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6年的一个晚上,项羽邀请老兄刘邦在距离咸阳比较远的郊区鸿门镇,吃了一次饭,这是一个被我们描绘成充满杀机、危机的饭局,阴谋弥漫,荷尔蒙充溢,剑花飞舞,紧张而窒息,两千多年过去了,还没有丝毫稀释的迹象。这是一个,很热闹的宴会,这倒不是说宴会的规模多么大,而是源于每个人对这次饭局都能做到耳熟能详,平时侃大山,聊天儿,话题在不知不觉中都会绕到这个饭局的是是非非里来。一直以来,大家热热闹闹、乐此不疲地谈论着它,用各种自以为是的话语描述它。当然,尽管没有项羽、刘邦、张良和范增,只要有那时的气氛和味道,大家也会很自觉地将每一次走向凶险的约会、被动的谈判,类比成这次盛宴。这么看,在鸿门的那次大餐,尽管当年的主人公们早已化为尘土,但我们其实仍然没完没了地在吃着,到了今天,每个人都还没有等来最后的那道主食,而是在醉眼迷离、头昏脑涨中,心惊肉跳地等待那个该死的玉玦落地的清脆声音……
秦朝这个貌似坚挺的大厦轰然倒塌,从关东成群结队杀过来的各路山大王和曾在秦始皇刀下苟延残喘、现在翻身解放的旧国贵族们,准备齐聚咸阳,抢钱抢人抢东西,说实话,这真是一个令人激动不已、热泪盈眶的场景。可是,先期到达咸阳的刘邦向大家表达了要独自享用这些惊人财富的愿望,他弱弱地问:“我可以按照楚怀王原来说好的约定,被立为关中王吗?”然后,他就自以为是地派出兵马,占据函谷关,那意思是,你们这些在关外的诸侯就不要再进来了,此处已有主儿了。但这时候,刚从巨鹿之战中杀出来的诸侯们和刚刚树立战神威名的项羽,怎么会有心思来回答刘邦提出的这种无聊问题呢?大家心照不宣地组织了一个急冲锋,强横而理直气壮地破关而入,将刘邦从自我陶醉的梦境,打回了残酷而不讲理的现实。
在拳头至上的时代,以前在江湖漂的刘邦身上那种讲侠义、重承诺的精神在巨大的财富和无边的权力面前,显得如此迂腐而不合时宜。当然,我们都承认,刘邦是雄才伟略、能做大事也能做成大事的开国君王,能有如此的业绩,证明他的能力不是凡人可比的。但即使如此,当他还弱小的时候,在努力工作、做出显著成绩后,他依然被因嫉妒而愤怒、因分赃少而抓狂的同事们,齐心协力打回原形。与很多受到委屈后就准备和别人拼命的凡人不同,刘邦在大家的劝说下,做到了仅仅在背地里发几句恶毒的牢骚后“认栽”。这么看,他具备所有事业超级成功到不世出的大人物所必然具备的不可或缺的能力,那就是忍耐一切不可能忍耐的能力。
这时候,刘邦必须让大家看到,他正在为自己曾经因忘乎所以而翘尾巴的行为负责,最起码要做出痛心疾首、让人任杀任剐后还无怨无悔的姿态。否则,每个参与造反事业的同事不会答应,即使表面答应,也不能保证自己以后在心情坏了时,不对刘邦做出很出格的坏事,且还能保持着心安理得、伸张正义的心态。
刘邦很清楚自己必须做出这样的表情和姿态,才能在群情汹汹的咸阳城下,安全而委屈地活着离开。他必须向大家暂时推出的造反头领项羽,全面表达出自己悔恨的心情,以及想继续活下去的强烈愿望,惟其如此,别无他途。其实,这时项羽没心思认真聆听刘邦的解释、观看他虚伪的表情。大家都很清楚,看到豪华赫奕的宫殿、赏心悦目的美妇、琳琅满目的美食和唯唯诺诺的草民,精力过剩、自命不凡的征服者想全部掠为己有,不容他人染指,这是在那时候直至今日,都很正常的心态,谁也没资格指摘谁,完全可以被理解。更何况,此时比刘邦更加贪得无厌、飞扬跋扈的各路诸侯,已经在咸阳急不可耐地动手开抢了。大家都是土匪,只会计较利益的多少,谁也不会在道德上互相看不起。只要表示自己悔不该当初如何如何,相信大家不会踩着刘邦的尾巴不放,大家才不会在乎刘邦私吞公共财产的罪行是不是得到惩罚。
对项羽而言,他更希望刘邦马上老老实实地把地盘拱手相让。他其实也很怕刘邦真的一根筋地和他斗。当时,尽管大家表面上是随着项羽的军队进入关中的,但作为大家名义上推选出的盟主,即使在巨鹿之战上,项羽的军队做出“不让古人、气死后人”的战斗业绩,但项羽再能打,大家除了嘴上说几句佩服外,还真不至于从此就唯他的马首是瞻了。这些人都是造反队伍里混出来的,怕死不造反,怕事不挑头,作为一个个军队的头目,不搞个列土封疆、子孙显贵,谁也不会轻易服谁,别看这些人在救赵国的时候,都是作壁上观,但如果项羽侵犯他们的利益,这些人也绝对不会善罢甘休、轻易服软,肯定会往死里拼。要是大家都这么做,相信也够项羽死个一两回的了。
与这些诸侯相比,其实刘邦与项羽的关系更近一步。在刘邦还在家乡一带打游击的时候,就是因为投靠了项羽的叔父项梁,才一步步走到楚国的核心岗位的,也才有刘邦后来带着万把人,独立成军地打出一片天地。从根上说,项家对刘邦不薄,刘邦欠着人家的情,如果说这份人情比海还深,是有点矫情。但刘邦是个混江湖的侠客,他还是比较认这个的。最起码,他认为,这种江湖道义对他来说不是可有可无的。当然,在江湖世界里,比较认感情的、比较认道义的主儿一般都是比较嫩的,那些混得膀大腰圆的就很难一以贯之地讲江湖道义了,这并不是说人一旦牛气,就忘了本性,而是说他们在以前靠义气牟利,现在不靠这个了,有时候为了大局和自己的那点小心思着想,经常干些不太义气的事情,这也是在所难免的。
