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77300000005

第5章 龚自珍魏源:告别“衰世” (3)

国会分上、下两院:“其国中尊贵者曰五爵,如中国公侯伯子男,为公议之主,且城邑居民,各选忠义之士一二,赴京会议。国主欲征税饷,则必绅士允从,倘绅士不允,即不得国民纳钱粮。”当国会与政府意见发生冲突,可以解散国会,重新选举,即使民众对国会也可施加影响:“如有按时变通之事,则庶民择其要者,敬禀五爵、乡绅之会,大众可则可之,大众否则否之。”

他介绍英国的报纸:“又刊印逐日报纸,以论国政,如各官宪政事有失,许百姓议之,故人恐受责于清议也。”对英国工业、贸易、交通的介绍也都很详尽。

对于美国,魏源在第59卷同意徐继畲的观点,肯定了总统制、国会制度等。华盛顿在独立战争后被公推为总统,“身后公举贤者更代,不世及,不久任”。“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之局,而人心翕然,可不谓公乎?”“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众好好之,众恶恶之,三占从二,舍独循同,即在下预议之人亦先由公举,可不谓周乎?”他在《后叙》中称赞美国的民主制:“其章程可垂奕世而无弊”。

多年后,梁启超如此评价《海国图志》:“中国士大夫之稍有世界地理知识,实自此始。”“其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从张之洞等人身上都可以看到魏源的影响。虽然《海国图志》还没有完全抛弃“华”、“夷”的思维定式,但魏源眼中的“夷”已迥然不是昔日迂儒心中的蛮夷,他开始意识到了中国之外不仅别有世界,而且有优先于我们的技术、制度、文明。在他之前,我们是天下绝对的中心,文明的中心,所谓夷就是野蛮、未开化的代名词。在经过了长夜漫漫之后,本民族终于有人睁开眼睛,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外部世界。(当然,这部书也不是没有缺陷的,比如魏源以中国炼丹术的取阴补阳等陈旧观念理解西方的天主教,缺乏基本的宗教常识。)

此前,明代万历年间利玛窦的书《坤舆图说》、艾儒略的《职方外纪》初入中国,人们都视之为天方夜谭,不相信是真的。后来南怀仁等编印《地球全图》,人们依然不相信宇宙之大,地球上还有许多不同的文明,俨然以中国为最高的文明形态。乾隆帝驳英国使节的心态如此,到了道光帝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在魏源、徐继畲这些人身上,情况才开始有了变化。

《海国图志》影响了近邻日本。1850年,三部《海国图志》传入日本,马上就被封禁。1853年,又有一部《海国图志》传入日本。到1854年,共有15部《海国图志》传入日本,除了几部被留作御用,有8部出现在普通的市场上,以后年年都有输入,还出现了许多《海国图志》的翻刻本,有些是节选的,在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之前深受欢迎,此后才逐渐被冷落,因为开放的日本社会有了更高的要求。

1828年,35岁的魏源初游杭州,西湖给他留下了美丽至极的印象,他曾写下十首纪游诗。他喜欢西湖,1856年秋天,当太平天国正如火如荼、江南一片狼藉时,他63岁那年最后一次来到杭州,寄宿在一处僧舍,从此再也没有离开。他闭门谢客,常常“闭目澄心,危坐如山”,即使亲戚、门生前来求见,接谈二三语,“便寂对若忘”,惟独钟情于西湖的山水,曾与何绍基、金安清等各带金石书画,到西湖船舫共赏。“晴湖不及雨湖好,雨湖不及月湖窈。”“月华如水孤山孤,山影化云云化无。”他在西湖留下了许许多多早已被后人忘却的诗篇,好在历史还记得他的《海国图志》。

1857年3月26日,一个烂漫的春天,离龚自珍客死异乡16年后,魏源在龚自珍的故乡杭州一病不起,终年64岁,下葬于西湖南屏山的方家峪,他的墓至今已找不到踪迹了(新建的一个名人墓群中据说有魏源墓,但已不在原址)。

本文主要参考书目:

1.(清)龚自珍著,王佩诤校,《龚自珍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2.《魏源集》,中华书局,1976年版。

