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700500000016

第16章 记事(9)

我在《长江文艺》编辑生涯中所编发的作品中,我最满意的是女作家方方的中篇小说《桃花灿烂》。记得1991年底,编辑部讨论选题计划时,拟请方方、池莉、沈虹光各写一部中篇小说,集中一期推出。年初在一年一度的迎春茶话会上,我向方方、池莉约稿,她们欣然应允。不久,我特地去沈虹光家约稿,她也欣然应允。方方大约在三月下旬就将稿送给我,我即请小说组长吴大洪作责任编辑,请他立即写审读意见。很快,他将审读意见送我后,我一口气读完了这部6万多字的中篇小说。读后我异常兴奋,并与方方交换意见,请她删削一些过多交代性叙述的枝蔓,将笔墨集中在男女主角身上。一个星期后,方方将修改后的《桃花灿烂》交给我,我读后即请青年评论家童志刚写了一篇《“泛悲剧”意识与第三种声音》的评论,配发在《桃花灿烂》之后。清样出来后,我请印刷厂多打印了一份,即寄《小说月报》,不久《小说月报》即给我回信,告之《桃花灿烂》将在《小说月报》第9期选载。在我的印象里,这怕是《长江文艺》所刊作品被选刊所选作品时间最短的一部作品,也是《长江文艺》自创刊以来所发作品最长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后获《小说月报》1991——1992第5届百花奖。

我在《长江文艺》还有一件可提及的事,那就是1992年的封面设计。记得1991年10月,编辑讨论1992年的封面设计时,美术编辑虞小凤作了几种设计方案,其中有一种就是以湖北藉和在湖北工作的前辈作家的照片作封面。我将编辑部讨论的意见向主编洪洋同志汇报后,他觉得这个设计不俗,并提出一二三期以徐迟、碧野、曾卓顺序安排,同时指派我尽快去北京组稿。

1992年1月初,我只身去北京组稿,先后拜访了前辈作家诗人曹禺、姚雪垠、张光年、叶君健、泰兆阳、陈荒煤、严文井和邹获帆等。曹禺先生病重住院,我去北京医院看望他,其他几位我都是一一去他们府上拜望,和他们谈文学、忆往事、话乡情,并与他们合影留念。我去姚雪垠先生家中拜望他时,这位曾任湖北省文联主席的老作家,最关切的是湖北文学的繁荣发展和青年作家的成长。这次拜访几位前辈作家诗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对于文学与生活、文学与人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也留下遗憾——我的摄有与这几位前辈作家诗人合影留念的照相机,不幸在挤公共汽车时被人偷走。为了弥补这个遗憾,我先后应《文学报》和《湖北日报》之约写了八篇印象记,用文字留下了这几位我敬重的前辈作家诗人的音容笑貌。

4

从我16岁认识《长江文艺》,《长江文艺》那时是我一个遥远的梦。1978年,我已31岁了。自从1972年我在《解放军报》《解放军文艺》开始发表诗作后,我已发表了近两百首诗歌。当我看到重新复刊的《长江文艺》后,就像见到久别的亲人一样亲切而激动。我不仅重新订阅了《长江文艺》,旋即又将我反映部队生活的一组诗稿寄给《长江文艺》。这是我在《长江文艺》重新复刊后第一次寄稿,不久,在《长江文艺》1979年第1期和第8期上,发表了我的这组诗中的两首诗。从此后,《长江文艺》就仿佛一片沃土,当我将诗的种了撒向她时,总能萌生一片绿油油的叶子。

特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我的不少组诗就发表在《长江文艺》上。例如:《校园,那片相思林》(1986年11期、1988年12期)、《人生》(1989年10期、1990年12期)、《独坐爱情之外》(1993年5期)、《芳草萋萋》(1998年2期)、《艺术之光》(200年5期)、《中国诗人》(2001年12期)《生命之舞》(2002年10期)等,这些诗发表后,不少诗被《诗选刊》、《诗刊》选载,有的还选入多种诗集,组诗《芳草萋萋》还获《长江文艺》1998年度优秀作品奖。

