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教学设备的陈旧
一支粉笔头,几个简易的作图工具,一张嘴就是教学设备的全部。这既是现实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客观的写照,也是一些教师长期以来惯性的描述。有些教师拒绝使用新的教学设备,对新兴事物不敢不感兴趣,更不去学习。自己不会制作简单的课件,一切靠别人,尤其过分依赖专业人员,永远摒弃新设备的学习和运用,而且自己还有多种理由,对他人的运用说三道四,甚至嗤之以鼻,结果自己的板书既不科学也不美观,一节课知识的容量狭小,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浪费在杂乱无章的教学板书上了,教学任务有时候还不能完成,问题解决得不清楚或者没有解决留了尾巴,课堂效率低下。有些学校把先进的教学设备闲置起来,不去培训教师掌握和使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存在着错误的管理理念。结果这个学校缺乏使用先进教学设备和采用先进教学手段的氛围和机制,这严重地制约着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严重地制约着新课程改革前进的步伐。
(十)教师的理念差
这是制约课堂教学效率重要的因素,或者说是根本因素。理念差的教师表现出很强的故步自封,拒绝学习(读书看报、学同行),不会欣赏别人(包括学生),顽固不化。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对教师的定位不准确,老是以权威自居,只知道做传授者,不知道做一个合作者、促进者、组织者和引领者。对旧的教学方式不愿意改变,老是以讲为主,老是一讲到底,包办、强制(专制)和“灌输”,不愿帮助和服务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对学生定位不准确,没有看到学生的尊严、价值和潜能。教师关注的仅仅是一少部分学生,不能关注所有学生。教师只知道知识的传授,不知道育人,不懂得还有个教学三维目标或者教学功能目标需要开发。不愿意走出教材连接外部世界,不愿意研究学情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知识世界、精神世界和网络世界。理念的错位还使得一些教师教学设计的缺陷不断。所有这一切都严重制约着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我们的课堂应该是活生生的成人成才的中心地带,但是认识不到我们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上诸问题,不解决以上诸问题,课堂教学效率只能处于低下的水平和状态。如此,那就不能从整体上提升我们教师的专业素养,也不能提高我们广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实现我们的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将成为一种空话。
二、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什么是针对培智学生的有效课堂?我认为:在一节课中,学生的知识得到了补充和更新;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情感得以流露和宣泄,内心深处涌起一股要求进一步学习的强烈愿望,行动上表现为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便是有效的课堂!
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知识水平量的凝聚过程,很难产生质的飞跃,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培智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的量的生成为主要任务,通过调节课堂教学中的几个“度”,来实现和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发展,进而实现课堂的有效性。
(一)树立全新教学理念,优化课堂教学评价方式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是新课改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新课改的一个高点。能否建立一套适合素质教育发展需要、符合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评价制度,是关系到新课程改革能否沿着预定的方向发展并取得较大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要求语文教学在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工具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新的评价机制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因此,评价要全面,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肯定学生的成绩与进步,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们要从科学运用对学生的课堂评价语言做起。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激励,但不应该盲目的鼓励,不是什么都好,对学生回答错误或理解偏颇的问题,不能简单地说“你也很棒”,“声音很大”,“很有勇气”之类的不着边际的话,当然更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学生之所以回答是错的,在他的思索过程中,肯定有一处或两处的思维障碍,如果老师能静下心来,走进学生的思维过程,帮助其分析原因,找出障碍点,学生必然会得出较为完整的答案。这显然比简单的肯定要好得多,也有助于学生今后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信心及准确度。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是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要激励学生,就要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因为需要是人们积极性的源泉,追求需要的满足是人们行为的直接动力。真诚的评价语言是促发学生学习激情的需要。对发出内心真情陈述,教师同样回应以精彩真诚的评价,师生之间才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是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反之,如果教者单纯用单一薄弱的语言来评价,学生学习激情的调动就会受影响。当然,要使评价语言真诚,不仅需要教师的真诚和爱心投入,还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这样才能产生精彩的教学评价机智。评价语言实事求是使学生端正良好学习态度的需要。如果教师不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进行评价,有时反而会产生负面效应。实事求是才能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更加客观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语言因势利导是使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需要。新课程提倡的多元化解读和个性化的阅读,自然会让学生产生多元反应,这些反应不一定都符合正确的价值观,因此评价语言要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和引导。要充分利用评价语言的导向作用,及时纠正学生不健康的价值观倾向,防微杜渐,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二)看重学生语文素养的长远发展
要在学生语文素养的长远提高上下工夫,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籍,积极进行多种形式的练笔写作,并有意识的开展综合性学习、写作及口语交际训练,使学生在广阔的语文大世界里遨游,也使得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的所获,能够有很好的展示舞台,为学生成长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精心设计课堂激趣点,把握学生课堂关注度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的有意注意是受时间限制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有意注意的时间更是十分短暂。要想让学生一节课四十分钟都高度关注,是很难做到的,单纯呵斥并无效果,如果教师能巧妙的设计课堂中的激趣点,将避免学生的课堂情绪疲劳,对学生的学习关注度起到很好的效果。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在一堂课中,围绕课堂教学的目标、中心、设计两至三个激趣点,用以激发学生新的关注度,解除学生的学习疲劳。以便能在潜移默化中,不露痕迹的对学生进行了教育。
