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识字写字的课堂教学设计
低年级语文识字写字教学问题探析
近期,我在低年级语文教师中做了一次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发现低年级语文老师提出最多的、最热点的语文教学问题还是集中在识字写字教学上。将大家提出的识字写字教学问题进行归纳整理,主要集中在三大问题上,一是面对教材中的识字量之大,如何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二是如何更好地解决生字回生的问题?三是如何有效地指导写字,保证学生的书写质量?
问题一:面对教材中的识字量之大,如何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
“教材中的识字量之大,如何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这个问题在刚使用课标实验教材的时候就提到过,使用多年以后,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最突出的、最困惑老师的问题依旧是这个问题。要说低年级的识字量大不大?来看两组数据,整个小学阶段是六年,在这六年中,课标要求学生能够识记生字的数量是3500个,而在这3500个字有1600~1800个字的识记是要在两年时间的低年级语文学习中完成的,也就是六年识字量的一半都要在低年级完成,确实很大。课程专家们之所以要安排这么大的识字量,是想为学生的阅读打下基础,是为了让学生及早地进入阅读。既然如此,对于我们低年级老师来说,首要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是:“面对教材中的识字量之大,如何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
1识字备课要细致,识字教学时间要充足。要谈识字教学,首先要谈备课,老师备课时不可轻视每一课要求认识的字,不要只重备课文的理解、分析,还要备到课后要求认识的每一个字,并且要备细,像这个字的读音是什么,是什么字形结构、偏旁部首是什么,要记忆它,可以用到哪些识字方法,学生容易把它和哪个字混淆,怎么指导学生进行区分等,还有这一课的这些字中,哪几个字的字形复杂,学生不好记忆,是重点指导的,哪个字学生不常见,怎么帮助学生记住它等这些都要备到,只有备得细致了,在教学时才能心中有数、才能指导到位!
老师们反映说有些课文课后要求认识的字都高达十几个,像这样的识字量只是三五分钟的学习时间肯定是远远不够的,既然识字量大、识字教学是重点,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把充足的教学时间用在识字教学指导上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2归类识字是提高课堂识字效率的途径之一,是很好的识字方法和指导方法。在教材中,一课少则有七八个汉字的识记任务,多则有十五六个汉字的识记任务,如果只是带着学生一个字一个字地认读、记忆,说完这个字说下一个字,确实不便于学生进行记忆。但是如果能把要认的这些字归归类、分分组的话,就会好得多了!比如,这一课的生字中有几个字可以用同样的识字方法进行记忆,那么学生在说出其中一个字的识字方法时老师就可以顺势引导说出同种方法记忆的另几个字。再比如,在要认的这些生字中有几个字的结构、偏旁是一样的,也可以把它们归为一类指导学生记忆;另外像一课中同时出现了两个同音字或形近字,也可以把他们放在一起,通过让学生比较进行记忆,在《称象》一课中就要求认识“称”和“秤”,这两个字就容易混淆,教学的时候就把这两个字放在一起,让学生从读音、从字形分别进行比较,说说哪儿同哪儿不同,再通过组词、语境中选字训练进行区分……其实,随便翻看教材每一课后面的生字,都可以找出有几个字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都可以把它们按归类的方法进行指导,所以,这样归类指导识字也是可以提高课堂识字效率的。
3识字指导要有轻重之分。除了归类是好办法外,我认为识字指导的重点要突出也是非常重要的。字字都详教,字字都平均用力,那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效果并不佳!学生对简单的、常见的字能记住,但对那些字形复杂的、陌生不常用的字就很难深刻记住了。所以,老师们一定要先在课前心中有数,这一课中的这些字,哪几个字是学生难记的,哪几个字是学生熟悉的,在教学时就要重点指导记忆那些难记的字,想出一些更好的、更巧妙的方法帮助记忆它,而对那些熟悉的字不必花费太长的时间下工夫。
4语境识字便于加强巩固记忆。进行归类、重点指导,这些都只是帮助学生来记忆生字的形、生字的样。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所以,对认识的这些字的学习,还要引导学生用它多来组组词、说说话,通过组词说话加强对字的认识和使用。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有意地出示一些含有这些字的语句(不仅是课文中的,还要有其他一些内容),指名学生通过读语句,在语境中辨析、巩固记忆这些字,也是提高识字效率的途径。这是在进行常规课堂识字教学时可以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老师们那种机械地一个字一个字指导真的远不如把字归归类、指导时有轻重之分、不脱离语境这样效果好。当然,老师要心中有数,哪些字可以归在一起进行记忆,哪些字需要重点指导,这些都是老师在课前要备到的,根据学习的这个字或这些字需要设计的语句,也应该是课前准备好的,这些其实还是前面所提的备课问题。
问题二:如何更好地解决生字回生的问题?
