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轰烈烈的“和平之船”行动失败了,喜欢在新闻媒体作秀的亨利当然也同样没有躲过舆论界的冷嘲热讽。当他从欧洲失意归来后,一张漫画在各大报纸上竞相出现,画面上,亨利的长脸被夸张地绘成一幅悲哀的面孔,他坐在一辆T型车的驾驶员座位上,手持长矛,朝一座风车猛刺过去。这不能不让人立刻想起那个著名的骑士堂·吉诃德拿着长矛刺向风车的情景。漫画家画得太形象了,以至于成为漫画史上一张经典作品。
人的一生会经历各种状况,有成功,也会有失败,成功必须要自己付出巨大努力,失败也是在所难免。就像历史上那些英雄人物一样,比如亚历山大大帝可以征服那么广阔的领土,建立那么庞大的帝国,但他还是免不了最终失败的命运。亨利是一个人,是一个有着鲜明个性的人,对于他的成功,对于他所做的一切,有人赞成,也有人反对。对于那些反对亨利·福特的人来说,这一次,他们终于抓到了机会,对亨利加以讽刺、嘲笑,甚至用各种尖酸刻薄的语言攻击他。对于这一切,亨利没有反击,他认为大多数美国人民会理解他的。事实也正如此,大多数中下阶层的美国民众对他表现了足够的宽容。在他们看来,虽然亨利的做法有些幼稚,充满理想主义的色彩,但是比起某些政客不知道好多少倍,因为他们只知道花言巧语,欺骗民众,而亨利是实实在在地为他们谋福利的,比如廉价的福特汽车、5美元的日工资、8小时工作制。是亨利·福特使一批人先富了起来,是亨利·福特改变了无数美国普通民众的生活方式。相对于只说不做的政客,理想主义加实干精神的亨利·福特更受到美国大多数民众的喜爱和支持。所以,当亨利·福特遭到无情的攻击的时候,也有一些报纸站了出来,为他打抱不平。时间是最好的检验方式,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对亨利的同情成了报纸和舆论的主流。
亨利的理想主义在现实中不可避免地栽了跟头,然而,我们要知道他的性格中还有务实的一面,这使他深切地意识到,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我希望和平,”后来回忆起这段经历的时候他这样说,“我至少尝试过了,而大多数人甚至都没有尝试过。”
和平远征已经过去了,成功也好,失败也罢,那不过已经成为过去时,就让它过去吧。亨利只是损失了50万美金和得到一片冷嘲热讽,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呢?他的名誉并没有被打倒,相反,亨利发现自己在公众当中的名气和声望比以前更大了,更多的人知道了他,越来越多地发现他性格中的单纯之处。对于美国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来说,单纯自然要比狡猾、功利更受欢迎。
荣誉的失而复得唤起了亨利心中强烈的表现欲和权力欲。他用了半辈子的时间追求梦想,为了实现梦想,他不知道付出了多少艰辛和努力,现在,他成功了,他拥有巨大的财富,但是有一件事却成为他的心头病,那就是福特汽车公司。现在,公司还并不属于他一个人,不少人持有公司的股份,分享公司巨大的红利,这是让他不能容忍的。在创业初期,他需要别人的资金支持,需要用别人的钱做自己的事业,但是现在钱已经不是问题了。一个念头再次牢牢地控制了亨利的心念,“福特公司应该是我亨利·福特的,应该完全属于福特家的人”。儿子已经长大了,是自己未来的继承人,亨利决定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完全控制整个福特公司。世界上就怕“有心”这两个字,只要有心做一件事,机会总是会有的。很快,摊牌的时间就到了。
1915年10月,亨利在自己公司属下的《福特时代》上刊登了一篇文章,严厉抨击美国政府对欧洲的政策。凑巧的是,英国的巴尔福勋爵在此时来到美国,寻求美国对协约国的支持。亨利非常气愤,在他的文章中大叫“巴尔福滚蛋”。
10月11日上午,福特公司广告部的一位经理走进詹姆斯·库兹恩斯的办公室,把下一期将出版的《福特时代》交给他,征求他的意见。库兹恩斯像往常一样快速地翻阅杂志校样,突然,他停了下来,脸上带着愤怒的表情,因为他刚好看到了那篇“巴尔福滚蛋”的文章。
“你不能刊登这篇文章!”库兹恩斯怒吼着。
“可是福特先生本人要求刊登——”这位经理面露难色。
“把它撤下来!你不能刊登这篇文章!”库兹恩斯高声说道,“这是福特的个人观点,不代表公司,他不能在公司的刊物上发表这样的观点。”
库兹恩斯之所以极力阻止,是因为他和大多数美国人都已经认识到美国迟早会卷入这场战争,亨利在这个时候还发表这样肆无忌惮的反战言论对公司是不利的。而这个公司从成立,到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辉煌,他不惜背叛他的老主顾,坚定地和亨利站在了一起,还曾经为公司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努力,他绝不允许发生任何有损公司声誉和利益的事情。而现在,在他看来,亨利的所作所为显然已经影响到了公司。
第二天,当亨利走进库兹恩斯的办公室的时候,库兹恩斯告诉他,那篇文章已经被撤掉。亨利听后立即跳了起来,大声质问:“你有什么权利做这样的决定!你不能阻止这里发生的任何事!”
