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出现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何在?其实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对学生了解不够。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有的教师谈起教法和学法,都各有一套理论和做法,但问及对学生了解多少却知之甚少。试想,一个不十分了解学生情况的教案设计,又怎能谈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呢?不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设计,又怎样让学生去自主,去合作,去探究呢?不了解学生如何去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设计,教师又怎能知道学生会在哪个环节出现“意外”的问题和情况呢?教师能有多么高超的本领去处理课堂上接连不断出现的意外情况吗?因此,要想做好课堂教学设计,“备好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很好地了解学生,才能作出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设计;只有很好地备好学生,才能更好地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活动。
那么怎样备好学生呢?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内在特点,包括学生的年龄特点、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其次,要知道学生的“双基”水平,包括学生的先前知识水平、思维能力、技能水平,还包括学生的认知最近发展区。再次,就是要知道学生的外在因素,包括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环境,学习环境,家庭环境。最后,是要了解学生的活动能力、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自主的能力和学习习惯等。
当教师备好了学生,知道了学生的共性和差异性,知道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知道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就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多方面准备地设计课堂教学。由于很好地了解了学生,对课堂设计的主要环节、主要问题、主要活动,教师都可以预先估计:在某个环节,哪些学生可能有疑问,哪些学生可能有创新的想法,在哪些环节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意外情况,这些,教师都可以预先有思想准备,可做多方面的超前思考,做好多方面的应对措施和调控课堂的策略准备。做到一举多备,以多备应多变,随时准备着重新调控课堂,实施课堂教学的“二度设计”,有理有节有效地处理好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情况。下面举几个课堂意外情况处理的实例,共同研讨。
1学生“抢话”怎么办?
抢话,一种是指课堂上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时学生突然抢话说,把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打断,再一种是当学生提问题或回答问题正在进行时,另一学生突然抢话说出自己的见解。首先应肯定,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教师创造课堂民主、和谐、自主氛围的具体体现,是学生在没有约束没有负担的教学情境下产生的,不是乱而是活,是学生的直觉、顿悟和灵感的迸发,是真实的、积极的、有意义的。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5+2+1=?时,一年级的大部分学生这样想(教科书也是):先想5+2=7,再想7+1=8。在练习了一定量的习题后,师生共同总结了方法:先算出的第一个得数要记在心里,再用这个得数加上第三个数。就在这时有一个学生抢话:“老师,我的算法和大家的不一样。我是先算后面的加,再算前面的加。”这时,有的学生在笑,有的说:“不对,不对。”这位教师虽然很惊讶,但很快平静下来,鼓励这位学生细说过程:“先算2+1=3,再算3+5=8。”师生听后都改变了刚才的表情和目光。
我们说这位教师处理得很好,给了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空,让全班的同学去判断,共同分享,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体现了主体。可想,以后再有类似的机遇,学生们一定会敢想,敢说,敢表现。相反,如果教师怕冲乱课堂,不给学生机会,结果会怎样呢?为什么这位教师对意外情况处理得这么得体?以他自己的话说,我对这个环节的意外情况,早有“多方”的准备,不仅仅是我“反应快”,我早就预想到在这里学生会出现“多种想法”。
再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1)小猴坐在方形车轮的车上前进的情景。
问:小猴的感觉怎样?(上下颠簸,很不舒服)
(2)小猴坐在椭圆形车轮的车上前进的情景。
问:小猴的感觉又会怎样?(还是难受)
(3)小猴坐在圆形车轮的车上前进的情景。
问:小猴现在的感觉如何?(很舒服)
于是师生共同做了小结。
这时,却有一位学生冒出了一句:“小猴还会难受”,致使全班的学生都在看这位同学。这时的教师并没有急躁和慌张,稍停了一下,很和蔼地对这个学生说:“你能说说理由吗?”这个学生说:“圆形的车轮,如果车轴不在车轮的圆心,小猴同样会上下颠簸;就是车轴装在车轮的圆心,如果道路不平,小猴还是上下颠簸。”学生说完,在后面听课的教师以及全班学生都激动得鼓起了掌。这是为这个学生的创新鼓掌,也是为这位教师的主体观念鼓掌。
可见,对学生抢话的处理,是对教师的教学理念、调控水平、应变能力以及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富有挑战的考验。如果学生抢话的内容不正确,你如何让学生愉快地坐下来?如果学生抢话的内容具有挑战性,你怎样实施教学的“二度设计”,使学生的抢话内容成为新的学习资源,成为学生探究知识、发现规律的新起点?这是当前教师亟待解决,亟待研究的新课题。
2教学活动还没有进行,学生就会了,怎么办?
