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559300000014

第14章 西西弗的神话(1)

说完萨特,接着说加缪。

加缪和萨特的境遇有一些相似的地方。

他们都是法国人,萨特比加缪大8岁。二战的时候,法国沦陷,两个人都以写文章、演话剧等方式参与地下反抗活动。二战后,两个人都获得了诺贝尔奖。

两个人小时候都落下了病根。萨特小时候得的是眼疾,以至于终身丑陋;加缪小时候得的是肺结核。在那个年代,肺结核没有有效的治疗办法。加缪虽然捡回一条命,但是肺病伴随终身,到了中年,肺已经很不好了。

萨特和加缪的主要区别是,萨特生活安逸,加缪却生活贫苦,出名前一直为生计发愁。加缪和第二任妻子结婚的时候,没有钱买金的结婚戒指,只能买两个铜戒指代替。后来萨特和加缪分别获得了诺贝尔奖,萨特大方地拒绝了,加缪却接受了。除了个人立场的区别外,恐怕和加缪急需奖金也有一定的关系。

在加缪名声已经如日中天、甚至有点变得高傲的时候,他接受了一大笔钱,给迪斯尼公司的一本画册写一篇短文。洛特曼的《加缪传》是这么写的:“负责传达此项提议的人本来提心吊胆,生怕被加缪赶出门去,但加缪显然很需要钱。”

加缪和萨特还是好朋友。因为观点相近,他们在年轻的时候就互相欣赏。

萨特最重要的小说《恶心》发表后,加缪立刻写了一篇深刻的评论。当加缪写了《局外人》后,萨特也写了重要的书评。

在德国占领法国期间,加缪和萨特、波伏娃成了好朋友。他们和包括毕加索在内的一些文化名人经常在一起聚会、吃饭,进行文艺活动。

二战后,加缪和萨特、波伏娃还经常在一起聚会、喝酒、聊天。加缪和萨特都喜欢泡姑娘,加缪在这方面堪称高手,经常手到擒来。相比之下,萨特因为相貌的原因,总比加缪差着一筹。加缪曾跟朋友说波伏娃想泡他,但他拒绝了,因为他担心波伏娃是那种上完床后在枕头边絮絮叨叨的才女。

后来萨特和加缪在杂志上吵了一架,从此结束了友情。他们俩吵架的原因当然不是为了波伏娃,也不是因为哲学思想上的对立,而是政治立场上一左一右的分歧。

两人争论的标志性事件发生在1952年8月,萨特所在的《现代》杂志刊登了加缪的长文,以及萨特的一篇更长的反驳文章。这期杂志一出,立刻成了法国舆论的焦点。因为当时萨特和加缪已经是欧美有名的文化红人,两个人是多年好友也是尽人皆知。他俩打架是当时的爆炸性新闻。连下三流的小报都辟出大片的空间,详细刊登萨特和加缪打架的消息。

在加缪46岁的一天,他听到一位著名的自行车冠军在车祸中丧生的消息,加缪非常悲痛地说:“眼下,命运之神专门打击名人。”

两天后,加缪坐着朋友的车去度假。朋友开车,加缪坐在旁边,朋友的妻子和女儿坐在后座。路上,加缪和朋友聊了死亡的话题,他们俩开玩笑说,死后就把尸体放到朋友妻子的客厅里,后座的朋友妻子说,这太吓人了,要是这样的话,她就搬家。

后来车轮打滑,汽车撞上了路边的大树。加缪当场死亡,他的朋友受伤被送往医院,在几天后的外科手术中死于脑出血。两位女士也受了伤。

加缪车祸身亡后,当时法国广播电台正在罢工(法国人到底有多爱罢工!),但罢工委员会立刻同意播放五分钟的哀乐悼念加缪。

下面来讲讲加缪的主要观点。

加缪不愿意媒体把自己的名字和萨特放在一起,也不认为自己的观点属于“存在主义”。但是大众基本不理他这茬儿,现在一般人谈到加缪,都认为他的哲学属于存在主义。

他最有名的观点是,世界是荒谬的。

这是什么意思呢?

