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956800000032

第32章 近现当代时期(9)

在此前后,高君曼、宋美龄等民国佳丽名媛竟相攀傍大款,千方百计追逐政要名人。可轰动一时并感人至深的,仍首推赵四小姐。因为很多女孩子都会去傍风流帅哥,但谁能没名没份地陪伴一个失意男人度过几十年寂寞、凄冷的幽禁岁月?只有一个赵四。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广西著名教育家、学者马君武的一曲《哀沈阳》(见文首所引),更是不分青红皂白,把那丢失中国东北领土的政治重压,放在了这位人称“赵四小姐”的弱女子肩上,似乎她就是那虞姬、杨贵妃、陈圆圆等人的再世。

1936年“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被蒋介石长期软禁。此前赵四小姐一直在西安陪伴着他,后无奈携幼子经南京、上海,转赴香港。1941年底,张被国民党特务从湖南沅陵转囚至贵州修文的阳明洞中。戴笠给香港的赵四去电询问:是否愿往贵州大山里照料张学良?赵四毫不犹豫,毅然舍弃了在香港的豪华富裕的自由生活,将尚未满十岁的儿子送到美国,交给张的一个朋友后,即马上奔赴偏远、穷荒的黔地,与张同系牢笼,让少帅大为高兴,感激不已。戴笠接到赵四小姐给他的电报时,知道她已在奔赴贵州的途中,这位杀人不见血的军统头子竟也羡慕得不得了,情不自禁地赞叹说:“红粉知己,张汉卿有福啊!”据说后来戴笠狂追影星胡蝶,正是受了马君武那首诗和赵四这封电报的影响。

赵四小姐不仅在叱咤风云的岁月里与张学良相知相爱,而且在他“山居幽处境,旧雨引心寒;辗转眠不得,枕上泪难干”的远山岁月里,在他“十载无多病,故人安未疏;余生烽火后,惟一愿读书”的幽闭日子里,给他温暖,给他信心。他们的爱情生活,经过了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真可谓千古绝唱,人间奇迹。难怪,张学良常用一口地道的东北话,对人亲昵地称呼赵四小姐说:“这是我的姑娘!”深情厚意,溢于言表。假如没有赵四,也许“千古功臣”张少帅会是另一个模样。1933年在上海,一向温顺的赵四拿起了枪,帮助他戒掉了吗啡之毒。1946年张到台湾以后,也一直是由赵四陪伴着。

在与世隔绝、行动禁锢的寂寞、枯燥中,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凄苦是可想而知的。他们两人相依为命。张把一切希望和欢乐都寄托在了赵四的身上,赵四则尽自己的全部力量给张以安慰和照料。见过的人都说,赵四小姐经常身着蓝衣、脚登布鞋,几乎洗尽铅华,终日陪伴在张学良的身边,令人感动。虽然相对来说她比张多一些自由,每年都能获准到美国去探望儿孙,但她每次总是匆匆来去,仅住上两三天,即又回到张的身边。

1964年7月,在台北市北的一个教堂里,华发染鬓的张学良和赵四小姐举行了简朴而神圣的婚礼。此时,他俩已与世隔绝了二十八年,张学良已六十四岁,赵一荻已五十三岁。参加婚礼的人数虽只有十二位,但都是声名显赫的大人物,如“国母”宋美龄、政界元老张群、艺术大师张大千、国策顾问何世礼等。为什么要补行这个婚礼呢?在茫茫无期的囚禁生涯里,张本已渐渐心灰意冷,决定成为一名真正的基督教徒。但教义规定,教徒洗礼时不能有两位妻子。张于是写信给元配夫人于凤至,诚挚讲明原委。大度、开明的于凤至,本来对赵四小姐就有好感,两人素以姐妹相称、情谊很深。再说,在这三十多年里(除了“西安事变”后的几年),赵四一直陪伴在张的身边,历尽艰辛,于凤至对此更是十分敬佩。因此,她对丈夫的要求慨然应允。婚礼不久后,台湾《联合报》报道了这个消息:“夜雨秋灯,梨花海棠相伴老;小楼东风,往事不堪回首了。”

随着蒋介石父子的先后离世,蒋家王朝威风不再,张学良夫妇的自由度也就越来越大。他们终于离台赴美,定居风光无限的太平洋中央之夏威夷。

1990年,张学良在与旅美学者唐德刚的谈话中,公开袒露了他封闭多年的情感世界。他说:“我跟太太(赵四小姐)认识的时候,她才十六岁。后来我生病了,她到奉天来看我。她临走时跟她爸爸说了,她爸爸当时没吱声,她就拎着个包来到了奉天。他哥哥就借机说她跑到奉天去了,老爷子就不高兴了。后来老爷子登了报,把她赶出了祠堂,这样她就回不去了。怎么办?弄巧成拙了。本来她跟别人已订了婚。所以我说,婚姻之事就是这样阴差阳错的。”

