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前面的话题。我们不妨设想一下:我们大庆油田的真正优势究竟是什么?我想,所谓优势,从来都是人的优势。人的优势,归根结蒂是人的精神的优势。原子弹不是打赢战争的根本力量,而是一批制造原子弹的人。“两弹一星”的卓绝背景更说明了这一点。所以,设备、技术、资金、市场份额都不是大庆油田真正的优势——尽管我们在这些方面是有优势的。我们的真正优势、核心优势,就是我们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事实上,在大庆油田的会战年代,像王铁人这样的工人有一大批。我经常这样想:目前我们的企业太需要,或者说太缺少像王进喜这样的人了。有个德国人这样评价我们:“中国有很多人口,但人才不多。而在这有限的人才中,品德好的更有限。”我认为,对企业来讲,“有用”是人才最大的特征,而责任感,是人才最核心的内涵。这些年来,我越来越感受到: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很了不起的一种精神,是很有我们民族特点的一种精神,是很耐人寻味的一种精神,是对全世界、全人类形成贡献的一种精神。一方面,市场经济更需要“三老四严”★大庆石油职工在会战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作风,即“对待革命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另一方面,大庆精神也需要市场经济的检验。
我们现在学习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学什么?不是学文本。是学习文本产生的过程,是学习为什么在当时那样的条件和环境下,能够迸发出那样空前的、强大的创造力,源源不断地生发出那种原始创新力。当时的会战在道德层面解决了很多问题——解决了全体会战人员的价值观问题;在方法层面解决了大量问题——创生出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两个成果是惊人的。如果说世界强国有什么惧怕我们的,正是这一点。合众国际社记者罗伯特·克雷布在《王进喜式人物正在使中国前进》一文中写道:“尼克松之所以要访问北京,多半是由于王进喜以及像他那样的中国人。”美国总统为什么如此重视一名普通的中国工人?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并没有过时,过时的是我们自己,我们不善于解决属于我们自己的问题,这就是过时的表现。于是我们总想回过头去找答案,“王进喜们”当年是回过头去找答案的吗?实干永远是最好的办法。对此王铁人说得好:“不干,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其实,我们现在与会战时期遇到的问题是一样的:思想问题、技术问题、管理问题等。如果说有差别,只是条件不同而已。但是,我们现在缺少像会战时期那样有效的手段,不善于在目前的条件下,创生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现代精神与企业文化。我想,今后,要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作为大庆油田各个层面培训的“必修课”,要以“内训”的形式广泛地进行应用性的开发,要进行“活化”教育,要从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中得到启示,创造性地解决我们目前遇到的问题。总之,我们有责任经营好大庆的优良传统。对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宣传和灌输,也应该是持续不断的。
记忆会代替思想,这就是洗脑之法。一种记忆可以冲淡另一种记忆。记忆的特点是重复性、愉悦性、暗示性。要解决思想问题,就不能不在记忆上下功夫。这就是一个形式的问题。形式之重要,也即在于此,要入耳(比如音乐)、入脑(比如道理)、入心(比如情感)。所以我常讲,要创新培训方式。最好的工作方式是学习,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工作。我们要很好地研究学习的方式、工作的方式,把形式的优势发挥出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最有价值的本土资源,也是我们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最大优势。
国有特大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国家的“经济柱石”。履行好“三大责任”(政治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需要付出超乎寻常的努力。其中的滋味和苦衷,是私企老板们所体察不到的。在这样一个企业,塑造共同的价值观、实行共同价值观基础之上的文化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张瑞敏说:“海尔的企业文化是海尔的核心竞争力。”我们是否也应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看作是我们这个特大型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呢?现在很多企业都在讲企业文化,其实,企业文化不是文化人写出来的,而是实干家干出来的。听实干家讲企业文化,才有更强烈的感受,才有更突出的效果。很多企业用几个文化人“编写”出来的《企业文化手册》,印出一大堆发到员工手里,其实并没有几个人真的认真去看,实际上是没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