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882900000012

第12章 饮食诸方面(9)

八.民间小菜

民间小菜指经过一段时间腌制的蔬菜和豆类。小菜腌制的工艺大体有腌渍类、酱渍类、糖醋类、腐乳类和其他类。我国著名的小菜品种很多,如北京王致和的臭豆腐、四川涪陵的榨菜、扬州的乳黄瓜、桂林的豆腐乳、四川的豆瓣辣椒酱、浙江萧山的萝卜干等,都是惹人豆爱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小菜。生活中人们在谈论一件比较容易办到的事情时,往往用“小菜一碟”作譬喻。其实,做好小菜又谈何容易!民间小菜,是老百姓一项了不起的创造,是中国食俗中不可忽视的一块芳草地。如果把各地各菜比作大家闺秀,那么,民间小菜就是小家碧玉。人们在品尝了山珍海味之后扩往往对一碟小菜愈加钟情。在日常生活,人们不可能也没必要天天大鱼大肉,但一天三餐,却几乎顿顿离不开家常小菜。河北俗谚:“保定有三宝:铁球、面酱、春不老。”除了铁球,三宝中有两宝是小菜,可见在老百姓心目中小菜不小。

中国制作民间小莱的历史很长。西周以后,人们已用加工方法来保藏蔬菜食物,以达到不受季节的限制而常年食用的目的。当时的蔬莱保藏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菹莱法”。菹,《说文》谓为“酢菜也”。或即后世的“酸菜”,另解为“腌菜”。另一种是“齑菜法”。郑会在《周礼·天官·醢人》注文中说:“凡醯酱所和,细切为齑,全物若牒为菹。”如此说来,菹和齑都是用醯酱来浸渍调和以使蔬菜得以保藏的方法。两者不同的是,齑法是细切腌渍,菹法是细切或整棵腌渍。

古人为保存蔬菜而采取的方法,传至后世,并经后人改进,遂成了今天名目繁多、各具风味的民间小菜。

民间小菜按制作工艺分,有五大类。1.腌渍类,如腌雪里蕻、腌辣椒、咸蕨莱等;2.酱渍类,如酱黄瓜、酱青笋等;3.糖醋类,如腌糖蒜、糖醋藠头、甜姜片、糖醋瓜等;4.腐乳类,如豆腐乳、酱豆腐等;5.其他类,小菜制作方法不一,如豆瓣辣椒酱、萝卜干、四川榨菜、泡菜等。

小菜的制作,有科学根据,并讲究工艺、方法。民间有许多腌制小菜的经验,有认总结了腌制小菜的“十要素”:一是选料要精;二是用具要洁;三是盐、水用量要当;四是加工方法要对;五是投料要准;六是方法要多;也是倒罐要勤;八是封缸要适时;九是贮藏要好;十是味道要正。

蔬菜经过一段时间腌渍后,会产生一系列的化学变化,腌制方法正确,能起到正常发酵的作用,如乳酸发酵、醋酸发酵、酒精发酵。其中以乳酸发酵为主。这些发酵作用的生成物,能起抑制有害微生物的活动、保存制品的作用,使制品产生酱香、酯香。如果腌制方法不合理,就会生成有害物质,如丁酸、有害酵母、腐败细菌、霉菌等,使制品腐烂变质,不能食用。

但是,对此不能作望文生义的理解,因为民间有的地方小菜就要“霉”、“臭”的效果。如浙江绍兴的“霉氏家族”、“臭氏系列”。

绍兴民间传统家常小菜的菜谱里,“霉氏家族”占有相当地位:霉豆腐、霉菜梗、霉毛豆、霉萝卜、霉冬瓜、霉笋……而与“霉氏家族”有亲缘关系的是“臭氏系列”:臭豆腐、臭豆腐干、臭腌菜……绍兴至今每家每户的厨下,几乎都有一只大缸是用来腌菜的,大有“畜菜御冬,民事所亟”的古风。丁口兴旺之家,还须腌上两缸,作为家庭常备的小菜。腌制小菜,已成为“过日子”的一项实际内容,也是过得实在的一种象征。所以,在绍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夫妻长淡淡,腌菜常下饭。”在绍兴罗门之内,有一座“观齑桥”;在市中心,有一座“酒务桥”,取一家之政观于齑,一郡之政观于酒之意。显然,“观齑桥”的命名,寄托了先人的良苦用心:为了使子孙后代不丢掉制作腌莱的习俗。

