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我想通过解释学习这一行为,来谈谈培养和磨炼直觉的问题。否则,如何培养和磨炼直觉,还是显得比较抽象。提起学习,我们的头脑中自然就会出现在书房或教室中读书或听课的情景。其实这是极不全面的认识,也属于定势思维。其实,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可以说是学习。学习的范畴很大。
建设性思维是高效学习的最佳取径
学习就是选择性的吸收。在吸收的过程中,排斥性思维、截杀式思维最要不得。这两种思维是学习的大敌。学习的最佳取径是“建设性思维”,达到主动性获益。所谓“主动性获益”,就是不要将注意力过多地放在老师讲的或书上写的对不对、好不好上(更不能只因老师长相欠佳或某句话惹你反感而“恨”乌及屋地拒绝承认和吸收他讲得好的地方),而是尽量接受启发,尽量看到好的地方,尽量联想到好的地方,甚至把老师讲的不对、书上写的不好的地方纠正性地理解过来,达到使自己受益的目的。如果是一味地挑毛病,即便从“机会成本”的角度讲,也是最不划算的取径。希特勒写的《我的奋斗》,一样可以拿过来读,从反面接受启发。为什么同样是学习,有的人学了一脑子没用的东西,学了一脑子错误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有时“不会”比“会”好,“不懂”比“懂”好,“没知识”比“有知识”好。这样的人不学习还明白,还会做,学了反而糊涂了,啥都不会做了。学习是为了学习一切有用的东西,做事是为了避免一切有害的东西(不输的境界才是最高的境界)。这两条,都是方法论的最佳取径。
在学习这个问题上,最坏的结果不是不学习,而是产生排斥性思维和截杀式思维。那么,需要什么样的思维呢?就是前面说的,需要建设性思维。建设性思维的特点是:列全、筛选、决策、实践、修正。这才是正确的态度。要看到好的地方或有能力联想到好的地方。江湖骗子也有真才实学。不必完美,更不必完美了之后再做事。不必要求会“说”的人会“做”,也不必要求会“做”的人会“说”。求全责备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不搞争论,小平自称是他的一大发明。甚至,必要时不搞统一。动辄“统一思想”不见得是好事,要允许选择,因为只能在选择中学会选择。更要允许犯错误,因为很多时候犯错误是必由之路。
做天才的学习者
我还有一个体会:学习,永远只是少数人的事情。有如马拉松比赛,赛程中选手所处的位置永远是个正态分布的状况。跑在前面的和落在后面的都是少数人,大部分人在中间。有人说:好人很少,坏人也很少,大部分人是不好也不坏。这是同一个道理。这也算符合“二八理论”。善于学习其实是一种天赋。只有少数极有天赋的人,才能学习前人的智慧。大多数常人无法依赖前人的智慧去工作或生活,只能依靠自己的智慧去开创生活。所以,学习其实是个自愿的事情,内因相当重要。自身没有学习热望的人,无论给他多么好的学习机会和条件都是没有用的。
我参加的北大办的企业家培训班,70%的学员是年轻的私企经营者。他们对国家经济政策的研究比我们认真,而且会应用。这些人都很年轻,30岁左右的居多。当然都是自费来学习的。三个半月下来,最少要5万元钱。听说最近这个班的学费又涨价了。当然也有年龄大的,有个56岁的,据说做生意亏了6000多万,也来学习——借钱来学习。最小的是位20岁的小姑娘,是位私企总裁的女儿。
班上有个23岁的男孩子,看上去很腼腆,熟了以后才知道,他在阿根廷待了四年多。据他讲,他父亲在他19岁的时候给了他一笔钱,19万美元,告诉他这完全是属于他的钱。然后告诉他,应该去南美闯一闯,趁年轻积累阅历,经历就是财富,不要怕失败。至于怎么去、去了做什么,那是他自己的事情。去了之后,只要他哪一天说在南美生活不下去了,就打个电话回来,或者找大使馆,他父亲一定把他安安全全地领回来。但那时他必须承认:他已经努力了,他在那里生活不下去了,失败回家了。这孩子先到巴西,再偷渡到阿根廷。从巴西到阿根廷要坐汽车,他给了蛇头双倍的价钱,因为偷渡的人多,他又是个孩子,他担心路上有危险,没人照顾他甚至直接把他扔出去。在南美的四年,他由走投无路到开超市赚钱,经历了很多。正当他处于投资回报期的时候,他父亲打电话要他回来,因为他父亲新买下来一个钢厂需要他回来经营。他舍不得南美的产业,他父亲说目的达到就可以了,证明他不仅能生活,而且生活得还不错,这就足够了。这样,他回来了。他父亲说,你先去北大补补课,熟悉一下中国的环境,结交结交朋友,然后再去上班。在向实践学习这个问题上,这个孩子无疑是成功的。但那是因为:他的背后站着一位思维不凡的父亲。这孩子在北大期间住最便宜的房子。他没来过北京,周六周日却不出去玩,说是等五一长假有朋友来一起出去玩,为了省钱。
还有一位山东的学员,家里产业很大,也是在食宿上很节俭。有一次她在班级上给每个人发放她企业的简介,当时没有发给我,但她很有礼貌地对我说,有一次她曾在某个晚上我们一起听讲座时给过我一份,这就是做企业的精细与节俭的精神。她一直想寻求更广阔的市场。后来结业各自回到单位,她还邮来一套她们公司生产的西服,用她的话说是“不苛求,亦不放弃”。胡锦涛总书记提倡节俭意识,我看这些私企的人倒是做到了。
