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312600000003

第3章 “美术革命”的提出: 口号与分歧

1919年1月,曾“时刻警觉着,寻觅大有潜力的新作者与任何可能的突破口”的陈独秀,以“美术革命”为题,在《新青年》6卷1号的“通信”栏里刊出了一封读者来信及自己的回复。此时距离胡适《文学改良刍议》的发表刚好两年,而陈独秀顺势“高张‘文学革命军’大旗”、倡导以“革新文学”为起点向“革新政治”进发,亦不过是一年多以来的事。从文学改良、文学革命进而“建设的文学革命”、“人的文学”,这场讨论已逐渐激起社会尤其是青年的热烈反应,“革命”一词的出现日见频繁——是怎样的来信,让陈独秀“不胜大喜欢迎之至”、继而迫不及待挂出“美术革命”的旗帜呢?

来信人是二十三岁的吕澂,名画家吕凤子的胞弟,两年前留日学习美术归国后,曾担任私立上海图画美术学校(1920年更名为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教务长,从事美术史和美学研究。正是在《新青年》“改革文学”热浪的鼓舞下,吕澂提出了美术“尤极宜革命”的主张,并从学理和现实要求两方面申明理由。在学理上:文学与美术,皆所以发表思想与感情,为其根本主义者唯一,势自不容偏有荣枯也。同时,现实生活中“我国美术之弊,盖莫甚于今日”:姑就绘画一端言之: 自昔习画者,非文士即画工,雅俗过当,恒人莫由知所谓美焉。近年西画东输,学校肄业;美育之说,渐渐流传,乃俗士骛利,无微不至,徒袭西画之皮毛,一变而为艳俗,以迎合庸众好色之心。驯至今日,言绘画者,几莫不以此类不合理之绘画为能。充其极必使恒人之美情,悉失其正养,而变思想为卑鄙龌龊而后已。乃今之社会,竟无人洞见其非,反容其立学校,刊杂志,以似是而非之教授,一知半解之言论,贻害青年。吕澂对本国艺术传统中美学研究的缺失、西画东输后流于庸众、趋向低俗的传播混乱,以及民间美术学校教育的浅薄谬误、误人子弟诸情形,表示出最大的忧虑,“诚不可不极加革命也”。而关于“革命之道”,如同当年胡适在通信中简拟的“八事”,吕澂也提出了“四事”:革命之道何由始?曰: 阐明美术之范围与实质,使恒人晓然美术所以为美术者何在,其一事也。

阐明有唐以来绘画雕塑建筑之源流理法(自唐世佛教大盛而后,我国雕塑与建筑之改革,亦颇可观,惜无人研究之耳),使恒人知我国固有之美术如何,此又一事也。

阐明欧美美术之变迁,与夫现在各新派之真相,使恒人知美术界大势之所趋向,此又一事也。

即以美术真谛之学说,印证东西新旧各种美术,得其真正之是非,而使有志美术者,各能求其归宿而发明广大之,此又一事也。吕澂所主张的美术革命路径,首先从阐明西方的美术概念入手;以此为新的认识基础,重新整理中国传统美术史,同时引介欧美美术演变历程,特别是辨别五花八门的现代美术潮流之实质;在“印证东西新旧各种美术”之后,总结出美术发展的一般规律来。即如研究者所识,这种探索不是针对具体而微的种种现实弊端,而是要“对不同系统的艺术问题作本体论的探究”,欲取镜古今中西,在开阔宏大的世界性视野下建立现代美术史学。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吕澂在信中对于《新青年》杂志领导新文艺运动方向的期许——他是以20世纪初意大利未来主义策源地《诗歌》杂志为《新青年》之前辈楷模的:窃谓今日之诗歌戏曲,固宜改革;与二者并列于艺术之美术,尤极宜革命。且其事亦贵杂志所当提倡者也,十载之前意大利诗人玛黎难蒂氏刊行诗歌杂志,鼓吹未来新艺术主义,亦但肇端文词,而其影响首著于绘画雕刻。今人言未来派,至有忘其文学上之运动者。

