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629200000007

第7章 闻一多小传(2)

1927年5月开始,闻一多经常参加新月社的聚会。徐志摩在上海筹建新月书店,打算出一刊《新月》杂志。闻一多买了书店的一支大股,书店开张时,他还特意绘制了“一个女人骑在新月上看书”作为开幕纪念册的封面。

当年7月,上海的《时事新报?学灯》刊登了闻一多的论文《诗经的性欲观》,在学术界引起不小轰动,武汉大学向闻一多发来聘书,请他担任中文系教授兼学长。1928年9月,闻一多终于实现了他年少时的梦想,站在文学的讲坛上分享他多年来的心得。

为了这份工作,他几乎放弃了诗歌绘画,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中国古代文学的教研工作去。除了讲课外,他在杜甫和庄子的研究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收集大量素材,写出了几篇不同凡响的论文来。可惜的是,他在任职的第二年,又陷入了学校人事矛盾的苦恼里,派系斗争愈加激烈,竟然有人煽动学生不去听闻一多的课。悲愤交加的闻一多干脆贴出告示,表明自己对这个职位如“鹓雏之视腐鼠”,宣告辞职。

辞去武汉大学工作的闻一多,再次来到上海,与朋友聚集。梁实秋的朋友杨振声正奉南京政府的派遣筹建青岛大学,于是便请他们去青岛大学任教。他们经过考察,认为青岛是个宜人的好地方,接受了聘请,闻一多担任中文系主任兼教授,梁实秋担任外语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

在青岛大学,闻一多大胆创新,开设了“中国文学史”、“唐诗”、“名著选读”、“英诗入门”等课程,同时对《楚辞》、《庄子》等中国古代文学深入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他不仅继承了清代文人运用音韵训诂的治学方法去研究《诗经》,还借鉴西方科学方法去解剖、诠释,对现代《诗经》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梁实秋称赞他“指示出一个崭新的研究方法”,说他的论文是“划时代的作品”。在此期间,他还挖掘与培养文学人才,对于一个语文得了98分,数学却是鸭蛋的学生,他坚持破格录取,这名学生最终成了著名的诗人,就是臧克家。

好景不长,青岛大学也出现了人事斗争和学潮。1930年11月,学校发现有一批学生报考本校时用的是假文凭,决定全部取消他们的学籍。全校学生罢课,表示抗议,教务长潘道光打电话找警察来维持秩序,并将一半的学生开除,此事算平息。然而一年后,潘道光将找警察一事推到闻一多身上,导致他成了学生们的攻击对象。1931年9月,学生响应北京学潮,又发生了一次闹学,不仅在本地游行,还一批批地要去南京请愿。10月,青岛大学成立了反日救国会,179名大学生不顾老师的反对坚决南下请愿,强行爬上火车,强迫司机开往南京。

南京政府要求青岛大学采取措施,阻止学生来请愿。闻一多作为学校的重要领导之一,也认为这种行为不能容忍,建议开除为首的学生。结果闹学潮扩大,学生都把矛头对准闻一多,学校的一些教员也怪他处置此事不当。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青岛大学学生又因对《青岛大学学则》里的条例不满,第三次大规模的闹学潮又起,把学校领导闹得疲惫不堪。杨振声校长主动向教育部请辞,学校陷入了无人管理的地步,最终教育部干脆下令把学校解散了。

1932年,闻一多受聘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又回到了他熟悉的北京。回到清华,他吸取曾经的教训,决定向内发展,不从事政治和社会活动,不担任行政领导一类的工作,关起门来埋头读书,做学问,搞研究。他很清楚自己担任清华大学教授是破格的,这所高校特别看重资历,而他既不是中文或者中文相关专业毕业的,又没硕士、博士学衔(留美时学的是美术,美术专业没硕士、博士学衔),因此非下苦功夫不可。

在清华任教期间,是闻一多的文学研究硕果累累的时期。他策划了一项宏伟的工程,打算用5年的时间编写一部《诗经字典》,注明每个字的古音、古义、古形体,由于抗日战争爆发,这部伟作没能完成。闻一多深入研究《诗经》,还间接研究了战国以前的原始社会、古代神话、古代民俗和文字学、音韵学等领域,他甚至破了千百年来儒学家们解释《诗经》的传统框架,用西方科学的办法去剖析,在当时开拓了研究《诗经》的新途径。而诗歌却没一篇问世,在清华的5年时间里,他已把兴趣从艺术政治活动转向学术研究。