3.魏源著,《海国图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4.徐继畲著,《瀛寰志略》,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5.郭延礼著,《龚自珍年谱》,齐鲁书社,1987年版。

6.樊克政著,《龚自珍年谱考略》,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7.黄丽镛,《魏源年谱》,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8.管林等著,《龚自珍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9.龚自珍纪念馆编,《龚自珍研究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10.李汉武著,《魏源传》,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离龚自珍死50多年,魏源死30多年后,经历了太平天国14年的动荡乱世,经历了英法联军进京、火烧圆明园,经历中法战争,直到1894年甲午海战,泱泱大国败于东邻的一个蕞尔岛国,被迫签定屈辱的城下之盟,又是赔款、又是割地。而当时北洋水师的实力从表面上看不仅不亚于日本海军,论吨位、装备甚至还有优势,从早期的曾国藩到李鸿章、张之洞等人致力于洋务运动已有30多年,最终竟然如此不堪一击,朝廷内外,举国上下,这才受到震动,这才有了一种紧迫的危机感。

这个时代的年轻读书人如梁启超辈,读到龚自珍的文字,如受电击。也正是康有为、梁启超、陈三立、张元济、谭嗣同……这一代读书人登上历史舞台,我们才开始真正踏上与“衰世”告别的道路。史家蒋廷黻说,鸦片战争没有惊醒中国,依然昏睡,现代化进程至少耽误了20年,我以为如不是从技术、器物层面看,而是着眼于制度文明的变革,至少耽误了半个多世纪,几代人的时间。康是1858年出生的,梁是1873年出生的,历史要等到他们出现才有了点新气象。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天纵英才,有手挽狂澜的本领,关键还是他们生逢其时,至少他们一度报国有门,其时满、汉之分的观念已渐渐淡薄,经过满清几百年统治之后,满清皇族已汉化得差不多了。他们接受孔夫子以来的文化,康雍乾时代那样的文字狱也日渐远了。读书人的国家民族观念在鸦片战争后半个多世纪日益高涨的危亡感中渐渐萌生。对清廷来说,甚至对中华民族来说,这都是千载难遇的改革良机。把握住了,我们的民族就可能很快摆脱“衰世”,顺利完成文明转型,闯过充满急流的历史峡谷。

在康有为们的奔走呼号之下,才有浮出水面的维新思潮,这其中也有李提摩太等异国传教士的推波助澜。《万国公报》对一代优秀中国人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一场空前的戊戌变法呼之欲出。

1898年,而立之年的光绪帝确是历史上难得一现、有抱负的青年君主,但他手中没有足够的权力,至少没有改写历史、扭转文明航向的实权。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必败无疑,如果参与维新变法的大臣志士运筹好了,稳健地推动渐进的变革,逐渐化劣势为优势,虽说成事在天,毕竟是谋事在人。从当时的情况看,论天时,在危机感笼罩之下,为民族谋出路,深得人心,许多士大夫都支持变革,甚至慈禧太后一开始也并不反对变法,否则,一百天的变法都不可能;论地利,至少在湖南有陈宝箴这样坚定的维新派,湖北的张之洞、谭继询也基本上支持变法,其他地方在观望之中的疆吏,假以时日,也并非不能跟上来;论人和,皇帝站在了变法的中心,有一部分大臣,许许多多有科举功名的读书人都站到了这一边。因此不能说变法就注定了失败。历史没有命定。现在有人提出,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谋不臧”,康有为他们急于求成,鲁莽急进而不是稳健渐进,导致慈禧太后老脸一怒,整个局面翻盘。这一说法未尝没有一点道理,但是把主要原因归到他们身上也不合乎历史事实。

发生在110年前的戊戌变法,我们以往了解的情形基本上是从康有为、梁启超笔下来的,主要代表了他们这一派的说法。因为变法失败,“戊戌六君子”殉难,康、梁亡命海外,继续举起维新、保皇的旗帜,赢得了海外华人和国际舆论一边倒的同情。一句话,他们赢得了书写、解释那段历史的主导权。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当事人陆续离世,拥有很强的宣传能力和天生懂权谋的康有为,加上“笔锋常带感情”的得意弟子梁启超,他们的声音在这个过程中被逐渐放大。我们从历史教科书中获知的戊戌变法几乎就是以他们为绝对主角的,连主动变法的光绪帝都成了陪衬。其实,历史从来是合力构成的。