其实,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出现生字回生的现象也是非常正常的。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没有捷径,只有不断地巩固、不断地复现。每天的语文课,老师不要一上课就急于带着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急于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一定要把每节课的前几分钟留出来用在复习生字上。及时把前一天或前几天刚学习过的生字认读认读,可以是借生字卡片认读字,也可以是出示一些语境,通过读词读句巩固含于其中的生字;对于学生难记的一些字,连续几天都拿出来和学生见见面,让学生认读,这样才能不断地加深记忆;今天学习的课文中,如果有原先学过的一些字,并且这些字是学生曾经掌握不牢的,在读文之前,就先把这些字拿出来让学生认读认读……这些都是在常规教学中可以做到的。除了在老师的带领下不断地巩固认字外,还有一个办法得靠学生自己,靠学生自己在生活中留意发现曾经学过的生字、在课外阅读中反复地遇见曾经学过的生字,同样可以削弱“回生”的现象。
下面是我在网上看到的一篇极短的教学随笔——
语文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会写的字,学生掌握得很好。但只认不写的字,学生往往如“过眼云烟”,印象不深。要想解决这一困惑,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于是,我便尝试着让学生办字报。要求学生从爸爸妈妈读过的报纸中,将自己学过的字剪下来,或从用过包装盒上,剪下认识的字,或从广告牌上,商店名中记下自己认识的字贴在备用纸上,一份份简单的,稚嫩的字贴报便诞生了。课堂上,抽出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读一读自己的字报。读者,兴致勃勃;听者,羡慕三分。读完后,将字报张贴在“成果栏”中,其他学生也可看“报”识字。这样一来,不仅养成了学生识字贴报的好习惯,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的精神和读书读报的习惯。学生的识字量增加了,巩固率提高了。
这篇小随笔吸引我的,第一是这位老师的做法——“办字报”的方式新颖,吸引学生,既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语文,生活中学语文,也在学生的兴致中巩固了生字;第二是透过老师的这一做法看到的是这是一位勤于动脑筋、想办法的老师,只有这样的老师,学生的语文学习才会丰富,学生才会爱学语文!我借此想说的是,低年级的语文老师就应该多发挥自己的才智,在语文教学上想出一些措施,拿出一些办法,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其实,在课改初期的时候,老师们都受到了新课改理念的冲击和洗脑,有好多老师结合着识字教学都敢于尝试并组织开展一些有趣的识字活动,比如,有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识字本”的,有在教室墙壁上张贴“识字专栏”的,还有定期评比“识字小标兵”的等,而这些新颖的内容在这两年的语文教学中似乎渐渐地隐退了,其实,诸如此类的活动还是能使学生受益的,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识字巩固有很大帮助的。
问题三:如何有效地指导写字,保证学生的书写质量?