1937年,闻一多执教清华已满5年,按规定可休假一年,进行考察、调研、进修或者搞研究都行。闻一多打算回老家进行《诗经词典》的研究,正巧弟弟要回乡见亲眷,就让妻子和两个孩子随弟弟先走。

不久,发生“七七事变”,北京被日本兵包围,形势危险。闻一多只好带剩下的孩子离开,仅带得两部古书和一些手稿。事变过后,清华大学奉命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合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由于南下教师少,学校就让闻一多推迟休假,先到长沙的临时大学来任教。

刚在武昌与家人团聚的闻一多又动身去长沙,当年10月末抵达长沙。由于市内地方狭窄,临时大学的文学院转到了衡山脚下的圣经学校分校里。由于物质匮乏,当地生活习惯差距大,闻一多颇感不适,却没停止过古籍研究。

1937年冬天,上海、南京相续沦陷,日军又沿平汉线和长江两岸推进,直指武汉,长沙也成了危险之地。临时大学经国民教育部同意,前往昆明。迁移办法是,教职员发给路费津贴,身体强健的男学生统一组成旅行团,徒步去昆明。女同学或者身体弱的,学校安排车船前往。

闻一多与家人商量,让他们也转往昆明。这时老朋友顾毓琇来访,告诉闻一多他已担任民国教育部次长,正在筹建战时教育研究会,希望闻一多能参与。可是闻一多认为去政府工作就是“做官”,断然谢绝了老友的邀请。此事让妻子非常不满,埋怨他舍近求远,又要与家人分离,并带着孩子们与他怄气,一直不给他写信。

由于家庭人口多,开支大,为了省路费,闻一多参加了旅行团,徒步去昆明。师生们听说后都十分惊讶,杨振声还嘲笑他说:“一多参加旅行团,应该带一具棺材走!”冯友兰等几位教授约好先游桂林,再从广西从安南去昆明,最后还是因“费用过巨之故,仍改偕学生步行”。

此次徒步去昆明,历时68天终于抵达。一路上,闻一多游览了大批名胜古迹,看到了沿路的少数民族风情,他还用绘画写“日记”,记录下所见的美景,并指导学生开展收集当地歌谣的工作,苦中作乐地和教员们蓄胡须,给妻子的回信中他说:“你将来不要笑我,因为我已经长了一副极漂亮的胡须,这次临大搬到昆明,搬出好几个胡子,但大家都说只我与冯芝生的最美。”

4月28日,旅行团抵达昆明,学校组织了盛大的欢迎仪式。闻一多在昆明收到了四封家书,十分高兴,连忙给妻子回信说:“你说以后每天写一信来,更使我喜出望外,希望你不失信。如果你每星期真有一封信来,我发誓每星期回你一封。”一场因他不愿留下做官而引起的家庭风波就此结束。困守昆明的烽火岁月

临时大学的文学院设在云南省的一个边陲小镇——蒙自,租用了法国人修建的一座小洋楼。闻一多到了蒙自,觉得这小地方偏僻安静,打算安住下来,进行研究。

每天除了吃饭、上课、如厕外,他从早到晚都不愿下楼,同事们都劝他何妨下楼来,最后落了个别名,叫“何妨一下楼先生”。而他不愿出行的原因还是因手头拮据,他在给妻子的信里说:“蒙自的地方很小,生活很简单。因为有些东西本地人用不着,我们却不能不用的,这些东西都是外来,价钱特别贵,所以我们初到此需要一笔颇大的‘开办费’。但是这些东西办妥了,以后恐怕就有钱无处用了,归根的讲,我们住蒙自还是比昆明省。”

南京沦陷后,日军继续进攻武汉和广州,他的妻子和孩子住在浠水巴河老家里,那里是日军攻打武汉的必经之路,情况十分危险。闻一多决定把家人接到昆明来,但面对的压力、阻力不小。他在给妻子的信中说:“日来正为此事踌躇,同事们也都劝我接你们来,所苦者只有两事不易解决:一、我自己不能分身,而家中又无人送你们。二、你们全来,盘费太大,今天接到陈文鉴来信,其意甚愿来滇复学,万一决定来,你们可以同他一路走,我只需到香港或海防来接你们,既可省点路费,又不多费时间,岂不甚好。至于你们的路费,我计算起来,少则五百元,多则六百元,数目实可观,然而为求安全起见,又有什么办法呢?”

