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559300000015

第15章 西西弗的神话(2)

故事必须有开头,有情节,有高潮,有结尾。

任何一个能被大众接受的、听着比较“正常”的故事都得有这几个要素。

试想,假如我们给别人讲一个没有开头的故事,我们说:“小王,我跟你说个事,那两个人后来成好朋友了……”小王会立刻打断我:“等等……你说什么,我没听懂。”

小王为什么会拒斥这个故事呢?因为没有开头的故事对他来说,不可能提供有用的信息,他没有办法理解。

再试想,假如一个故事没有高潮,或者没有结尾,那会怎么样呢?我们给别人讲一个故事,讲到最关键的时候突然停下来不讲了。那个人就会忍不住问:“继续讲啊,然后呢?”如果我们不讲,他甚至会生气:“你这个人怎么这样呢,说话说一半!”

为什么他会生气?因为他的理性思维难以接受一个没有解决冲突和悬念的故事,甚至会因为过于难受而感到愤怒。

为什么世界各地、各种年龄、各种文化背景的人都愿意去看好莱坞电影,看完之后都会心满意足?

原因之一,是好莱坞电影的故事严格遵守开头、情节、高潮、结尾的故事模式,这样的模式符合人类对故事的预期,这个预期是全人类共有的。

我们对整个世界的了解,都建立在一个有头有尾、有情节、有高潮的故事的基础上。

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常会这么说:“她过了辛劳的一生,她养育了三个子女,是成功的母亲。”“他过了荒废的一生,他吃喝玩乐,最后落得凄惨的下场,没有人可怜他。”这些都是典型的有头有尾的故事,主人公的一生被我们简化成了一个有明显动机、矛盾冲突,又有结尾的故事。

一个人的一生其实是非常复杂的,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人生目的,同一时期也会同时有很多目的,甚至本人都说不清楚自己的人生目的到底是什么。但是,当我们评价一个人——尤其是比较疏远的人的时候,常常会强行给他(她)安上一个身份(她是一位好母亲)、一个目的(她养育了一大家人),在他(她)人生的结尾,这个人生目的一定会有一个交待(她培养出了一群好儿女/不幸的是,儿女辜负了她),然后我们就完成了对一个人的描述。就像看完一部完整的好莱坞电影一样,心满意足了。

问题是,无论人的存在还是毁灭,都是偶然的,根本不可能遵守好莱坞的故事结构。

真正的人生,故事忽然开始,忽然结束,不一定有矛盾冲突,也未必有高潮和结局。

当人们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就会感到世界荒谬。

对于普通人,最能让人感受到这一点的,是死亡到来的时刻。

现实中的死亡是突如其来的,并不是在人生故事完成了高潮、进入结尾的时候才来。可能从故事刚开始、故事讲到一半、马上就要进入高潮等等每一个时间点,死亡随时都有可能到来。

好比一个养育子女的母亲去世了。在外人的想象中,这个“伟大母亲”去世的时候,应该是躺在病床上,周围站满了子女。子女们握着母亲的手,热泪盈眶,说:“感谢您养育我们的恩情,我们会永远怀念您。”疲劳的母亲点了点头,说:“看到你们都长大成人,我就心满意足了。”然后恰到好处地闭上了眼睛,故事圆满结束。

但真实的生活不会照着这个章法来。死亡在任何时候都可能到来,这个母亲去世的时候,可能身边的子女正在聊天,没有注意到母亲的去世。可能子女正去水房打水,母亲的身边一个人都没有。母亲自己也未必是在回味人生的高潮中离世。可能心里怀着巨大的恐惧,可能正对未来忐忑不安,可能正想着一些琐碎的小事,可能正打算去拿遥控器换一个看到了一半的电视剧,正在按下按键的时候,黑屏,一切突然停止。任何类似向亲友交待遗言、讲出未完成的愿望、对自己的一生作总结、来一番反省等等行为都还来不及去做,生命说结束就突然结束,一下子就终止了,就如同那些讲了一半突然闭口、让人无比焦躁的故事一样。