《长江文艺》,还是我生命历程的一个重要的驿站。自1986年至1994年初,也就是说,我39岁至47岁这段人生中年富力强的岁月是在这里渡过的。在这个集体里,我忘不了老同志们对我的爱护、支持与帮助。他们的敬业精神和乐于奉献的人生态度深深地感染过我,激励过我在编辑工作岗位上默默地耕耘,默默地奉献。我也忘不了年轻的同仁们精诚合作,齐心协力,出主意想点子,想方设法推陈出新出新人新作。也就是在这里,我结识了全国不少知名作家,而结识更多的是湖北地区的青年作家和文学青年,每每收到他们寄来的新作时,我都要精心阅读,能采用的着力推荐,不能采用的,就提出详细的修改意见,做了一个编辑工作者应该做的工作,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因为这些青年作家和文学青年,他们大都生活在基层,有丰富多彩的生活积累,写作也很勤奋,也富于朝气,正处于突破自己寻找新的境界阶段,推一推帮一帮就有可能取得更大的文学成绩。因而,这也是我们编辑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当他们的新作有了新的起色,我还撰文评介他们的作品。

2001年11月,距上一次代表大会十一年之后,湖北省作家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在这次大会上,我被选为副主席。根据党组分工,我分管《长江文艺》工作。自16岁结识《长江文艺》,到在《长江文艺》工作了近八个年头,如今我已56岁了,这辈子就这样与《长江文艺》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3.3.8.武昌。

贾平凹印象

和路遥握别后,我便和友人李志清一道朝贾平凹家走去,好在西安我是故地重游,路还熟悉,转两趟车,再走十几分钟,便到了一条小巷。

敲了两声门,门开了。开门的正是贾平凹,看上去大约二十八九岁的样子,面目清瘦,身材不高,文文静静,仿佛一篇秀美的散文诗。他听说我从武汉远道而来,忙将我和志清让进他的书房。

书房显得很暗,大约是毗邻的楼房太高的缘故吧。书房看上去也很小,大约六平方米的样子,两排书架林立着各种版本的书籍,一张行军床几乎占了书房的一半,再就一张定字台,摆满了刚写的稿纸。他正在为《十月》杂志赶写一部中篇小说。

书房里几乎不能再多放一把椅子,志清只好坐在行军床上,我们便聊开了。他从桌上掏出烟来递给我,我忙摆手,志清忙说:“克强不会抽,像我一样,怕也是患了气管炎哩!”一阵笑声,催得一个一个谈蓝色的烟圈从他嘴里悠悠往外吐。据说,平凹的烟瘾不小,有时抽起来一支接一支地抽,还能喝一点酒。怪不得平凹的文章写得那么好,诗也写得那么美,莫非真是烟出文章酒出诗么?!

其实哪有那么回事。早在他在西北大学中文系当工农兵学员时,当时社会和学校正乱哄哄一片,他就开始躲在图书馆一个不显眼的角落里,偷偷地写起东西来。1975年夏天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陕西人民出版社作小说编辑,八小时之外,便躲在六楼一间单人宿舍里拼命地写。那时,他寄出的作品,常常遭到退稿,他便把退稿笺一张张贴在宿舍的墙上,出门看一眼,进门看一眼,发誓要冲出潼关,到北京、上海、天津去逛逛哩!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写于是1977年的短篇小说《满月儿》在全国获奖。接着他的《山地笔记》、《兵娃》、《早晨的歌》、《姊妹本记》、《贾平凹小说新作选》、《月迹》等十几部小说、散文集相继出版,接着又有《商州初录》在《钟山》获奖,又有饮誉文坛的中篇小说《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等,作品数量之多,质量之高,令人惊讶。更令人吃惊的是,他还是《长安》的小说编辑。过了不久,鉴于他的文学成就和创作热情,有关部门才将他调离《长安》,成了西安市作家协会唯一的一位专业作家。