(四)正确认识教师的“引导者,合作者”的地位和作用语文是一门素养课,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对话”过程,是师生间的一种人际交往过程,教师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平等合作中的首席”,是“引导者”。新课程倡导的师生关系,不是让教师从教学过程中全线退出,而恰恰要反,是全身心投入;教师所要改变的,不是他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而是他的角色,是他如何处理与文本、与学生的关系。教师必须与学生切磋、交流、碰撞,必须大胆地亮出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看法,自己的理解,对学生的错误看法、观点,教师可以也必须予以评价、分析、批判。当然,教师的这种评价、分析、批判,学生也可以再评价、再分析、再批判。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批评、鉴别、欣赏,从而达到交流、补充、综合的目的。我们曾经听完一节课后直接问老师:你同意学生的观点吗?他回答,不同意。那为什么不进行评价,不发表自己的看法呢?因为要激励学生,再者,我说了,他们就不说话了,这是错误的教师地位观。
(五)小组讨论不宜流于形式
语文教学经历了这样一个大致过程,“串讲(满堂灌)——问答(满堂问)——讨论”,时下最流行的是课堂中的讨论,如何正确把握“讨论”,是我们语文教师应把握的关键,我们认为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有没有问题或是不是真问题;②需不需要讨论;③有没有条件(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讨论。
(六)注意课堂互动的建立
时下很多教师把“互动”理解为单纯的课堂热闹程度,理解为师生间的有问有答,这是片面的。其实,很多时候,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一个动作,只要是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在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心理性格特征、家庭背景、生活氛围后,能引起学生共鸣的,都是互动。教师只要能在四十五分钟之内,充分把握各种有效的“互动”,对课堂教学是不无裨益的。
(七)注意营造课堂氛围,加强课堂各环节的科学运作一堂课,大致可包含四个环节:营造氛围(即导入),整体感知(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体验感悟(对文章的理解度),情感升华(问题的解决)。如果教师能充分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综合各类教学语言(包含行为语言),对以上几个环节进行科学运作,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八)注意课堂生成性问题的把握
学生是充满个性、灵性的学习主体,教师在备课时,往往想不到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内在素质,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和较好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充分关注每一个生成性问题,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态,提高课堂的每一个精彩瞬间,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九)科学设计课堂拓展练习
好的课内拓展练习,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层次理解。因此,教师要科学设计课堂拓展练习,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十)给学生独自思考的时间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形式,学习内容不是千篇一律的,因而学习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教师的语文教学,为了体现人文性、开放性以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在形式上做足文章,动辄分小组探究、合作学习。课堂上不分青红皂白就来讨论,安排过多的非语文活动,也不管有没有必要、效果如何,有的是让别人看到热热闹闹的场面。学生似乎“活”起来了,却显得心浮气躁,所以其中有效的学习能有多少呢?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我们要防止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流于形式,追求表现的热闹,从而剥夺学生在课堂上独自地、静静地思考的权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静思,这样的思考更具有个性化。要让过于喧嚣的课堂安静下来,把令人眼花缭乱的形式所用去的时间还给学生去独自思考。课堂上多一点想好再说,少一点问后即答,做到动静相宜。
新课程标教学要转变过去的教学模式,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真正让课堂充满生气和活力。
(十一)关注学生的情感、兴趣、个性差异和特殊需要长期以来,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权威,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关系是一种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载体、传播知识的工具,师生之间知识的传递应是双向交流和驱动的过程。这要求教师应尊重和信任学生主体,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尊重他们独特的思维和活动方式,尊重和保证他们的独立性和差异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接触到的各类知识还比较局限,因此教师创设的情景力求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在自然和谐的学习情境中主动参与,积极实践、探索,体会化学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化学的价值。
(十二)将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生活是一本活的教科书,是知识产生的源泉。生活是学生化学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学生化学知识的最大应用场所。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生动具体的事实或问题来呈现学习情景。引导学生用化学视角、化学方法去观察、思考日常生活、生产、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环境改善等方面的典型问题,学生认识化学在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接受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
英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学生学习任何科目,绝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因此在课堂中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激发了学生新的热情和思维,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就能充分发表学生们的见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迸发出令人惊喜的思维火花,同时也能让同学们学到了知识的同时,还学到了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科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