方今习俗轻薄,人事淆然;主持言论者,大率随波逐流,其能作远大计,而涉及艺术问题者,独见于贵杂志耳。贵杂志其亦用其余力,引美术革命为己责,而为第二之意大利诗歌杂志乎?其利所及实非一人一时已。吕澂极有可能是在留学日本期间(1915—1916年)接触到了未来主义思潮。《东方杂志》11卷2号(1914年8月)刊出的一篇“未来主义”专题报道(章锡琛编译自日本《新日本》杂志),可说代表了当时日本学界对于未来主义的一般认识(文末还在“日本之未来主义”小标题下,简要说明了未来主义在“近来日本一部青年文士画家之间”的盛行)。文章在介绍“何谓未来主义”时称:五载以前,有意大利诗人玛利涅智,倡未来主义于弥勒那市,主张革新现代社会各方面,而未来派于是乎时始。其初为此运动者,非仅限于艺术而已。凡形成今日文明之要素,如文学经济社会学上一切之人类根本问题,皆欲加以根本之革新。探究未来主义兴起之因,“实受现代文明生活刺激之新意大利人对旧意大利人革新之声也,实厌弃过去之古董文明树立进步的新文明之声也”。对古老文明因袭重负的反抗、对全面革新国家社会的呼吁,以及从文学入手扩张到其他艺术领域、企图最终撼动政治经济思想基础的相似规划,都很容易让吕澂将眼前的《新青年》和十年前的意大利先锋杂志《诗歌》联系起来、并置起来;而革命旗手陈独秀,在“文化的鼓动者、世风的革新者、毅力的激发者”方面,也无疑大有希望成为有“欧洲的咖啡因”之称的马里内蒂在中国的接班人。

陈独秀读信后的反应,也许既在吕澂意料之中,也在他意料之外。

首先,这封标榜“革命”的来信,果然引起了陈独秀的惊喜和重视。他拈出“美术革命”四字,作为该期通信中极醒目的一个标题。回信开首即表示:本志对于医学和美术,久欲详论;只因没有专门家担任,至今还未说到。现在得了足下的来函,对于美术(特于绘画一项)议论透辟,不胜大喜欢迎之至。接下来,陈独秀发表了自己对于国内绘画“早就想说”的意见:若想把中国画改良,首先要革王画的命。因为要改良中国画,断不能不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这是什么理由呢?譬如文学家必用写实主义,才能够采古人的技术,发挥自己的天才,做自己的文章,不是抄古人的文章。画家也必须用写实主义,才能够发挥自己的天才,画自己的画,不落古人的窠臼。传统文人出身的陈独秀,显然熟悉中国画远甚于洋画。他所深恶痛绝的,一是清初以降“四王”画派所代表的专事复古模仿、不重创造的画风:我家所藏和见过的王画,不下二百多件,内中有画题的不到十分之一,大概都用那“临”、“摹”、“仿”、“抚”四大本领,复写古画,自家创作的,简直可以说没有,这就是王派留在画界最大的恶影响。二是社会上无独立见解、盲目吹捧、陈陈相因的观赏习气:谭叫天的京调,王石谷的山水,是北京城里人的两大迷信,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不许人说半句不好的。……像这样的画学正宗,像这样社会上盲目崇拜的偶像,若不打倒,实是输入写实主义、改良中国画的最大障碍。在陈独秀的眼里,中国画界的这些弊端,又无一不与文学界及整个思想界死气沉沉、陈旧腐败的现状相通连,而疗救的药方自然可以彼此借用。既然“文学家必用写实主义”,“才能做自己的文章”,既然文学革命“三大主义”之一便是“推翻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既然西方先进的洋画最重写实精神,那么,写实主义便当仁不让,成为改良中国画的绝佳利器。这里凸显出陈吕二人关注点和思路的极大差异: 虽然出发点都是对现实不满、要求美术(特别是绘画)革命,但吕澂作为美术教育界人士,忧虑的是中西美学观念混淆不辨、教育研究毫无章法、欺世盗名者坐享渔利,因而急切希望从本体论入手,正本清源,建立科学的现代的学科机制;陈独秀则以国画摹古派的反对者身份,聚焦传统中国画写意不写实、仿古不创新的问题,主张引进西方油画的写实技法加以改良,至于写实是否为洋画的根本精神、如何将写实技法引入中国画、改造后的中国画又将呈现出何种面貌,陈独秀并未进一步探究。其实,从艺术史学者的角度来看,要调和东西方艺术,具体技巧的变化仅在其次,“更重要的还是审美感情和视觉观念的变化”。限于这种偏重个人印象的、略显狭隘的艺术视野,陈独秀对于吕澂提出的不够“具体”、难以实际操作的“四事”,便无法像面对胡适文学改良“八事”那般一一作兴奋的评说了;更何况文学革命方兴未艾,影响日隆,与美术相比,文学作为最鲜明的“传导思想的工具”,无疑享有更大的实用性和优先权,这是以思想和政治改革为根本目标的陈独秀再清楚不过的了。

