,是我国人民传统的元宵节。每逢这一天,家家户户要挂彩灯、放焰火,大街上高挂千万盏琳琅满目的花灯,东北和新疆等寒冷地区,还要制作千姿百态的冰灯,到了晚上,一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品尝各种元宵的风味。那么,这个有趣的节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元宵节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汉朝,古时候,人们称元宵节为灯节、上元、灯夕或者灯期。因为上元之夜,又称为元夜或元宵,因此后人才管正月十五又叫元宵节。其实正月十五这个节日,起初是由灯引出来的。西汉以前,皇帝的宫殿里到处是花花绿绿的宫灯,汉武帝在创造《太初历》时,就把正月十五日作为一个重大的节日。每逢这一天,皇宫里的所有灯盏,都要大放光明。当时,元宵节玩灯、赏灯,还仅仅局限于深宫禁苑,并没有形成一种民间风俗。

元宵节成为万民同庆的灯节,乃是唐朝之后的事。由于唐朝前期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老百姓安居乐业,唐朝的皇帝便把宫内的花灯,搬到大街上展览,并且亲临观赏。比如唐明皇李隆基曾命人制作了一盏高一百五十尺的彩灯,被人们称为灯楼。皇帝一带头,皇亲国戚们更是争先恐后,极为炫耀。杨贵妃的姐姐韩国夫人,令人制作的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立之高山,上元点之,百里皆见”。另外,每逢正月十五这一天的晚上,皇帝还要大宴群臣,酣歌曼舞,彻夜游乐。因此,君主统治者的玩灯、赏灯,乃是一种独特的享乐。当时,首都长安规定,为维护首都的治安,每天夜晚街鼓鸣响以后,所有行人要回到家里。但是,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夜晚,长安城内却允许人们上街观游,尽情欢娱,直至天光大亮。这样一来,元宵节的玩灯、制灯、观灯,便逐渐形成了一种民间的风俗。这种风俗历经百代而不衰,而且一度曾愈闹愈烈。宋朝以后,灯期由三日延长至五日,到了明代竟延长至十日。灯节一到,大街小巷的灯市、灯社、灯谜、灯宴、赛灯会大放异彩,真正是红火热闹,各种花灯更是细巧精美,瑰丽生动,巧夺天工。

龙灯文化

每当听到潮州大锣鼓的演奏,犹如置身于松涛澎湃、海潮汹涌间,心遂春风,神怡情动,如醉如痴。

元宵节期间,潮汕地区那些平时也不容易看到的民间传统艺术活动开展活跃:如“英歌”、“蜈蚣舞”、“四龙争春”等。“蜈蚣舞”闪光耀彩,气氛神秘。这种舞的道具全长20多米,以竹篾扎成骨架,蒙以素绢,精工彩绘,赭身绿脚,装饰着红绿相间的彩灯,由20多个身着绿衣裤的青年,各擎一节,按照规定的各种步法,舞动起来,并不断喷射出彩色焰火,流光溢彩,神秘奇幻,最后“翻身吐珠”。据说,这种“蜈蚣舞”在澄海县农村流传,已有上百年的历史;20世纪40年代,曾应邀到香港太平山表演“蜈蚣爬山”,轰动了整个港九。“四龙争春”气势飞动,热烈壮观。两条青龙,两条更大更长的金龙,在炽烈的鞭炮声和焰火腾烟中翻滚,变化万千。

中国文化的渊源是以龙为标志的。过去的历史研究表明,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在黄河流域。所以,中原文化,就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中原以北,称为胡,中原以南,称为蛮。人们曾经想到“胡搅蛮缠”这个词,说不定是历史上中原的历代奴隶制王国和封建制帝国,因北讨南征又屡不奏效造成困扰而发出的叹息。有人做过调查,20世纪80年代全国的“舞龙”有40多种。而古时被称为“蛮荒”之地的岭南区域,竟占有36种之多,其中特别著名的有纱龙、乌龙、火龙等,比之中原的龙灯,毫不逊色。

二月二,龙抬头

旧历二月初二,旧时被认为“龙抬头”日。传说古时候关中地区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东海小龙前去播雨。小龙贪玩,一头钻进河里,不再出来。有个小伙子,到悬崖上采来了“降龙木”,搅浑河水。小龙从河中浮上,露出头来与小伙子较量,小龙被击败,只好播雨。这一天正是二月初二,后来人们便认为是“龙抬头”日。其实,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