能否腌制拿得出手的小菜,往往是衡量一位家庭主妇是否聪明能干的标准之一。在浙江景宁山区,有“看咸菜相人家”的习俗。旧时来客,主妇在上莱时:,必须上四色以上的咸莱,甚至咸莱满桌。客人根据咸菜种类多少和质量优劣,评判主家夫妇勤懒贤愚。

咸菜一般是为了下饭。但景宁一些山村还有“吃咸菜”之俗,或称“点茶”。农闲时,妇女相互串门,为了招待难得上门的姐妹们,主妇除了冲泡上好的清茶外,还要端上四碟以上的咸菜佐茶。在女人们边吃咸菜边饮茶边聊家常的时候,如果有熟悉的男子来串门,只能饮茶,不能吃咸菜。若男子执意要吃,女人们就会说:“吃了不长胡子!”这样,明事理的男人会知趣地离开,以便女人们说悄悄话。

在江西城乡,亲戚邻里之间,人们往往用自家的小菜作为馈赠的礼品。一家腌制出可口的小菜,每每要邀左邻右舍来品尝,成为街坊邻里的一件美谈。许多远离家乡的游子,在浓浓的乡情乡思中,其中有一件忘不掉的就是家乡小菜,或者是自家制作的小菜。十些农村大娘大嫂外出探亲,也不忘带上装满家乡小菜的一两个瓶瓶罐罐。

腌制大咸的小菜,实际上是老百姓生活水准低的一个标志。但正是这种低水准的生活,使许多人养成了嗜咸的习惯。长期以来,我国北方人形成爱吃咸食的习惯,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口重”。北方人做菜时盐和酱油放得太多,使菜太咸。有许多家庭咸菜、大酱不离桌,甚至一餐饭就是“大葱蘸大酱,煎饼卷咸菜”这种烹调和饮食习惯很不好。因为长期过量地吃盐,与患高血压病有密切关系。在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的今天,我们应该摒弃传统食俗中的不良嗜好。

民间小菜的腌制,讲究时令和技术。在江西波阳县,无论城乡,百姓人家都有腌制咸菜的习俗。春天,人们腌制“春不老”夏天,家家户户晒麦酱、腌酵豆豉豆干;秋末冬初腌制红辣椒、萝卜干。腌制小菜,有诸多讲究。如制作小菜的原料不能沾生水,装小菜的坛坛罐罐要干净,不能沾油。最关键的一点,是不能“走风”。“走风”即变质,不好吃或不能吃。

如今,民间小菜已经走出家庭,走出乡村,成为一种新的食品加工行业。许多颇有名气的小菜,早已成了该地区食品工业的拳头产品,如四川榨菜、萧山萝卜干等都成为市场的品牌。在中国老百姓业已摆脱贫困的今天,民间小菜所承载的应该是乡情,是闲趣,而不再是无奈和苦涩。

九、南北糕点

我国糕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先秦《周礼·天观》一书中就有“笾人羞边之实,糗饵粉粢”的记载。笾,是盛食品的竹筐;羞,进献的意思;糗,指炒米粉或炒面;饵,是糕饵或饼饵的总称;粉粢,指以米或米粉为原料制作的食品。战国时期楚人宋玉在《招魂》赋中写道:“柜妆蜜饵,有帐惶些。”“糗饵粉粢”、“蜜饵怅惶”都是我国最早见诸史载的糕点糖食名称。数千年来,制作糕点的食俗在我国各地传承沿习,逐步形成了京、沪、苏、粤、川、鲁等许多派系。下面就以四川糕点为例,对糕点的发展作一轮廓式的描述。