项羽自然知道刘邦欠自己的人情。在项羽出发去帮助赵国渡难关的时候,其实刘邦也是为项羽打过前站的,后来还帮助项羽在黄河地区牵制了章邯的主力,对巨鹿之战做出巨大贡献。项羽从内心里虽然很讨厌刘邦这种独占关中的行为,但真要是和这个大叔辈分的战友翻脸,还一下子不好拉下脸。再说了,刘邦也有近10万人马,虽然这支部队也都是由刚收降的部队组成的,但要是真的拼一下,即使打胜了,项羽的部队也一定会受到重大损失。更何况,项羽与刘邦火拼,那些有过作壁上观前科的诸侯能不能过来搭把手,都是很成问题的。等到刘项打完,这些诸侯说不定也会上来咬他一口,自己很可能会被提前从场子里踢出去,事情闹到这个地步,项羽连找个没人的地方去哭都不容易了。项羽自然是非常不希望看到前亲密战友刘邦真的闹出“幺蛾子”。
手忙脚乱、深陷重围、心急如焚的项羽认识到,他必须用成本低、效果好、时间短的方法,安全而平静地让刘邦做出让步,并使他用实际行动,来证明“先入汉中者为王”的“楚怀王之约”是哄小孩的呓语。在要长命百岁还是一晌贪欢面前,项羽最迫切地希望自己不用亲自动刀子,刘邦就能做出他认为的正确选择。这样做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诸侯们看到,立下如此大功的刘邦都拜服在项羽的威风面前,自己带出的打仗不多、偷工不少的队伍,肯定不是项羽的对手,依靠软蛋部队安身立命的诸侯们肯定会少议论、多听话了。这样的话,以后项羽掌控天下就更容易了。
当然,让刘邦做出这样的选择,最好的办法是,双方找个吃饭的地儿,坐下来谈谈,把利害摆明,也就是,摆实力,讲道理,话感情,让刘邦主动地把吃到肚里但还没有消化的东西全都吐出来。刘邦迅捷地做到了项羽希望他做到的。在鸿门宴之前,刘邦向溜到自己大营的项伯非常及时地表达出一个明晰的意思:“我还念旧情,思故恩,早都准备好让出全部利益,让兄弟们把这些利益随便分,而自己只要最小的那一块。”“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当年在河南、河北珠联璧合、合伙打人的兄弟,在一起把酒话当年、推杯诉衷肠的时刻已经到来……
这一次晚宴注定将充满心照不宣的融洽、久别重逢的感慨和破镜重圆的尴尬,按照常理,赴约者主动放弃既得利益要求跑到鸟不拉屎的穷乡僻壤永不出头心情会很放松,邀请者以势压人顺水推舟获得好处感到安全心情肯定内疚。在鸿门宴上,刘、项一见面,双方就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坏人煽风点火离间兄弟的做法的唾弃,希望把酒尽欢永结同心,这个场景是自然而然的,一点也不做作。这场饭局从开始就奠定了一个基调——一个因各有所得而皆大欢喜的烛光晚餐,尽管席间充满了温馨、温情,还掺杂了不少的委屈和痛楚。
可是,有个人非将它演绎成刀光剑影、不怀好意,有嚼头、有看头、有回味的杀人现场。尽管在餐桌上无人被杀,但作为看客的我们没有愤怒地追究破坏良好气氛的罪魁祸首,恰恰相反,已经过去多少年了,大家还为那柄利剑最终没有插入刘邦的脖颈儿而痛心不已,为那只最终没有落地的玉玦齐声怒吼、痛心疾首,恨不得亲力亲为。大家伙儿热切地希望阴谋得逞、委屈者屈死、不够强悍的成功者倒霉,这是不是在表达幸灾乐祸,慰藉自己因竞争失败而备受伤害的心?大概没有多少人去认真想过。
作为事后智者的我们更加希望在迷局中徘徊的项羽,果断地杀掉后来逼死他的人,我们认为,那个项羽有点太软蛋,正在愚蠢地散发着迷人的人性光辉,急得想上房的我们大概很想齐声喊道:“哥,请你手起刀落,杀掉这个来你家吃饭的客人,他是坏人。我们已经耐心等待了千年,还要等多久呢?”不过,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不要忘了,项羽曾经毫不迟疑地杀掉对他的造反心存些许同情且有点犹疑的会稽太守,曾经非常粗鲁地杀掉冷淡、压制他的上司宋义。我认为,他迟疑了,不是他仁慈了;他徘徊了,不是他掉链了。道理很简单,人的习性不会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就能由黑变白。
后来,我们在很多推杯换盏、觥筹交错、气氛热烈的盛大宴会上,完成了那个在鸿门宴上戛然而止的杀戮,酒水,佳肴,人头,血污,一片狼藉,在让别人痛自己快乐的现场为阴谋成功而欢欣雀跃,舞蹈到天明。鸿门宴一直在继续,好像没有曲终人散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