二月二,还叫春龙节、龙头节。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这大概是春龙节这一习俗的最早记载吧。

春龙节的来源,在我国北方民间还广泛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

同类推荐
  • 左手民国课文右手民国作文

    左手民国课文右手民国作文

    《左手民国课文右手民国作文(小学卷)(经典珍藏版)》从民国从《开明国语课本》《商务国语课本》《世界书局国语读本》等多个版本的老课本中,甄选出99篇极具童趣、童真,意境优美、文字活泼的老课文,同时在每篇老课文后面配一篇民国模范作文,二者编排相得益彰,全书图文并茂,读来颇为有趣。
  • 宇宙的起源(宇宙瞭望书坊)

    宇宙的起源(宇宙瞭望书坊)

    人类是宇宙演化的杰作,宇宙是神秘莫测的存在。当宇宙的精灵与莫测的神秘结合在一起时,便碰撞出无数精彩的篇章。人类对宇宙的解读和探秘跨越了千年,宇宙的面貌也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人类面前。
  • 秉公处事(中华美德)

    秉公处事(中华美德)

    本书是从中华美德故事中,撷取具有秉公处事的典型事例,从立志发奋等方面述说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以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以滋养青少年心灵的成长。
  • 圣经的智慧

    圣经的智慧

    在《圣经的智慧》中,我为大家讲述的是关于圣经的故事,我写这本书主要是因为我认为你们应当掌握更多的关于圣经方面的知识,但我又实在不清楚你们从哪里可以找到这方面的知识。
  • 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尊:尊老爱幼

    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尊:尊老爱幼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不断发展和延续的根本,因此,青少年德育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为了增强和提升国民素质,尤其是青少年的道德素质,编者特意精心编写了本套丛书――《阅读文库》。这本《尊(尊老爱幼)》(作者于永玉、孙岩)是其中一册。《尊(尊老爱幼)》收录了《才旦卓玛感谢汉族妈妈》、《潘氏教子走正路》、《农民花百万抚养孤儿》等故事。
热门推荐
  • 鬼妻——消失的爱人

    鬼妻——消失的爱人

    什么是爱?什么是恨?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什么是信仰?这是困扰很多人的问题,一个故事就能回答这方面的疑惑。刘老大和刘狗蛋,两个孤儿从小长大的经历,村子里的人将爱无私的给了两个孩子,健康长大之后目睹了家园被毁,亲人被害之后弃田从军,在军队里逐渐走上中层,又逐渐消亡的故事,故事没有大起大落,更没有想象,讲的只是两个普通东北人的军队人生。
  • 蚕是天下虫

    蚕是天下虫

    一个玩世不恭的少年酒醉后干了一件自己都感觉猥琐的事情。这是他玩世不恭的终点,也是一个新的起点。一切似乎都是出乎预料的,但一切又都似乎是合情合理的,剧情曲折跌宕,高潮起伏不断,是大智慧与小聪明的绝妙讽刺。一样的文字,读出不一样的感觉,我不管天地如何轮回,不管世事如何沧桑,时过境迁也好,物是人非罢,我的心中有永不消逝的你。
  • 萌霸帝宠之兽妃难驭