前面这两个问题都是针对教材中要求认识的字提的,而这第三个问题就是写字指导的问题了。
在谈这个大问题之前,我想先就“书写质量”这四个字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对低年级的写字教学来说,“书写质量”应该涵盖三个方面,第一是字写得是否正确;第二是字写得是否规范(“规范”指的是字的间架结构、字的笔顺、每一笔的占位等);第三个方面就是写字的习惯怎么样。如果让我们来衡量学生的书写质量的时候,就要从这三个方面来衡量。
在近几年对低年级学生的语文学情抽测中发现,书写问题依旧是学生答卷中所暴露出来的严重问题之一。在现场监考时发现,学生的写字姿势、握笔姿势不正确;从卷面答题反映出,错别字现象严重、字体书写不工整、卷面不整洁……
针对低年级语文生字书写指导这个问题,我把我下面所谈内容概括为“三当堂一保证”。
三当堂——当堂指导、当堂书写、当堂反馈
“三当堂”即生字书写指导的整个过程(读帖观察—教师范写—描红临帖—交流讲评)都要在课堂上完成。我们经常在听课中发现,老师的教学环节刚步入到写字指导时,下课铃声就响了,要么就是学生没有来得及动笔书写,要么就是老师没有范写没有讲解就得被迫下课,只得布置成家庭作业回家练写数遍,其实这就是造成书写质量不高的原因。可以试想,把抄写生字留作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自行完成,老师在作业本上看到的只是这些字写得对不对,而学生在写字的时候习惯怎么样,写这个字时笔顺是否正确,是否用心……是全然不知的,所以生字的书写必须得在课堂上完成,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指导。
一保证——保证在课堂上有充足的书写指导、书写时间要“当堂”就得保证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指导、书写时间。教材中每一课要求写的字有多有少,多的可以平均分配在两课时中,每一课时都用一定时间指导书写几个字;少的就可以安排在一课时中,根据教材情况,可以有所变化。在指导生字的书写时,一年级是书写的起步阶段,老师要指导的细致,像这一笔的笔画怎么写,这个字的笔顺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每一笔的占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都要强调指导到位;二年级的写字指导就不同于一年级,就可以有轻重之分,和识字教学一样,简单一些的字可以略放手,字形复杂的字可作为重点指导。
二、口语交际的课堂教学设计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增设了“口语交际”,这是语文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体现了对语文功能的全面理解,对语文素质的全面关注,以及语文教育生活化的理念。
随着一次次的试教,以及问题的一个个的暴露,很多教师才开始问自己:难道在这堂口语交际课上,作为教师的我,真的无能为力,真的就不能发挥我作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吗?也正是在这一次次地失败之后,教师对口语交际才开始有了更进一步的研究,才开始重新思考:口语交际到底是什么?在口语交际的课堂上,自己的位置应该在哪儿?
(一)“听得懂”与“说得好”
口头语言不同于书面语言,是面对面直接交际产生的,有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对象,针对性强。在交际的过程中含着“听、说”这两个要素,有“话”可听,有“话”可说。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听”的能力,要把“听得懂”与“说得好”紧密联系起来。要从内容入手,开拓思路。
首先,选择的话题要利于激发学生说的情趣。①有趣味,迎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受学生欢迎,如童话、寓言、小故事等,特别受中低年级的学生喜爱。②有现实意义,力求反映小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具体事实,既切合他们的生活实际,又能产生一种亲切感。③有教育意义,结合进行思想品德和其他知识的教育,让他们得到教益和启示,增长知识,开拓眼界,陶冶情操。其次,要凭借一定的材料对学生进行听说训练,先要有具体内容,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表达形式。在训练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想说、要说的话,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因势利导,指导他们把话说好,并能听懂别人说的话。下面是二年级语文口语训练的一个案例:师:“爸爸笑了”这句话主要说谁?谁怎么样?
师:想办法在这句话前补上一句话,告诉大家,“爸爸为什么笑了”。
生1:老师表扬了我,爸爸笑了。
生2:我的作业写得特别认真,爸爸笑了。
师:除了学校的事和自己的事外,还有什么事也会使爸爸笑?
生3:我会洗袜子了,爸爸笑了。
生4:我会洗碗,爸爸笑了。
生5:妈妈在工厂拿奖金了,爸爸笑了。
……
分析:学生对自己熟悉的话题感兴趣,就会争着告诉别人,爸爸为什么笑了。口语训练中,他们感悟了事物变化的前因后果,提高了认识事物的能力,这样就能顺利地掌握因果关系的句子。进一步说明,语言的生动丰富是建立在对所表达的内容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的,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是辨证统一的。
(二)“读得多”与“说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