谈着谈着,我向他说起说起此行的来意,受编辑部之托前来约请为我工作的大型文学刊物《长江》撰稿。志清一旁插话:“平凹欠的债太多,他住在西安,《文学家》几次约稿,他不在西安,人家就找他爱人要哩,至今还没给哩!”我笑了笑说:“先远后近嘛!”志清又说:“平凹不会叫你空手回去的,他桌上就有一部中篇。”平凹忙摆手:“这我答应了北京的《十月》,明天我就上北京,参加他们讨论我的作品的研讨会。这样吧,我有一篇报告文学,是写画家李世南的,如今孔雀东南飞了,从西安飞到你们武汉了。”我理解他的用心,便把这篇报告文学带了回来,这便是后来发表在《长江》1985年第一期上的报告文学《苦恼者》。

两个多小时过去了,我起身告辞。当我走出那间门上写有“静虚村”的小书房,回头与他握别时,我想起了著名老作家孙犁先生在给《贾平凹散文集序》中的一段话:“贾平凹是有根据地、有生活基础,有恒产,也有恒心的。他不靠改编中国的文章,也不靠改编外国的文章。他是一边学习、借鉴,一边也进行尝试创作的。”“他在自己的耕地上,广取博采,仍然是勤勤恳恳,毫无怨言,不失信心地耕作者。”

是的,这就是著名青年作家贾平凹给我的印象:一位辛勤的耕耘者。

1984.10.1.汉口

六十而立——忆念徐迟先生

孔子曰:三十而立。徐迟先生曾经却不无幽默地说:我是三十公岁六十才立啊!

1996年12月12日,是先生的祭日。时间流逝得真快,他老人家离开这个世界已整整十年了,随着时间的远逝,他对我说这话的情景却越来越清晰,印象也越来越深刻。

那是1995年12月22日。那天上午,他给我打来电话,要我到他家里去一下。我怕先生有什么要事找我,便匆匆忙忙赶去。落座之后,先生对我说:我的这套四卷本选集出版,你们帮了不少忙,送你一套留作纪念吧!我有些受宠若惊,忙伸手接过他递给我的精装本《徐迟文集》。

我知道先生已经编好他的十四卷本文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有关方面一次不能出版,只得先期出版四卷。我捧着先生的文集对他说:“这是您留给我们珍贵的遗产!”先生摆了摆手说:“检阅我这一辈子,也没写什么好东西,遗憾的是我是三十公岁六十才立,能让人记住的恐怕也就是六十岁之后写的一点东西”。先生说这话时不无幽默,又有些沉重。

我有些疑惑不解。他见我一脸疑虑,便给我讲起那些不愉快而又愉快的往事——

“文化大革命”中,徐迟先生和所有的中国作家一样,被剥夺了手中的笔,失去了写作的权力。在那些空旷而荒芜的日子,痛苦和寂寞齿噬着他的心。后来,他被派到“五.七”干校劳动。他的任务就是放牛,有时牛儿吃着青草悠闲自在,他也忙里偷闲坐在草地一角看书。他说,为了排遣寂寞和失去写作的痛苦,就找书读,其他的书不能读,他就读马克思列宁的经典著作。马克思的《资本论》,他就是在“五七”干校读完的,不仅是读,还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写下不少读书札记。

1975年7月,徐迟还在“五七”干校里,有关方面通知他不再另行分配工作,要他准备退休。从1966年到1975年,快十年的光阴,这正是先生生命的黄金时期,挨批挨斗不说,最痛苦的是手中的笔被剥夺了,不想现在就要退休了。他有些怅然,也有愤愤然,便对有关负责同志说:“那么好吧,要退就退回原籍去,那倒是我素来的愿望。”这年夏天,他来到湖州,住在他的学生施振华家里,忙于奔走在南寻、湖州和杭州之间,寻找人生最后的驿站。