过去荀子写《劝学篇》,现在很多家长们续写的是“强学篇”,强迫孩子学。其实聪明的选择是:愿意学,并且会学。心态决定质量。学习速度才是唯一标准。假如一名聪明的上司每个月能读十本书,他是怎么做到的?很简单:每个月送给下属一本书——其实是自己比较想读却没时间读的书,一个月后问下属这本书的内容。在培养下属的同时,自己取巧地了解了这本书的精华所在。当然他自己也应该看书,是看自己特别想看的书。
其实,要学会“从无字句处读书”。时时、处处、事事皆是学习。每一个人都有可学之处。学到知识,是小学;学到方法,是中学;学到思想,是大学。学习身边的人和事,是低成本扩张;学习成功人物,是捷径;学习理论,是抽象的需要。只有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更有资格学习理论,也较之他人抽象得更为透彻。缺少学习热望的人,如果强迫他去学习,只能使他更厌恶学习,从而丧失了今后学习的可能,或使今后的学习更为艰难。我的看法是: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勤奋学习、不断向实践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天才的表现。这样的人,就是天才的学习者。
我的几点经验
在一次后备干部班结业仪式上,我曾用“一、二、三、四、五”来概括学习问题,算是我的几点经验,在这里简要地介绍给大家:“一”是唯一,即学习是我们唯一的选择(我们不是企业的唯一选择)。“二”是两条道,即学习是我们的生存之道(解决温饱问题),更是我们的生活之道(追求高质量、高品质的生活)。“三”是三条标准,即听得懂、悟得透、行得通。我们大多数人是能做到第一点的,能听得懂,或自以为听得懂。但第二条,能否悟得透,却需要借助经历、阅历、经验和悟性去体会。至于第三条,能不能把学来的东西在实践中贯彻下去,能不能行得通,自古及今,是很多人难于做到的事情。行得通是学习的最高标准。学习的目的,不在于吸收知识,而在于修正行为。学习知识不是目的,也不是学习的重点,除非我们能从“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知识”的角度去体会,这样的学习才更有现实的、积极的意义。
“四”是四种状态:需要、习惯、乐趣、本能。学习首先是需要,不得不学习;其次要养成好的习惯,自然而然地去学习;然后要以此为乐事,愉快地去学习;最后修炼到一种本能的反应,不知道自己其实是在学习。
“五”是五项方法:温习、致用、质疑、贯通、输出。温习是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又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听一堂课,三天后、半年后要温习一下,记忆才会牢固,同时会产生新的联想。这是符合记忆规律和认识规律的。认识的升华,是随着阅历而加深的。“习”,有实践、实习、演练的意思。理论要内化为心智和思想,必定是伴随着实践并通过实践来完成的。
致用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互相参照的学习方法。学东西就是为了应用的。企业领导者尤其要学“致用之学”。学了不用、学了不会用、学了用不上,都是白学。活学活用,带着问题学,不失为好的学习方法。要将学到的东西拿到实践中印证。通过印证,对理论才会有深刻的认识。“致”了“用”的知识,才真正是属于自己的东西。
质疑是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学无止境,知也无涯。现有的学问永远是残缺的。不进行质疑,就是死学——死的学问,就是没有运用自己的头脑去独立思考。荀子在《劝学篇》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没有对托勒密和亚里士多德“地心说”宇宙体系的质疑,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就不会诞生。后代的很多历史学家认为,近代自然科学就是从1543年“哥白尼革命”中诞生的。没有对哥白尼“日心说”的质疑,布鲁诺就不会提出“太阳系实际上只是无限宇宙中的一个天体系统”这样一个理论。因为反对维护宗教统治的经院哲学,接受和发展了哥白尼学说,布鲁诺被宗教裁判所判处死刑,被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成为捍卫科学真理的殉道者。质疑,是科学进步的天梯,是科学“活的灵魂”。当然,质疑更多的是思考和研究阶段的问题。在接受阶段,还是像前面讲的,应该尽量以主动性、纠正性的吸收为主。
贯通是上了层次和境界的学习方法。有学者评价钱钟书的治学,是贵在“打通”。学贯中西的“贯”字,就是这个“打通”的意思,而不是“兼”的意思。“贯通”,有多重意思,比如总结、综合、杂学、触类旁通、联想、分析、创新等等。现代边缘科学的兴起,就是“打通”后的结果。过去我们称某某是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现在常常称某某为量子力学专家、热能专家等。杂学的妙用,应该是“不为学所学,不为用所用”,要“为用所学,为学所用”。目的,都是为了贯通。