这样的现实,会让人感到荒谬。

当人们亲历亲朋好友的死亡时,尤其是年轻人意外死亡的时候,人们会想:这就是人的一生吗?说结束就突然结束,好像还什么都没做,什么目的都没实现,就突然没了?那他到底算什么呢——提最后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是反省者在本能地要给死者没有目的的人生找一个目的,找一个总结。如果反省者一时找不到这个目的,那么就会对世界、对人生产生荒谬感。

很多人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追问人生意义的。他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呢?就是因为他想迫切地得到一个答案:人活着的目的是什么?

请您认真地想象一下,假如有一天您知道自己得了绝症(我呸呸呸啊),生活只剩下三个月的时间了,您将会处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呢?

您可能会觉得,这剩下的三个月肯定和平时的人生完全不一样了,有了质的变化。无论是尽情享受生活,还是哭哭啼啼恐惧死亡,总之生活变了一个样。在生命最后的旅程里,自己的每一个行动似乎都增加了一层别样的意义。就像电影里演的那样,那些面对死亡的人对人生多了一层思考(这是对的),因此超越了平凡的人生,找到了很多更有意义的行为(这不一定)。比如,实现自己童年的梦想,实现一个崇高的目标,追求多年不敢表白的真爱。总之,这几个月的生活,一定能让人生有所升华,达到人生故事的高潮,然后心满意足地(因为人生的故事终于有了高潮和结尾啊)去迎接死亡。

我们之所以有以上幻觉,就是因为我们本能地以为,自己的人生一定要有一个高潮和结尾,本能让我们无法摆脱这种想象。

但这不是世界的真相。

假如您刚才已经想好临死前打算做的各种事了。好,我现在请您想象,突然间这时候您发现自己心脏病发作,绝不可能有生还的希望,意识已经模糊,生命马上就要结束。

这个时候,您会怎么想?

请您先认真地想象一下。

大概是类似以下这几种感觉:

“我擦,这不是真的吧!”“太扯了吧,我就这么死了?”“等等,我还有好多事没有做啊!”“我不甘心啊!”

刚才,您对人生还有种种规划:未来想拥有什么样的生活,拥有什么样的伴侣;明年想去一个渴望已久的地方旅游;这几天有一件工作即将完成;有几部特别想看的电影还没有看;待会儿打算吃顿好吃的,等等。

突然间,一下子就结束了。

是不是有一种强烈的荒诞感?人生怎么就这么毫无征兆地、突如其来地、莫名其妙地结束了呢?我还有很多想做的事情没有做啊!

然而这种事是有可能发生的。现实中就有很多人,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因为意外、急病,还没反应过来就死掉了啊。

而且哪怕是事先得到通知的绝症,仍旧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有一个真正的高潮。

真实的生活是平淡的。在得知死讯以后,人会因为一时的激情暂时改变对生活的看法,但大脑的自我保护机制决定,人不会长时间保持激情。时间稍微一长,生活又会变成普通的样子。琐碎无聊的生活依旧琐碎无聊。一开始亲朋好友还会对你付出热情的关怀与照顾,但是随着时间延长,热情也会散去,久病床前无孝子,疲惫和厌倦接踵而来。过去让人感到烦躁、无奈、绝望的琐事,会依旧让人烦躁、无奈和绝望。

很多人都想过,在得了绝症之后一定要去做之前想做而还没有做的事。比如,一定要去梦想中的地方旅游。在想象中,这个旅游是人生最后的一次华丽,是对自己一生的犒劳,自己在如画卷的美景中畅想人生,然后心满意足地去迎接死亡。实际上呢,这个旅游当然是挺美的,但一样有平时的劳累、无奈、烦躁,在从旅游景点回到自己城市的路上,和平时旅游回来一样,充满了倦怠和空虚——这就完了吗?我期待了一辈子的梦幻旅游就这么结束了吗?又回到普普通通的生活中?我想象中的脱胎换骨的感觉在哪里?

