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有人称爱迪生是个“天才”时,他却解释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二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八的汗水。”
1926年2月11日,是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的79岁生日。这一天,在爱迪生的家里,挤满了前来祝寿的客人。当客人向爱迪生祝寿时,满面红光的爱迪生很骄傲地对人们说:“应该说,我已经是135岁的人了”,祝寿的客人们乍一听很愕然,但仔细一想,不由得会意地笑了。
爱迪生20岁出头开始研究电灯,历时10余年,他先后选用了上千种不同物质给灯丝试验,时常不间断地在实验室连续工作24小时。有一次,他和助手们竟连续工作了5昼夜。甚至在1871年圣诞节,他结婚的那一天,竟因工作忘记了新娘子,让妻子玛丽小姐在洞房中空等了一夜。爱迪生在几十年里,几乎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若以平常人的活动时间来计算,他的生命显然是成倍地增长了,他以135岁来折算79岁,其实还是很谦虚的。
全世界不会忘记像爱迪生这样造福于人类的伟人。美国名人纪念馆陈列着爱迪生的发明。目前美国新泽西州的历史学家们仍在研究爱迪生的发明及其影响。爱迪生的发明创造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他对人类做出的重大贡献将永垂史册。
【余论】一位传记作家曾这样说过:“越是伟大的思想家,时代的特征在他的传记中就表现得越明显,他的传记就越是自然而然地变成为历史。”
爱迪生出生于科学时代。他的一生与美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交织在一起。这是美国及欧洲技术力量高速发展的时期,蓬勃发展的美国经济需要广泛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进一步发展生产力,而爱迪生则是这个科学时代的伟大发明家。有人这样评论美国这位最伟大的发明家:“虽然爱迪生不发明历史,但他的发明却为历史锦上添花。”
爱迪生对科学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带来了这样一种思想,即科学总是要不断进步的。他向人们表明:具有献身精神的研究家们,通过集体或个人的努力,必定能够使人类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
(贾东瀛)
经济学大师
凯恩斯
(1883~1946)
【传略】20世纪最杰出的经济学家凯恩斯的经济思想对当代资产阶级经济理论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有重大影响。1883年他生于英国剑桥,从小接受贵族式教育。1897年进入伊顿学院,1902年进剑桥大学学习数学,1905年毕业后又师从A.马歇尔、A.C.庇古学习经济学一年。1906年他进英政府印度事务部任职,1909年任剑桥国王学院研究员,讲授经济学。在此前后,他以大部分精力研究概率理论,1921年出版《概率论》一书。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凯恩斯进英国财政部任职。在巴黎和会上,他是英国财政部的首席代表,后因反对向德国索取过重的赔款而辞职,回剑桥执教。凯恩斯回剑桥执教后,从事战后货币问题的研究。1923年出版《货币改革论》。1926年发表《自由放任主义的终结》一文,提出对资本主义经济实行明智管理的必要性,开始从自由放任主义的传统观点转向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1929年,他在一本小册子中认为,公共工程可以增加就业,提出了依靠国家干预经济以摆脱失业和萧条的政策建议,但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加以论证。1930年出版《货币论》两卷。此后几年,他集中精力写作一生最有影响的一本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于1936年出版。该书引起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界的轰动,把其称为“凯恩斯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凯恩斯写了一本著名小册子为英国战时财政出谋划策。随后他重返财政部,任该部咨询委员会的主要成员。1941年起兼任英格兰银行董事。1942年晋封为勋爵。“二战”期间,积极参与筹划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工作。两组织成立后,他均出任董事。但这两个组织主要是按照当时美国的利益建立的,代表英国愿望的凯恩斯的主张,没有完全得到实现。1945年秋,他作为英国首席代表参加向美国借款的谈判。1946年,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的第一次会议上,他与美国代表发生尖锐冲突,回英后不久因心脏病猝发去世。