输出是检验式的学习方法。方式有二:一个是语言表达,一个是文字表达。这不仅仅是个表达能力问题,实质还是个“学力”问题。有“学力”,才能输出。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是厚积薄发的意思。往往在输出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自己是多么贫乏、空疏和寡陋。所以,输出对自己是一种检验和认识,能称出我们“半斤八两”的自身分量,从而促进我们的学习。同时,输出的过程既是一种锻炼,又是一种提高。古人说:“教学相长。”通过输出,思路会愈加清晰,措施会愈加得力。对企业来讲,尤其要拉动企业“内训”,一级培训一级,“土专家”有“土专家”的优势,往往最大的受益者是讲授者自己。这是双向促进。这样的“内训”说服力强,现场感染力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强。2006年的“内训”中,曾总顶着花白的头发,在研讨班讲台上站着讲课,一讲就是四个小时,就是用输出的方式做出了努力学习的榜样。最有价值的培训,就是关于价值观的培训;最有力度的培训,就是培养和激发创造力的培训;最有乐趣的培训,就是让学员深度参与教学的培训。今后,我们企业的培训就是要以“内训”为主,走内涵式发展的路子。
学习的目的全在应用——“学,然后有直觉”
对企业管理者来讲,解决问题是学知识的目的。当然,背得下来菜谱,并不能成为好厨师。知识要转化为行动的力量,还要靠实践。学习的乐趣,在于要有享受知识的心态。不仅要为了干好工作而学习,也要为退休之后更幸福地生活而学习,还要为垂范子孙而学习。
现代社会,学习要重交流。交流应从建立或寻求共同的语言模式开始,以此保证使用相同的语言交流共同的问题。譬如我们今天探讨思维创新这个问题,前面就用很大的篇幅对“什么是创新”、“为什么创新”、“如何去创新”、“思维是什么”等四个前提性问题进行了解释。这样,我们才能就同一个层面的问题进行探讨。很多时候,就是应该先搞清楚问题本身的意义,建立共同的语言模式,否则很有可能尚不知在各说各的,还自以为是在交流。这种情况在争论的时候表现得尤其多。尤其我们中国人,争来争去,忘记了目的甚至题目,纯为了“面子”,变为意气之争了。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以几句诗词来比喻做学问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是“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大概是形容初学者略知一二后踌躇满志的样子。第二种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说明做学问之不易,是件苦差事,但苦中作乐。第三种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王国维最为推崇的境界:忽然间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心领神会,类似禅宗顿悟的境界。这种境界,其实就是把理论和知识,变为属于自己的东西:内化为一种活的心智和思想。《礼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我说:“学,然后有直觉。”因为学,在当今很大程度上就是实践。直接的实践,从速度上来讲已经远远不够了,必须要靠间接实践,那就是学习。甚至学没学习已经不是标准,学习的速度才是衡量的标准。
对搞管理的人来讲,纯技术、极深的专业理论最具启发性,因为它本质上是思维、是思想。陌生的、冷僻的领域对人的启发性尤强。管理学其实就是“杂学”,你“杂”不起来是不行的。而“杂”恰恰是指这些东西——对你而言是“陌生的、冷僻的领域”。但做事不要杂,因为这是个专业化的时代。何阳办了个点子公司,其实就是搞咨询的,这个他内行,但他却又去搞晚会——以为自己无所不能,结果被以诈骗罪判了12年。所以到网上查询早已销声匿迹的改革开放初期的名人,往往会有意外收获。其实,在这个时代,能做好一件事就不易了。对企业来讲,多元化是个危险的事情,很多企业就栽倒在这个问题上。譬如“三九”、“三株”、“德隆”,这些企业失败的共性就在于多元化。
