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840500000281

第281章 第十五话: 归国

贞观十年,玄奘三十五岁。仍然住在那烂陀寺,钻研诸部经论,细细研究,随时向戒贤法师质疑问难;并更加详细研究梵书,洞悉梵书之中其用辞表达,并能更清晰更典雅地运用梵文。玄奘对梵文的造诣,以使天竺诸国人士,都大加赞服。自从抵达那烂陀寺至今,玄奘总共住了五年;玄奘一生的学问,大约都是在此时所获得的最多。

贞观十六年,玄奘四十一岁。玄奘奉戒贤法师的命令,留在那烂陀寺,为众人讲解《摄大乘论》、《唯识决择论》。又和会性、相二宗,着写《会宗论》三千颂,戒贤法师与那烂陀寺众人,对玄奘无不称善,玄奘的声誉渐渐远传。

玄奘在天竺停留多年,至此有思归之心,但是考虑佛经与佛像实在是太多,转运搬运困难;他正在踌躇之间,不知该如何是好?在此时突然遇见东印度鸠摩罗国王,鸠摩罗国王再三地派遣使节前往那烂陀寺强请玄奘到鸠摩罗国,玄奘不得已只有随同使节前往鸠摩罗国;鸠摩罗国王率领群臣出城迎接玄奘,延揽进入宫中供养,玄奘在该国停留一个多月。

戒日王听闻玄奘已到鸠摩罗国,所以派遣特使前去催促鸠摩罗王,希望能送玄奘法师到羯朱嗢祇罗国;鸠摩罗王起初不肯,对来使说到:「就算你们得到我的头,也未必将玄奘法师送去羯朱嗢祇罗国。」

戒日王从特使口中听闻鸠摩罗王的说法,大为忿怒,再派遣特使前去鸠摩罗国责备鸠摩罗王说:「听你说,只要得到你的人头,就可以请玄奘法师到羯朱嗢祇罗国?」

鸠摩罗王一听,深深恐惧,知道他失言了,不得已亲自护送玄奘法师前往羯朱嗢祇罗国;戒日王率臣出城亲自迎接,对玄奘甚为尊敬。

戒日王特地为玄奘在曲女城作一场大****,让他伸扬大乘佛教教义,破除小乘佛教与外道异见;并命令五印度沙门及婆罗门外道聚集在****之中。

五印度之中有十八国国王亲自到临会场,其中佛教徒到者有四、五千人,婆罗门外道到者有二千余人,玄奘法师坐宝床称扬大乘佛教,对众人说法。

戒日王向众人宣布:「大唐国玄奘法师,建立大乘教义,连破诸教异见,众人皆知。」

在场众人听闻后大喜,大乘佛教众人称他为「摩诃耶那提婆」(即大乘天),小乘佛教众人称他为「木叉提婆」(即解脱天)。

贞观十七年,玄奘四十二岁。玄奘向戒日王告别,欲回大唐,戒日王及诸臣相送数十里;分手之际,众人哭声鸣咽。戒日王赠送给玄奘大象一头,金银珠宝甚多;并下令玄奘法师所经过诸国,必须发车帮忙递送行李。

贞观十八年,玄奘四十三岁。玄奘一行人来到了瞿萨旦那国,瞿萨旦那国于阗王亲自来参谒玄奘,并迎接至瞿萨旦那国的国都。玄奘法师到了此地,于阗王立即遣人报知大唐太宗皇帝。

玄奘停留在于阗,经过了七、八个月,为于阗王讲解《瑜伽对法》、《俱舍》、《摄大乘论》等。太宗皇帝接到玄奘法师的上表,立即下敕命人迎接玄奘法师,并称许玄奘法师的辛劳;并命令沿途各地,供给玄奘车夫马匹。

玄奘接到敕命之后,立即辞别于阗王。玄奘回到了沙州,当时太宗皇帝正在洛阳,玄奘法师听闻太宗皇帝欲御驾亲征辽东,恐怕会来不及与唐太宗相见,于是加倍速度前进。

前进至漕上城时,漕上城的百姓听闻玄奘法师从天竺归回大唐,许多人出外迎接,争见玄奘法师一面,交通要冲因此阻塞,挤满了人群,许多人更是相互践踏,场面十分混乱;玄奘想要继续前进,却被人群所阻,无法继续前进,因此寄宿于漕上城官府。

