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301500000016

第16章 礼仪、风俗、宗教(2)

传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着民间人家凄惨的哭声,看着饿殍遍野,为救黎民百姓,龙王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来,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了碑,上面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报他救命之恩,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醒悟过来;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人们商量好后,就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抬头一看,得知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这时,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吃。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寄托着五谷丰登的愿望。

旧俗二月初二要举行许多活动。《析津志辑佚》载:“二月二日谓之龙抬头,五更时,各家以石灰于井畔周遭掺(饭粒)引白道,直至家中房内,男子妇人不扫地,恐惊了龙的眼睛。”《帝京岁时记胜》说:“二日为龙抬头日,乡民用灰(草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引勤龙,送懒龙)。”传说二月二为“土地”的生日,许多人到土地庙祭祀“土地老”。

早年私塾学生在二月初二进书房,取“占鳌头”之意。还有熏床炕令百虫不生和出嫁女回娘家、不做针线活儿等习俗。由于天气转暖,孩子们从二月初二开始到户外活动。

二月初二的吃食是很讲究的。这些食物都和龙虫相联系。吃春饼叫吃“龙鳞”;吃捞面叫吃“龙须”;吃馄饨叫吃“龙眼”;吃饺子叫吃“龙耳”;吃煎糕叫吃“熏虫”。最有意思的是这天煮猪头。这猪头是腊月里杀猪时割下的,割下后就吊在房梁上,一动不动,直到二月初二才摘下来洗涮蒸煮。这一天,家家院子里都弥漫着肉香,等待龙的醒来。据说,这一天如果龙还没醒的话,那轰隆隆的雷声就要来呼唤它了。

花朝节

农历二月十五日为“花朝节”。花朝,即百花的生日。真个是:“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年年二月凭高处,不见人家只见花。”吴自牧《梦梁录》载:“浙间风俗,以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放之时,最堪游赏。此日帅守、县宰率僚佐出郊,召父老赐酒食,劝以农桑,告谕勤劬,奉行虔恪。”据说唐宋时,洛阳周围和洛河两岸,花连阡陌,满城飘香,这一天人们竞相出游。

曲水流觞

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上巳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偕同亲朋好友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禊,还举行了“曲水流觞”活动,饮酒赋诗,引为佳话。

上巳,是指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这是我国民间一个祓除祸灾、祈降吉福的节日。远在周代就有水滨祓禊之俗,朝廷中指定专职女巫掌管此事。祓,是祓除病气;禊,是修洁、净身。祓禊是通过洗濯身体,达到除去凶疾的一种祭仪。每年春秋两季,人们都要相约到“东流水上自洁濯”,也就是沐浴一番。

到了汉代,三月上巳,才确定为节。每逢这一天,不仅民间百姓去水边洗濯,连宫廷帝王后妃也去临水除垢,祓除不祥。后来,此俗演变为临水宴宾。魏晋以后,将上巳正式定为夏历三月三日即春禊,作为重要的节令,所有临水祓禊及水滨宴会活动都在这天进行。

“曲水流觞”活动,就是在上巳节中派生出来的一种风俗。人们举行祓禊仪式后,就坐在环曲的水渠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下去,杯停在谁面前,谁就取饮,彼此相与为乐,因此称为“曲水流觞”。觞是古代盛酒的杯子,通常为木制,底部有托,小而轻,可以浮在水中。也有用陶制的杯,两边有耳,又称“羽觞”。因体积比木杯重,要放在荷叶上,让它浮水而行。

王羲之在兰亭举行的修禊活动,在历史上最为出名。他们在清溪旁席地而坐,将盛了酒的觞放入溪中,由上游徐徐而下,经过弯弯曲曲的溪流,觞在谁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就即兴赋诗并饮酒,作不出诗的要罚酒。在这次游戏中,有11人成诗两篇,有15人成诗一篇,有16人没有成诗,各饮酒3觥。活动后,王羲之将大家的诗集起来,用蚕茧纸,鼠须笔挥毫作序,乘兴而书,写下了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尊他为“书圣”。后人也把《兰亭集序》碑帖,称之为《禊帖》。

在绍兴,“曲水流觞”活动带来的咏诗饮酒的雅俗,一直盛传不衰。从元代诗人杨廉夫在卧龙山“西园”建立的“龙山诗巢”到明代徐文长和沈青霞等10人结社唱和。一直到今天,每年夏历三月初三,中外书法家也要到绍兴兰亭聚会,泼墨挥毫,咏诗论文,纪念王羲之,并进行“曲水流觞”游戏。