至于吕澂以未来主义先驱马里内蒂和《诗歌》杂志为号召,对陈独秀和《新青年》寄予的“艺术先锋”期待,则似乎完全没能引起陈独秀的注意或共鸣。或许,未来主义这一在20世纪初期美术史上影响远大过文学史的新鲜思潮,尚未进入陈独秀的视界。在他《现代欧洲文艺史谭》里对“欧洲文艺思想之变迁”所作的进化论式介绍中,最后仅止步于自然主义而已,连象征主义都一字未提,更遑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风云变幻的各种现代派运动了。由此亦可见,在对欧洲文艺界最新动态的了解、关注及取舍这层“敏感度”上,陈吕二人也存在着一个“时间差”。

从陈独秀的回信里,吕澂一定明白无误地读懂了两人的差异与分歧。所以,尽管陈独秀客气地表示:“足下能将对于中国现在制作的美术品详加评论,寄赠本志发表,引起社会的讨论,那就越发感谢了”,但之后吕澂的名字再也没有出现在《新青年》上——具体评论某部作品,绝非吕澂“美术革命”蓝图中最紧要的基础工作;与此同时,他的学术兴趣正日益为佛学研究所吸引。虽然直至20世纪20年代初期,他在美学上的探索并没有停顿,但当年希冀搭乘“文学革命”的顺风车、再掀“美术革命”波澜的激进姿态和理想,就在这次通信后戛然而止——满怀热情正欲迈出全面艺术“革命”的第一步,却发现找不到落脚之地,也难觅知己同伴,茕茕孑影,孤掌难鸣,只好退回自己的书斋,埋头于学术撰述去了。

同类推荐
  • 始有集

    始有集

    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谈钱锺书、向达、冒孝鲁等学者的交往和治学逸事;第二部分是书评,谈赵园、杨念群、史景迁等学者的新著,品鉴得失;第三部分是谈外国文学的翻译,谈乔治·斯坦纳、苏珊·桑塔格、艾柯等作品的翻译问题。作者知识丰富、鉴赏力高,文笔活泼,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与可读性。
  • 中华文化书系——宋词三百首

    中华文化书系——宋词三百首

    本书主要包括:晁补之、晁端礼、陈人杰、陈与义、戴复古、范仲淹等。
  • 感悟生命——回味无穷的105个篇章

    感悟生命——回味无穷的105个篇章

    常说人生如戏,也道岁月无情,生命易逝,但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生命戏剧里的主角,身边其他的人都是配角。所以谁都想尽力把自己的角色塑造好。生命只有一次,人生没有彩排,你要做的就是好好生活,每天都是现场直播!生命是一场悲剧,还是喜剧,抑或是闹剧,决定权却都在自己手里。生命是一场聚散。那初涉人世的第一声啼哭就拉开了聚的序幕,于是以后的岁月里,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就有了数不清的相遇,相识,相处,相爱,相恨,到最后的相离。不论是哪一种形式的相聚,哪一种形式的别离,到最后终究是曲终人散,众鸟归林。感悟生命,宁静美好!
  •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庐隐作品集(3)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庐隐作品集(3)

    北方的天气真冷,现在虽是初春的时序,然而寒风吹到脸上,仍是尖利如割,十二点多钟,火车蜿蜒的进了前门的站台,我们从长方式的甬道里出来,看见马路两旁还有许多积雪,虽然已被黄黑色的尘土点污了,而在淡阳的光浑下,几自闪烁着白光。屋脊上的残雪薄冰,已经被日光晒化了,一滴一滴的往下淌水。背阴的墙角下,偶尔还挂着几条冰箸,西北风抖峭的吹着。我们雇了一辆马车坐上,把车窗闭得紧紧的,立刻觉得暖过气来。马展开它的铁蹄,向前途驰去,但是土道上满是泥泞,所以车轮很迟慢的转动着。街上的一切很逼真的打入我们的眼帘
  • 少男少女文摘修订——心灵小语

