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956800000011

第11章 隋唐五代时期(2)

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于政治、军事、社会、文教各方面都有卓越成就。他常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自警,并听从贤臣魏征的劝告“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兢兢业业、小心谨慎地治理国政,任用贤能,从善如流,闻过即改;视民如子,不分华夷,开明怀柔,轻徭薄赋,疏缓刑罚,并进行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创立“贞观之治”,社会出现局面安定、生产发展,“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盛况,使唐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强繁盛的封建国家。但他晚年亲征高句丽,给两国人民带来了灾难,最后无功而返;并有广建宫室等奢侈现象。末岁著《帝范》一书以教戒太子李治(即唐高宗),总结他一生的政治经验,也对自己的功过进行了评述。他还善诗文、书法,《全唐诗》和《全唐文》中均收有不少他的作品,却并不事张扬。贞观二十三年病逝,谥号“文皇帝”。

唐太宗作为一代名君,其后妃中也有两个和他一样在历史上留下了美名,一个是皇后长孙氏,一个是徐妃名惠(当然还有女皇武则天)。作为皇帝,唐太宗的宫闱生活与历代封建帝王并没什么不同,广占众媛,妻妾成群;皇后虽只一个,妃嫔为数众多。他还曾多次进行挑选美女和才女的活动,中华第一女皇武则天原本就是他选中的小妃。但是,在唐太宗众多的后妃中,能以自己的贤德对其政治生活产生影响的主要有两个,贞观前期是长孙皇后,贞观后期主要是徐妃。唐太宗能成为千古一帝,与她俩尤其长孙皇后的帮助是分不开的。

长孙皇后(601-636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原名长孙无垢,祖先为北魏拓跋氏,生于官宦之家,父亲长孙晟隋时官至右骁卫将军,母亲高氏之父高敬德曾任扬州刺史。她从小爱好读书、精通文史,通达理仪、贤淑宽和,十三岁时嫁给李世民为妻。在她年幼时,一位卜卦先生为其测生辰八字时就说她“坤载万物,德合无疆,履中居顺,贵不可言”。唐朝建立后,她被册封为秦王妃。她年龄虽小,但对内已能尽行妇道,悉心事奉公婆、相夫教子,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小媳妇;对外又不失为李世民的得力谋士。

在李世民征战南北期间,长孙王妃紧紧追随丈夫四处奔波,为他照料生活起居,使李世民在繁忙的战事之余能得到一种清泉般温柔的抚慰,从而使他在作战中更加精神抖擞,所向无敌。当李世民与其兄李建成之间嫌隙日益加深时,她对公公唐高祖李深渊尽心侍奉,对后宫嫔妃殷勤恭顺,极力争取他们对世民的同情,竭力消除他们对他的误解。玄武门之变前夕,她又挺身而出,对秦府幕僚亲切慰勉,激励士气,左右兵将无不为之感动。李世民升储登极以后,她被册立为后。

作了至高无上、母仪天下的皇后,长孙氏并不骄矜自傲,她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贤良恭俭的美德。对于年老赋闲的太上皇李渊,她每日早晚必去请安,像个普通儿媳那样十分恭敬而细致地侍奉。对后宫的妃嫔,她也非常宽容和顺,并不一心争得专宠,反而常劝唐太宗要公平地对待每位妃嫔。她对妃嫔生的子女“慈爱逾于己生”。妃嫔害了病,她甚至把自己正在服用的药送去,因而“宫中无不爱戴”。也正因如此,唐太宗的后宫很少出现争风吃醋现象。这便使唐太宗能不受后宫是非干扰,专心致志料理军国大事。长孙皇后虽出身显贵之家,如今又富拥天下,但生性节俭简朴,所使用的一切衣服用品都以够用为限,从不讲求豪奢华美,饮食宴庆也从不铺张。因而也带动了后宫之中的朴实风尚,并为唐太宗励精图治施行政策作出了榜样。