近些年来,研究这段历史的专家作过许多努力,越来越多有关戊戌变法的历史细节被挖出来了。大量可靠的史料可以证实,康有为确是维新运动不可忽视的重要推动者,但并不是像他自己说的那么重要,比如密诏不是写给他的,而是他自己伪造的,比如所谓1300多举人联名“公车上书”并非事实,尽管他起草的那份文稿还是所有上书中最精彩、最有分量、最激动人心的。诸如此类的史实已变得清晰起来。

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一共103天,百日维新虽昙花一现,但光绪帝下达的新政诏令就有100多件,几乎每天一件,雪片一般飞到全国各地,涉及经济、教育、工业、商业、农业、行政等各个方面,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就是要认真执行也来不及,何况多数地方还在观望中。(到9月22日,北京政变已发生,开缺回原籍江苏常熟的翁同龢在日记中说:“自明发皆归电报后,络绎纷纭,新政焕然,目不暇接。”第二天,他读到21日的电传阁抄,才知慈禧太后已再次垂帘。)

当时全国18行省中,大概只有陈宝箴主持的湖南,变法沼令才真正得到了落实。其实,湖南新政的启动比百日维新还要早几年。这一变革求新的尝试局处一隅,意义却非同小可,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教育、舆论等方方面面,从矿业、工商业到金融业,都有新的创举。这样的大手笔,在晚清中国,没有一个时期,没有一处可以与湖南相比。近代史家张朋园的《湖南早期的现代化》对此评价极高。也许后世的人们知道陈三立其人大抵是因为他的旧诗,确实,他后半生以诗名世,而追溯往事,1898年被革职之前的陈三立却是一个新人物,一个文采风流、推动新政的翩翩佳公子,与成仁取义的谭嗣同齐名。正是他辅佐其父陈宝箴将湖南新政搞得生气勃勃,到戊戌年已有一定的基础。

同类推荐
  • 【皇帝】

    【皇帝】

    杂文随笔收集库
  • 三国之凉人崛起

    三国之凉人崛起

    汉失其鹿,谁人逐之。凉州大马,横行天下。霸西州虎视中原,凉人少年志问鼎。幽幽羌管,奏一曲豪杰勇士共谋江山。道一句:凉人悍勇,天下英雄谁人敌?
  • 图说中国通史-秦汉卷

    图说中国通史-秦汉卷

    秦汉时期包括秦、西汉、东汉,和一个建立在两汉之际的、短命的王莽“新”政权。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辞学技术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一时期所发明和改进的造纸术,是中国古代人民对人类文明史的最伟大的贡献。在社会生活上,秦汉时期在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形成各具风格的基本文化区域,形成了开放、淳朴的社会风尚。
  • 南宋1276

    南宋1276

    一不小心穿越1276,南宋形势已经十分危急。伯颜攻破临安在即,宋帝惶惶不安欲投降这是一个悲惨的时代,难以名状的痛苦记忆。当蒙人的铁骑踏碎南宋的大好河山,朝廷不反抗,大宋子民不能坐以待毙,除了反抗别无他法。穿越成四川制置使张钰的儿子张云,成为一名小兵,拥有变身系统,看我如何扭转乾坤,杀灭鞑子,还我山河。军制:厢辖10军,军辖5营,营辖5都。每都100人。
  • 江湖与庙堂——品读苏东坡

    江湖与庙堂——品读苏东坡

    通过再现苏东坡坎坷而壮阔的一生,深入剖析他的精神世界,展现了北宋中后期恢弘的历史画卷。作者围绕苏东坡的命运,贯通历史,信手拈来,多角度触发了中国文化的历史记忆。作者承诺,要写出比小说还要好看的传记。
热门推荐
  • 浏亮如笙