    少男少女文摘修订——心灵小语

    《少男少女文摘丛书》汇集的是近年来写得最优美真切、生动感人的少男少女作品。这里有少男少女们初涉爱河的惊喜、迷惘、痛苦和走出“误区”挽手无怨的历程,有对五彩纷呈的世界特殊的感受和选择,有在升学压力之下压弯了腰的哀怨和对父辈们关于人生关于命运关于社会的认从与反叛。
热门推荐
  • 夜之将晓

    夜之将晓

    莫名的传承,是陷阱又或者是机缘。修炼路途多险阻,且看吾辈修士,一剑斩之!
  • 半面妖

    半面妖

    画心是一只千年九尾狐,倾国倾城。她居住在妖界雪山千年。发现所爱之人另有所爱后独自离开雪山,在人妖两域边界被伏妖人重伤,重伤下藏身古庙,路过的人族皇子救了她将她带回皇宫。她的倾城之容引出众多觊觎之心……人与妖,妖与宿命。宿命之劫。
  • 星魅学院的复仇公主

    星魅学院的复仇公主

    这是泪儿第一次发文文,如果有不好的,请多多包含哈!。这是一部关于复仇的小说,在那个漆黑的雨夜里,是谁惹怒了死神!
  • 凤川

    凤川

    她为她,褪下了光滑的外表,穿上了紧身衣,好似黑夜中的鬼魅。她为她,抛弃了完美的职业,手起刀落。她为她,褪去了完美的外壳,暴露出了真正的自己。她所做的一切,只是想留住她的全尸。人心本来就是善变的,那为何心寒?人本来就是自私的,为何心寒?既然已经忘了,为何还心寒?因为真正爱过…(友谊)
  • 神女降世腹黑殿下请接招

    神女降世腹黑殿下请接招

    她是21世纪的一名顶级神偷,自幼便没有父母,只有妹妹和她相依为命,而她也为救妹妹而跳下深崖,原本的天之骄子一落千丈,当她再次睁开双眼,她变成了将军府人人唾弃的三小姐,在这时她遇到了天才的他,他是众星捧月的对象,但她却是一个人人嘲笑的废柴,当她神女回归又会和他擦出怎样的火花……
  • 《史记》早该这样读

    《史记》早该这样读

    《史记》是中国千年政治与战略智慧之大成者。《史记》记录的历史正是中国主流政治传统的形成时期,其影响乃至今日。《<史记>早该这样读》以创见性的视角解读《史记》,通过启发式的点评战争、政治事件、政策改革、人物奋斗史甚至宫廷阴谋,领悟《史记》的内在价值,从而揭示中国人灵魂深处的政治基因。天下遍读史记,误读却遍天下。国际政治学者、国务院参事、时殷弘教授带你解密史记,厘清误读细节。
  • 东洲拾遗

    东洲拾遗

    混乱的东洲,乱战的诸国,一个杀人无数却无人知其所求的少年,一个为了追寻而到来的少女,哦,还有一群苦苦谋求未来的人们,一同叙述这段往事。一生所求,无怨无悔,至死不渝。
  • TFBOYS之十年追梦

    TFBOYS之十年追梦

    约定的十年,梦想的十年,追逐的十年。你若不离,我定不弃。
  • 纨绔风水师

    纨绔风水师

    一个大山里走出的少年,一个懂得风水相术的绝代高手……这次被老头陷害,身负重任,那就是泡美女总裁!给她当跑腿的,说白了就是跟班!虽然秦明很不想跟这位冰山冷艳的美女总裁打交道,但是老头之命不可违,他不得不千里迢迢的转学到了大城市,给美女总裁鞍前马后的当跟班……于是,史上最牛B的跟班出现了——女总裁的贴身秘书!看这位跟班如何快活逍遥泡总裁,开始他奉旨泡妞的牛X闪闪的人生……
  • 象棋的故事

    象棋的故事

    小说表面上讲述了一条从纽约开往南美的轮船上一位业余国际象棋手击败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故事,实际上讲诉了纳粹法西斯对人心灵的折磨及摧残。作为人文主义者的茨威格借这篇小说表达了他对纳粹法西斯的痛恨。本书还收录了茨威格其他的几篇有名的小说,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