学习力,往往就是企业领导者的领导力,就是企业员工的执行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下了这样的定义:“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用最少时间、获得最多的更有用的知识与能力的活动,就是学习。”“不会学习的学习者,就是文盲。”易中天把学习与读书分开来理解:读书是谋心,学习是谋生。这是有趣的想法,是另一种思维方式。马一浮、南怀瑾应该就是这种读书人。带着那样单纯的心情读书,一定很惬意。不过,的确有很多人一提起学习,似乎就是读书,这真的是狭隘的认识。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说:“在企业里,没有激情的人基本是不能用的。他要有学习精神,因为社会在不断发展,如果不学习的话,最后都跟不上去,所以学习型人才非常重要。”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左延安说:“江淮汽车的核心优势是学习力。在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到来的今天,只有不断保持和加强企业的学习力,才能保持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
学习是个大概念,不仅仅是指读书或培训。现在讲建设学习型组织,并不是说这个组织是经常开会组织集中学习的。首要的,是这个组织有共同的愿景。其次,是这个组织有一个有利于教育人、启发人、培养人、激励人、约束人、造就人、开发人潜能的文化氛围。学习型组织其实是一种管理模式,是一种整体创新能力不断加强的组织。创新才是学习型组织的本质与灵魂。以我参加工作25年的体会,大凡一个组织的自身建设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一个组织来讲,抓自身建设,不见得能马上看到什么效果。但是,不抓自身建设,一定会立刻“见效”。或者说,抓得好,正面作用不明显;抓得不好,负面作用巨大。惟其如此,更见抓自身建设的重要性。所谓“百年树人”,就是这个道理。工作中遇到问题,就应该将问题确立为我们要研究的课题。这是以问题为中心进行管理的思维方式。要以问题为线索进行学习,要以发展为导向进行学习。要研究课题,就要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入手。
工作是什么?“工作就是上班”、“上班就是遭罪”,这是一种被动意识,抱这种意识的人不会有出息。“工作是养家糊口”、“所以要过好日子就得干好工作出人头地”,这是一种被迫意识——但要比前一种意识好一点。“工作是使自我升值”,这是主动意识,抱这种意识的人会有一点出息。“工作是学习”,这是更为主动且更为理性的认识,这样的人肯定会有出息,但不一定会有太大出息。“工作即娱乐”,前面提到过,这是丰田公司的口号,我觉得,这才称得上是真正上层次、上境界的认识,这样的人干工作“有瘾”,一定会有大出息。要提倡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学习即娱乐,工作即娱乐。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要学会体验学习中的生命意义,要学会体验工作中的生命意义。
培养和磨炼直觉,要从实践入手,要从学习入手。这其实是一项气质修炼。修炼的结果,是形成属于自己的东西——思想,内化出适合自己的心智模式,养成具有个性风格的独特直觉及运用直觉的习惯。对个人来讲,最好的修养总是内生的;对企业来讲,最好的机制也总是内生的。学习,当今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实践。前面讲了,仅靠直接的实践已经不够,大量的还要靠间接实践。学习的速度才是衡量的标准。企业的竞争是学习速度的竞争,尤其是“一把手”的学习速度。甚至可以说,光有创新是不够的,创新的速度才是企业的生命。
学习的最终结果是养成一种品质,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修正自己的行为。学习,也是人们追求幸福的一种需要。幸福生活是一种高品质的生活。高品质的生活,皆与学习有关。还是那句话:“学,然后有直觉。”贝利尼家族是西方有名的收藏世家,至今已经传至第17代。这个家族被称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鉴赏力”。为什么会是这样?一方面,是家族文化熏陶的结果,甚至是“获得性遗传”的结果;另一方面,是苦练的结果。据说,这个家族的小孩子从小就得经过严格的训练,譬如小孩子要出门去玩耍,必须要先从十件藏品中甄别出一件赝品来,才能够如愿以偿。并不是这个家族所有的孩子都有这种“与生俱来的鉴赏力”,那些对艺术没有感觉的孩子,长大后当然去做他们对之“有感觉”的事情去了。所以,“最好的教育是有关启发、培养和调动兴趣的教育”。
归根结蒂,要向实践学习。对企业来讲,实践才是全部。我前面一再强调,企业管理不是科学,只是实践,并且全部是实践。企业领袖的良好感觉,全凭实践来砥砺。如果说有天赋,那也是实践所启示和开发出来的。不要误将知识上的了解当作学习,学习要产生新的思想与新的行动。
小结:在胜负往往由速度决定的今天,必须依赖好的直觉。好的直觉来自天赋,但更来自实践。伟大的组织需要灵魂人物,他就是重要的少数,而灵魂人物最宝贵的就是直觉。直觉是实践的积累、实践的升华。实践是第一学习,致知在格物,这种直接的学习最为可靠;实践之外的学习则是第二学习,这种间接的实践有着无可比拟的速度优势。所以,成为优秀的学习者是培养和磨炼直觉的快捷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