西汉扬雄在《蜀都赋》中描写当时全国五大都会之一的成都时,特别提到“调手五味,甘甜之和,说井肆上有甜味为主味的糕点出售。晋代左思在《蜀都赋》里写道:“奇物崛诡,奇于八方,布有檀华,面有桄榔”这时的“面有桄榔”就是指桄榔形的面点心。隋开皇年间(581~600年),峨眉县就有了专门生产“峨眉糕”的作坊。到了唐朝,四川的糕点品种多了起来。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到成都西郊,当地宦吏供奉了各式点心,其中一叫富油饼,糖重油多,色香味形俱佳,唐玄宗很喜欢吃,后来被称为“明皇饼”当时忠州还有一种用芝麻做的饼,俗称“胡麻饼”,据说自居易很喜欢吃,还将这种饼赠送好友--万州刺史杨归厚,并题诗一首:“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以辅兴无?”

唐末和五代时期,四川糕点继续发展。这一时期四川有两种糕点很有名,一种叫“红棱饼”,是前蜀王建时期宫廷内例行赏赐臣下的糕点;另一种叫“芙蓉酥”,传说后蜀盂昶在成都遍植芙蓉,成都因之称为芙蓉城,有人以糯米为原料,制作一种糕点,取名芙蓉酥。在今天的川式糕点中,红棱饼和芙蓉酥仍是著名的品种。

至宋朝,四川糕点业有了更大的发展,一个工艺精细、品种繁多、生产与经营有自己传统和特色的糕点行业,已初步形成。大文学家苏轼曾有赞美糕饼的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从诗中的描述来看,当时糕点制作,其原料与工艺,尤其是点心包馅的技术,都与现代相差无几。

明清时期,四川糕点业更为发达。明代,四川已能制作蜜饯。那时还有一种“光饼”,用作军中干粮,可见生产规模之大。清代,四川糕点的花色品种更多。清人傅樵钝在《成都通览》中,专章介绍了成都的糕点,具体列载了138个品种,还不包括蜜饯产品和炒货。

鸦片战争以后,西式糕点渐渐传人中国。四川也不例外,西点在制作上重用乳及乳制品,用料讲究,造型新颖,松酥软润,奶香浓郁、如精美的裱花大蛋糕等。

中国各地糕点,不仅在制作方法、选料配比、品种口味、色彩造型等方面各有特色,而且在其创制上,大都有一些生动的传说。这些传说,为中国食俗增添了鲜活的内容和盎然的情趣。

糕点上的传说,大都与历史上的帝王将相、历史名人有关。如安徽寿县的名点“大救驾”,是叶种用面粉、猪油、香油、桔饼、桂花、青丝、红丝、核桃丁等料配制油炸而成的糕点。这种糕点成品色泽乳白,形扁圆,中间呈急流漩涡状,多层花酥叠起,如金丝盘绕,清晰不乱。因有多种果料,入口鲜香酥脆,热吃味道更美。按照糕点起名的惯例,这种糕点本应叫“酥”、“糕”之类,但它却起名为“大救驾”。这里有一个传说:据传,公元956年,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前,曾与南唐驻寿县节度使刘仁膳交战,苦战九个多月才攻下寿县城。因劳累过度,赵匡胤不思饮食。厨师设法研制了一种圆饼献上。赵匡胤尝试可口,食欲顿开。后来,他做了皇帝,称此点心救了他的驾,“大救驾”因此得名。

有的糕点虽然在名称上看不出与帝王的瓜葛,但因帝王的品尝和褒扬而身价百倍,成为名点。如江西贵溪灯芯糕,就是如此。相传清朝乾隆皇帝巡视江南时,途经贵溪,吃了龙兴铺的灯芯糕后,大加赞赏,挥笔题词:“京省驰名,独此一家。”有了这么一个传说,贵溪灯芯糕旋即成为畅销全国各地的名点。