唐太宗知道长孙皇后深明大义、端直有道,故对她十分器重,下朝后经常要和她谈起国事。她却不愿以自己的特殊身份干预朝政,很郑重地说:“牝鸡司晨,惟家之索。我是妇道人家,怎能随意议论国家大事?”唐太宗不听,还是对她说得滔滔不绝,但她始终不愿多语。不过她也能做到劝让唐太宗不枉杀一个忠臣,并有“居安思危,任贤纳谏”之见。

长孙皇后最重要的贡献是防止外戚专权。皇后之兄长孙无忌和唐太宗为布衣之交,又在唐朝建立前后和玄武门之变中立有大功,故唐太宗把他视为知己,打算任他为宰相,执掌朝政。皇后听说后,对太宗说:“妾既被立为皇后,尊贵已极,我实在不想让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汉朝的吕后、霍光之家可为前车之鉴。所以,我请您千万不要把兄长任为宰相。”在长孙皇后再三阻挡下,唐太宗只给长孙无忌加开府仪同三司之虚衔。

唐太宗善于纳谏的政举,也得益于长孙皇后的良言劝导。皇后之女长乐公主被太宗视为掌上明珠。在公主出嫁时,太宗赏赐的物品要比高祖之女长公主出嫁的物品多出一倍有余。为此魏征当面向唐太宗提出异议。下朝后,唐太宗把魏征的不同意见转告皇后。长孙氏当即深有感触地说:“我以前听说陛下对魏征很器重,但并不了解其中缘故。今天我听了他的谏言后,才真正明白他是一位十分正直的社稷之臣。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请陛下深思这个道理,那就是天下最大的幸运了。”

直言敢谏的魏征经常触犯“龙颜”。一次唐太宗退朝,回到后宫恨声地说要杀掉魏征。长孙皇后悄然退下,一会儿又穿着参加隆重礼仪的朝服走上。唐太宗十分惊讶。她说:“我听说君主圣明,臣下才敢直言。现在魏征直谏,正说明陛下圣明啊,我怎么能不庆贺呢?”太宗听了转怒为喜,从此对魏征等忠臣更加倚重。

贞观八年(634年),长孙皇后同唐太宗一起去九成宫避暑,身染疾病,且愈来愈重,服用了很多药物,但病情并未缓解。在身边服侍的太子向母亲提请用赦免囚徙和度人入道等方法乞求保佑,却遭到皇后坚决的拒绝。她说:“大赦是国家大事,佛、道二教也自有教规。如果可以随便赦免囚徒和度人入道,就必定有损于国家政体,而且也是你父皇所不愿意的。我岂能以一妇人而乱天下之法。”太子听罢,便不敢向唐太宗奏告,只是把母亲的话告诉了房玄龄,房玄龄又转告了太宗。太宗听后,感动得涕泪交流、泣不成声。

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弥留之际,与唐太宗最后诀别。她用尽气力对太宗说:“我的家族并无什么大的功勋、德行,只是有缘与皇上结为姻亲才身价百倍。要想永久保持这个家族的名誉、声望,我请求陛下今后不要让我的任何一个亲属担任朝廷要职,这是我对陛下最大的期望。我活着时对国家并无丝毫功绩,所以死后也千万不要厚葬,仅因山而葬,不起坟墓、不用棺椁,所须器物都用木、瓦制作,俭薄送终。如能这样,就是陛下对我的最大纪念。”她还竭力举荐房玄龄为首辅之臣。说完不久就死在后宫立政殿。太宗非常悲痛,感到从此“失一良佐”!