其他想象中的人生高潮也是一样。

总之,我们对自己的人生的评价、规划,一定是个故事模式,一定有高潮和结尾。但现实并不是如此。当现实和我们的印象发生冲突的时候,荒谬感就产生了。

那么,面对这荒谬的世界,我们该怎么办呢?

加缪的名篇《西西弗的神话》里讲了一个希腊神话。说西西弗被众神惩罚,必须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但是石头一到山顶,马上又自己滚下来。西西弗必须再次重复这苦役,一直到永远。

加缪用这个例子来说明我们生活的荒谬。人们的世俗生活就像工人每天重复着机械的工作、却不知道自己工作的意义何在一样。解决办法是什么呢?加缪说,西西弗的胜利在于他意识到了这种荒谬,他从此不再是荒谬的奴隶,而是自己的主人。虽然他无法改变自己的处境,但是他内心是充实的,所以他可以在荒谬中寻找到幸福。

——说实话吧,我不太理解加缪的说法,我还是不觉得这有什么幸福。我个人的看法是,这世界荒谬是合乎逻辑的哲学推论,普通人是无法超越的。假如它可以轻易超越,那么也就不再是哲学的必然推论了。

也可以用咱们前面的逻辑来说:荒谬感人人厌弃,那么假如有一个容易的办法可以一劳永逸地超越荒谬,得到幸福,那每一个老百姓必然早就使用了。可是加缪过后这么多年,我们还是觉得荒谬感处处存在,这说明加缪的办法不大适合我们老百姓。

那该怎么办呢?我觉得唯一的办法是和大众的做法一样,自己给自己找到人生意义(虽然是虚假的)。用西西弗的比喻来说,我们只能在推石头的时候哄自己说这么做是有意义的,并且乐在其中。

这个哄骗自己的借口,就是人生意义。

同类推荐
  • 重读《周易》智慧

    重读《周易》智慧

    解读周易古经,开发先贤智慧!继承优秀传统,光大中华文化!《重读周易智慧》从对中华元典——《周易》的认识入手,集中介绍了《周易》中的崇尚自然、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发明创造、彰往察来、循序渐进、革故鼎新、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等哲理。《重读周易智慧》作者刘明武从微小处入手,阐发出做人、做事的道理,具前人所未见,道前人所未道,是当今人们认识中华文化、学习中华经典时的入门之书。
  • 儒家智慧一点通

    儒家智慧一点通

    一位圣者用生动的故事、深入浅出的语言为现代人上了一堂关于儒家智慧的人生课,希望能以孔孟之道指点迷茫人生,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
  • 不过是向死而生

    不过是向死而生

    死亡令人恐惧,死亡的思考扣人心弦。死亡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事实,必经的“生命最后的成长”。在死亡深处,这个世界的“意义”才开始像泉水一样向我们涌现。柏拉图将哲学称为“死亡的练习”,古今中外的哲学大师对死亡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思考。在这个物欲横流、自我迷失的年代如何权衡物质与精神的需求、如何面对人生的得与失、如何应对命运的无常、如何把握近在咫尺的幸福、如何坦然的面对生与死的考验。迷茫之时思想上得以净化与升华、灵魂得以慰藉。
  • 照耀生命的第二个太阳

    照耀生命的第二个太阳

    本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前常务部副部长高占祥先生寄语当代青年的重要著作。全书由121篇短文构成,以讲故事的形式,在修养、道德、性格等方面对当代青年提供可以参考的意见。作者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融古今中外学理人事于一炉,荟国学、西学、个人经验心得于一书。本书内容广博,堪称青年人生小百科全书,对当代青年心灵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照耀生命的第二个太阳”,意思是道德修养堪称人生命的第二次成长,中国当代青年应该谨记心中。作者从一名印刷童工成长为共和国的部长、世界文化名人,本书堪称高占祥先生一生宝贵经验的总结和概述,值得每一位当代青年学习借鉴。
  • 《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当代中国人文大系)(修订版)

