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制约我们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十大因素今天我们都在热议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应该明确制约课堂效率提高的因素有哪些。应当说制约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人而异,因不同的学科而异,因不同学段而异,但是共性的因素也存在,这些年来通过听课、观摩和外出学习,我认为共同的主要因素存在于以下十个方面:(一)教师的语言素养教师的语言素养包括身体语言、狭义的教学语言、学科语言等方面。许多案例表明:一些教师的身体语言单一、僵硬、呆板,难以做到和其他语言相协调,和其他教学活动相糅合。
具体表现在双手按在教案上,双目呆滞,眼睛紧盯着讲桌上的讲义,身体既不能纵向走动,也不敢走下讲桌,走近学生,更不能“挥手之间”,所以师生之间关系疏远,学生普遍感到压抑,制约着听课的效率,制约着教学效率的提高。这些案例又表明:一些教师的教学语言存在问题。一些教师不注意和不能够有效地运用过渡语言,尤其是在导入新课和讲授新课两个环节衔接时。这些教师的教学语言缺乏逻辑,语言的中心主题不稳定,处于游动状态,出现了逻辑上的分歧。教师的口头语严重,成了学生的笑柄。教师的教学语言重复性太多,不能言简意赅,听起来味同嚼蜡;教师的语言生硬,缺乏亲和力。有些教师教学语言不能体现出一点抑扬顿挫,缺乏煽动性,语言不具备磁性,节奏感不强,慢条斯理,像念经似的。个别教师或者语音吐字不清,或者蚊声蚊气,细若柔丝,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听力,结果大部分学生听不到教师的“精彩之处”。学生听不到教师的讲课核心,自己就回心烦意乱,如此下去则疏远了师生关系,对当堂课和长远都产生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这些案例还表明:教师的学科语言也需要提高。有些教师不懂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多地抓了显性联系,没有抓住隐性联系;不懂得知识体系之间的纽带所在,不懂得善于挖掘一些联系,所以很难找到设置问题、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对于学科的有些概念表述不清晰(因为自己对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清楚),往往出现了难以自圆其说的窘境。教师对于一些基本结论的确立含糊不清,要么夸大了,要么缩小了,处于一种想当然的水平,喜欢用“可能”“大概”“也许”等方式表达,给人一种“表述不明”的感觉。
我们认为教师的语言是第一位的。由于一些教师语言素质的低档次,致使很多问题出现了,例如教学环节不能有效衔接,不能优化实现时间的合理的科学配置,教学目标不能完整地、完美地实现,托堂等现象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如果教师的语言素养一方面不突出或者都不行,那么整节课堂的效果只能让人备受煎熬,教学效益无从谈起。听一节课开始不久就盼着结束,听完一节课后只能感到愉快和解放,“终于下课了”。
(二)课堂上训练的重复性
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在这一方面给我们的印象是:第一是低档次的训练题目不断出现,或者一些题目的变化的角度不大,不新鲜。第二个重要特征是教师自制的学案和市编学案的重复的地方太多,既是一种浪费,也是一中教学的无用功。这种训练使学生没有新鲜感,也不佩服自己的教师。学生没有收获就不能说确保了教学质量。第三个方面是阶段性训练题目的大同小异,雷同性的东西太多,失去了检查、诊断的功能,影响到了本次训练的效度。第四方面是有些教师的在不同课型上出现了训练的重复性,应该说复习课和新授课有很大区别,结果训练的题目还是过去新授课时的那些题目,难以让学生有新的认识和新提高。
(三)教师指导学习方法的缺乏
我们的教师往往从经验主义出发,把自己上中学时死记硬背的经验当成法宝,因而不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介绍、传播和总结。教师不重视学生记忆的方法,不知道浓缩法、序号化、口诀法等;没有研究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信息搜集能力、比较能力、评价能力、表述能力、审题和破题的应试能力等方面的方法;没有贯彻阅读的若干原则和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以“灌输”为主以传授为主,不能授之以“渔”,不能教给学生一把利器和一种思想,既不能帮助学生当堂“消化”,又不能帮助学生一生或做学问或写文章,没有能够奠定好学生在未来认识世界和奉献社会的基础。