贞观十九年,玄奘四十四岁。玄奘法师终于回到了西京长安;当时京城留守房玄龄立刻派遣官员奉旨迎接玄奘。西京百姓听闻玄奘法师回国,立刻奔急集中在朱雀街,众人围观想目睹玄奘法师一面,人潮将朱雀街挤得水泄不通,玄奘大名已闻名全国。

玄奘总共带回佛经有五百二十卷,六百五十七部。带回了佛像七座、舍利子一百五十粒。

玄奘自贞观元年离开大唐,前往天竺,到贞观十九年回到大唐,已经历经十八个年头,其中的辛劳甘苦,又有谁能知晓?几度差一点死在盗匪手中。但其经历所见,在中国佛教史上,堪称第一人。

当佛经及佛像等被迎接供入弘福寺时,典礼隆重,倾动西京全都之人观看。玄奘在安置佛经佛像之后,立即前往洛阳,谒见太宗皇帝。

唐太宗与玄奘相见,唐太宗安慰其辛劳,并对待甚为殷勤,两人坐着相互聊天,唐太宗突然质问玄奘:「法师,为什么你到天竺取经时,不通报官府﹖而私自独行出国?」

玄奘回答:「玄奘想离去时,本已经写好奏折;但是人微言轻,受官府阻拦,无法上奏;迫不得已,只有冒犯宪章,私自出国;玄奘对自己所犯下的罪行,深感恐惧。」

「法师能委曲求全,冒着生命危险,到天竺求法,实为苍生之福;朕甚为欣慰,法师又何罪之有?

「天竺路途遥远,天竺国充满灵迹法教,而大唐通史不能详细记载;法师既然亲眼目睹,希望能修一传记,以示所闻。」

「是的,陛下。」

之后玄奘法师就为大唐撰写西域游记,共十二卷。

玄奘奉唐太宗命令,移居到弘福寺,进行佛经的翻译;从洛阳回到长安之后,就立即前住弘福寺。

玄奘从贞观十九年四十四岁到麟德元年六十三岁病逝,一共十九年,总共译出佛经有一千三百多卷;为大唐训练翻译人才,培植僧材,形成法相宗,树立完整之译场规模;所携回之典籍以后在印度多已散佚,为佛教保存了极珍贵之文献。

在玄奘所著写的作品之中,最广为流传的就是《般若心经》,其中记载着空的意境,与生命的奥义,以及玄奘对生命的觉悟。

学习《般若心经》必须先从其全名《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起,因为经题已包含了心经的精髓。

「摩诃」是由梵文而来,通常用来表示「大」的意思,「般若」就是「智慧」,「空」就是智慧,也就是「般若」。

「波罗密多」叫做「到彼岸」,「到彼岸」表示凡夫众生皆有情绪、烦恼,透过佛法的道理和方法,慢慢的修持,七情六欲慢慢转化,真心本性自然会呈现,求得正果就是「到彼岸」。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是指一切修菩萨行的人;任何人都不免生老病死烦恼忧愁,我们要求解脱困厄,解除无奈,为要得自在,是故要观察自在,所以修菩萨行的人就叫做观自在菩萨。

已经觉悟的有情众生,把到彼岸的大智慧,领悟到很深的时候,可无拘无束超越时空与永恒相结合。

世上所有存在都是空,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色」就是肉体,「受」是感觉,「想」是概念,「行」则是意志,「识」就是辨别。人类一切存在,都由这五个要素聚集而成,所以说「五蕴皆空」即是所有存在皆是空。

「照见」是看透所有的东西,「照见五蕴皆空」即是存在是空,睁开不被蒙蔽的眼睛,发扬内心深处的大智慧,故从一切痛苦中获得解脱,渡过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既是空,空既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观自在菩萨对舍利子的告诫,舍利子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深得释迦牟尼佛的信任。

她说道:「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有形有状的东西都称为「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也就是色不离空,空不离色。