为让妻儿来昆明,闻一多费尽心思,想了许多办法都无计可施时,他开始十分后悔当初没把妻儿们带出来,想到战乱,他也只好在信中求上天保佑了。1938年6月下旬,临时大学聘请他的弟弟到外语系任教,终于在他弟弟的带领之下,一家人带着心惊肉跳的心情,从长沙几经辗转到贵阳,然后抵达昆明。那个暑假,临时大学的文学院也迁回了昆明,一家人终于团聚,在小西门内武成路福寿巷3号住下,开始了平静而拮据的生活。

过了一个月后,就在9月28日下午,昆明遭遇日军轰炸,闻一多被炮弹残片擦伤了脑袋,幸好没有大碍,仅在医院缝了几针就回家休养。可是,他并未停止研究工作,对《尚书》、《左传》、《论语》、《吕氏春秋》、《山海经》、《史记》中的古字句进行了考解和训诂,还做了一段时间的戏剧工作,在这些方面各自都取得了成果。

抗战之初,昆明的抗日救亡宣传工作虽然有,却做得不理想,声势不大。联大的师生到昆明后,一些热心戏剧的师生就筹划话剧,借此进一步推动抗战宣传工作。第一部剧是外文系教授陈荃改编的《祖国》,邀请到昆明的著名演员凤子担任主演,请闻一多负责舞台设计。《祖国》首演大获成功,给全体演职员极大的鼓励,接着他们又筹划了规模更大的演出,排练曹禺的名剧《原野》,而且还请到了曹禺担任导演,还未演出就获得全城关注,一经演出就轰动全城,大受欢迎,原定演出9天,应观众要求又加了5天。朱自清在回忆中这样说:“这两个戏先后在新滇大戏院演出,每晚满座,看这两个戏差不多成了昆明社会的时尚,不去看好像短了些什么似的。这两个戏的演出确实是昆明一件大事,怕也是中国话剧界的一件大事。”

此外,闻一多还积极参加当地的抗战宣传工作,对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由于宣传对象是农民居多,他提出宣传内容不要以文字为主,改成音乐、绘画、戏剧的形式,要把“胜任的人才动员起来……组织起来”。

1939年的暑假,闻一多获得清华的同意,补休一年的假期。为了避免飞机轰炸和减少家庭开支,他决定全家搬到滇池南端的晋宁县去,找一个僻静的地方好好地进行研究工作。这一年,他给自己制定了新的研究方法,用清代学者的考据办法,结合敦煌残卷、殷墟卜辞、商周铜器等有关资料,对先秦两汉时古书中一些字音、字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对古代文学的时代背景、思想潮流进行了必要的分析解说,完成并发表了《乐府诗笺》、《周易闲话》、《姜嫄履大人迹考》、《易林琼脂》等一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著述与论文。

随着战争加剧,闻一多一家不停地搬家。到1940年9月搬到陈家营时,生活已十分艰难,基本上靠举债、变卖衣物来维持,并且还有同事一家人来避难,住房简陋而紧张,他们只好选择搬走。好友吴晗在回忆中如此描述闻一多这段生活的窘态:“他住在乡下司家营时,一家八口(连老女佣)光包饭就得用全部月薪的两倍,时常有一顿没一顿,时常是一口大锅清水白菜加白饭。敌机绝迹以后,搬进城,兼了昆华中学的国文教员,每月有一担米,一点钱,加上刻图章,勉强可以维持。”

闻一多全家在司家营煎熬了三年多,等他们搬到文科所时,已耗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就连他做研究用的重要工具书都卖掉了,他在给兄弟的信中感叹,“书籍衣物变卖殆尽”,仍“时在断炊中度日”。

在饥寒困苦的生活折磨下,多年来深居书斋、埋头于古书的闻一多开始关注政治,变得要讲话,要闹,对社会现象表现出不满,而且不满情绪越来越重,这时他的文艺观也发生了质变。那些唯美的文字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政治色彩颇强的意识形态分析。他自觉地将文学同政治斗争联系起来,公开宣布“新文学是要和政治打通的”。而且,为了政治斗争的需要,他学会了以历史来影射和论证现实,写出题为《关于儒?道?土匪》等这类文章来。而且闻一多还深深忏悔自己身上的奴性,发誓要“向人民学习”,坚信“知识分子只有和工农大众相结合才会成为不可战胜的力量”。