张学良还坦荡地表示:“我现在已经老了,才肯说这些话。我有两句诗:‘平生无憾事,惟一好女人。"……我的女朋友好多,行的却没几个。其实我并没有怎么追求女人,除一两个我主动追求外,大都是女人追我。年轻时异常荒唐,乱七八糟,说不上什么爱情。”但就是这个曾经被人误称为“追逐女色的浪荡公子”,却终于由于一个女子而收了心。

千古一荻,风静而凋。2000年夏,陪伴张学良、相濡以沫长达七十二年(包括五十四年囹圄生涯)的爱侣赵四小姐,在夏威夷病逝。张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太太非常好,最关心我的是她。”一年后,张也接踵而去。两人实现了“死同穴”,合葬在夏威夷岛上。

终于答应嫁给“沈先生”——沈从文与张兆和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我应该为自己庆幸。”——沈从文《从文家书》

“有了你,我相信这一生还会写出许多更好的文章!对于这些文章我不觉得骄傲,因为等于全是你的。没有你,也就没有这些文章了。”——沈从文《湘行书简》

“有了爱,有了幸福,分给别人一些爱和幸福,便自然而然会写得出好文章。”“我很安静,我似乎为爱你而活着的,故只想怎么样好好地来生活。”“‘芦苇’是易折的,‘磐石’是难动的,我的生命等于‘芦苇’,爱你的心希望它能如‘磐石’。”——沈从文致张兆和的信

沈从文(1902—1988年),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京派(更恰当说是京城学院派)小说代表人物,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侯选人,是少数几个拥有世界声誉的现代中国作家之一,被誉为“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作家,仅次于鲁迅”(金介甫)。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祖母是苗族),祖父曾任清朝贵州提督。经常以“我是一个乡下人”自谓,也有人称他是“中国最后一个真正的乡土作家”。玲珑剔透的湘西山水,孕育了他的旷世才华;人性甜美的凤凰小城,赋予了他柔顺多情的个性。湘西生活和都市生活是他的两大题材,前者重在理想歌颂,后者重在道德批判。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阿黑小史》等三十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六部中长篇小说。

张兆和(1910—2003年),女作家,有《湖畔》等小说传世;书法也好,且喜昆曲,但一生低调。原籍安徽合肥,生于江苏苏州。出身于名门望族,曾祖父为李鸿章淮军名将,曾任两广总督和直隶总督;后乃父迁居苏州独资,创办平林中学和乐益女中,著名共产党人张闻天、侯绍裘、匡亚明等先后在此任教。有兄妹十人,她居中,较早接受新式教育,从小爱好文学和阅读,具有一份雅静、平和、沉稳的大家闺秀气质。1933年与沈从文在北平中央公园宣布结婚,但并未举行任何仪式。自此一直协助沈的文学创作事业和家庭生活,甚有贡献。解放后,长期从事文学编辑工作。1988年沈去世后,倾力编辑《沈从文全集》,2002年12月该书出版;几个月后,张在北京逝世。

比起大多数文人墨客来,也许他俩的婚恋经历并没有太多传奇色彩,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平静、安定的。在作家、艺术家的爱情故事里,他们是少有的从一而终、白头偕老的典范。

1928年9月,沈从文从国外回到上海,经好友徐志摩的推荐,被刚上任的中国公学校长胡适聘去任教。许多学生听说他是行伍出身(沈年轻时在湘西老家参加过部队),还留过学,又会写白话小说,很是好奇,便不乏有人选了他的文学创作课。沈从文是一个好作家、一个好学者,但不是一个好教师(单指上课言)。他的湘西土话很多人听不懂,而且他的声音又非常之小。据说他第一次在中国公学上课时,因为紧张,尽管做了大量准备,而且满腹才学,刚站上讲台,仍有十多分钟说不出一句话来。最后,他匆匆念完了讲稿,但谁也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只好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道:“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学生们(包括张兆和)下课后还谈起这般情形,觉得怪有趣的。但他是一位名作家,所以他的讲课、他在上海公学任教的本身,是有一定号召力的。学生们只是为他可惜、同情,但并未轰他走。当时张兆和也在上海公学读书,这使他们有机会相识。那年沈已二十六岁,张刚十八岁。