假如这个世界上有终极真理,那么就意味着在这个世界里有某种高于一切、比任何事物都重要的东西。那么人的存在就是有目的的,目的就是找到这个最最重要的真理,或者按照这个真理的指导来生活。

这就是形而上学下的人生意义。

过去的形而上学家们,在相信自己发现了真理后,都认为人生是有目的的。比如宗教信徒认为,在教义的指导下生活就是人生目的;叔本华认为,对抗生命意志是人生目的;尼采认为,努力当超人是人生目的;黑格尔更是认为整个历史都是有目的的,个人的人生目的是去努力实现历史的目的。

可是,当形而上学不存在以后,这些目的就都不存在了。

这世上没有终极真理,那就没有什么必须无条件为之奋斗的目的,那么,人到底为什么活着?人来到这个世上也不具备什么特别的目的。萨特就说,世间万物的存在都是偶然的。也就是说,稀里糊涂,没有任何理由,人类和世界就这么存在了。

总而言之,人生也好,世界也好,没有任何目的。

但是,人总是要用理性思考的。前面说过,没有理性,人就不可能活下去。

而所有的理性思维,都需要目的。

前面在讲波普尔的时候说过,没有目标、目的,人类就不可能去观察。实际上,人类在做任何有理智的行为的时候,都要先设定目的,然后才能行动。试想,假如没有任何的目的,您如何下命令让自己行动呢?任何命令都下不出来,因为目的是命令的前提。

人平时思考必须用理性思维,理性思维必须要求有目的,因此人在平时生活的时候,都带着某种目的。比如我们一生下来,父母就教育我们:你应该好好学习,这是小孩的人生目的。到青年的时候,自己给自己找到了人生目的:谈恋爱。再大一点,又有了新的目的:赚大钱。从细节上讲,人的每一分每一秒的理性行动,也都有目的:我要看完这本书,我要做完这个工作,我要吃完这碗饭,等等。人不可能离开目的。

然而哲学的结论告诉我们:人生其实是没有目的的。

当人意识到人生没有目的的时候,对目的的本能渴望和没有目的的现实就会发生强烈的冲突,让人产生荒谬感。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之前一直说反对虚无主义,说虚无主义无法让我们接受,我们一定要找到别的答案。

那您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虚无主义我们无法接受?

因为虚无主义告诉我们,人生没有意义,人生没有目的。人活着就是活着,没有任何的理由,没有任何值得我们做的事情。

我们一听这个结论,就本能地产生反感,本能地拒绝接受这个观点。这个本能的反感,就是上述冲突造成的。

我们为什么要孜孜不倦地询问,渴望别人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人为什么活着”?

实际上就是想给自己的人生找一个目的,祛除虚无主义带来的强烈的不适感。

但是形而上学告诉我们,没有办法祛除呀。

所以加缪认为,这个世界是荒谬的。

萨特也一样。萨特最著名的小说《恶心》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通篇写的是主人公感觉到这个世界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偶然的、没有目的的、找不到意义的。人类的存在是毫无理由、纯属偶然的。意识到了这一点后,主人公就产生了荒谬感,产生了恶心感觉。

有人说,你说的这种荒谬感,是只属于你们哲学家的。你们苦苦思考,认为人生没有目的。可是大部分老百姓不这么想啊,老百姓有的想,我活着是为了祖国富强;有的想,我活着是为了家人幸福;有的想,我活着是为了享乐一生。他们都有自己的人生目的,很多人都一生坚信这些目的,这不就不会产生荒谬感了吗?

假如真的能一辈子都坚信某种人生目的,从来不迷茫困惑(如意志坚定的宗教信徒或者革命者),那么的确不会产生这种荒谬感。

但是,普通人有的时候会突然质疑目的的合理性,进而怀疑人生,进而感到荒诞。

就好比有人为了亲人活了一辈子,结果发现亲人辜负了自己;有人为了出人头地努力工作,结果发现自己根本不可能成功;有人为了享乐活着,结果在享乐满足的一瞬间感到了极大的空虚。这些时候,人们原有的目的崩溃了,有些人会及时给自己找到新的目的(这就是所谓的“开导自己”)如果没能及时找到,就会感到这个世界荒谬,人的本质荒谬。