而在唐太宗晚年,对他影响较大的是贤妃徐惠。徐惠(627—650年),湖州(今浙江境内)人,父亲乃当地名士徐孝德。据《新唐书》云,徐惠早慧,生仅五月即能言,四岁能读《诗经》、《论语》,八岁会作诗文。(其父要她仿屈原《离骚》作诗,她援笔即成《拟小山篇》一首:“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想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聪名绝顶,才思敏捷,辞致清丽。且长相娇好。唐太宗闻其名,十四岁时召为才人。入宫后,她仍博览群书,遍涉经史,才学益进。不久即拜婕妤,进充容,上书论时政,见解精到。并得太宗之深眷,两人结为心魂知己。《全唐诗》存其诗五首。其代表作《赋得北方有佳人》(“由来称独立,本自号倾城。柳叶眉间发,桃花脸上生。腕摇金钏响,步转玉环鸣。纤腰宜宝袜,红衫艳织成。悬知一顾重,别觉舞腰轻。”)可与当时男作家媲美。

徐惠自入宫以后,虽位列妃嫔,但贤淑知礼,对国家大事也十分关心,经常和唐太宗谈论国是、放言朝政,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和看法。唐太宗喜欢她知书善文、纵议古今的才华,把她看作是长孙皇后一样的人物,对其见解也颇多接受。徐惠矜持、多才、温情、幽默,给太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贞观后期,由于唐太宗频繁发动战争,徭役和兵役征发空前严重,造成了社会矛盾激化,官民皆怨。因此,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徐惠向太宗上《奏疏》进行劝谏,指出“黩武玩兵,先哲所戒”,例举“秦皇并吞六国、晋武奄有三方,反成覆财之业”,说明“地广者,非长安之术;人劳者,为易乱之符”,进谏太宗节俭,不宜大兴土木。这篇疏文结构严谨,声情并茂,论据充实,真切感人,深受唐太宗赞赏,接受其劝,并赐以厚礼。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病逝。徐惠哀思成疾,久卧不起,且不肯进药。从文首所引的她那几句表白,可知实在是赤胆忠心。在她眼里,唐太宗不仅仅是皇帝,更是丈夫,是知己。连继位的唐高宗看在眼底,也不禁动容。徐惠对太宗的偏执之情,让她在次年便送了命,寿仅二十四岁,真是天妒红颜,生如流星。她被赠封贤妃,陪葬于唐太宗昭陵石室,终于实现心愿,与心爱之人永远相守一起。后世封这位才情不凡的女子为桂花之神。

文成入藏,吐蕃大兴——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知书识礼,贤淑端庄,博学多才,除笃信佛教,还兼通卜之学”。——后世史书

松赞干布(617?—650年),中国唐朝时期少数民族的杰出首领,藏族吐蕃王国的创建者、民族英雄。汉文史籍称作弃宗弄赞、弃苏农或器宗弄赞。生于穷哇达则(今西藏山南地区),在赞普(藏族称其首领)位二十余年。因松赞干布最早引佛教入吐蕃,故后世藏文史书又将其与墀松德赞、墀祖德赞并称为吐蕃时期“三大法王”。

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以游牧或农耕为业,其纺织和铸铁技术水平很高。629年,松赞干布的父亲囊日论赞被叛乱贵族害死,他在动乱中继承了第三十三世赞普之位。年少的松赞干布作战骁勇,很有谋略;在叔父与大臣禄东赞等人的帮助下,他削平内乱,降服并兼并了苏毗、羊同等部,统一了青藏高原。632年,他们渡过雅鲁藏布江,从山南迁都逻些(今拉萨),后来又建宫殿于布达拉山(今布达拉宫),完成父祖辈的统一大业,正式建立奴隶主统治的吐蕃王国。

松赞干布有雄才大略,励精图治,制定了一系列法律、职官、军事等制度;发展农牧业生产,推广灌溉,制定文字,统一度量衡和课税制度;从中原及泥婆罗(今尼泊尔)、天竺(今印度)等地引进文化、技术,包括佛教,使吐蕃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有了迅速进步,为西藏乃至整个大青藏高原地区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加强了藏族与汉族的亲密关系,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的大中国的历史发展。