沈从文见到张兆和之后,很快就迷恋上了这位相貌清秀、肤色微黑、单纯任性、聪明可爱、人称“黑美人”的大家闺秀。虽然刚开始时并不顺利,甚至可以说很是遭到了一些挫折,但他知道这件事情对他非常重要,所以并未气馁,而是进行马拉松式的不断追求,给她写了很多情书。他自卑、羞涩、木讷,但多情、真诚、执拗,而撰写火辣辣、热乎乎、缠绵绵的情书更是他的擅长。当时张年纪虽小,却因才貌双全(她曾在中国公学夺得女子全能第一名),又是出身大户人家,已有好多男子在给她写情书;用今天的话说是暗恋她,至少也是个“超级粉丝”。她觉得这个也怪有趣的,便把这些情书一律保存起来,还编上了号,“青蛙一号”、“青蛙二号”等。有一天她收到了这样一封信,上面只有一句话:“我不知道为什么忽然爱上了你!”她想这又是谁呀?再仔细一看,竟是沈先生写来的。她就不编号了,只原封不动地把信藏了起来。接着,她马上又收到了第二封、第三封信……但她照样还是收藏不看,似乎毫不犹豫。

后来事情发生了重要转机。因为张兆和拿了这么多情书,她不知道如何是好;只怪沈从文的信写得太多、太长、也太“那个”了。比如,有封信上这样写道:“我不仅爱你的灵魂,而且要你的肉体。”她实在受不了,所以就拿着这些情书去找校长胡适。老胡看了看,反而告诉她沈先生这个人很不错,劝她接受他的爱情,且说:“我和你爸爸是同乡,是不是让我跟你爸爸谈谈你们的事。”张急了,赶紧说:“不要讲。”胡校长郑重地告诉她:“我知道沈从文很顽固地爱你!”张脱口说道:“我顽固地不爱他!”胡适为这句话笑了,张也笑了。后来胡适就多次给沈和张牵线。

胡博士妙点鸳鸯谱,反倒促成并加快了他们的爱情进展和结合。因为从此张兆和便接受了沈从文的追求,两人开始进入正式恋爱阶段。此外,张的二姐张允和也帮了他们。1932年夏沈已在青岛大学教书,开明的张家父母同意了他俩的婚事。张兆和跟去青岛大学图书馆工作,正式来到他身边,终于让这个既傻又可爱的“乡下人喝杯甜酒吧”(沈的说法)。

在婚后的前几年里,小夫妻俩感情如胶似漆,卿卿我我,幸福甜蜜,写信均以“三三”或“黑凤”、“二哥”等亲昵称呼,让人艳羡不已。新婚不久,沈从文因母亲病危,赶回湖南故乡探望。他在船舱里给远在北平的张兆和写信说:“我离开北平时,还计划每天用半个日子写信、用半个日子写文章,谁知到了这小船上却只想为你写信,别的事全不能做。”张则担心着:“长沙的风是不是也会这么不怜悯地吼,把我二哥的身子吹成一块冰?为了这风我很发愁,就因为我自己这时坐在温暖的屋子里,有了风还把心吹得冰冷,我不知道二哥是怎么支持的。”沈便安慰她道:“三三,乖一点,放心,我一切都好!”

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婚恋,对他创作上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甚至张的体貌特征(如她的皮肤较暗、长得俊俏等)和亲族关系(如她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三等),也被沈一再用在自己的小说中。另外,沈追求张的过程,也反映在了他当时的一系列小说里——由于追求获得成功所催生出来的一组最优秀的作品《月下小景》。用沈从文自己的话来说,“这文章的写成,同《龙朱》一样,全因为有了你。”而张兆和在日常生活上对他的帮助,更是不可磨灭。

但是,他们的爱情与婚姻生活也并非一帆风顺、十全十美。张兆和并不完全理解沈从文。早在抗战时期,沈打算跟着北京大学南下;可张并不同意,要带着孩子们留在北京,且说不出什么理由和原因。建国初年,满怀热情拥抱新中国的张兆和,总是和孩子们一起责备沈的不积极向上、不向新中国靠拢;精神失常、被排挤在文坛之外的沈从文,因无法从家庭中得到应有的温暖和慰藉,对于身处逆境的他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次政治运动,都没有放过沈从文。一次又一次来势凶猛的打击,使忧郁过度的他陷入病态的迷狂状态。他不断地念叨着“回湘西去,我要回湘西去”。张兆和无言面对此情此景,眼泪禁不住滚滚而下。后来,在妻子悉心的照料和药物治疗下,沈渐渐恢复了健康。这些难忘的经历,使他的心灵产生了对苦难的免疫力。夫妻俩坚强地度过了此后漫长的艰辛清贫的岁月。

其中有好几年时间,他俩的住处竟并不在一起。沈从文每晚去张兆和处吃夜饭,并带回第二天早餐、午餐的饭食。北京的冬天奇冷无比。沈不得不一边啃着冰冷的豆渣、馒头,一边从事单调、深奥的学术研究。而张并不是很支持沈对古董、文物的痴迷。可他另外又能干什么呢?直到“四人帮”倒台后,沈从文才被调往中国社会科学院,分得了一套较好的住房,并备配了汽车和司机,两老方过上了正常的家庭生活。

1988年5月,饱经沧桑的沈从文安详地离开了人世,把无限的眷恋留给了白发苍苍的妻子,就如同留给了无限柔美的湘西家乡。简单而艰难的生活、执着而多虑的个性、丰富而专一的感情——这就是沈从文!