【影响】在凯恩斯的学生时代到20世纪30年代初,在英国经济学界,特别是在剑桥大学,占统治地位的是马歇尔的经济理论。马歇尔继承英国从古典到庸俗的经济传统,兼收并蓄,把生产费用论、边际效用论、供求论、边际生产力论、货币数量说等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折中主义的、集庸俗经济学大成的理论体系。凯恩斯是在马歇尔的直接熏陶下成长的,他接受马歇尔的理论体系,力图把它运用到货币领域中去。他在《印度的通货与金融》一书中,建议印度设立中央银行,集中黄金准备,采用金汇兑本位制,认为这比实行严格的金本位制更能稳定印度的货币。表面上看,这个建议有些偏离正统,但实际上它完全是从传统的理论,特别是从货币数量说中推演而得的结论。他在《凡尔赛和约的经济后果》一书中,以沉重的怀旧心情回顾了战前的经济制度,他和其他正统派的庸俗经济学家一样,把战前时期看做是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
但是战后英国经济的长期萧条和严重失业,促使凯恩斯考虑如何解决经济失调的对策。开始时,他只是在货币领域里转圈。在20年代,他坚持稳定物价,把物价稳定看做是防止经济波动的前提,并把战后的经济灾难归诸于通货紧缩。他在《货币改革论》这本书中提出,实行通货管理以稳定物价,反对恢复金本位制,这和当时一些正统派经济学家的意见是不一致的。至于当时存在的严重失业问题,他也认为可以利用适当的货币政策加以解决。他在《货币论》一书中的主旨,仍然是为了论述维持物价稳定的途径,但凯恩斯企图通过投资、储蓄、利率三者的关系加以说明。他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周期”是由投资率的波动引起的,而投资率的波动是与利率相联系的。他把储蓄和投资相等时的利率称为自然利率。当市场利率偏离自然利率时,投资就会波动,引起储蓄和投资之间的差离,而物价的波动正是储蓄和投资发生差离的结果。要维持物价的稳定,就要维持储蓄与投资之间的均衡;而使后者均衡,就须使市场利率符合自然利率。为此,他建议实行通货管理,由中央银行操纵利率,使投资率趋于稳定并与储蓄率相均衡,以达到物价稳定的目的。1929年,凯恩斯竭力支持乔治提出的举办公共工程以减少失业的方案,认为公共工程开支不仅可以直接增加就业,而且可以通过工程雇用人员收入的增加,间接增加其他工业部门的就业,这就是他后来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思想发展的萌芽,是他开始摒弃某些正统观点的发端。只是由于这时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他对自己的见解的论辩,是软弱无力的。
30年代初,英国和资本主义世界的萧条和失业更趋严重。在严酷的事实面前,传统庸俗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可以借助市场自动调节机制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说教彻底破产。垄断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一套新的辩护理论来代替它,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克服萧条和失业的对策,这就是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的背景。《通论》抨击“供给自己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提出有效需求决定就业量的理论,用有效需求不足解释失业和萧条。按照凯恩斯的说法,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主要由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和货币供应量决定:(1)“消费倾向”(收入用于消费的比例),决定消费支出;(2)“对资本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决定“资本边际效率”(即预期利润率),后者与利率一起决定投资支出,增加投资,通过“乘数”作用,可以引起几倍于投资量的国民收入的增加;(3)“流动偏好”,决定对货币的需求量,后者和中央银行控制的货币供应量一起决定利率。他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存在失业和萧条,就是由于这些心理因素互相作用造成有效需求的不足,而危机的爆发则主要由于对投资的未来收益缺乏信心,引起资本边际效率“突然崩溃”的结果。凯恩斯以这个理论为依据,提出要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采取财政金融措施,增加公共支出,降低利率,刺激私人投资和消费,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已形成了国家干预宏观调控经济的系统理论。如果说市场调节是一只看不见的手,那么宏观调控就是一只看得见的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美英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都在凯恩斯理论的影响下,纷纷宣告以实现“充分就业”作为制订经济政策的目标。凯恩斯主义成了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影响最大以致占统治地位的一个流派。事实上,战后依据凯恩斯理论采取的政策措施,虽然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和失业起了一定的缓和作用,但并没有也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基本矛盾。