松赞干布积极寻求建立和发展与周边部族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巩固和发展新生之吐蕃政权。他先是迎请娶泥婆罗王之女尺尊公主为妻。641年,他又至柏海(今黄河上游之扎陵湖与鄂陵湖,在青海玛多县境内)迎娶唐宗室女文成公主,与大唐王朝结成和亲关系,并先后修建了著名的大昭寺、小昭寺。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卒,唐高宗即位,封其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宾王等,并镌刻其像于石,列于太宗昭陵。松赞干布献金银珠宝十五种,请求置于太宗灵柩之前,表示深切哀悼和怀念之情。

唐永徽元年(650年),松赞干布卒于彭域(今西藏彭波),唐朝遣使臣鲜于匡济贲资书入吐蕃吊祭。

文成公主,中国古代杰出的女性外交家、和平使者。生平、原名不详,唐太宗养女,松赞干布之妻,吐蕃王后。唐贞观年间,松赞干布仰慕大唐繁盛,派遣大相噶尔东赞为请婚使者,三次跋山涉水、千里迢迢赴长安请婚。唐朝大画家阎力本的力作《步辇图》,就是反映的这一个场景。最终,唐太宗以养女文成公主许嫁之;并诏令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为主婚使,带着丰厚的嫁妆,持节护送文成公主入蕃。那是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他们行程达三千多公里,历尽千难万险,沿路传授农耕技术,终于走上了“世界屋脊”的雪域高原。这条路线与今之青藏公路、青藏铁路自然无法匹比,但其意义同样极为重大。

文成公主他们途经吐谷浑境时,受到河源郡王诺曷钵及其妻弘化公主的热情款待,临走时依依不舍。松赞干布率领吐蕃群臣,亲自到河源附近柏海迎接文成公主一行,一对异族夫妇便在这美丽的地方度过了洞房花烛、男欢女爱之夜。松赞干布以子婿之礼谒见江夏王,然后与文成公主同返逻些,人们载歌载舞,欢腾雀跃;并于玛布日山(今拉萨布达拉山)专建宫室安置文成公主。至今布达拉宫尚保存有他们成婚洞房的遗址。

吐蕃人原住帐蓬,正是为迎接文成公主才特地修建了华丽的王宫。吐蕃人原穿很笨重的毡裘;和亲后,由松赞干布牵头,贵族、大臣开始穿更舒适、轻便的丝织品衣服。文成公主还建议他们废除了赭色制土涂敷面颊的不好习俗。

文成公主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她到吐蕃后,还用山羊背土填湖建庙,主持修造了小昭寺,安放自长安带去的佛像、佛塔、经书等(后移至大昭寺)。今大昭寺前的公主柳,传说亦为其亲手所栽;著名的“甥舅同盟碑”(又称“长庆会盟碑”)就立在此树旁。

从后世史书可知,文成公主笃信佛教,且博学多才。她弘传佛教,为藏民祈福消灾。入蕃时,除携带一尊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外,她还携带了大量其他物品,如生产技术、天文历法、种树、医学书籍和谷物蔬菜种子、药材、绢帛等。传说文成公主还随带了侍女、工匠、文士和乐队五千五百人,及牲畜、车舆、马骡、骆驼多种,可谓浩浩荡荡、声势夺人。乐师为他们演奏,音乐悠扬;文士为他们整理、编写文献,事务条理。

此后,吐蕃人学会了平整土地、防止水土流失和种植蔬菜。玉米、土豆、蚕豆、油菜能适应高原气候,生长良好;而小麦却不断变种,最后长成藏族人喜欢的青稞。同时,中原地区的养蚕、医药、历算、纺织、造纸、酿酒、制陶、碾磨等技术与设备也都传入了吐蕃。吐蕃过去没有文字,用绳打结或在木头上刻符号来记事;受唐文化影响,松赞干布命人创制了吐蕃文字。吐蕃学者又参考唐朝历法,创制了吐蕃历法。文成公主还对拉萨四周的山,分别以妙莲、宝伞、右施海螺、金刚、胜利幢、宝瓶、金鱼等八宝命名,这些山名一直沿用至今。她还教吐蕃妇女纺织、刺绣等。

