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312600000010

第10章 《艺术旬刊》的诞生与宗旨

第一期《艺术旬刊》(以下简称《艺术》)诞生于1932年9月1日。朴素的本色封面上,在刊名“艺术旬刊”四字下方,选配了一幅野兽派风味浓郁的人体素描。底下注明了: 每月一日、十一日、廿一日出版,每月三期;编辑兼发行者: 摩社编辑部。一册只有薄薄的二十页,包含了五篇主要论文: 《中国艺术界的清算》(李宝泉)、《梵高的热情》(刘海粟)、《现代法兰西的美术工艺》(陈之佛)和《现代绘画的精神论》(倪贻德);一篇画家随笔: 《薰琹随笔》(庞薰琹);一篇解释“Muse”词源词义的《摩社考》(张若谷);以及一篇以画家个展为对象的艺术批评《刘狮个展概评》(倪特)。刊中含四页插画,选登了六幅画作,分别是: 梵高的《风景》和《林》、马蒂斯的《人物》、克斯令的《肖像》、夏葛尔的《诞生》和佛拉芒克的《街道》,虽然只是黑白印制,但采用铜版纸精印,纸张和印刷质量都相当细腻雅致。此外,还有几处展览预告、征稿规约之类的补白及最后的“编辑者言”。通篇看来,此刊篇幅虽小,五脏俱全,且编排紧凑,图文并茂,品位不俗。浏览之余,好奇的读者最关心的可能是诞生它的“母体”: 何谓“摩社”?

创刊号中虽有《摩社考》一文,但作者张若谷只交代“摩社”乃“Muse”一词的法文译音,具体解释了古希腊神话中九尊“摩社”(文艺女神,今通译缪斯)的不同形象和含义,指出:“中文的解释,便是‘观摩’的意思,摩社的宗旨是发扬固有文化,表现时代精神。”可是,作为刊物编辑兼发行者的“摩社编辑部”,又是什么来历和构成呢?

针对这个疑问,编者倪贻德(尼特、倪特)在旬刊第2期“编辑后记”中做了补充性的说明:“摩社,是最近成立的艺术团体,也就是产生本刊的母体。”并详细报告了摩社组织的经过和概况:去年冬季,我从武汉回沪,会见海粟先生。我们谈起国内艺术界的消沉的情形,以及企图发展的计划。他说:

“在欧洲的时候,我们几个同志,有一个华胥社的组织,曾经在中华书局出版了一个华胥社文艺丛刊。现在我们不妨将他扩大组织,出版定期刊物。这是在中国现艺坛很需要的事情。”

我说:“编辑艺术刊物,我也早有这意思。中国艺术界现在真很需要这样的刊物。我们的学识虽然尚属有限,但我们不来干,更有谁来干呢?”他们原计划于次年(即1932年)春创刊,但受“一·二八”沪变影响而搁置。直到“7月中旬的某晚,集合同志十数人,在辣斐德路496号海庐的大门前,开了第一次筹备会议”,“对于社的命名及宗旨,讨论很久,结果推举刘海粟、王济远、傅雷、庞薰琹、张弦和我六人为社章起草委员,再定期举行成立大会”。“8月1日,假中华学艺社举行成立大会,通过社章,定名为摩社。”摩社成员,除了上述六名社章起草委员外,还有关良、王远勃、吴茀之、张辰伯、周多、段平右、张若谷、潘玉良、周瘦鹃等。

从摩社的发起来看,它主要“是因了编辑刊物的动机而组织的”,是刘海粟1929—1931年间第一次赴欧游学考察时组织的华胥社的“扩大”,而后者本身只是一个较松散的文艺团体,集合了一些积极引介西方文化、亦不忘宣传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留学生和文艺界人士。“发扬固有文化,表现时代精神”这个相当宽泛的宗旨,摩社也一并沿用。摩社成立大会上通过的社章并未在《艺术》和其他媒体上发布,无从作进一步的分析。细分该社的构成,基本上由三方面组成: 由刘海粟领导的上海美专师生(刘海粟、倪贻德、王济远、傅雷、庞薰琹、张弦、关良、潘玉良)、决澜社部分成员(倪贻德、王济远、傅雷、庞薰琹、周多、段平右)和新闻媒体友人(张若谷、周瘦鹃)。其中,倪贻德、王济远、傅雷、庞薰琹四人,既在美专任职,与刘海粟关系密切,又同为决澜社的重要成员,属于二者叠合部分。而这三方面人员对于艺术的基本主张应是一致的,即尊重本国的历史传承,同时对西方现代派艺术抱以肯定和欢迎的态度;但各自怀抱的具体艺术观念,在激进程度上却呈现出分歧和差异,既揽括了周瘦鹃这样带有旧式文人气息的人物,也包含了艺术态度最为激进、反学院派最决绝的决澜社领袖。有意思的是,检索《艺术》的全部要文篇目,出自倪贻德、傅雷和庞薰琹三人之手的文章,竟约占半壁江山——倪与庞同是决澜社的发起人,傅则是决澜社的支持者——从某种意义上说,名义上作为摩社“喉舌”的《艺术》,实际上更像是决澜社核心成员同心协力、精心耕耘的园地。而办刊的经济支持,从上段关于摩社成立经过的描述来看,虽未详细说明办刊经费来源,但刘海粟及其领导的美专应是主要赞助人(《艺术》也因此易被误解为美专校刊),这一层微妙的不对称关系,可能是导致《艺术》只维持半年便遽然告停的原因之一;当然,最本质的生存难题,还是先锋艺术杂志不容于商业市场的先天障碍,即便背后有雄厚资金的长期支持,又无碍于杂志的独立性,编辑集体能否保持其叛逆的激情和不断突破的性质,也是一个极难预料的因素。