尘世间的东西一定是有生有灭,生是色,灭是空,色有空的状态,空有色的状态。举凡一切事物,本来就没有实体,感受、思想、行为、意识等也是一样,这一切都是空的,所思所为无一不是空。

观自在菩萨对舍利子说:「舍利子,宇宙人生一切万事万物都是『空』啊!」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法」是看得见的、听得到的、感觉得到的。不生不灭意即「既不生,亦不减」,也就是无所谓产生,也无所谓消灭,意味着永久和永恒。

所以会有生死,那是属于肉体的世界,至于一切存在皆是空,故存在既无生、亦无灭。

人类既是物质现象之一,当然不能免死,人类之所以害怕死亡,是导因于要摆脱死亡的欲望,隐藏着对未经验之死的不安和痛苦、烦恼家人的生活以及未完成的事业,这一切才是造成苦恼之因。

「不生不灭」指的是生死皆为人类无法自由选择,谁也无法左右,只有束手接受。我们必须接受有生必有死的观念,才能过着不为生死左右的生活方式。

任何人都逃避不了死亡的命运,但为能使你周遭的人放心,带着笑容死去,那就能超越生死,获得不生不灭的永恒生存。要达到这种境界并非易事,就要培养我们的「空」的观念,而要认清并学习这一点,才是真正的人生智慧。

「不垢不净」意即不是污秽的,也是不离污秽的;这是承续「是诸法空相」,阐述在这世上一切事物均无实体。

在这世界上确有美丑,但这美丑完全因看的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无自我的世界就是空,在这样的世界里就无垢亦无净。

不能只以表面现象来作价值判断,而忽略了自身能力的有限,忘记自己无法发现事实价值的无能。不管多污秽的东西,必有其美的一面,若能体会这一点,即能摆脱好恶的偏见,以宽宏大量接受万事万物。

「不增不减」意即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人类因执着于自我,才有所谓增减价值的判断,一旦能摆脱自我观念,则空的世界中就无所谓的增减。

了解这道理,就不会因为别人夸你几句,就觉得得意忘形;也不会因为别人毁谤你,而感觉有所损失,其实那些情绪的变化都是很无聊的。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当知「空」没有色相、没有感受、思想、行为、意识等五蕴世界及身心。眼、耳、鼻、舌、身等五官,加上思考「意」就是「六根」,架构六根的五蕴是空,所以六根也是空。

色、声、香、味、触、法叫做「六境」,靠眼睛引起感觉作用者即是「色境」,靠耳朵的就是「声境」,靠鼻子是「香境」,舌头是「味境」,身体是「触境」,意识是「法境」,而这些全都是空的。

六根认识六境的作用也有六种,就叫做「六识」,就是眼识「见」,耳识「闻」,鼻识「嗅」,舌识「味」,身识「触」,意识「知」,而这一切都是空,所以从眼到意识都是空。

总之,六根、六境、六识全都视为是空。

我们经常会认为,用我的眼睛看的,绝对没错,用我耳朵听的,一定正确,是我亲身体验的,所以是真的,这些观念的延续,就会造成,只有我说的才正确,其他都是错的,甚至还可能会误解,自己以外的一切,全部都是敌对的。若不将这些成见彻底粉碎,人类的思想就会缺乏深度,自然也就不能培养成熟的人格。

释迦牟尼深思人生的无常,究其成因即为「十二因缘」,即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小乘论》把十二因缘与轮回相配;因不明白产生爱欲,叫做「无明」;由爱欲而产生行为,叫做「行」;受胎的一剎间,这就是「识」;受胎以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尚未完备,叫做「名色」;在胎内六根完备,即将出胎,叫做「六入」;出胎以后至二、三岁只有接触的感觉,尚未能了解喜怒哀乐,是为「受」;十六、七岁以后,爱欲渐盛,叫做「爱」;三十岁以后,贪欲旺盛,叫做「取」;依爱欲的烦恼,做出种种的行为,来定来世的果,这叫做「有」;依在世的因缘连结未来的出世,叫做「生」;自生至死,叫做「老死」。

