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挖掘教材的创造性使用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教科书的首要功能作为教与学的工具,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件,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方法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构者。因此,我们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可积累经验又能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二、找出教学的不足之处
侧重于审视自己课程教学的不足之处,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如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流于形式?有没有关注学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浓厚等。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教学的新思路,写出改进的策略和教学的新方案。
三、总结精彩的片断赏析
侧重于记录自己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与教学展开过程中的亮点。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如,哪个教学程序安排的富有科学性?哪个问题的提出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才能得以萌发?即出现了课堂教与学的高潮,这时最好能详细记录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的精彩回答。这些都可以作为教研的第一手素材,并以案例分析的技术,结合教育,教学理论加以阐述。
四、赞赏学生的独到见解
下课后,我们应该乐于把这节课上学生的独特解法,学生的精彩回答,学生的创新思维等与老师们交流,让他们共同分享其中的喜悦。这种源于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源于学生精神世界的独特感受,就是一种无比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更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感受自尊。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案例】
童言无忌师留意
——反思性艺术教学案例
俗话说“童言无忌”,而在教学中,这些无忌的语言往往是教师工作中的疏漏。
记得在进行一年级第一学期艺术课教学时,《小熊请客》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由故事导入,再学习《到小熊家里去》和《我才不带你》两首歌曲。这两首歌曲都是“小猫”、“小狗”、“小鸡”分别独唱的。《我才不带你》中的“你”指的是“小狐狸”。歌词内容是说狐狸自己不做工,还想白白吃东西,所以小猫、小狗、小鸡都说“我才不带你”。前一首歌曲《到小熊家里去》的学习比较顺利,在学习《我才不带你》时,出现了小插曲:师导:“有个小动物(随机出示了狐狸的头饰)也想去,可是小猫、小狗、小鸡都不带它去,让我们听听为什么?”之后学生欣赏歌曲《我才不带你》。欣赏完以后,原本是想让学生根据歌词来回答问题,即“自己不做工,还想白白吃东西”。谁知却出人意料。学生在回答“为什么不带小狐狸?”时,异口同声:“它太狡猾!”再引导:“还有呢?歌中是怎么说的?”这个问题更是激发了孩子们的表达欲望,他们纷纷围绕“狡猾”的本质回答起来,有的甚至滔滔不绝地讲起了相关的故事《狐狸和乌鸦》……事态几乎到了难以控制的局面。无奈,我转换方式再问:“歌中说小狐狸自己不做工,说明小狐狸什么?”学生不太理解做工的意思,似乎还沉浸在“狡猾”的气氛中,还是齐呼:“狡猾!”再问:“不做工就是不干活,说明了什么?”回答依然是“狡猾!”我仍不死心:“不干活就是不爱劳动,除了狡猾你还想到了什么?”学生似乎有些迷惑了,用带有问号的眼神看着我,稍作沉默,终于有一两个学生小心翼翼地挤出个“懒惰”。我如愿以偿的给予肯定:“对!”可是没想到的是,孩子们却发出失望的“唉!”声,似乎他们没能如愿以偿……
【反思】
课后想想,自己实在是太较真儿,学生印象中认识的狐狸最大的特点就是“狡猾”,“懒惰”对它还不算是更准确的概括,而自己提到的问题就像紧箍咒一样要将学生圈在“懒惰”里。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根据“狡猾”举举例,再依次进行引导,就不会搞得师生都疲劳,而且相信学生的兴致会更浓。
表面上似乎是“童言无忌”,但作为教师应处处用心留意,以此指导自己的教学,相信会使“教”与“学”更好的达到统一与和谐的美,同时更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以及学生艺术能力的培养。
【案例】
与文本对话,用心灵感受
——《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片断及反思
“对话”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师生都敞开心扉、人格对等的精神交流,是学生对文本的感悟、理解和欣赏,也是学生张扬个性的一种自我超越。本文结合小学语文第一册《小小竹排画中游》一文的课堂教学片断,谈谈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具体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用心灵感受”。
〔教学片断〕
在学生进入课文情境,读通课文后:
师:小朋友真能干,自己把课文读得那么好。那谁能说说读了课文,你都读懂些什么?
(小朋友纷纷举手想要发言)
生1:我知道“鱼儿游”就是小河里有鱼儿在游来游去。
生2:我知道“鸟儿唱”就是小鸟在唱歌。
师:(故作不解)小鸟会唱歌吗?我怎么没听说过?
生2:(立刻解释)就是小鸟在叫。
(这时有很多小朋友举手,想要发表意见。其中有一位小朋友因为举手后,没请到他发言,手里拿了一支铅笔在玩,听到这里,大概很不满意那位同学的回答,把手举得高高的,嘴里不断地说:“我……我……”迫不及待地想发言)
师:(走到他身边,指了指自己的嘴,提醒他注意说话先举手,而后问)你想说什么?
生3:(学生放下手中的铅笔,站起来)我有补充,“鸟儿唱”不是小鸟真的在唱歌,而是小鸟一边飞一边叫,叽叽喳喳地很好听,就好像是在唱歌。(学生说的时候特别把“好像”两个字重读,重新坐下时很端正)
师:哦,你是这样认为的,(转向其他小朋友)你们呢?
生4:我也认为是小鸟叫的声音很好听,小朋友就觉得小鸟像在唱歌一样。
师:原来是这样,我明白了,谢谢你们。其他小朋友还有读懂的吗?
生5:我从刚才的动画片里看见小河两岸有很多很多的树,这就叫“两岸树木密”。
生6:我读懂了“绿油油”就是禾苗很绿很绿,叶子上面有亮光的。(学生说话时特别强调“很绿很绿”)
生7:老师,我有一个问题,刚才我们看了动画片,里面的小竹排是在水里的,那课文里为什么说“小小竹排画中游”,应该是“小小竹排水中游”?(她的话一说完,立刻有小朋友附和表示赞同)
师:对呀,课文是不是写错了?(听老师这么说,教室里一下子热闹了,有的小朋友说是写错了,有的小朋友则说没有写错。正争论中,一个坐在前面的小男孩转过身对后面的同学说:“不会写错的,课文怎么会写错呢?”他的话刚说完,后面就有小朋友不以为然地说:“那也有可能的。”谁也说服不了谁,教室里更热闹了。)
师:看来,我们的讨论一时难以有结果。这样吧,请我们小朋友帮编书的叔叔阿姨想一想:为什么要写“小小竹排画中游”,这样写有没有道理?
(这个问题有难度,教室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默。过了一会儿,有些小朋友开始举手)
生8:课本上小竹排是画在画上的,所以是“小小竹排画中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