创刊号是开宗明义、发布办刊目的和宗旨的必然之地。在第一期末尾的“编辑者言”中,编者说明了为何创办《艺术》: 首先,是为“艺术”的重要性进行辩护,驳斥“艺术太空洞而不切于实用”论,表示“我们固然应提倡科学,但同时也不可忘记了艺术”。科学的实用性是毋庸置疑的,那么,艺术的功用表现在哪里呢?编者以奥林匹克竞赛和日本的文化宣传为例,指出:“在现代,一个国家在国际地位的高低,不单在财政军备的强;文化的优劣也有极重要关系了。”20世纪20年代,日本同法国政府艺术部门合作,多次举行交换展览,并分别于1930年、1931年在法德两国举办了精心筹划的日本画展,以彰显其跻身世界强国的文化传统和实力;富于东方情调的日本艺术,也确实一度令欧洲人大开眼界,啧啧称赏。可想而知,日本政府这一来势汹汹的文化宣传攻势,极大地刺激了敏感的中国人,尤其是长期自生自灭、犹如一盘散沙的中国艺术界。正在欧洲游学的刘海粟目睹了日本画展在巴黎的盛况,他的反应和态度很有代表性:日本文化史极短,绘画亦袭吾国之皮相而已。然近年来欧人大呼日本新兴美术,一般浅见者流,每谈东方艺术,且知有日本而不知有中国。日人且挟其数笔枯淡无韵之墨线,称雄欧洲艺坛。欧人好奇,观其画面细弱之线条,每相惊告曰,此具有东方人单纯怡静之趣味者,非欧人所能为也!其实数笔优柔之墨线,在吾国画坛任何人皆能为之,何奇之有?真正刺痛了国人神经的,倒不是日本艺术本身的高低,而是日人通过政府行为,趁机推行文化策略,大张旗鼓地树立自己东方文化之代表的形象,又恰好迎合了一战后欧洲知识界、艺术界对东方文化的兴趣与想象,而这无疑令向以东方文化古国和老大自居的华夏民族自尊严重受损,国人在震惊、鄙夷之余又心犹不甘,迫切要求以同样的方式自我澄清和证明——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一个衰落民族自信不足的症候?《艺术》特别提出这个在当时普遍激起“民愤”的事件,以明证“艺术”的“实用”,理直气壮的同时亦有几分无奈: 不把艺术和政治、国家、民族捆绑到一起,似乎就无从落实其自身价值了。单从开头的这层辩白,已经能看出,在当日情境下“艺术”及其衍生物《艺术》杂志“合法身份”的来之不易了。