面对气急败坏的亨利,库兹恩斯只说了一句话,“好吧,如果你坚持按照你的想法去做,我辞职。”
也许这句话正是亨利想要的,但是出于对多年合作伙伴的尊重,他还是说了一句:“你最好还是考虑一下。”
“不用了,我已经考虑好了!”
“那么好吧,要是你决定了的话。”
亨利当即决定由另外一个人接替库兹恩斯的职位。
就这样,两个合作了长达12年之久的伙伴正式分道扬镳。
库兹恩斯离开了,当亨利的老对头约翰·道奇为之惋惜的时候,亨利的表现颇有点令人寒心,他说,这对于公司来说也许是一件好事。他有理由相信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他更没有必要惋惜和自责。因为在整个福特汽车公司,只有库兹恩斯敢于和他平起平坐,敢于当面阻止他那些经常生发的心血来潮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库兹恩斯是唯一的一个和亨利几乎享有同等权力的人。有库兹恩斯在,亨利心里就不会踏实,正像中国那句古话所说的,“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虽然库兹恩斯从来也没有成为亨利最知心的朋友,但亨利并没有怀疑过库兹恩斯的忠诚,也毫不怀疑库兹恩斯是这个世界上最完美的商业搭档,他为公司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使公司在正常有序的良好环境下运营。他那看似冷酷无情的外表下面隐藏着很多人性中善良的东西,他帮助亨利把事业推向顶峰,自己却甘愿做幕后工作,荣誉属于亨利,他甘愿默默付出。甚至当有人攻击亨利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维护亨利的名誉。
尽管亨利对库兹恩斯挑不出多少毛病,但随着事业的辉煌,两人的矛盾还是不可避免地激化了。两人的价值观完全不同,亨利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倾向,有时做事不顾后果,而库兹恩斯一直非常冷静,每当亨利发出不合时宜的言论时,他就会站出来,严厉地制止,这让亨利不仅扫兴,而且很没有面子。
库兹恩斯在个人生活中遭遇的巨大打击,也让他的精神一度极其消沉。有一天,他满怀喜悦地送给儿子一件礼物——一辆福特T型车。不幸的是,他的儿子驾驶着这辆车在陡峭的山路上坠了下来,沉入湖底。白发人送黑发人,库兹恩斯被这巨大的悲剧彻底击毁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和亨利的矛盾达到顶点。明眼人都看得出,就算没有这次《福特时代》刊登反战文章的事件,库兹恩斯和亨利的分手也不会是太迟的事了。
一山容不了二虎,这种局面不能再维持下去了。一切都结束了。1915年10月13日,公司董事会通过了库兹恩斯的辞职请求,他不再担任福特公司副董事长兼财务主管职务。但他还是公司的董事,持有公司11%的股份,这一份额仅次于亨利·福特,他还拥有对公司的发言权。
除了库兹恩斯,公司还有其他股东。在亨利·福特看来,只有他才是生产者和创造者,至于那些股东,只不过是在公司成立的时候拿了点钱,可是他们什么也没做,为什么要分取这么巨大的利润呢?他们不过是一群寄生虫,这些不劳而获的人把社会给带坏了。而他亨利·福特作为劳动阶层的代言人,真正为美国民众做事的人是不能容忍这种现象存在的。
现在,亨利·福特决心把公司的那些寄生虫完全清除出去。这一次,他把目标对准了道奇兄弟。我们前面已经介绍过了,道奇兄弟是最初参与福特汽车公司创立的股东,在福特公司初创的时候,道奇兄弟公司提供零部件。福特工厂搬到高地园以后,公司基本上实现了自给自足,很少从别的工厂采购零部件了。