真是世事难料。1975年正是风云变幻莫测的时候,有关方面又重新分配了他的工作,并限期报到。不久,他带着书和简单的行李,从“五七”干校回到湖北省文艺创作室。又过了些日子,横行一时的“四人帮”被打倒,社会主义中国面临百业待兴的局面,诗人徐迟似预感着要发生什么,他也“从长久以来的冬蛰中苏醒过来”,不由“心潮澎湃,不能自己”,那胸中压抑太久太久的激情需要喷发啊!于是,家还没来得及安好,他就深入到江汉油田采访。1977年元旦,他兴致勃勃地登上江汉油田320米钻塔的塔顶。站在塔顶,迎着新年旭日的朝辉,他深情地朗诵着诗人臧克家的诗:“天高地回势巍峨,斗室谁肯坐婆娑。胜景贪看随日好,余年不计去时多。闻鸡志壮犹起舞,引吭兴豪欲放歌。四海翻腾风雨骤,思投碧浪叱微波。”这时,他已六十二岁,“余年不计去时多”,“引吭兴豪欲放歌”,先生正是借诗言志啊!不久,他很快写出了反映石油战线王铁人模范事迹的报告文学《石油头》,接着,他“先是在地学、地质力学的领域里跋山涉水”,“后来在数学、在解析数论的王国里,探索隐微”,再后来,流体力学、生物学与分子遗传学、古动植物学等领域他都去“奔波一番”。他的脚步走到那 里,那里就留下他深刻的脚印。就这样,他先后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上接连发表了《地质之光》、《哥德巴赫猜想》、《先生之树常绿》、《在湍急的涡旋中》……为新时期的报告文学树起了一座座里程碑。

事后一想,也真是,如果没有六十岁之后的徐迟,徐迟还是今天的徐迟吗?!

日子一晃,我也年近花甲了,我在想:六十之后该立点什么呢?!

期2006年12月12日

同类推荐
  • 时代之问

    时代之问

    本书是新华社知名记者对王蒙、冯骥才、余秋雨、陈忠实、王安忆、贾平凹、李敬泽、韩三平、李连杰、郭敬明等不同年龄段的数十位文化界知名人士的大型文化访谈实录,全面反映和剖析了我国当代文化事业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 高平作家丛书:土塄上的孩子

    高平作家丛书:土塄上的孩子

    夯者脸上开心的笑容,幽默风趣的夯歌,瞎子富才与高平鼓书,心地善良的父亲母亲……作者用朴实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幅充满乡土气息的温馨画面。使我们在感受人间真情的同时,也仿佛看到了,作者那颗善良、朴实的心灵。城市化的今天,乡村正远离我们而去。“我确信乡村会永远存在,而且会以一种稳定的姿态坚守着脚下的土地”。多么善良朴实的百灵啊!我深深地为她这份对土地对乡村的执着而感动着。
  • 唐宋词选释

    唐宋词选释

    《唐宋词选释(最新修订本)》由国学大师俞平伯先生选注,选录唐宋词二百五十一首,分上、中、下三卷。上卷为唐、五代词,共八十七首。中、下卷为宋词,共一百六十四首。中卷题为“宋词之一”,下卷题为“宋词之二”,即相当于北宋和南宋。《唐宋词选释(最新修订本)》选词面广,力求体现词家之风格与词之发展。注释精当权威,尤其重视对词作真义的揭示和用语源头的发掘。是唐宋词的权威选本,也是不可多得的经典文学读物。
  • 草家族的绿袖子:原野童话

    草家族的绿袖子:原野童话

    本书收录了作者创作的《闻香》、《柳美人》、《种子》、《鸽子在天空流浪》、《发现》、《月光手帕》、《小女趣事》等八十余篇随笔。
  • 诗词鉴赏:烟月不知人事改

    诗词鉴赏:烟月不知人事改

    "本书是第一本将词作鉴赏与词人生平完美结合的读本。全书共分八卷,包括:明日落红应满径,梦里不知身是客,人生自是有情痴,相思已是不曾闲,流光容易把人抛,任是无情也动人,歌尽桃花扇底风,人间有味是清欢"
热门推荐
  • 一切有情,依食而住