(四)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从教师层面看,教师不知道指导学生如何听课,怎样听课效果才能得到保证,不去指导学生如何预习,不指导学生如何做好笔记并检查监督学生笔记完成的情况,不指导学生学会反思、总结和调整学习节奏和学习状态,不指导帮助学生制定和调整学习计划。从学生层面看,有的学生家庭教育没有跟上,比如说从小看书的姿势就没有纠正,很早就眼睛近视了;比如说不愿意孩子加大阅读面,结果随着学校课程的紧张和管理上的死板教条,学生知识面很窄,也形成了不愿看书的习惯;比如说怕孩子吃苦,孩子不愿意参加个性培养活动,家长默许了,结果孩子在学校里就没有动手的习惯,没有探究的习惯,也没有张扬个性的勇气。从孩子学习品质的体系看,孩子在学校尤其是低年级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影响了在更高阶段上接受教育的质量。比如说有的学生做数学题等只是喜欢看,很少动笔、动手,所以以后很不愿意动手了;比如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有个别学科的教师不要求学生做笔记,所以他就认为所有的学科都不需要做笔记,对于高年级教师做好笔记的要求置之不理或者搪塞应付或者所作笔记的水平很低。所有这些无疑都影响到教学效率的巩固和提高。
(五)师生互动的量与质问题
一节课中最具有闪光的地方是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互动的质与量决定了本节课成功的多少,也与教学效率密切相关。过去在一些教师课堂操作中互动的时机不合时宜,或者纯粹是花架子,让人感到主讲教师在无病呻吟。有些教师不清楚应该在什么环节上开展互动活动,以及怎样开展互动。有些教师讨厌互动,喜欢一讲到底!另外的表现在于教师互动的次数过多,但是互动的话题缺乏一定的思维含量,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参与的热情不高,因为答案很明确,大家不愿意配合这种无用功的做法。互动的质量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是为互动而设置的话题质量是第一因素。就互动话题本身看,教师设计的互动话题除了简单外,也不能令人满意且制约互动质量,其因素是:互动话题的提出具有突兀性,学生不明白为什么提出这样一个话题,指向不明确;互动话题的题目的难度过大;互动话题的题目本身里边没有巧妙的梯度;互动话题题目没有链接好教材、学生和当今发生的社会现实(没有活性因子),所有这些都影响了学生的参与度,也就影响到问题的解决。从互动活动开展看,教师在互动过程中缺乏煽动性、激情、亲和力和到位的评价或者综合性、多样性的评价。从师生关系方面看,有些教师只允许个别学生参与互动,尤其是只允许学习好的学生参与互动,成为了另一种形式的包办!很不利于学生的均衡发展!结果是其他学生不愿意参加,课堂气氛沉闷。从互动话题的解决方式看,存在着较为陈旧的方式,例如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让一个学生回答,然后再让一个学生回答,两个学生回答后都没有产生一点成就感和自豪感,实际上有些科目的课堂教学互动中就是让学生照着课本读了一遍,接着教师又重复一边,所以这种效果很一般。从互动话题“再生”的角度看,教师受教学任务的束缚,受到原有教学设计程序的限制,受到备课定式思维的抑制,结果不敢进行开放式教学,不敢让学生张扬个性,学生很难产生批判思维和挑战意识。这样教师驾驭课堂能力的有限,使得课堂教学成果没有达到“升级版”的水平。
(六)教师评价的匮乏
我们可以走进课堂,研究一下我们教师的课堂评价。我们发现教师的评价基本上处于一种匮乏状态。我们的有些教师在完全没有尊重学生的前提下不提出问题就点到某一个学生,勒令他起来回答问题,学生起来回答极其不情愿,回答得不好就得挨批,甚至需要滚出教室去,站在教室外背诵某某东西。这种做法在某些学段、年级或班级竟成为了提高成绩的经验,甚是可笑!正确的方向是我们的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不仅要看学生回答问题是否正确,还要看他回答问题是否勇敢,是否自信。学生参与教学不仅仅在结果,更重要在过程。我们对学生的评价要求是采用鼓励机制,评价的用语不要仅仅局限在“好”“很好”“坐下”“回答得不好”“不错”等(统计一下这方面的评价用语不会超过十来句话)。而是强调一种质性的描述式的评价,指出其努力的方向,提出建议,要富有人情味,要更多的欣赏和民主,不要更多的批判和专制,要慷慨而不要吝啬。