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学实践中感觉得到,许多同学怕与人交谈,害怕参加口语交际训练。有的同学想说,可又表达不清,不断需要别人提醒和帮助。进一步了解,你会发现这些同学读书很少,且特别害怕朗读,因此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对于这部分同学来说是多么重要呀。口语交流的随机性特征决定了参与交流的对象必须有良好的说话习惯、丰富的语言积淀等,用来口语交际的语言材料要有“招之即来”之神奇功效,而这一切与大量阅读积累是分不开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工作:①立足课堂教学,抓好朗读、背诵训练。②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扩大积累。心理学研究表明:朗读和背诵有利于感受语言所描绘的情境,有利于体会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有利于规范语言、培养语感,更有利于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读、说、写的能力。苏教版教材把朗读和背诵作为学习语文的主要任务,对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语文水平大有裨益。“胸藏万江凭吞吐”,口语交际不可“无米之炊”,需吞纳百川,方可口若悬河,而这一切是离不开读的。
(三)“创设情境”与“说得好”
口语交际离不开一定的情境,营造良好的交际氛围,是打开语言闸门的一把金钥匙。
1通过教师语言创设情境。口语交际训练中,教师充满感情的语言尤为重要。如:苏教版第八册口语交际《两只小花狗》,在看图之前,教师先用语言描绘出图中的一个场景,“可以说是两只一模一样的小花狗,怎么会出现如此情景呢?”这样既能快速将学生带入情境中,激发学生去探索漫画大意,创编有趣的故事。
2通过教学媒体创设情境。如《学配音》一课教学,教师可以通过电脑课件或录像播放《小萝卜头》,体会演员的配音,让学生感悟。然后再播放无配音的《宝莲灯》让学生观看,让学生揣摩人物心理,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给动画片配音。这样,变抽象为形象,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的各种感觉器官,使学生自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情绪高昂,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配音就不是件难事了。
3通过角色扮演创设情境。四年级学生具有很强的表演愿望,让学生参与故事的表演,既能创设一个大的语言环境又便于学生直接进行换位思考,揣摩在具体事件中该怎么做、怎么说。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让学生演演林冲和洪教头,学生就会将自己的所思所感融会到故事中,学生可以创造性地进行人物间的口语交流,发散思维,丰富语言。再如教学口语交际《学会安慰》,让学生根据口语交际练习所提供的语境,分角色表演,这样学生入情入境,容易产生说的欲望和说的激情,进而让学生懂得安慰别人必须有同情心,说话要委婉动听及多说鼓励的话的道理,真正学会安慰别人。
4通过活动创设情境。在活动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有:做实验、游戏、手工后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或者参加各类活动时进行训练等。训练的方法为:首先以活动为先导,精心设计、严密组织活动,再指导学生进行练习。如果是即兴说话,则按事先设计的活动内容和程序,指导学生边活动边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反思: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发展中的人,是一个发展很不平衡的人,学生有智力的差异,有性格的差异,有品行的差异,有语言水平的差异等,教师要尊重差异性,尊重多样性,尊重创造性,相信差异就是资源,要以学生个体发展为本,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较好的方法就是采用分组合作学习,将不同的学生分为一组,在组内都有参与讨论发言的机会,也有倾听的机会,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提高。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差异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尽量让学生表达与众不同的见解。②合作学习小组要体现异质分组的原则。③给不同意见的人更大的展示空间和机会。
再漂亮的衣服,大家都穿也会黯然失色,再好吃的美食,大家都吃也会令人生厌。为了让口语交际活力不断,感觉总是新鲜的,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内容要求选择不同的活动方式,亦即“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每次口语交际实践活动中保持新奇、兴奋,使每一次口语交际活动成为师生生命中不可重复的珍贵体验。