以上的十二支是轮回的现象,若要打破轮回,就要釜底抽薪,先灭掉「无明」,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这叫做还灭十二支。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是以空的眼光来体会一切,先否定无「无明」,而后再否定此项否定,即是所谓「无无明尽」。即是说,既无迷惑,也不会消失迷惑。

迷惑是不可能根绝的,我们所能做到的是不为迷惑所桎梏。

「无老亦无死」同样的老死也不会消失,这就是说我们出生在世上,一定会经历老死,谁也无法逃避的自然法则。将生老病死视为空,并非要否定这些事,而是在现实世界中既然不免生老病死,我们又何须好恶执着,应该坦然接受生老病死。

当然,建立观念很容易,切身实践就不那么简单。不管生活如何幸福,如若执着于此幸福,就会动弹不得,非但落得不幸福,而且还会很惨,能坦然接受生老病死,那么不独当事人,连他周围的人也能得救。

「无苦、集、灭、道」,意即无法知道,也无法得到,正因无法得到,因而继续谈「无」。

苦、集、灭、道为「四谛」,谛是即为真理。

「苦谛」意即世界乃痛苦之表象,「集谛」是指人对无常会产生自私、任性的执着之心,「灭谛」乃指喻我们如何超越无常与执着,以铲除痛苦的根源,达到领悟的境域,「道谛」是阐述达到灭谛所须修行的八个正道。

释迦牟尼在传道当时,开门见山地说「人生即苦」,人常怀着一颗无法消愁的心,只是经常逃避事实,以自欺的方式不断在苦难中挣扎,是为「苦谛」。

随着身心的成长,从物质到精神,由外而内介入心灵,塑造为一个任性的自我,这就是苦的成因,能感受此种成因者即是「集谛」。

了解成因后,会兴起处理、解决的办法,制止烦恼之愿望,就是「灭谛」。

「道谛」是被称为「八正道」,佛教所谈的道理是因缘,顺乎因缘之理即是「中道」,明白因缘的道理便是「正道」,能顺从因缘的法则,领悟因缘的道理,自然可以消除执着心,不步上极端。

「既无智亦无得」,现代人杂乱地吸收各种知识,以致只知用嘴来讲,并未能融入体内,肚子里却是空的。

若怀着执着之心,必会犯错误,怠慢自己的职务、忽略家庭。为解除此种可怕的执着,需要培养「视为空」的般若之智慧,因视为空,才能产生自由,因为是空,所以永远是新鲜。

「无智」事实上是大智,平常我们好像觉得自己懂很多,而实在那都是些以自我为中心的对立性知识,铲除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念头,就会觉得既无损失亦无所获,所以才说是「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菩提萨埵」就是菩萨,因为是无所得,所以就心无罣碍,若老存着有所得,就走不上般若的道路。要有所得,就有所求,有所求就有所为,那么都成了「有为法」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法就不是般若。所以必须除尽有所得心,方能行至行不到的地方。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将一切视为空,没有属于自己的东西,甚至自己连说什么也没有,这就像失去了自己,而也不存有失去自己这回事,即正确了解无所得的意义,以获致般若的智慧,但一方面也无自觉得到「般若的智慧」。

当我们修习般若的智慧很深的时候,心就没有罣碍,不会烦恼,不会被世间万事万物所迷惑,也就自然而然的「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颠倒是一切不理智的思想行动;以不净为净,以苦为乐,以无我为我,以无常为常。

「以不净为净」,明明是一些很脏的东西,大家看它很干净,实际都是些很污秽的东西,就是一层皮好看,揭掉一层皮,恐怕谁都不愿摸一摸,都是些血肉模糊,到处都是虫子,世人却觉得美好清净。

「以苦为乐」,这个世界一切都是苦,没有享乐,顶多只有一点点的享乐,如在很锋利的刀口上一点儿蜜,舌头一舔,刚尝到甜味的时候,舌头就破了。大家却不觉悟,乐此不疲,终日忙碌,为衣食、金钱、恋爱,在那战斗、拼命、很苦。