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凯恩斯坚持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后来他又以“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为基础来探讨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该学派的人口理论的基本特征是:把资本主义国家大量的失业人口归因于“有效需求不足”,强调人口下降不利于经济增长,主张以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来实现充分就业,解决过剩人口问题。经济危机和失业人口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引起的,是资本主义无法医治的顽症。凯恩斯学派人口论将危机和失业看成是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并以此来说明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显然掩盖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
凯恩斯主义及其税收思想在西方世界风行了半个多世纪,不少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曾将其奉若神明。在生产相对过剩的历史条件下,这一思想对于缓和资本主义国家生产与需求的矛盾,减轻经济危机的破坏程度以及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经济的发展,都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因此,国家对经济干预过多,过分强调刺激需求,税收负担重,政府开支大,规章制度繁琐,必然会影响资本家投资和生产经营的积极性。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经济陷入滞胀状态,凯恩斯主义的税收理论和政策失灵,受到西方经济学界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等的挑战。
【余论】凯恩斯经济学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其学说虽然出现于30年代,但是一直到战后才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奉为国策。在战后的几十年间,凯恩斯学说不仅支配或影响着许多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而且在西方经济学中居于主流地位。正是随着凯恩斯学说的传播,所谓“宏观经济学”也在西方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鉴于凯恩斯学说对战后西方经济学和政府政策的巨大影响,许多西方经济学家把战后一段时期称为“凯恩斯时代”,他的一些追随者甚至称其“拯救了资本主义”。
(刘伟)
汽车王国的一代天骄
福特
(1863~1947)
【传略】福特,美国汽车大王。1863年7月30日,带有爱尔兰血统的亨利·福特出生在密西根州的迪尔本。他从小就是当地有名的“怪孩子”,因为他对火车头和钟表充满了好奇,并总是做出让大人想象不到的事情来。7岁的时候,福特就因为制造引擎而出名,不是因为引擎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而是这个引擎爆炸了,还炸伤了他的嘴唇。这次失败不仅没有打消他对引擎的兴趣,反而使他更加热衷于汽车引擎的研究。1896年,福特终于制造出了他的第一辆汽车。1898年8月,他成立了底特律汽车公司,但由于竞争激烈,很快就破产了。1903年,福特汽车公司成立,其目标是生产大众汽车,并成功地推出了福特A型车。从此,他的汽车事业一发不可收拾。1908年,福特公司又推出了T型车。在以后的19年里,福特T型车共卖出去了1500万辆,创造了汽车王国空前绝后的纪录。福特公司也成为汽车王国的骄子。1914年,福特公司又将流水线的作业方式引入了汽车生产行业,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亲身经历了一战与二战的福特对战争深恶痛绝,曾多次拒绝为战争生产武器,并对在战争中乘机发财的犹太商人进行批判。1947年,84岁的福特在家中安然去世。
【影响】亨利·福特生来就带着技师的天赋。在父亲的农场中,尽管他接触更多的是牛、马和鸡,可他却对少见的火车头和钟表情有独钟。任何钟表---不论价格高低-只要一到了他的手中,很快就会被大卸八块。为此,他不知挨了多少训斥,但就是无法改变他的这一嗜好。最终还是家里人妥协,只要是他感兴趣的东西,大家都替他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
但是除了拆卸之外,福特也喜欢制造。出于对火车头的痴迷,他在7岁的时候就和小伙伴一起在学校里制造了一个引擎。尽管不是很成功---引擎爆炸了,还炸伤了他的嘴。可他对引擎的兴趣却是有增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