    萌霸帝宠之兽妃难驭

    【简介无能,多多包涵!】现代精英特警,一觉醒来,看到了一只毛柔柔的爪子,惊恐瞪眼!她从高级人类变成一只低等兽族!他,帝咫魁,圣曜帝国百年中最英明神武却也最残暴的君主,洁癖甚为严重,三尺内人畜近。某一天,洁癖严重的尊贵帝王身旁出现了一只最为稀罕的狐狼之王,并且……关系融洽?九尾狐狼最大的特点就是警惕且不近人情,逢人必咬,别闹。圣曜君主的习性就是三尺不靠人畜,洁癖甚重,别闹。可是他们看到了什么?洁癖甚重的帝王正屈尊降贵的给逢人必咬的九尾狐狼——喂奶!惊掉一众人物下巴。九尾狐狼高傲的眼神扫过一众受到惊吓的人——瞧瞧内点出息!==========================================================【还没变成人的时候】“嗷呜~”我要吃肉。帝王冷戾的声线响起,“还没长牙,先喝奶。”小兽不悦的龇起狼嘴,示意高贵的帝王,看,这不是长了两颗!看着小兽迫切想吃桌子上的烧鸡,帝王眉心折痕愈发加深,最终叹了口气:“你吃吧。”颇为无奈。小兽兴高采烈的扑腾上桌,冲着烧鸡奔腾而去,张嘴——咬!“嗷呜——”一惨叫,只见小兽表情痛苦,眼中含着被欺骗的痛苦不可置信的盯着那高贵的帝王。你竟然骗我!“看你实在想吃,朕觉得不让你吃是罪过,但是消化系统还没长好之前,不能吃下肚子,所以就那石头打了个烧鸡形状,在撒上调料,画上色彩,你看,不是和烧鸡一模一样?”……【长成人之后】“这么一小只,还不够塞牙缝。”帝王那阅历丰富幽暗的丹凤眼上下打量着已经变成人的小兽。小兽嘿嘿一笑:“老娘现在是人,别想着在把老娘抓着炖汤了!”帝王那高贵的眉心又出现了折痕:“朕说的是,你现在看起来才五岁,朕下手了就是虐童。”饱含深意的看了一眼小兽。小兽满脸爆红,炸毛爆喝:“你个死不要脸的!满脑子的都是什么破思想!”……【文本一对一,不只是简单的宠文哦~】
  • 傲娇魔帝:爆宠萌狐妃

    傲娇魔帝:爆宠萌狐妃

    小小灵狐贪玩成性女扮男装,教唆师弟,火烧药园,调戏仙婢,闹翻灵山,也没有人能管得了她,就连严厉的三师兄也对她宠之入骨。可惜好景不长,一同修仙的三师兄突然不辞而别,妖魔入侵,灵山大乱,伤亡无数,最后只有她一仙存活。事后她忘记了灵山,忘记了宠她入骨的三师兄,直到数年后,一个新魔尊的出现。
  • 我可能不会再爱你

    我可能不会再爱你

    一个玩世不恭的公子哥,再度邂逅自己的前女友,两人注定要纠缠在一起很久。我想我可能不会再爱你,但我多希望我能一直陪着你。
  • 惊世战

    惊世战

    他是出身于在忧镇,出生在很遥远的古修行时代。他叫做,陈惊灵。
  • 部落冲突之小小野蛮人

    部落冲突之小小野蛮人

    亚当大陆上,圣水与暗黑重油之间的斗争,皇室与森林的摩擦,地狱与大陆的碰撞,胜方将会是谁?在这背后又有谁在操纵着这一切?欢迎加入《部落冲突之小小野蛮人》交流群,群号码:589141140(猜对后续剧情算我输)
  • 垂直的阅读

    垂直的阅读

    《垂直的阅读》是残雪作品系列之一。该系列一共五种,是残雪2003—2013年间的短篇小说全集。《残雪作品:垂直的阅读》共10篇,16万字。有《垂直的阅读》《梨园纪事》《到果园去!》《阿琳娜》《自然的意志》《老蝉》《影族》《剪纸》《师生之间》《荒原颂》《山火》《梅保的地盘》等篇目。这些作品是首次整体结集出版。残雪是以短篇小说打开与读者的沟通渠道的,这些奇思异想的篇什,短则几千字,长则一万多字。它们大多描写底层人们对生活充满独特性的体验。细细品味,可以感悟到残雪文字中浓郁的先锋意味和独特的文学情怀。
  • 魔法公主VS魔法王子

    魔法公主VS魔法王子

    她,可爱活泼,黑道上闻风丧胆的至尊—星。她,冷漠无情,黑道上处处都要避免的王者—语。还有许多的身份连自己也不知道。他,每天板着个冰冷冷的脸。他,花心也很帅气,经常让人感到他找抽。当如冰山的他遇到活泼的她会有怎么的爱情故事。当帅气的她遇到无情的她时,她的冰山会融化吗?
  • 战妃倾城:妃入君怀

    战妃倾城:妃入君怀

    强者为尊的斗澜大陆,四殿三国二阁一宫一教。当来自异世的魂魄来到这个世界,未婚生女,战王倾心,阴谋再现……某调皮鬼曰:自己的爹,我自己选,看中我娘的都来找我。某妻奴曰:女人是我的,女儿也是我的。某宫主曰:你们两个丢人的家伙都给我闭嘴。本书原名《洛水如歌华如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