「以无我为我」,一切本来无我,哪裹找一个我?镜子裹看看,当年的我不知哪去了?而这个我是个主宰的意思,而自己焉能主宰,凡事都是业缘牵引。

「以无常为常」,一切事物都是无常,偏把无常当作有常,本来事物时时都在转变,转眼间都变化了,人生百岁,便把一百年认为是无穷无尽,拼死在那营谋。

要知道一切东西均是上天所赐,能领悟自己是一无所有的人,自然会被赞美为深知般若的真理。涅盘是平安的心境,就算在痛苦状态,也能享受幸福,即便是痛苦的人生也会变得很快乐。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谓三世是指现在、过去、未来,永恒流动的时间;十方是指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也就是无穷无尽的空间。三世十方诸佛,即指在永恒的时间与无限空间的诸佛们,都依般若波罗密多故,而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

般若波罗密多是视为完成空的智慧,这就是「大神咒」。般若的智慧会为人生带来光明,所以也是「大明咒」。般若波罗密多亦是我们保有的无意识的超越,是无上最上,是最尊贵的,故而是「无上咒」。

「无等等」的赞美意味较无上更甚,也可以说是无比,没有能与之较量的东西,故而是「无等等咒」。

能体会般若的智慧,就是空的智慧之后,就能了解心经里所说的能除却一切痛苦。

「般若心经」把一切都视为空,甚至将空也视为空,因为执着就是迷惑的原因。接续着「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即可获致「无上正等正觉」。

「无上正」即无限之高,所以是绝对,「正等」是存在宇宙的一切,故而是普遍,「正觉」乃正确之领悟,因而是绝对的普遍之领悟。

「既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揭谛」意即「自觉」。「波罗揭谛」意指剥除他人所执着,使他人醒悟。

「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即是说,我要抵达那领悟的彼岸,也要让别人抵达彼岸,让所有的人都到达,我的领悟之道才算完成。

《般若心经》是玄奘一生智慧的结晶,也是玄奘对生命的领悟,对生死的看破。

同类推荐
  • 特种兵王在三国

    特种兵王在三国

    特种兵刘宣穿越三国,娶娇妻美妾,收谋士武将。重活一世,刘宣步步为棋,会袁绍,败刘备,斗曹操,称雄天下。万里江山,我为皇!
  • 大明血裔

    大明血裔

    一个没理想有文化的计算机硕士程孝廉,突然回到了清朝初年,身上还流淌着大明的朱氏血脉,吴三桂像一只老狼,康熙像一只雏虎,而程孝廉就是狼虎中间的小绵羊,狼虎相争,绵羊得利!
  • 厦台关系史料选编(1895—1945)

    厦台关系史料选编(1895—1945)

    本书选编了从1895年至1945年之间厦门与台湾关系史料,即台湾历史上的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厦门历史上的清末和民国时期厦台关系的重要史料选编。其主要内容包括:日本学者鹤见佑辅所著《后藤新平》厦台关系史料;日本外务省编纂《日本外交文书》1900年厦门事件史料;厦门台湾公会史料;《申报》厦台关系史料;《江声报》厦台关系史料;台湾民众在厦抗日斗争史料。
  • 楚汉离歌

    楚汉离歌

    鸿门宴后,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涌不断。大周遗宝,得之可得天下。西楚霸王,神农令主,鬼谷传人纷纷入戏。
  • 三国富二代

    三国富二代

    大佬,穿越到三国,成为辽东贵族大豪公孙氏的嫡子,三国时代的富二代,收尽天下猛将,踏出万里江山。
热门推荐
  • 阑珊志

    阑珊志

    她一袭黑衣,戎装一身,驰骋沙场。她为了诺言,身披战甲,誓要灭奴。她是一代战神,也是他早已布下的棋子。他一袭白衣,独身一人,沉浮朝堂。他为了仇恨,风流成性,潜伏伪装。他是北国皇子,步步为营,却因她一错再错。花灯节上,见之难忘,梧桐院里,一吻倾心。他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慌乱。她冰冷的心渐渐融化。可当棋子发现了真相,当真情变成了谎言。一切的一切又该何去何从。是将计就计,陪他演完这场戏,还是一刀两断,让孽缘就此结束。阴谋诡计,朝堂沉浮。明枪暗箭,曲折离奇。你可愿与我共赏这出戏?
  • 仙道之始