那么,《艺术》的职责和任务是什么呢?中国艺术界当前的问题,不在量而在质。读书不求其解,只学得一点皮毛便津津自足,这是我们民族性上最大的缺点。我们的艺术之在质的方面没有进步,怕也是这个原因吧。……我们只希望: 在艺术的质的方面,再优秀一点,再深进一步。……本刊的产生,可以说就是为了这一点动机。我们不想视艺术为至上万能的东西,也不想宣传以艺术为阶级斗争的工具,更不欲高唱民族主义艺术的高论。我们只想脚踏实地地,灌输一点新鲜的,切实的知识于一般爱好艺术的青年,给开辟一条研究的道路,同时也企图使大众能渐渐和真的艺术接近起来。这段宣言的语气看似谦逊低调,其抱负却是何其远大!他们希冀的是,能克服“民族性上最大的缺点”,在“质的方面”推进艺术的深入发展;同时,他们又和三种时下流行的艺术论调撇清关系,将自己放置在艺术知识输入和普及的初级阶梯上;然而,“开辟一条研究的道路”、“使大众能渐渐和真的艺术接近”,这岂是简单的“灌输知识”所能实现的目标?正如当初筹办之时倪贻德踌躇满志的言语:“我们的学识虽然尚属有限,但我们不来干,更有谁来干呢”,字里行间都是天降大任、舍我其谁的气概。不难看出,从一开始,《艺术》的编撰群体就满怀对“真的艺术”认识在握的自信: 所谓“真的艺术”,与世俗的几大意见截然不同——既非至上万能的神话,亦非阶级斗争的工具,更不囿于民族主义的狭隘——在这三者以外,另有“真的艺术”在,而他们急于做和最想做的,就是将这种艺术理念加以彰扬、推广,将惯于蒙蔽大众耳目的各种成见谬议一一剥落,引领大众走近“真的艺术”,从而使得中国现代艺术发生质的变化。至于这种“真的艺术”究竟如何,我们将在《艺术》刊载的主要论文中去作进一步的辨识和分析。

最后,编者列举了内容编排上的规划,一共有五个方面:“现代艺术的介绍”首当其冲:艺术不能离开了时代精神。20世纪的艺术,在随了时代思潮激急地进展着,而我们的艺术界还好像一个跛行者落在人家数百码之后。我们纵不能作一个时代的先锋,也应当加紧脚步追上去了。其次是“古的艺术”,但强调,“须站在现代的立场上去估衡古艺术的真价,使读者作为研究上的参考”。

第三是“国内艺术界的批判”,“今后当尽我们的力量,以公正的态度,加以严格的批判,以期引得艺术界于纯正的本道”。

第四是“方法论”,主要指“技法上的修养”,“本刊以后每期拟另辟新美术讲座一栏,特约各科专家,以最新之各种技法论,介绍于读者”。

最后,“多载名作”。针对一般研究者与西洋名作基本隔绝的最大“憾事”,“本刊以后每期当尽量登载各时代的世界的代表作品,制版务求精确,以引起读者的兴味”。

实际上,纵观各期《艺术》,其用力最勤的就是“现代艺术的介绍”、“国内艺术界的批判”和“多载名作”三项。而这三项工作,归根结底,都是围绕阐明和倡导现代艺术精神展开的,直接导向“真的艺术”之本质。

创刊号末尾的“本刊征稿规约”,则明确表示了不欲成为同人杂志的立场: 欢迎来稿,范围界定在“关于艺术之评论,译述,随笔,杂感,及文学创作,艺术界消息等”;不过,“来稿发表后暂以本刊为酬”,又注定了来稿人只能是不计物质回报的志同道合者。事实上,《艺术》只在读者来信栏目中发表过外稿,基本上还是维持了同人杂志的性质,尽管这并不是编辑者的初衷。

同类推荐
  • 鲁迅的鼻子

    鲁迅的鼻子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高价买草、有这样一位总经理、防盗绝招、我的朋友杨金远、吹牛的雅与俗、致北京交警一把手、我是这样变俗的、作序与穿超短裙、南湖公园、妈祖作证:钓鱼岛自古是我们的、春天的期待、我们的想象力有多大等。
  • 聆听感悟大师经典-莎士比亚名篇名句赏读

    聆听感悟大师经典-莎士比亚名篇名句赏读

    聆听感悟大师经典系列丛书包括:韩愈、司汤达、歌德、显克微支、陀思妥耶夫斯基、德莱塞、王安石、梁启超、屈原、狄更斯、萧红、泰戈尔、孔子、哈代、朱自清、茨威格、林徽因、李白、莎士比亚、李商隐、白居易、徐志摩、郁达夫、托尔斯泰、高尔基、萧伯纳等大师的名篇名句赏读。
  • 惊涛骇浪

    惊涛骇浪

    本书是一部纪实文学,选取了世界海难史上十个著名的海难事件,以事件发生时的史料为基础,挖掘海难背后的故事,力图表现人类在面临灾难时所呈现出来的人性光辉。并附1912年以来主要海难事件概览和遭遇海难自我避险小贴士,使读者在了解历史事件的同时,也得到灾难避险的知识。
  • 读破金瓶梅

    读破金瓶梅

    《金瓶梅》是一部传世杰作,被称为“第一奇书”。《金瓶梅》主要描写了西门庆的一生及其家庭从发迹到败落的兴衰史,并以西门庆为中心,一方面辐射市井,一方面反映官场社会,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广阔图景和政治与社会的众生相,刻画了西门庆这一典型的人物形象和以潘金莲、李瓶儿等诸多女性。徐景洲的这本《读破金瓶梅》以札记形式笑谈《金瓶梅》这部奇书里的奇人奇事,点评人物性格,品味艺术技巧,阅读注重细节,行文亲切有味。
  • 郁达夫作品集(1)