“曲水流觞”这一活动习俗还传到了日本。早在公元958年,日本福冈县太宰府天满宫,就首先仿效兰亭“曲水流觞”,举办了“曲水宴”。仪式十分隆重,与会者还穿上了仿古服装,进行洗尘(修祓)礼仪,跳起巫女神乐舞,再进行“曲水宴”。

寒食节

旧俗以清明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为“寒食节”。传说春秋时晋文公回国即位后,许多曾经随从他流亡国外的臣子,纷纷自我报功,因而得到了重赏。其中只有介子推不愿封官,没有向晋文公报功,而且携带老母隐居绵上(今山西介休东南)。晋文公知道了,要封他做官,因找不到他,想用烧山的办法使他下来。但介子推坚决不肯下山做官,结果母子两人被火焚死。于是,晋文公规定要在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用烟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后来我国各地在这天都有扫墓、踏青、插柳、寒食等风俗,并把绵山所在的县改名为介休县,意为介子推永远休息之地。汉代把这一天定为“禁烟节”,家家不能举火。到了晚上,由宫中点火燃烛,再将火种传到贵戚大臣之家。唐代诗人韩翃曾写诗记载此事,全诗为: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清明节

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它是我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这时候,我国的大部分地区气温转暖,万物萌发,让人感到格外清新明洁,因此叫做清明。中国自古以来,绝大部分地区人死后都是土葬,做有坟墓,后人常在坟上种点树木,以资保护,同时作为纪念标志。经过一年的风吹雨洗,坟墓本身不免土壤流失,树木凋残,因此,到了春日清明,后人前去看望,称为上坟,又叫扫墓,带去食物供奉,并整修坟墓周围,久之,便成为清明祭扫风俗。

清明有折柳戴柳的习惯,相传始于唐朝。唐高宗于三月三日游春渭阳,“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毒”。后来,江南百姓将此演化为插柳。每逢清明,家家户户将柳条插在井边,“井井有条”的成语即源于此。这也是清明植树的起源。我国规定的首次植树节是在1915年,规定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1929年把植树节改为3月12日,这一天是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至今延续未改。

端午节

端午节的起源有9种说法:第一说认为端午节是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第二说认为唐玄宗李隆基农历八月初五生,端午节是为了庆祝他的生日。第三说认为端午节是龙的生日,来源于吴越一带人民原来举行图腾祭的节日。第四说认为是纪念伍子胥的。第五说认为端午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第六说认为端午源于楙日,端午的许多习俗都是为了镇妖避邪。第七说认为端午南、北方意义不同,南方纪念屈原,北方则是游春节日。第八说是认为纪念沔阳的四位劫富济贫的豪杰。第九说认为源于纪念东汉时期的孝女曹娥。

当然,最流行最为一般人所接受的是第一种说法: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拥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苇叶或荷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七夕节

七夕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夕”是夜晚的意思,七夕就是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七夕节起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牛郎是个放牛青年,织女是天上的仙女。织女觉得天上没有自由就来到了人间。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与织女见了面,很快相爱结婚,生出一男一女。可是有一天王母娘娘把织女抢走了,当牛郎担着两个孩子到天上追织女的时候,王母娘娘用她头上的玉簪划出了一条银河,这条银河又长又宽,牛郎过不去,他们就这样被分开了。王母娘娘只许牛郎和织女每年七月初七见一次面。每到七月初七夜里,成群的喜鹊都飞来给牛郎织女搭桥,让他们在桥上见面,这就是七夕节的来历。七夕节又叫女儿节、乞巧节。在中国大陆北方,有些农村有这样的风俗:在七月初七这一天,摆上瓜果,向织女乞巧。也就是说,希望织女把一手巧艺传给人间。在民间还有另一种风俗,就是每到七月初七这一天,就把新出嫁的闺女接回娘家。怕王母娘娘看到新婚夫妇的幸福生活后,强迫他们分开,人们用暂时分离的办法,避开王母娘娘,以求长久的团圆。所以这一天又叫避节。因为七月正是多雨的季节,所以七月七也常下雨,人们说那是牛郎织女会面时流下来的眼泪。还传说这一天如果有人坐在葡萄架下,就能偷看牛郎织女相会的场面和听到他们的谈话。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中秋的来历,唐朝欧阳詹是这样解释:秋天在夏冬两季之间,八月居秋季之中,十五又是八月的月半,故而得名。民间俗称八月节。早在汉代,我国就有了“秋节”了。不过不是在八月十五,而在立秋之日。到了宋代,关于中秋节的记载就多起来了,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中华民国元年,曾行文把中秋法定为“秋节”:“阴历四节,藉度民时,以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至今,中秋节仍是民间四大传统佳节之一。在中秋节,中国人民还有吃月饼的习俗。关于月饼的来源,有这样一个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游到杭州正值中秋,有人献上甜饼,乾隆一边赏月,一边品尝,连声称赞:“好月,好饼,中秋良宵也。”从此,甜饼成了月饼。这种传说把月饼的得名归于皇帝一人恐怕是没有多少道理的。每逢中秋,江苏一带人民就用月饼招待归家的亲人,此习由来已久,后来这种风俗流传到全国。月饼也称为“团圆饼”。中秋节亲人团圆是相沿已久的习俗,故俗称“团圆节”。这一天晚上,全家人一边赏月,一边品尝月饼。如亲人在异地,就同时望着月亮表达思念之情。宋代大词人苏轼为怀念弟弟曾于中秋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