他在杂文《愈战愈烈》中说:“抗战是大家的抗战,国家是大家的国家,谁有权利来禁止我发问!”并宣布:“从今以后,我不打算有清闲日子了!”他就如吴晗在《拍案而起的闻一多》讲的那样:“一多的拍案而起,有两教员,一个正面教员是中国共产党,一个反面教员是国民党反动派,就时间说,反面教员在前,正面教员在后。”

1943年夏天,联大的英国籍教授罗伯特?白英约闻一多与他合作编辑一本《中国新诗选》。在编辑的过程中,闻一多对田间的作品非常赏识,将他的诗称赞为“鼓的声音”。后来,他特地写了《时代的鼓手——读田间的诗》进行评论。这期间,闻一多的思想转变得厉害,他开始关注关于共产党思想的书籍,读相关的报纸,他在给学生臧克家的信中说:“你想不到我比任何人还恨那故纸堆,正因为恨它,更不能不弄个明白……经过10余年故纸堆的生活,我有了把握,看清了我们这民族,这文化的病症,我敢于开方了。”

1944年5月,闻一多接受了昆华中学让其兼任国文老师的聘请,全家搬进了昆华中学提供的宿舍里。在那所中学前后住了7个月,他大量阅读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著作。在联大历史学会举行的“五四”25周年纪念座谈会上,一位教授强调学生的天职就是读书,过问国家大事,不免幼稚,是国家的不幸,闻一多反常地站起来辩驳:“学生是国家的主人,有权过问国家大事。”讲到学生闹事,他说:“我们就是要闹……五四是我们学生闹起来的,一二?九也是我们学生闹起来的,现在我们还要闹!”

从此,不管是校园里的活动还是昆明街头的群众性集会,都会有闻一多的声音,他那热情奔放的话语往往获得台下阵阵掌声。闻一多甚至在国民党第五军召开的时事座谈会上,当着众多军长和教授的面,公然发言:“现在只有一条路……革命!”

1944年初秋,吴晗突然登门拜访闻一多,他给闻一多带来了周恩来的亲笔信,内容大致为:像闻一多这样的知识分子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腐败是反抗的,他们也在探索,在找出路,而且他们在学术界,在青年学生中,还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和影响。所以应该争取他们,团结他们。吴晗此次拜访就是来介绍闻一多加入民主同盟会的。

同类推荐
  • 彼得·林奇传

    彼得·林奇传

    本书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重点描述作者是怎样从一个高尔夫球童成长为一个著名投资公司基金经理的,第二部分重点介绍作者传奇的13年投资生涯,第三部分则从作者的传奇人生中跳出来,把他一生的投资经验加以总结。本书结构严谨,内容丰富,可读性很强,既可以作为证券投资者的参考教材,也适用于普通大众投资者,尤其对中国的股民和基民来说,更具实用性。
  • 太空步

    太空步

    尊敬的书友,本书选载最精华部分供您阅读。留足悬念,同样精彩!本书是迈克尔·杰克逊首次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述他自己的故事,记录了他的生活、思想和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使读者能够真实地了解到是什么驱使着他成为世界级巨星。在给读者再现真实的迈克尔·杰克逊的同时,通过浅显语言讲述故事的方式去感化读者的灵魂。
  • 海伦·凯勒自传

    海伦·凯勒自传

    《海伦·凯勒自传》是海伦·凯勒原汁原味的英文著作,真实直白地记录了20世纪美国10大偶像之一的传奇人生,从无光、无声、无语的苦闷彷徨走向积极、多姿多彩的世界,再现了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的努力、奋斗、不屈之路。海伦·凯勒不仅成功地走出聋哑盲人的失落,更是以惊人的毅力进入哈佛大学深造,成为世界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创造了人类史上的奇迹!一起来翻阅《海伦·凯勒自传》吧!
  • 红帮裁缝评传

    红帮裁缝评传

    红帮,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性贡献的创业群体。红帮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浙江宁波地区。随着服装改革的深入,近现代服装业的迅猛发展,这个群体迅速扩大,遂成中国从事近现代服装业人士的总称。
  • 读佛即是拜佛:真实的唐僧