我再举一个通俗的例子。

人类获取知识最基本的方式是听故事。比如在远古时代,人们坐在火堆旁,老人要把知识教授给孩子。但是远古人没有那么强的逻辑能力,孩子也没有那么强的智力去学习逻辑知识。因此老人把知识变成部落传说,用故事的形式讲给孩子听。比如,讲一个勇士用智慧战胜怪兽的故事,孩子就可以从中学到智慧的知识。

不光是远古人,我们今天的幼儿教育也是采取这样的形式。

也不光是幼儿教育,成人学习很多知识也是靠听故事的形式。比如,我想把我公司的情况讲给我的伴侣听,很少有人会用纯逻辑的语言介绍:“我的公司有三个人,第一个人有三个特点,分别是一、二、三……”而是会这么说:“我跟你说啊,今天我们公司有这么一档子事,我那个同事如何如何……”我对自己公司的形容是靠这些故事组成的。我的伴侣对我公司的印象,也是靠这些故事拼凑出来的。

故事是大部分人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现在请你唤起你对一个熟人的印象,你在头脑里,最先想到的常常是关于这个人的一些事件的片段,而不是理性的一二三四。这是人类进化的一种优势:用故事的方式记忆知识,对智力水平依赖程度低,不容易被遗忘,这在远古时代是最高效的,在现代也是最省力的方式。人生小感悟、心灵鸡汤这类用故事来说教的形式之所以流行,就是这个缘故。

问题是,人类能理解的故事有一定的固定模式。这个模式经过人类文明的千锤百炼之后,早就固定下来:

同类推荐
  • 《百喻经》启示录:重建心灵家园

    《百喻经》启示录:重建心灵家园

    佛教来源于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经典浩如烟海,对中国文学影响深远。《百喻经》又叫《百句譬喻经》,原名为《痴华鬟》,是印度法师僧伽斯那根据《修多罗藏》十二部佛经中的素材编撰而成,它通过寓言故事阐述了佛教经典,寓言通俗自默,充满了哲理,又枉具讽剌性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百喻经》称“百喻”,就是指有一百篇譬喻故事.原经譬喻故事只有九十八篇之所以称之为“百”,有两种解释,一是就整数而言,二是加上读者开卷感悟和卷尾诲颂共为则。
  • 老子的帮助:当代人的厚黑学

    老子的帮助:当代人的厚黑学

    本书写作特点——是一本典型的“我注六经”式的著作,其鲜明的特点与引人之处在于作者以其人生体验对老子其人其书做出了个性化的理解。这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作者的身份。从某种意义上说,提倡过“作家学者化”的王蒙是当代作家中品读老子最合适的人选。一是王蒙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老子的文章整体冷峻而个别句式激情的表达方法,与王蒙擅长的春秋笔法有相通契合之处。本书主要内容是对《老子》81章的意译和证词。作者的“意译”吸收、综合了诸多注家的成果,而用自己的语言化出。“证词”部分是作者以其70余年的所见所闻所历所悟所泣所笑所思所感,与老子的思想进行对证、查证,即作者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解读《老子》一书。
  • 中国大儒·风华绝代

    中国大儒·风华绝代

    本书遴选了儒家文化中具有标志性的人物,上迄先秦的孔子、孟子,下至民初的王国维、梁启超,从他们的学术成就、人生履历、赓续设笔等方面描述出每一位大师在学术史上的创树、所起的传承作用以及所居的高度,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于学有养的简易中国儒学史读本。
  • 旷野呼告

    旷野呼告

    俄罗斯思想家列夫·舍斯托夫毕生规避理性,倡导神明启示,远离思辨,崇尚信仰。在本书中,作者尤其以独特的感悟理论向人们阐释了西方思想界与文化界巨擘克尔凯郭尔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神明启示下所显露出来的思维的魅力。同时,作者更深刻地向人性的深处拷问理性,在思想旷野发出在他认为没有回音的无声的呼告。
  • 智慧书

    智慧书

    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三部智慧奇书之一。本书汇集了300则绝妙的格言警句,论及识人观事、慎断是非、修炼自我、防范邪恶等处世智慧和谋略。自1647年问世以来,深受读者喜爱,历经几百年时光淘洗而不衰。
热门推荐
  • 诡陵怪谈