    郁达夫作品集(1)

    他的早熟的性情,竟把他挤到与世人绝不相容的境地去,世人与他的中间介在的那一道屏障,愈筑愈高了。
热门推荐
  • 命天魂师

    命天魂师

    命天魂师,魂天命,天命魂师,我命天!此后我便是这天!
  • 滹南遗老集引

    滹南遗老集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知识殿堂

    知识殿堂

    带着一个星球的知识传承,附身到普通的藏家小孩身上。【排雷】:1.主角名字为藏名。2.无爱情描写。3.随身流。4.科技知识等……全是瞎编的。
  • 你在为谁流眼泪

    你在为谁流眼泪

    从小山村来到大城市的魏明儒,被安排到了一件国际大公司里上班,在这里他会遇见什么样的人呢?又会有什么样的故事???
  • 盛婚厚爱

    盛婚厚爱

    林可榆从没有想过,会有那么一天,为了救生意失败的哥哥和爸爸,把她自己卖给一个素未谋面的男人。“亲人坐牢,或者嫁给我,选一个。”“从一开始,你就只不过是白桃的替身。”“你所穿的,用的,都是我的;既然恶心,就自己挣钱吧。”因为恰好和他初恋长得相似,而被他用手段禁锢在身边,那个霸道如阎王的男人,向全世界宣告她的所有权,却和爱没有关系。白天,她是他公司最卑微的员工,晚上,她是他身边最无助的妻子。忽然有一天,他发现自己爱上了这个当做替身的妻子,正当他为自己的心感到困扰的时候,一个自称拥有白桃心脏的女人出现在他面前。拥有心脏,是否就等于是那个人?
  • 荣耀异世

    荣耀异世

    现代社会中的他是雷系异能者,穿越到异世后,他又成了神秘的召唤师!主流的功法与他格格不入,主流人士更视他为奇葩!可他却戒骄戒躁,披荆斩棘中,不仅俘获了仙子的芳心,更令敌人闻风丧胆!最终,他能否如愿以偿,踏上众神之巅?
  • 辰汐之恋

    辰汐之恋

    从开始的针锋相对,到后来的刻骨铭心……不知不觉中彼此都爱上了对方……①某妖孽戏谑的说道“我知道我长得帅,怎么?爱上我了?不如以身相许怎么样?”本来只是玩笑的一番话,可他却真的鬼使神差的爱上了她。②某妖孽媚眼微弯,薄薄的嘴唇勾起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低身吻上了她的双唇。“你疯了?”她惊慌失措的推开他,条件反射般的给了他一个耳光……
  • 回到农村当白领

    回到农村当白领

    贫穷小山沟杨树沟村即将发生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该村唯一的大学生、现在北京上班、年薪二十万的本村小伙孟建学,与他的女朋友,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的北京女孩董细雨,要回到村子“当农民”!全村哗然。一回到村子,孟建学和董细雨立即与弟弟孟建东——当地有名的马铃薯种植大户一起,开始了马铃薯经济合作社的创建工作。他们要在蓝天白云下创建现实版的“开心农场”!但是,他们的创业计划遭到父亲的坚决反对,更引起了村支书何大拿的“高度关注”。事业能否成功?爱情又会走向何方?在大学生就业一片叹息声中,他们放弃高薪白领,选择当农民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他们又是如何界定和能否改写“农民”与“白领”的生活形态?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惊世骇俗的人生选择,引领时代的创业之路,触目惊心的反腐场面——
  • 首席宠婚:小叔,太腹黑

    首席宠婚:小叔,太腹黑

    “有缘千里一线牵呐,缘分来了挡也挡不住哇,小叔你要珍惜呐~”是谁说她小叔喜新厌旧,为什么她给他找的老婆备选,他非但不领情,还将她凶狠狠地床咚?!!!“喜新厌旧?我对你从来都始终如一”唉?故事情节发展不对哇?她苦思冥想怎么逃离之余,某只开始腹黑的套路...【污污画面,请自行想像(????ω????)】确认过眼神,你是我要等的人...
  • 豪门弃妇的外遇

    豪门弃妇的外遇

    三年相濡以沫的婚姻等来的却是无情的背叛,盛装打扮来到他们相会的酒店房间。原以为能捉奸在床讨回公道却不曾想反遭陌生男人强暴。当曾经的枕边人变成设计她步入地狱的凶手,她又将如何走到未来!离婚,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恍然回首,他一直在身边!--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