有的糕点因为与几代帝王将相有关系,而成为人们喜爱的名点。如合肥麻饼,就是人们用以待客和相互馈赠的名点。相传在北宋时,合肥有种“金钱饼”,只有铜钱大小,实心无馅。春节期间,人们将它撒给拜年的儿童,图个吉利。元末,朱元璋占据滁洲,合肥人张德胜集结乡里子弟响应,他们组成水军前往裕溪口。为了激励士气,张德胜派人到合肥定做一种大“金钱饼”,以糖作馅,酥甜可口。水军吃到这故乡特制的饼,士气大振,终于将元军击败,并乘胜夺取了采石天险。朱元璋闻讯大喜,称特制金钱饼为“得胜饼”。到了清代光绪年间,李鸿章官府的主事刘东山回合肥开刘东泰杂货店。他改制合肥麻饼,增加重量,讲究色香味形,要求麻饼上下表皮的芝麻籽粒饱满,厚度均匀,并在门市上现烤现卖,每人限购一个。后来,又将十个麻饼包成一筒,贴“合肥刘东泰大麻饼”红纸金字标签,于春节前送八百筒给李鸿章。李尝后认为“风味俱佳,堪与苏点媲美”,便将麻饼分送大臣。从此,刘东泰麻饼名声大振,成为全国有名的糕点之一。

有的糕点则因为与历史名人有关而名扬四方。如安徽庐江小红头、江西九江桂花茶饼都是如此。庐江小红头原名饽饽,又叫油糖烧卖。其外形如石榴花,顶上十点红,得名“小红头”。相传,清乾隆年间,清军著名将领吴筱轩是庐江县沙虎山人,奉命出征,随军家乡厨师常为他做此点心,很受他的赞赏。该厨师回乡后继续做这种点心卖,深爱人们喜爱。到光绪年间,小红头成为贡品,遂闻名于世。九江桂花茶饼的制作始于宋代,据说,苏东坡的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就是赞美九江桂花茶饼的。因苏东坡的推崇,这种茶饼也就成了畅销不衰的江西名点。

如果说“名人效应”是中国糕点的一个方面,那么,中国糕点的另一方面则显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美德。成都凤尾酥即是一例。成都风尾酥相传始于明代。据说是一对开面馆的夫妇偶受启发创制的。一天,收堂以后,夫妇俩收拾案板,不小心碰倒了半罐化猪油。他俩心疼地忙将油赶进罐里。见案上还是油晃晃的,便用没卖完的熟面把猪油沾净,习惯地揉成疙瘩随便放置案上。第二天,他俩将面疙瘩放进油锅里炸,哪知,那面疙瘩在油锅内迅速冲高、舒展,冲高的那部分若云,若雾,若轻纱,若鸟羽,非常美观别致。夫妇俩受此启发仔细琢磨,很快制成了名点心风尾酥。

新都桂花糕的创制也是如此。相传明代中叶,四川籍状元杨升庵在老家新都广种桂花,每到农历八月,丹桂飘香,引来游客无数。新都城里有个做糕饼卖的小贩刘吉祥,从桂花引来游客得到启发,于是收集鲜桂花,用糖蜜制成桂花糕,食者无不交口称赞。于是新都桂花糕一时名声大噪,成为代代相传的名点。

同类推荐
  • 中国文化探秘

    中国文化探秘

    中国文化的基因是每个中国人与生俱来的,但是只有经过后天培养,这种文化基因的积极作用才会明显。所以学习中国文化应该是现代人的分内之事。其意义小可从个人学识修养,大可从民族文化上讲。有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文学典籍不仅仅是让我们知道中国文化的昌盛。更为重要的是使我们浸润了传统文化因子,培养一个文明大国应有的人才素质涵养。读史哲典籍更会让我们从深层的思想上,理解中华民族和民族文化,从骨子里头体现出民族文化的风度;从宏观上把握我们民族的思维深度和方式,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拥有自身民族的文化特质。
  • 中华千年文萃-骚客的传记