于是在1913年的时候,约翰·道奇就退出了福特汽车公司的董事会,1914年,道奇兄弟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公司的启动资金就是他们从福特公司分取的巨额利润。道奇公司主要生产中高档汽车。早在1913年,第一辆道奇汽车就问世了,这是一辆堪称完美的汽车,四缸发动机,全钢车身,看上去结实美观。在汽车业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约翰·道奇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质量是公司的生命”。没有质量,就谈不上公司的发展。这样的观念一直伴随着道奇公司的发展。
当第一辆道奇全身钢体车出厂的时候,约翰·道奇曾亲自开着它以时速20英里的速度撞向砖墙,结果墙被撞了一个大洞,而道奇汽车安然无恙,旁观的人无不惊叹。对于汽车工业来说,道奇就是最有质量保证的品牌,这也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当时道奇的汽车售价为785美元,这个价格不高也不低,在所有新车价格中居中游,道奇车的出现受到媒体和公众的热烈欢迎。虽然他们已经退出了福特汽车公司,但还拥有股份,年底他们照样拿分红,再把这些钱投入自己的公司,生产和销售自己的汽车,同时对福特汽车形成竞争。也许道奇兄弟认为他们拿红利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是他们出资使福特汽车生产出了第一辆汽车,没有这笔钱,亨利怎么会有机会成长起来呢?但亨利不这样想,他只知道,只有在他的工厂里付出了,才有资格拿钱。而对于当初道奇兄弟的支持,他已经全然抛到脑后,他只想把道奇兄弟赶出公司,否则,他就不能安心。
亨利·福特为什么非要在这个时候,这么急切地想解决股东问题呢?毫无疑问,他心中早就有了一个更加宏大的理想,而在他看来,那些碌碌无为贪得无厌的股东们阻碍了他实现自己的梦想的步伐。
到1915年,福特汽车公司的年产量已经达到30万辆,公司处于蓬勃发展的势头,亨利·福特雄心勃勃,还想进一步扩大生产,但是,高地园工厂难以满足扩大生产的需要。同时,他也想实现对原材料的绝对控制,而在此之前,他需要和各种零部件供应商谈判,以降低价格,从而实现整车成本的降低。但是供货商也要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这个矛盾无法解决,他就只有自己想办法了。
还有一个更深层面的原因,那就是他对金融资本家根深蒂固的痛恨。早年他没有资金投入生产他梦想中的汽车,不得不求助于金融资本家,可是随之而来的是不可避免的来自金融资本家的控制和对公司经营的干预。为此,他无法把自己的想法全部无条件地付诸于生产中,更让他无法接受的是,还有金融资本家试图买下他的汽车公司。他曾经咬牙切齿地说:“我宁可把工厂一块砖头一块砖头地拆散,把墙皮全部扒下来,也不愿意眼看着工厂被资本家伸手夺去。”怎么才能保证对公司的绝对控制,亨利一直在冥思苦想这个问题,最后他认为,最大限度地将公司的运营延伸到生产程序的各个阶段,最大限度地摆脱对其他生产商、金融资本的依赖才是根本。
于是,他开始有意寻找适合实现他想法的地方,他看上了位于鲁日河畔的一块2000多英亩的农田。他将在那里实现他的“超级工厂”的梦想。在那里,将完全实现原材料的自给自足,他要用这个工厂生产公司所需要的一切东西,如钢铁、煤炭、木材、硅酸盐等。他要用那一条“传送带”把这些东西传到工厂,在这个“超级工厂”里将一辆辆汽车组装完成,送到市场。这个计划在亨利心中已经酝酿了很久,建立福特帝国是他的梦想。
但这一切需要巨额资金,公司虽然有了这样的实力,但亨利还不能完全说了算,那些股东们看出了他的用意,当然不会答应他用公司的利润去实现他个人的梦想,脾气火爆的道奇兄弟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没有人能够阻止他的计划,亨利在等待着机会。多少年来,他一直保持这样的劲头,只要他认定了的事情就一定要去做,而且要做成功。这一次,他也决心使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不管有多大的阻力,他都不会放弃。就在库兹恩斯辞职后不久,1915年11月,亨利·福特就迈出了自认为比较关键的一步,他建立了“福特&索恩”公司,专门开发生产农用卡车。事实上,后来这个公司的运行非常成功。在公司成立的庆祝仪式上,亨利对来宾和新闻界发表演讲,公司仅仅为他和他的家族所有,与福特汽车公司没有任何关系。当然,他也借机抨击了那些“寄生虫”,让在场的那些多少年来甘心当股东拿红利的人听起来心里很不是滋味。