    《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当代中国人文大系)(修订版)

    《周礼》一书原名《周官》,最初见于《汉书·河间献王传》。《传》云:献王好古学,广求遗书,所得皆先秦古文旧书,有《周官》、《尚书》等多种。武帝时,除挟书之律,开献书之路”,献王入朝,当以此书进献,遂入于秘府。哀帝时,刘歆校书中秘,得此书,著于《七略》。班固本之,作《艺文志》,录《周官经》六篇。汉末郑玄作注,唐贾公彦作疏,此书遂列于五经,为《三礼》之首。自汉至今,学者对此书争论甚烈,迄无定论。我们在今日跳出经学之争的圈子,以史学眼光看此书,把它作为研究周代典章制度的史料,应取何种态度,学者所见亦往往不同。
热门推荐
  • 快穿攻略:黑化宿主请冷静

    快穿攻略:黑化宿主请冷静

    “黑化值达到100%强制抹杀。”沈总裁人傻钱多,被亲妹妹害死后莫名其妙绑定一个看似高冷实则闷骚的系统君:宿主!加油做任务吧!!黑化根本停不下来!系统:宿主瞬间变身病娇黑化女肿么破?在线等,急!【狗血言情剧+耽美甜宠】不适者误入!三观不正剧情混乱更新不定,偶尔爆发【专属书友群:389547567,敲门砖:任意书中人物姓名
  • 斯泰尔斯庄园奇案

    斯泰尔斯庄园奇案

    本书构思十分精巧,情节曲折离奇,往往使人感到异峰突起,天外飞来,却又丝丝入扣,合情合理。波洛严谨的逻辑推理,使案情分析令人信服,并能引人入胜。复杂的悬念布局,紧扣读者的心弦,让人不由自主随着书中的主人公观察、探索、分析和判断案件的发展,甚至还会误入“歧途”;而结局又出人意料,但偏偏论证确凿。
  • 最后,是我开了口

    最后,是我开了口

    这是一个关于许森和白佳薇的故事,而恰好被我们知道了。
  • 玉堂嘉话

    玉堂嘉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神医特工:废材七小姐

    神医特工:废材七小姐

    她,月轻歌。21世纪超级特工,一朝穿越,竟成为将军府的废材小姐。她,将军府的废材七小姐,丑颜痴傻,不能修炼,标准的废材。当她成了她,光芒万丈。他,玄冥大陆,风影国的四皇子,传闻,体弱多病,实则,腹黑变态,当她碰上他,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又会呈现出怎样的剧情。
  • 上清大洞九微八道大经妙箓

    上清大洞九微八道大经妙箓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雪染今夏:秋日微凉

    雪染今夏:秋日微凉

    许是天意使然,功夫少女夏染雪与名门子弟的他扯上了千丝万缕的关系。,一场校园唯美青春纯爱故事就此展开。她是万分尊贵的灵族公主,他是筹备篡位的世子。显赫的地位,却意味着一生一世的身不由己。古老的诅咒,两个人必当不会在一起吗?当雪开始染指夏日的风华,浅秋渐渐薄淡,我便许你,爱胜于一世繁华……
  • 那一池清水

    那一池清水

    考试只是十分钟,而你是一辈子喜欢上你,其他女孩只能是兄妹,在这个容易情动的年纪,我心念如一,为你着迷。
  • 倾城浮夸

    倾城浮夸

    一朵来自洪荒的墨莲,一份转世十次的记忆,一次异界的旅行
  • 另类红楼之薛蟠外传

    另类红楼之薛蟠外传

    一觉醒来,我一个在今生不得志的年轻女子变成了《红楼梦》中的呆霸王。看来人要是倒霉喝凉水也会塞牙。穿越一回,贾府中几百号女人男人,变成谁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