    中华千年文萃-骚客的传记

    本书收录了自秦代以来历代文人骚客的传记,再现了历代文人的风流倜傥、浪漫多情、多愁善感。包括有“五斗先生传”、“陆文学自传”、“罪言”等。
  • 商代都城:殷墟(文化之美)

    商代都城:殷墟(文化之美)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即为殷墟。殷墟是一个王朝的缩影,它出土了大量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重要文化遗产,揭示了商代晚期的辉煌历史,也验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它所代表的殷商文明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为华夏文明的形成奠定了良好基础。难怪郭沫若先生也感叹道:“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
  •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政体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政体

    此系列书籍介绍了中国历史文化百科的知识,内容包括字谜,中医学,武术,政体,哲学,战争,天文学,诗歌,服饰等。
  • 无华企盼 福禄寿喜(文化之美)

    无华企盼 福禄寿喜(文化之美)

    它是吉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结着中国人的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审美趣味与宗教情怀;他源远流长,博大情深……
热门推荐
  • 未尽,未央

    未尽,未央

    危机,一直存在,只是没被预见。转机,转瞬即逝,需要我们把握。
  • TFBOYS冬季恋歌

    TFBOYS冬季恋歌

    当人气偶像TFBOYS遇到三个懵懵懂懂的女孩,六个人之间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 天陆海城

    天陆海城

    静初一次失足来到了天门世界,进入了玄明城,遇到了绝世美男子,在美男子的帮助下慢慢适应了这个地方并了解了这世界的所有文化和规则。
  • 太过纯情惹到你

    太过纯情惹到你

    在17岁的花季年龄,纯情的她遇到了让她心碎不已的花花公子哥。伤心欲绝的她,却无意间惹到了那同为17岁的黑道帝王,他和她的生活再也不能平平静静。。。。。。
  • 最美的情感锦言

    最美的情感锦言

    本书是为适应广大青年社会交往的需要而编写的一部赠言集。把亲切的问候、真诚的勉励与祝福给自己的同学、战友、老师和父母;把离别的伤感、绵绵的思念告诉自己的朋友;在生日之际、佳节之时,把美好的贺词献给最亲近的人……本书提供了很好的实用与参考依据。
  • 青葫道士

    青葫道士

    道士这个“职业”在现代已经基本淡出人们生活,除非谁家有事做个法事什么的可能会找个道士,但大多也是图个心理上的安慰,并不指望能真正起到什么作用。但我就是一个在如今这个“科学”的社会,混在人群中的小道士。
  • 世界经典历史故事(下册)

    世界经典历史故事(下册)

    怎样快捷地了解世界,首先我们要从了解世界历史入手。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从地球上有了人类那时起,人类的第一个活动便是生产活动,而且从未间断过。人类文明的演进,社会的发展,只能在生产力进步的基础上实现。旧石器时代使得氏族社会形成,金石并用时代又促成氏族社会解体,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在自然经济状态下,只可能有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却孕育出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器时代和信息时代将人类社会的进展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这是二、三百万年来人类文明进程所确凿的事实。《世界经典历史故事》大体上是按照这个线索来编写的。
  • 英雄出世

    英雄出世

    本书是作者的一部历史长篇小说,书中以清末民初为背景,从不同侧面和不同社会阶层的生存状态入手,向读者展现了一个个回味无穷的故事。
  • 《玫瑰剑》

    《玫瑰剑》

    玫瑰是掌管天宫玫瑰园的仙子,是天后手下众多侍女之一。而他只是冷冰冰的公子意,而玫瑰心里满满的都是公子意啊。却忘了段子清侵尽所有的付出。在写这段故事的时候我总是在想,这个世间要是没有这家族恩怨,没有那些假惺惺,一切都是原本的模样该是多好啊。可是啊,要是没有这些,他们要怎么样才会相遇呢?我想啊再给玫瑰好多好多的机会,玫瑰还是会义无反顾的坚持她自己的。本就是注定,该怎么躲,还能怎么躲。
  • 王妃不要太狂妄

    王妃不要太狂妄

    那一个转身,不过为他,殊不知,他已走远。今生无缘,来生可否与我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