中秋的传统习俗很多,自古有赏月、拜月和吃月饼等旧俗,但流传至今最广的就是赏月了。

古代赏月的习俗是,设瓜果、月饼等于庭院,观赏明月和桂花、秋海棠等,这一习俗源于西周。当时,宫廷在镐京(今陕西西妥)城西设月坛,方四丈,每逢中秋之夕,帝王穿白衣,骑白驹前往祭祀。《龙城录》记载,唐代开元六年(718年),唐玄宗梦游广寒宫,见十余名仙娥皆穿衣,乘坐白鸾,歌舞于桂树之下,乐音清丽。玄宗素解音律,遂记其声,编律成音,这就是著名的霓裳羽衣舞曲谱的由来。

相传自从唐明皇遨游月宫后,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气更盛。当时,文人学士崇尚朱熹儒家理学,时兴身穿素服,在中秋赏月时观看仙鹤翩翩起舞。南宋周密在《癸辛杂识》中说,中秋之夕,帝王在京都临安德寿宫内桥上赏月。宫中池塘盛开白色莲花,池上之桥以莹澈如玉的砖石砌之,并以金钉铰。至于帝王在桥上赏月欢宴时所用的御几、御榻以及瓶、炉、酒器等,皆以水晶制成,与月色相映成辉。池之两岸宫女和教坊乐工用白玉笙等乐器奏乐,其中吹笛者就多达200人。

同类推荐
  • 科技城十日游-居里路兜风(插图版)

    科技城十日游-居里路兜风(插图版)

    在加油站口,恰恰和我们的车来了个亲密接触。不过幸好车刚刚启动,车速比较慢,小胡子把他的细长脖子伸出窗外,“嘿,嘿,骑车注意点,祖国的花朵,小命儿重要!没把我的车撞坏把?”看那那小姑娘撅着小嘴,一言不发,愤愤的样子。
  • 启迪青少年智勇双全的故事

    启迪青少年智勇双全的故事

    本书系教学课外辅助读物,选取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启迪青少年智慧,增长知识的感恩故事,补充学生课外知识。本册选取体现智慧,开发智力的故事做为主题。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陆地和水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陆地和水

    本书首先对陆地和水进行了一个大致的概述,再分节讲述了其成因、分布、影响等,在书的最后章节,又为我们提供了水的种种处理方法,能为我们的节水提供好的主意。
  • 不可不读的最幽默的智谋故事

    不可不读的最幽默的智谋故事

    人类历史就像是一条漫长的河,它孕育了数千年的灿烂文明。我们怎样以有限的时间去学习这些人类智慧的成果呢?如果有一种简便的途径能让小朋友们轻松地学习“人类的故事”,那真是善莫大焉。希望本书能带领小朋友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快乐遨游,让它成为你的良师益友!
  • 《化学知识篇》(上)

    《化学知识篇》(上)

    化学实验室里,不仅有各种各样的化学仪器,还有种类繁多的化学药品,有的是固体,有的是液体,颜色也各不相同。然而,这些药品主要用来研究物质性质的,因此一般都是纯净物。纯净物依照组成元素的种类分成单质和化合物。
热门推荐
  • 沙僧的双面人生

    沙僧的双面人生

    本书将带你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沙僧,不一样的西游。
  • 伊本佳人怎可放过已弃