而这一切,都对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唐蕃亲密、友好、合作关系的加强,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唐蕃此后两百多年间很少有战事,使臣和商人、工匠频繁往来。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夫妻感情深厚,恩爱和睦。丈夫爱慕妻子的美丽、聪明、贤惠,妻子敬重丈夫的英伟、果敢、有为。两人都笃信佛教,有共同语言,他们在一起度过了整整十年的美满、幸福生活。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则继续在吐蕃生活了长达三十年时光。她一直深受吐蕃人民的敬重和爱戴。在她去世后,其非凡事迹在藏族地区以戏剧、壁画、民歌、传说等形式广为流传,影响深远。在今天的大昭寺和布达拉宫里,还有她与松赞干布的彩塑像,颜色鲜丽,形态逼真。

同类推荐
  • 索伦铁骑

    索伦铁骑

    清雍正年间,为防止沙俄东扩,清朝向北部呼伦贝尔移民戍边。在大兴安岭南的索伦部的三千兵丁及家眷,赶着牛羊马驼,翻越大兴安岭来到呼伦贝尔千里草原戍边。在中心地带海拉尔筑城,设立呼伦贝尔付都统衙门,管辖索伦八旗和新巴尔虎左右八旗。制止了沙俄的扩张野心。乾隆年间,沙俄又在西域(新疆)挑起了准葛尔三部叛乱。作为清王朝机动部队的索伦铁骑应命出征,与满蒙八旗共同苦战一年平定了叛乱,索伦名将海兰察名振西域(清史稿前五十名功臣录),开始了他与整个部族传奇式的故事。
  • 红流纪事:武装暴动第一枪南昌起义

    红流纪事:武装暴动第一枪南昌起义

    丛书所选之“重大事件”,只选择了民主革命28年历史当中30件大事,力求通过这30件大事大体上涵盖中共党史基本问题的主要方面。这首先就遇到了选取哪些事件最为合适的问题。就我们的水平而言,很难说就一定能够选得那么准确、恰当。但总体设想是,应以讴歌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业为主,有的也可侧重总结某些历史经验或教训。
  • 大宋传奇之帝国

    大宋传奇之帝国

    小镇著名兽医王陆穿越到了大宋真宗年间,身影单薄的婢女,身背这父母的不共戴天之仇,族人和朋友都背负着这个时代的伤痛,我们一起看王陆在这个历史转折点去为我大宋来书写出怎样的帝国事业!!!!!
  • 寒门贵子

    寒门贵子

    徐佑从昏迷中睁开眼,看到胸腹间渗出的一丝血迹,茫然四顾,却见证了一个永远在流血的时代!看前世纵横金融界的狐帅如何在这个乱世立江左,踏青云,算庙堂,定乾坤,平南北,开盛世,这是一本关于日月、阴阳、君臣、南北、佛道、贵贱的书,冷静中审视历史,惶恐中评点人物,很轻松,也很有趣!
  • 大唐兄弟情

    大唐兄弟情

    彭啸,在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没有牵挂也无人牵挂的人。一次意外让他穿越到了隋末,在他浑身上下只剩一条裤头的时候,遇上了同样只有一条裤头的李元吉,两人选择‘同命’。彭啸对于唐朝的了解仅限于两个人,李世民和武则天,甚至对于李世民的认识还不及武则天来的多。在一次雁门外的侦查中,彭啸看见了一个被突厥流骑屠杀了的汉人村子,虽然报了仇,但他更加的茫然。直到后来他意识到,我们的同胞之所以被异族欺凌,正是因为我们人心不齐,等我们统一了,人心齐了,谁还能欺凌我们的同胞?等着吧,突厥人,我彭啸会回来的……
热门推荐
  • 我是一名艺术生