1916年的一天,亨利·福特突然走进了约翰·道奇的办公室,向他宣布了一条令人震惊的消息。福特汽车公司将把每年高达1600万美元的红利分配限制在120万元,剩余的全部用于扩大再生产。这意味着道奇兄弟占公司10%、价值为每年160万美元以上的股份,现在的价值可能不超过12万美元。道奇兄弟听了立即蒙了,不知道怎样对付亨利·福特,但他们知道必须与亨利斗争到底,全力阻止他利用原本属于他们的红利去建立什么“超级工厂”。当然,在他们看来,“超级工厂”不过是亨利妄自尊大、野心日益膨胀的证据,为了战胜亨利,他们拉拢了几个股东。这几位股东当然也意识到自己不久将面临的困境,于是和道奇兄弟联起手来对付亨利·福特。福特公司的董事们吵得天翻地覆,但亨利绝不动摇、绝不退让。
最后,道奇兄弟无奈地提出了一个方案:出售属于道奇兄弟的那一部分股票。他们要求亨利以350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他们在福特汽车公司的10%的股权。然而这时的亨利·福特既有钱又有社会影响,根本不把道奇兄弟的要求当一回事,他轻蔑地拒绝了这一提议。他告诉道奇兄弟,自己已经拥有公司51%的股份,他根本不需要更多的股份。气愤之极的道奇兄弟这个时候已经别无选择。
就在这时,福特家族发生了一件大事,亨利的独生子爱德塞尔要结婚了。新娘埃莉诺的娘家在底特律很有地位。婚礼订在1916年11月1日,道奇兄弟是埃莉诺一家的老朋友,自然也参加了婚礼。婚礼上,道奇兄弟和福特一家有说有笑,全然一副融洽的样子,但是第二天,他们就向法院起诉了亨利·福特。
正当这件诉讼案处在审理的过程中时,1917年2月3日,美国断绝了同德国的外交关系,这意味着美国就要正式卷入战争了。然而,即将到来的战争并没有对这次激烈的权力斗争产生太大的影响。在这一期间,亨利·福特一边忙于组织生产和他认为非常有必要也非常感兴趣的政治活动,一边应付和道奇兄弟的法律诉讼。
刚开始,案件的审理似乎对亨利一方是有利的,在第一次审理过程中,亨利表现不错,他头脑敏捷,思路清晰,甚至驳倒了道奇的律师——大名鼎鼎的艾略特·史蒂文斯。他把自己打扮成一个慈善家,而他施舍的对象就是那些给他初期投资的人,他指责他们从他的公司获得了那么可观的红利,可他们一点也不知道感恩和回报。然后,他断然拒绝回购小股东们的股份。
差不多一年以后,道奇案结案了,亨利·福特输了。巡回法院责成福特汽车公司停止其扩张计划,根据公司向法庭提供的1916年公司财产申报单上的数额,判定亨利应付清股东1900多万美元的特别红利。判决这一天是1917年10月31日,亨利·福特不服,立即上诉,又经过一年半的漫长诉讼,州高级法院做出了修改,推翻了禁止福特汽车公司扩大生产的指令,但维持另一条原判,福特公司必须支付这笔特别红利,加上利息共2000多万美元。
亨利·福特在官司上输了,但他又一次在公众中获得了巨大声望。他再一次准确地摸着了公众和社会舆论的关注点,他把自己打扮成草根阶层的代表,勇敢地谴责无所事事的股东,坚信生产劳动的价值,把现代企业定义为服务的工具,这一切使亨利·福特赢得了公众的支持,人们认为他是一个心里有普通民众利益的工业家,是一个维护小人物的人民主义者。道奇案使福特为公众服务的哲学与道奇等生意人的哲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亨利·福特输了官司,赢得了民意,更重要的是,他独自掌控福特公司的目的也达到了。在儿子爱德塞尔的全力配合下,他们花费了1亿多美元,把如日中天的福特汽车公司完全掌握在了自己的手里。亨利终于完全拥有了整个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