教师应注意在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及课外语文活动中有意识地渗透口语交际训练,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比如说说、做做、玩玩、演演、猜猜、画画、找找、唱唱、跳跳……这些都是我们大家较为熟悉的活动方式,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各种口语交际,只要我们精心地因课择法,因材施教,这些看似老套的方式就能焕发出新的光彩。如一位老师教《我家来客人啦》采用分角色表演和师生互动进行教学,效果很好。再如一年级口语课《我会拼图》可让学生自由拼图,然后小组合作慢慢说完整,鼓励大胆说,多角度说。
口语交际作为一种有声的语言,它主要是依靠口语进行双向或多向的信息交流的一种活动。小学生应当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助于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有助于促进智力、发展思维,有助于学生良好气质的形成。教师在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途径、方法上作一番探索与革新刻不容缓。
三、阅读的课堂教学设计
《西游记》中,孙悟空因不服唐僧管教,被套上“紧箍”,为此,颇受苦楚,而且,多数时都在孙悟空无辜是被念了紧箍咒儿,使他饱受头疼之苦。(如在孙悟空打死六个强盗后,三打白骨精时)。而我们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也是给学生带上“紧箍”的,而且相信也给学生们带来了痛苦。
我这儿的“紧箍”,是指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时的问题,这问题不管是课后要求,还是教师根据需要亲自设计的,这些事先设置好的问题,都不是学生阅读文本后的真正问题,只能是成为束缚学生阅读的一个“紧箍”。
本来阅读教学是快乐的、动情的、深思的过程,通过阅读丰富人生的阅历,通晓做人的道理,给人以智慧和启迪的。可是,在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上,都是事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即给学生带上阅读的“紧箍”,然后学生围绕着问题去阅读,课堂阅读成为了让学生达到解决教师设置问题而解决问题的一个不变的模式。阅读教学显然走进的是一个封闭的胡同。长期下去,难怪教师埋怨学生的阅读水平不能很快地提高,教师该不该让学生带着“紧箍”去进行阅读呢?这个问题值得每位语文教师研究和探讨。
新的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正逐步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也进行了很好的定位。强调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与思考。注意文本与生活、与社会、与自然的联系。特别关注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利用教材,合理地开发课程资源。从以上这些要求看,要完成对话过程,学生就应该与教师构建平等的关系,只有平等才能进行对话。而传统的教师事先设置问题的本身,实质上是教师居高临下强加给学生任务或命令的一种表现。学生成为一个被服从的角色。对教师而言,主导成为了领导,对话变成了问话。课堂教学自然成为问题教学。学生要在“紧箍”下释放和展现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并与生活、自然联系就成为一句空话。
事先设置问题,有悖于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它反映的仍然是在教师“紧箍”下学生被牵着走的一种传统教学模式。新的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如果这种教学方式不更新,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主阵地的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就是一句空话。是否事先设置好问题,然后让学生进行阅读是衡量教师与学生位置变化的重要标志。过去,我们一味地强调学生主体,让学生上课时积极发言,踊跃发言,但因为被限定在教师所设置问题范围之内,所以学生陷入问题圈里,即便是课堂教学再热闹再红火,学生能有自己的个性化阅读吗?能有自己的创造性阅读吗?这样做只能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影响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所谓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强调的就是阅读时要有个性的,是教师没有事先设置问题作为前提的。教师把自己设计的问题塞给学生,就等于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不同的学生。这样,问题教学就代替了学生对文本的多样化的理解,破坏了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的理解,也是双方地位不平等的一种重要表现。相反,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而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又被教师的问题所占用,哪里还有时间进行感悟、思考、提高呢?更别说深入地研读文本进行再创造性阅读了!