    我是一名艺术生

    这是我在高中的三年的日日夜夜,希望大家喜欢
  • 兽人黎明

    兽人黎明

    种族摩擦出的爱恨情仇欲望膨胀出的贪得无厌所爱所恨,所念所思当国破家亡,当孤独一人当现实幻灭,当记忆模糊支撑着人生的不是过去是新的开始,如再临人世
  • 妖狐

    妖狐

    千年的情缘能否在今世得到期盼的结果?千年的誓言是否在今世得以实现?一只妖狐穿越了千年的时光就只为“情”。她曾经为情而生也为情而死,最终得到了自己的幸福家庭。--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尘镜

    尘镜

    我追求的是平等,而你却要独霸世界。我追求的是自由,而你却要掌控一切。我只想做一个平平凡凡的人,可是你却要做无所不能的神。你我之间,必有一战!......本书主角没有绝世功法,没有逆天法宝,没有机巧奇遇,没有王霸气势。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但面对历史洪流,他有逆流而上的勇气,他有坚不可摧的信念。即使,他将敌对的是整个世界。
  • 剑不留行

    剑不留行

    漫漫长夜,一朝开眼。陆离重生于王侯之家,扬名于九州之上。江湖庙堂,左道旁门,妖魔鬼怪,纷至沓来。任你神通盖世,法力无边。一剑斩去!剑下,不留行!
  • 神尊淡定:废材小姐太逆天

    神尊淡定:废材小姐太逆天

    现代杀手,一朝穿越却成又丑又哑的废材?异世重生,便注定了她不凡的一生!凤眸睁开,又是怎样的风华绝代?收神兽,获法宝不在话下!贱男渣女要单挑?来呀!谁怕谁!分分钟虐杀!有人要比炼丹?难道没听过她的炼丹术是神尊教的?比炼器?难道你们没听过炼器老祖是她的师父?比毒术?不好意思,毒谷里的那毒医正是她徒弟。比背景?难道你们不知道她是魔尊的妻子,更是神族的神女么?(本尊的群:179213482,欢迎加入)
  • 紫檀未矢,我亦未离

    紫檀未矢,我亦未离

    我是朴允浩,刚念高一,却有一个长得倾国倾城的徒弟。让我难以忘怀。但是我们之间可能吗?
  • 嗜血盟约

    嗜血盟约

    这是一个从三个人开始的故事,写的却是一个时代的波澜。
  • 异族入侵

    异族入侵

    “威廉,坎斯,你曾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家,却狼子野心,想要控制全人类的思想。你利用空间能源,制造出了一批强大的生物,使它们生活在星之海中,给整个世界,甚至整个宇宙差点带带了灭顶之灾,如果不是我国最先研制出了分解活体仪器,恐怕你的愿望真的会实现,但现在,你必须走上军事法庭,迎接你的将是全人类的谩骂同指责。”万物自有它的生产法则,你说什么已然无用,有本事你就将我杀了啊!“哈哈哈……可惜,一切都晚了,你知道得太晚了!全新的6D图像电话已经研发,而那些电话全部都被我装上了智能脑控制器,我……将是全人类的主宰!”新书已发,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 妃常逃跑:王爷不许抓我

    妃常逃跑:王爷不许抓我

    【正文已完结,放心阅读】穿越次日,嫁了白痴王爷,俩人分房睡,一月后却有孕,于是携家产跑路。王爷追上:爱妃,诱拐皇孙可是大罪,你已被追捕。吓,那就更得逃了,乱皇室血统,那可是诛九族,继续跑……王爷继续追:爱妃,你这都要临产了,你还跑?当然,继续逃,这孩子不是你的。王爷猛追:孩子都生了,你还跑!……【爆笑,盛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