教学活动还没有进行,学生就会了,这一现象是客观存在的。由于学生个体的学习时空不同,思维品质不同,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同,或是教师某种教学策略的实施,都可造成学生的时间性超前认知。从学生群体中超前认知的范围看,有三种情况:一是群体中只有一两个学生超前认知,二是群体中全部超前认知,三是群体中部分学生超前认知。那么课堂上遇到这样的情况怎样处理呢?下面举三例分别说明。
(1)一位教师在教学“钟表的认识”中,新课开始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整时的认识”时,有这样的情节:让学生观察钟表,并问:①“2时”的时候,分针指着几?时针指着几?②“8时”的时候,分针指着几?时针指着几?
这时有一个学生突然说:“老师,我发现了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这一句话,是师生还要经过一系列的活动才能总结出来的,这个学生却超前感悟了。然而,这位教师稍一停顿就作出了处理:①还有和他意见相同的吗?(没有)②肯定和鼓励了这个学生,并发奖品。③把这个学生的观点作为全体同学的思考题,然后继续按原设计程序进行教学。
我们说这位教师处理得很果断,很得当。不仅没有被这突如其来的抢话打乱原来的教学设计,而且把它作为新的课程资源,充实了原来的教学设计。
(2)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前,就安排学生进行了预习,上课时教师首先安排对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和面积计算方法的验收。验收结果发现,全体学生基本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于是,教师就放弃原来的教学设计,实施第二套设计: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师:这里有一块面料,想做窗帘,不知窗帘有多大,你有什么好办法?(小组动了起来,边量窗边计算。)于是就出现了以下各小组创新合作的成果:①我们量的窗长2米,宽1米,面积是2平方米,先要裁2米长、1米宽的面料即可。(帘太小了,难看。)
②我们量的窗长2米,宽1米,裁长25米,宽15米的面料。(能盖住窗)
③我们制作两边拉的窗帘,每块长25米,宽16米。(这样好看)
④我们从窗的上方30厘米处量到地面,总长是330米。裁330米长,16米宽的面料。(更好看)
……
这位教师没有被原来的教学设计束缚住,创造性地实施“二度”教学,把学生引入了实践应用的活动中,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做得主动,学得有趣。
(3)还以上面“长方形面积计算”为例。如果教师验收后,有一部分学生掌握了长方形面积公式和面积计算方法,而另一部分学生没有掌握。那么,就可以将前一部分学生放开,让其自主合作,教师适当点拨;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师生共同活动,从“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开始教学,将这两部分学生同时兼顾,有轻有重,有急有缓。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设计应适应学生的发展,应随“学情”的变化而变化。这要求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充分了解学生,充分考虑课堂的主要环节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做到一举多备,灵活实施教学设计,随时准备实施课堂教学的“二度设计”,甚至是“三度设计”,充分凸现学生的主体性,张显学生的个性,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以板块活动方式设计
有些老师,对于公开课的教案设计很精心,但也显得琐碎。教案上写有这样的文字:“这个问题都没有难住你,你真聪明!”“这个问题难住你了吧,请你再想一想,如果想不出,就听听同学们是怎么想的。”
其实,作为老师的你怎么知道提出的问题就一定会(或不会)难住学生,如果学生的表现与你设计的情况相反,你怎么办?而且,如果上课时,你把心思都放在自己准备的语言上,怎么会有精力去关注学生?
怎样保证教学的灵动?怎样避免教学只是教案剧的机械排演?一种有效的方式和途径是从大处着眼进行板块式活动设计,在设计时预留出弹性变化的时间和空间。
首先,板块式活动设计是对教学活动的一种设计,一方面教学是师生彼此对话和交流的一种活动,另一方面教学又是一种追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过程。教学质量体现在对话的过程中,体现在交流的活动中。一般来说,有效的活动往往围绕问题展开,因此,活动式教学往往具有问题式教学的特征。
其次,板块式活动设计是一种抓大放小的设计,在设计时,它是围绕课堂教学最基本的目标,将教学活动安排成几个大的板块,从大处着眼,抓住核心和关键,以保障最基础的教学质量。对于对话和交往活动中学生的反应细节和教师的应对细节,教师要进行思考和准备。但这种准备需要让位于清晰的教学思路和主要的教学活动,也就是要为实际教学活动的流动和变化预留空间,防止琐碎、凝固和呆板。
板块式活动设计要设计什么呢?第一,需要考虑活动的目的。活动中要让学生经历什么?感受什么?体验什么?收获什么?所谓“酒肉穿肠过,佛在心中留”,这里的“佛”是活动的目的,没有了目的,为活动而活动,容易导致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第二,需要考虑活动的水平和形式。有效的教学活动要突出心智、情意活动,应该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展开。第三,需要思考怎样开展和组织学生的活动。学生的活动决定教学的质量,教师的活动目的是为了开展和促进学生活动,所以,它是围绕学生活动而展开的活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