    伊本佳人怎可放过已弃

    两人本是的专业本是风马牛不相及,在一次意外相遇后,她对他一见钟情,殊不知他也一样。。。。。。朋友劝她勇敢面对,大胆去追,但她却始终犹豫不决。。。。。。最后就是人间美满大团圆。本文不虐,走温馨路线。
  • 网王手冢之如此依旧

    网王手冢之如此依旧

    两个从没有交集的人,一场邂逅让他们相遇,只是她知道是他,而他却不知道是她。所以他要她,她不要他。“手冢国光,你放开。”——越前龙樱。“不放,一辈子也不放。”——手冢国光……
  • 雨停了,我撑起伞

    雨停了,我撑起伞

    “雨停了,我撑起伞。我希望如这伞一般,永远保护着你。让那些不自甘堕落的雨滴,打到你娇弱的身体上。”
  • 夜半钟声

    夜半钟声

    寂静的夜、黏稠的血、凄冷的月、惑人的迷黑色、红色、银色、白色尘埃遍布、被人遗忘、怨气冲天、久久不息哀,从长久的封尘中越发强烈怨,从痛苦的哀声中越发强壮哀怨,是对遭人厌烦、唾弃的往事的控诉随着时间的流逝,茁壮成长废弃的教室、大胆的尝试、尖叫的过程、悲惨的结局被挖掘出的故事、半信半疑的冒险、永生难忘的遭遇魂,被禁锢在狭小的空间魄,却早已在广阔的天际究竟发生了什么,又该如何解决?夜半惊落的栖鸟,钟声响起的后果
  • 万灵之鸣

    万灵之鸣

    “拥有一张坚不可摧的脸皮,这是我最大的优点。”无冕之子淡淡一句自嘲,化作软绵无力的自我安慰,道尽了世道人心的薄凉。木秀于林,偶然的一场无妄之灾降临在修灵奇才洛鸣身上,自此从神坛上重重跌下,历经一年的沉寂后,凭借着与自己一同降生的神秘灵玉,他开启了一条寻觅传说中异灵兽的道路,与此同时,一个伟大的修灵时代也正悄然而来。
  • 花蕊落怀:王爷大叔的小小妻

    花蕊落怀:王爷大叔的小小妻

    发现自己穿了,花蕊儿没有兴奋,没有期待,唯一的感觉是--生无可恋!别人一朝穿越立马女主光环无处不在,各种技能信手拈来,人见人爱、花见花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会,无一不精,而自己呢,除了换了个地方、换了副长相,穿越前咋样,穿越后还那样!!!穿都穿了,姐认了!但能不能不要这么坑爹!!想她花蕊儿,一个三流中药师,一个琴棋书画一窍不通的理科生,你把她穿越成将军府嫡女是要分分钟Gameover的节奏啊!!各种明枪暗箭、阴谋阳谋简直不要太多!花蕊儿受不了啊:老天爷,你太淘气了!!!
  • 紫玉成烟·血鸟

    紫玉成烟·血鸟

    秘密崛起于江南偏远小镇的叆叇帮为了在三年一届的武林盛事龙华会上夺得头魁,获得期颐及辖下七省的通行权,急召在雪域修炼沈慧薇。龙华会一出龙争虎斗,引出的却是一场血雨腥风。沈慧薇归途中收养凶性未泯但遭遇可怜的狼孩雪儿,教其成人,却不料雪儿被阴险狡诈的江湖首盟徐夫人掠去,利用其潜能与正在秘密炼制的至凶之物血鸟合为左右翼,意欲独霸武林。徐夫人勾结图谋不轨的节度使血洗叆叇帮,一位神秘的白衣男子救走沈慧薇,并以平乱印和八百里连去岭相赠。归隐江湖多年的剑神携爱徒合力诛杀血鸟,得创血婴。江湖狂潮迭起,这一切究竟是个怎样的圈套?叆叇帮的命运又将如何?
  • 网上购物小常识

    网上购物小常识

    本书针对农民朋友初次使用互联网购物可能遇到的典型问题,按照网上购物的基本流程编写,以通俗易懂、简洁实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来讲解。
  • 东北灵异诡谈

    东北灵异诡谈

    在中华大地上,有南茅北马一说。南茅,指的自然是茅山道教,北马,说的是咱书中写的出马仙家。有人说跳大神儿的就是骗人,我想说,骗人的有,但是不全是。这行当水深且浑,浑水摸鱼的大有人在,可我不是。有人会问,你是谁啊?其实我就是一个小小弟马,祖上传的香根。大堂兵马在深山修真养性,出古洞就要四海扬名。我不过是记录一些他们的趣事,满足一下他们渴望扬名的迫切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