    仙道之始

    彼时!万法林立,唯仙道独尊。......【数据越好,我写的越有激情,故事就会越精彩】因为一块残骨,他走进那里。为了不甘心,他再世为人。现在是蝼蚁,以后定要是苍龙。他抬头望这天,是不曾见过的。一步一巅峰,此时才恍然明白,他求的,不是什么长生不死,只求一颗长长久久的心。**求推荐票,因为推荐多曝光足够,书就能让更多书友看到,然后书好不好,让他们判断。如果觉得不错,记得收藏哦!**
  • 十二星座:天上繁星人间花

    十二星座:天上繁星人间花

    摩羯从来没想过自己的哥哥会如此记仇。只是因为竞选宫主时,自己打败了他,他就打算集结其他落选的宫主,给她个一击致命吗?且先不提丧失记忆,且先不谈心脏绞痛,且先不说将她的自尊死死踩在脚下。为何,我已如此,你还要将我的朋友,一个个从身边夺走?挚友亡,朋友散,牵冷笑。她最信赖的人,却在那一刻给了她真正的致命一击。他是唯一的,他是唯一那束她生命中的阳光。希望是他带来的,斗志是他带来的。温情是他带来的,手心的温暖更是他带来的。终究有一天,她会昂起头,踏着血,浴着火,笑望世界千百险恶。“你说,我在天上,是什么?”“在天上,繁星相随。在地上,连体花伴。”
  • 弑天族

    弑天族

    当虚无的传说变为残酷的现实,当虚幻的飘渺的流言真正验证,扑朔迷离的真相,难以接受的事实,谁是弑天族,弑天族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一行人该何去何从?
  • 石猴陆长生

    石猴陆长生

    不一样的西游后传,题材新颖、构思独特。盘古时期,神秘域外强者来到三界,于两块灵石中分别留下灵魂种子,转眼间,无尽岁月过去......!孙悟空,我是你的前世,你是我的今生。你来自五彩石,而我,来自三生石!书友群;147956788,欢迎加入。
  • 如果可以早一点遇到你

    如果可以早一点遇到你

    故事以我自己的青春为栏本,不做作不模仿,原创个人爱情故事,在最好的年纪守护着我最爱的你,不管以后怎么样,你坚定的眼神将是我最大的信心和动力!
  • 末世诛神记

    末世诛神记

    是深入骨髓的绝望,才铸就了永不妥协的信仰!昔日的承平盛世远去,诸神的走狗带着绝望而来。废墟里,他翻着带着茶红色的残书,似乎看见了天堂。
  • 左右亿万青少年一生的人生羊皮卷(全新珍藏版)

    左右亿万青少年一生的人生羊皮卷(全新珍藏版)

    学校里学不到的成功秘诀,改变女孩命运的金科玉律。260多个生动形象的小故事向青少年娓娓讲述为人处世及立足社会的必备技能,是青少年立足社会必修的18堂人生课。一粒沙中看出一个世界,一朵花里藏着一个天堂。我们微小的瞳孔映照着广阔的世界,我们有限的人生蕴涵着无限的哲理。用心去发现,将浓缩的真知化为鲜活的智慧,我们就能在学习和生活中驾轻就熟。
  • 活在平凡里

    活在平凡里

    有的时候,我们的生活相似又不相同。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有不同的人在经历过,体会过。在我的身边发生了许多形形色色的有趣事情,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喜欢听故事,那么说不定,你会发现书中有你的影子。
  • 大都市之魔王

    大都市之魔王

    张狗胜,一个一心朴实想在和平盛世下,低调过自己有滋有味儿的好日子没事儿偷摸乐的老实人,为了见一个朋友,一不小心踩进了满是恶棍的泥潭里……俗语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可当恶棍一次一次又一次的把烂泥欺负到头上,几乎让张狗胜生不如死的时候?他会也变成一块烂泥吗?还是如莲花般之出淤泥而不染?好人,就一定要被坏人欺负吗?张狗胜嘿嘿一笑,舔着一张老实人的憨厚脸和一对儿亮的骇人的狡猾眼珠子……: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