评价要以人为本,评价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要体现发展性原则。事实上,有些教师是在非常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评价中扼杀了学生参与的勇气和信心,甚至让学生站在那儿一节课。如此操作何来乐学?又何来学习兴趣?只有恐惧,或者自卑,或者沉默!甚至是仇恨!(这个教师不表扬我,不帮助我还羞辱我,我一辈子都恨他,我一辈子都不能原谅他!)。这样的课堂效率肯定很低!反过来看,有很多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把这种丰富的、多样的、积极的、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健康鼓励式的评价发挥得淋漓尽致,犹如用一盆香水沐浴了我们的学生。例如有些教师注意如下评价学生“某某同学回答得很好,他的思维超出了大家(包括我在内)的能够达到的位置,希望继续努力!这个同学的思维颇有建树,耐人寻味,发人深省!你的观点与我们不同,很好!你能说一下理由吗?你的看法中某某观点你感到合适吗?你如果考虑到什么什么因素,我想你的观点可能就更全面客观了!”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肯定很高。
(七)教师的学科素养
教师的素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它包括很多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学科素养最直接的影响到教学的效率。有些教师由于看书(包括专业期刊)不多,教学仅仅靠一本教材、一本教案、一本教参,不能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对学科专业知识缺乏相应的系统研究,因此专业水平和高度不够。在课堂上表现出问题设计水平低下,对教材把握不到位不准确,无法设计出科学的教学流程,重点不突出,课标内容标准把握不准确(搞不清有几个层次,答案不明确),甚至无法遵循课程内容标准。结果课堂教学中难点没有突破,轻描淡写,方法提炼不出来,疑点没有专业和明确地解释,有的教师在讲评课时竟然对着错误的答案乱作解释。学生的思维无法打开,给人总体印象是教师的教材处理过于肤浅。有的教师从专业的角度看许多高难度的问题没有解决,高难度的问题缺乏实质性的探索,既是探索了,也有点东施效颦的味道。例如在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掘时,往往不能油然而生,不能发自内心,结果走进了套路,用一些僵化的东西去套,学生大倒胃口!最突出的例证就是不管什么学科怎样的课型围绕怎样的问题都有这样一句对话:师问“我们应该怎么办?”要求学生应该的回答是“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很可笑!风马牛不相及,驴唇不对马嘴。这些教师专业素养如此的表现确实需要改进和提高才能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
(八)学生的心理倾向
学生的心理倾向在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教师教学中必须正视学生可能的各种心理倾向。一个学生身上可能存在着消极或者积极心理;有些学生很自信,个别学生可能很自卑;一部分学生性格外向,一部分学生可能性格内向,还有一部分学生可能属于混合型的;男生和女生,优生和后进生,他们作为一个相对的群体,也有自己一定的群体心理倾向,这与他们的生理特征、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密切相关;在一节课上,在授课的前半段和后半段学生呈现了不同的心理状态。不同的心理倾向以及对此采取的措施或者在外部施加的影响,都会对课堂教学效率产生不同程度和不同层面的影响。在不同心理倾向的指导下学生要么会产生情感的共鸣,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要么产生情感的落差,抑制了教学效果的提高。我们的教师必须正视如此复杂的心理倾向对课堂教学效率的影响,要做到平易近人,民主和平等,要做到区别对待,讲求策略,不能搞“一刀切”。例如,外向型的学生我们可以多运用一些批评的策略,对内向型的学生要采用鼓励性表扬为主的教育教学策略。我们的教师必须始终认识和牢记:学生对教师的好感程度影响到学生知识的接收质量,而教师授课水平和质量又反过来影响到学生对教师(学科)的好感和认可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