    诡陵怪谈

    昔年秦始皇为了长生不老、永统天下,成就万世不朽之霸业,于是派遣徐福、侯生和卢生等人寻找长生不老之药。不久后,传闻侯生与卢生等人寻药未果,谩骂秦始皇而逃之夭夭。可是真相谁也不知道,他们真的没有找到长生不老药吗?还是说谁故意隐瞒了这个消息。几千年后的今天,五枚拥有神秘力量的玉佩问世,它们隐藏着一个惊天的秘密。五个玉佩的佩戴者被神秘的命运聚合在一起,杀手、盗墓人、神秘人...他们的目标都只有一个:“长生不老药”。这个故事从我被招魂复活后开始...(本故事纯属虚构。)
  • 痴情皇帝:天下第一宠

    痴情皇帝:天下第一宠

    悲剧的人生,成就了他的冷酷与决然,遇到她之前,他从未相信自己还能拥有幸福。她是平凡世界单纯小白,性格豪爽,不拘小节,却因为在墟无世界遇上他,而变得心事重重。他喜欢她,她更加心疼他,但是他不说,她便也不知道。一直以为,他都以为自己是一个不会拥有爱情的悲剧,所以隐忍,一直在隐忍,直到最后,她成了别的男人的人。这一次,他的心,终于有了蚀骨一样的疼。这一次,他才知道,每个人,都会有一场注定好了的蚀骨劫,逃也逃不掉。想要夺回心中所爱,可是,却仍然只能犹豫,因为那个她嫁的男人,是他的弟弟,是他永远不能兵戎相见的异父弟弟……【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万格败

    万格败

    ??一场灾难,毫无预兆降临在人类头上。暗夜无日,万物没有选择地一一湮灭。一块石刻,又将人类的未来重新翻写。百鬼夜行,究竟是选择逃避还是面对?天灾横祸,又一场天人大战拉开序幕。没有了太阳,人类真的能继续生存下去吗?为什么要写简介我生平最讨厌写简介了噼里啪啦死一堆脑细胞还不知道介绍的是什么好了这些都是凑字数的,向你们保证文章内容绝逼没有简介和名字这么死格呆板。要知道简介实在无力具体请直戳正文,会给你们一个不一样的末日体验,好了够二百字了啦啦啦~
  • 化蝶恋花

    化蝶恋花

    周清,不过是周家一家五口的一份子,过的是普普通通的生活,可意外却发现他本来就是一个女生......
  • 超级碎片空间

    超级碎片空间

    超级碎片空间,有无数记忆碎片,记载无数逆天功法。张凡得到后,得意的笑了。后宫?不,我是个专一的人。踩脸?不,我是个喜欢打脸的人。高调?不,我喜欢低调,但我控制不住……得到超级碎片空间的张凡,带着无敌梦,扬帆起航!“哥要成为无敌兼帅气兼文艺范的大好骚年!”-------求收藏!求推荐!
  • 绝世女修

    绝世女修

    这是一个传奇的故事,这是一段穿越时空的爱恋,倾城绝世的她,来到了一个陌生的世界,开始了一段新的旅程,却因绝世无双的美貌惹来了无尽麻烦,但她却不惧,来人一个接一个的打败,让他们心服口服,因此却甩也甩不掉他,直到遇见了他……在那世界之巅,她对着他微微一笑,“结束,或许也是一种开始……”
  • 异世乱夏

    异世乱夏

    我不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当一个陌生的世界无法容纳下自己,或许我们该学会自己去接纳这个世界
  • 石屋清洪禅师语录

    石屋清洪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苦是执迷出不来

    苦是执迷出不来

    生命由许多偶然组成,此时此刻,你随手翻开的这本书,必定与你以往读的心理类书迥然不同。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你以前你读的书,都是叫你不断增加知识、技能的书,叫你不断变得强大的书,都是叫你集中精力“进入”的书,而这本书却恰恰相反,它是教你“出来”的书,教你从一切执着痴迷、知识情感中穿透出来的书。常人的智慧都是想方设法教你进去的,而这本书却是教你出来的书。
  • 我的1391岁女同桌

    我的1391岁女同桌

    我的同桌,已经1391岁了,却是个绝世美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