    浏亮如笙

    16岁安静沉稳的安生遇到了13岁苍白病态的陈笙,多年的相处,感情的迸发使她力不从心,一再躲避;他却宁可互相纠缠,也不愿放手。留住你旁人如何话过不可一世。千夫所指里谁理登不登对。
  • 未再末情:丫头请听我解释

    未再末情:丫头请听我解释

    黑暗的天空中,一颗一颗的彩石划过,有一颗彩石脱离了原来的轨道砸在了离欧紫末前面的不远处。轰的一声火花四溅。火光中隐隐约约走出了一个人,渐渐的一个模糊的身影向她走来。“末,我回来了!”
  • 天演之变

    天演之变

    七界大乱,神仙妖魔尽在劫难之中,内有僵尸肆虐,外有来自其他世界的侵略者,天尊难敌,七界生死一线谁能挽救?传说天分九界,除了七界外还有两界没有开启,传说在那至高天尊之上,还有一个“无”的存在!而要挽救七界必须开启最后两界,想要击败侵略者就必须让“无”回归。
  • 史上第一宗

    史上第一宗

    穿越了,成为天水国落魄宗门元武宗大师兄,李凌感到鸭梨山大……好在还有超级掌教系统!只要完成系统主线任务,李凌就能直接成神!于是为了在这片武力至上、妖怪遍地、谁拳头大谁说了算的强者世界继续逍遥生活下去,李凌广收门徒,——打造史上第一宗!
  • 超玄幻大师

    超玄幻大师

    浩瀚星空千奇百怪,异界文明玄幻莫测。强者拳崩山岳,威震九天。弱者苟延残喘,万劫不复。但,当火药的问世,热能的诞生,一切都悄然逆转。玄幻与现代结合,奇妙的化学反应,碰撞出了难以预测的结果。等等,这种能量...好像可以取代蒸汽动力...你们的思维方式,决定了生命的高度。——摘自「昊天语录」
  • 这个大学有点烦

    这个大学有点烦

    张宇无意间误吃了仙丹,得到了功力还得到了神秘人相助,从此开启了神话般的传奇。
  • 遇见下一个你

    遇见下一个你

    楼弃说,我爱你,可是,我却不能爱你,对不起,默默。许多年后的夜晚,苏默还是会因为这句话而从梦中深深的被痛醒。当时楼弃对自己说的话,当时的那个同样晴朗明媚的午后,他褶皱微黄的白衬衫,就像当初第一眼看到他时的样子,薄如蝉翼的唇说着那样冰凉的话。闭眼。泪流。自己早就该想到。本就是薄凉之人啊。慕寒就这样看着泪流满面的苏默,心应该比她更痛吧,却只能做一个看着她流泪的人。他知道,强求的,求不来。是不是我们走过的这一生,早就已经被注定了结局。就像佛说,先限死,后定生。如果能重新来过,如果可以选择,你还会不会在那个时刻,遇见那个人?如果明知道这是一场必输的爱情,是不是就不会像如今这般,守着一座城,孤独终老。
  • 倾世绝恋之佳后传奇

    倾世绝恋之佳后传奇

    她是云国的漩羽公主,也是上古神军凤羽军的凤灵君上,高贵的出身,盖世的武功,虽身为女子却丝毫不弱于男子。她巾帼不让须眉,却难抵儿女情肠。当自己心爱之人爱的人是自己的妹妹时,她又将如何对待?她又将会拥有一条怎样的传奇一生?他是炎国的潇宣王殿下,也是炎皇最宠爱的皇子。文武双全,拥有帝王之资,却只能眼看着自己心爱的女人嫁给自己的哥哥,他痛苦,他心碎,却只能藏在心里,直到遇到了她……
  • 国共往事风云录(二)

    国共往事风云录(二)

    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国共两党经历了从黄埔到北伐,从十年内战到联合抗日,从中国命运决战到坚定一个中国的信念。这期间,国共两党分分合合,政治较量与军事对抗,成为上世纪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一代名人也都因此而深刻在历史的册页中。
  • 王源:我们的距离

    王源:我们的距离

    你和我是......你和她是......我和她是......我的命运到底掌握在谁的手里和你我没有压力,和你我没有担心,和你我没有负担我属于谁,我来自于哪里,我该去何方,我......我到底是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