    一切有情,依食而住

    你有否怀念过外婆做的汤,妈妈做的菜,或是曾和前任吃过的路边摊儿?当下最热门作者唐七、浅白色、寐语者、云狐不喜、雪灵之、马拓、高瑞沣、社社、小熊不二胖,联袂撰写,一本关于寻找、关于失去、关于美食和爱的故事。重点不在于每个故事里提到的美食,而是隐藏在美食的味道背后的那个人,那段关系。想要快乐地活下去?先吃了再说吧。食物,大概,是真能吃到灵魂深处去的一种东西。
  • 女官驾到:千里做官带着娃儿

    女官驾到:千里做官带着娃儿

    现代一个名叫女主的女主,穿越到了架空的朝代。陌生的环境、陌生的社会文明、陌生的风俗习惯、陌生的理解陌生的语言,让她不知所以。………………………………………………………………………………………………………………………平凡的男主平凡的女主平凡的故事。
  • 忘醨坊

    忘醨坊

    忘醨坊只有两种酒——忘川遗失,无相回忆。你是否有痛苦地无力忘却的往事?你是否有穷极三世也无法重温的记忆?想要遗忘吗?想要回忆吗?那就来找我吧!我叫无相,住在忘川的尽头,只买两种酒——忘川与无相。————————————————————————“吱——”檀木门被悄然打开。无相轻勾起唇角,呵,生意来了。
  • 上古妖经

    上古妖经

    他,无意伤害任何人但却恰逢神封大陆的千年法则!被挚友谋害,被魔界围攻……终于!他愤怒了!冲破自身封印,习得无人企及的符咒术!带领众仙兽,人类大军,与之魔界,来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世纪决战!
  • 都市悍将

    都市悍将

    “庸庸碌碌,了此一生,那不是我陈琅琊想要的生活。”谦卑而知耻,不妄自尊大,一个骨子里带着狼性的男人。所以,他从一个鸟不拉屎的大山里走出来,只为了证明,一个男人活着,总该为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
  • 乡物语

    乡物语

    杨宏,杨越这对要好的兄弟生活在一个小小的村子里,本以为一直会生活在村里的他们,却因为一件事分散离析。
  • 第一百零一种孤独

    第一百零一种孤独

    孤独并不遥远,即使身处喧闹的中心,也有无法摆脱的孤独。对某些人来说,孤独并不是病,而是自己想要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
  • 图说中国通史-三国两晋南北朝卷

    图说中国通史-三国两晋南北朝卷

    三国两晋南北朝起止时间,从确切的意义上来讲,是从公元220年曹魏立国,东汉正式灭亡开始,到公元589年隋朝灭南陈,统一全国止。但习惯上,人们通常将其上限延伸至公元184年,汉末黄巾大起义爆发,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军阀混战开始,以便于对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段动荡不安历史的探究。三国两晋南北朝共历四百年,这四百年历史是中华民族饱经沧桑,经历了痛苦的煎熬,又重新再生的四百年。在这四百年中,战争的腥风血雨涤荡着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从董卓之乱到隋文帝灭陈,每次战争,都饱蘸着无数百姓的血泪。
  • 绿茵无双

    绿茵无双

    你踢球的目的是什么?踢球的目的?踢球就是我的目的!——秦少仲的记者问答
  • 天降情缘

    天降情缘

    如果你有机会穿越回到从前,会如何选择前方的道路?是利用先知的优势大赚一笔,还是寻机弥补内心的缺憾?在发觉被一块石头砸回三年前后,孟剑影心心念念的却是和某个不要脸的贱人一刀两断。却不料这让她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