    读佛即是拜佛:真实的唐僧

    唐僧玄奘,年少时跟随兄长出家,于藏经楼专职抄写佛经,过目不忘。28岁时,不顾朝廷禁令,冒死偷渡玉门关,独自一个人踏上漫漫西行取经之路。沙漠中迷路,高山遇雪崩,六次遭强盗,甚至被异教徒当成活人祭品……沿途艰险不断、诱惑不断,玄奘未曾动摇。4年时间,1400多天,玄奘终于穿过西域二十四国,于公元631年到达西行目的地——印度那烂陀寺。此后十余年,玄奘游遍印度,虚心求学,吸取各宗各派之精华。在曲女城辩法大会上,玄奘与大乘佛教斗法、与小乘佛教斗法、与婆罗门教斗法、与各派智者斗法,18天无一人挑战成功,一举成为全印度第一高僧,征服全印度,修得正果。
热门推荐
  • 二十几岁要懂的100条人生经验

    二十几岁要懂的100条人生经验

    本书简要概括了年轻人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100条人生经验。阅读本书,年轻人将会懂得人生的成功之道、处世法则;应用本书,年轻人将告别青鲁莽,向人生的成熟迈进。仔细揣摩、用心掌握这本书的细节,将会对年轻人产生重要的影响。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相信二十几岁的这代年轻人一定能够在沧海横流中尽显英雄本色,成为把握时代命运的弄潮儿。
  • 萧萧木叶下

    萧萧木叶下

    看了多年火影,读了多部穿越火影的小说,于是就自己也想写一部,新人新书。不知道简介可不可以修改。当多人穿越了火影后的历史走向。
  • 添香国色

    添香国色

    穿越成小孤女,靠双手艰辛生活,一不小心捡到个美男,不!我不要做小三!剪不断,理还乱,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经历战乱,面对权谋,相信自己,才能笑傲人生,且看小孤女怎样成长为国色美人。
  • 锦云记

    锦云记

    ‘你要它,我给你就是了’。他只能一次又一次的看着她对自己绝望。阿千,我们之间怎么就变成这样了呢?
  • 暗界降临

    暗界降临

    一个无意中解开了远古基因的少年,一个不断靠近现实的世界。当远古的神魔重回大地,当凶险恐怖的暗界降临,又是谁来引领这片天地?杀人、杀怪、杀神、杀魔,为了我心中所守护的,就算是杀尽天下……又如何?
  • 独家盛宠:容少的神秘前妻

    独家盛宠:容少的神秘前妻

    "当樊雅下定决心解除与容浔这场充斥着背叛死亡痛苦的婚姻时,她狗血的遇到了车祸,然后更狗血的,重生在五年婚姻噩梦的开端,她跟他的新婚夜,既然老天让她再活一遍,她就按照自己的心意好好活一遍,改变她的生活状态,开拓她的事业,最重要的是,远离容浔。远离了他,噩梦就只会是场梦了。可她都已经主动离开了,怎么反而他靠近了过来,明明,他根本不爱她的。看名门千金一跃而成商业贵女,谁说,娇生惯养的公主只能与王子在一起,她一转身,便是光芒璀璨的骄傲女皇。"
  • 潇末荒

    潇末荒

    宅男穿越异界,情感纠缠,修炼,战斗,面对无数人的算计阴谋,能否在异界创出自己的新世纪?
  • 深山惊魂记

    深山惊魂记

    现在,当你看到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应该首先告诉你,那件事都快过去100年了。所以,这也让我常常在想,老天之所以让我活成老古董一样,就是要我把这件事说出来。不,现在,我是要把它写下来,尽管仍有许多连我都解不开的谜团在里面。那还是民国18年初夏,我们几个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归来的学生,按着一个美国人的指引,悄悄走进太山,去寻找传说中的宝藏,不想,却在寻宝途中连遭恶运。也正是在一连串的不同遭遇和不时出现的怪现象中,也让我们看清了人心莫测与善恶,也进而演绎出了一段可悲可叹的活剧。
  • 雷震至圣

    雷震至圣

    他平凡一世,英雄一世,看他在新一世中如何雷震万界,纵横九天,成就一代至圣。
  • 玖玖

    玖玖

    她助他夺江山,他视她为一枚棋子。他登上宝座的两年后,她毅然决然的从崖上跳下。再次相遇,她已脱胎换骨。十八年的爱与恨,她还是输给他,反手将匕首刺入胸口的时候她没有丝毫犹豫。这一切说到底是两人的一个劫。hehe妥妥的!!相信我!你看我真诚的大眼睛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