既然“紧箍”限制了学生的阅读,束缚了学生的发展,那我们该不该把它去掉,而放开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课堂上讨论并解决由学生自己阅读后提出的问题呢?显然,我们这些“唐僧”师傅是有顾虑的。
顾虑之一,没有了“紧箍”,已有的“紧箍咒”还有什么用。有些唐僧师傅已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习惯成自然,轻车熟路,并且已积累了多年的丰富经验,“紧箍咒”念得得心应手,要他们放弃“紧箍咒”,无异于“动了他的奶酪”,而要从零开始去寻找新的“奶酪”,又怎如现成的念得省心,自然是有顾虑的。
其实,我们引领学生取“阅读”的经,完全没有必要给学生带上“紧箍”。唐僧之所以要给孙悟空带上“紧箍”,是因为唐僧无法限制约束孙悟空,而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还怕学生在阅读中翻了天吗?我们就怕学生在阅读中墨守成规,师云亦云,没有自己的主见。
顾虑之二,没有了“紧箍”,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和“七十二般变化”在“西天取经”中还能不能发挥正常作用,还能不能沿着“西天取经”的正确道路走下去。有些唐僧师傅对徒儿在课堂上自主阅读,讨论并解决由他们自己阅读后提出的问题的可行性充满了怀疑和担心,总认为徒儿没有这样的能力,会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这西天取经任务的完成,对徒儿有一千个不放心。
事实上,学生正如我们所担心的那样吗?
退一万步讲,就算学生正如我们所担心的那样,不会自主阅读,我想那就更加应该把自主阅读的权利交还给学生了。道理很简单:正因为学生不会自主阅读,所以才更加需要我们去培养他们自主阅读的能力。假如学生没有自主阅读的机会,缺少锻炼,又怎么可能会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呢?如果仅仅因为学生不会自主阅读就不让其自主阅读,那么按照这种逻辑,我们是否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断:因为孩子不会自己吃饭或吃得满地都是,就不让其吃饭或者就一直喂他不让他自己吃呢?结果岂不很荒唐。
顾虑之三,没有了“紧箍”,去西天的征途能不能让如来佛祖认可。也许这才是许多唐僧师傅最顾虑的问题。是啊,我们既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同时还要通过考试这一关,要得到“考试佛祖”的认可。可我们这些唐僧师傅们又怎能知道“考试佛祖”要拿哪篇文章出题(去西天走哪条路),要出什么题(会出现哪些挫折,哪些妖魔鬼怪),我们只有在“取经”路上多给学生锻炼,多练就学生的“火眼金睛”,多练就学生“降妖除魔”的本领。哪还需要让他们在取经的路上带上“紧箍”,在“降妖除魔”时念“紧箍咒”呢?
有学者在争论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的“紧箍”是否多余的,但我们不要争论,我们应该驱除顾虑,把我们强加在学生头上的“紧箍”去掉,还学生一个自主阅读的天空。
四、习作的课堂教学设计
学生的作文应该是绽放在学生自己心灵的智慧花朵,是学生诗意心灵话语的自由表白,是欢笑、叹息、忧伤合奏的交响曲,是学生独特个性魅力展现的无比宽阔的心灵空间,是学生创新花朵怒放的美好田园,是学生想象之鸟自由飞翔的广阔天空,是学生与生活、文本、大师、自己的心灵真诚和平等对话的自由平台……
但是,目前学生的作文状况却不尽如人意,许多学生作文在立意、选材、结构、表达等方面如出一辙,缺少创意,缺乏个性,缺少扑面而来的新鲜感。症结何在?原因很多,这里所要论述的主要是学生作文过程指导的一些策略。
新课程改革要求注重教学的过程性,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体验的生成,作文教学更应该体现这一点。新课标强调:“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写作过程其实也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指导对学生作文及其成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特别是创新作文教学,在学生自主性充分体现的前提下,应将写作的指导贯穿学生写作的整个过程,包括写前指导、写中指导、写后指导。
(一)写前指导
1做人意识的渗透。教作文,其实就是教做人。朱自清先生说过:“作文,说是做人的训练也无不可”。作文教学过程除了传授知识和写作技巧,更应该是一个不断帮助学生加深对社会、人生和大自然的认识、理解、思考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不断培养学生审美感悟能力、用美的情操去陶冶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完善学生人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