张兆和在晚年回忆道:“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太晚了!为什么在他有生之年不能发掘他、理解他,从各方面去帮助他,反而有那么多的矛盾得不到解决!”垂垂老矣的张兆和是在忏悔,深切地忏悔。

感人肺腑的《怀念萧珊》和《再忆萧珊》——巴金与萧珊

“昨夜梦见萧珊,她拉住我的手,说:‘你怎么成了这个样子?’我安慰她:‘我不要紧。’她哭起来。我心里难过,就醒了。……我听见她在骨灰盒里哭泣。”——巴金《再忆萧珊》

同类推荐
  • 兰州历史文化(三):農耕桑田

    兰州历史文化(三):農耕桑田

    本书从河润皋土育桑田、瓜果美名天下扬、高原蔬菜走四方、两山绿龙当空舞、经济物产致富路、园艺景致金城秀六个方面对兰州农耕文化做了全景展示。
  • 我的春秋我做主

    我的春秋我做主

    读史可以省身,读史可以明志,然而这些都基于一个明确无误的前提,那就是史书必须给人以阅读的兴趣,或者说勇气。我从不妄加揣测每位读者的素养和偏好,但既然大家都说群众路线才是文艺的生命所在,那我相信,《我的春秋我做主》这篇文字,至少没有脱离顶层的召唤和底层的呼唤。如果您不吝第一次点击打开它,您一定能感受到我扑面而来的诚意。本文试图在历史的严肃性和观赏性之间寻求某种融合,一方面避免枯燥史料的堆砌和说教,另一方面也防止脱离历史本原而走上架空的道路。最终的目的,是以史料为基础,以争霸为主线,用通俗亲和的文体,用有血有肉的笔触,讲述春秋时期的地缘格局、人文景观和政治演变。希望您能够带着愉悦的心情读完它。
  • 自由家园

    自由家园

    其出身不高,瘦弱的外表却难掩其宏图之志,少年便追随兄弟征战四方,建立赫赫战功。之后,开府建衙,训练强军,及至青年,更是以劣势兵力战胜名将尔朱荣。本应名满天下,却遭人诬陷,成为弑君之人,曾经的兄弟在其面前被杀,自己更是流落草原。这样一位真正的战神究竟将何去何从,让我们拭目以待。
  • 天地一家春

    天地一家春

    讲述圆明园的兴衰故事和慈禧早年在圆明园中发迹的传奇故事,作品着力刻划了年轻慈禧的才女奸雄性格;用文字再现“万园之园”圆明园,展示中华园林文化、绘画文化、京剧文化、禅文化;力争将本民族的章回小说发展到新的高度。桃叶歌,艳阳天。天地一家春满轩。霓裳舞,妃子笑,六宫粉黛,万里江山。欢!欢!欢!狼烟起,风云变。人生如戏长生殿。宫娥泪,八旗溃。千古名园,一朝蒙难。叹!叹!叹!
  • 三国志之刘岱的崛起

    三国志之刘岱的崛起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热门推荐
  • 妖精大王恋上吸血鬼

    妖精大王恋上吸血鬼

    妖精与人类向来互不干涉,而因为一个人类,妖精的世界就再也不平衡了,并且因为他掀起了妖精的内战。她,妖精的女儿——沫子柠一个有着半妖血统的女孩也是妖族的唯一继承人并且有着特殊的体质:容易招来其他妖类。她也因为这场纠纷彻底和人类扯上了关系,甚至不顾妖族的反对与那个人类在一起。不久后,莫锡寒就发现原来自己原来是吸血鬼并不是人类。九尾狐得知他和沫子柠在一起的时候,不惜一切代价当他知道沫子柠是妖界之王之后又会威胁莫锡寒和她结婚,目的就是为了让沫子柠死心再将沫子柠吃掉有助于他的修为。她的阴谋会得逞吗?接下来又会发生些什么呢?我也不知道。如果喜欢请继续关注我的文文。
  • 逆灵修仙录

    逆灵修仙录

    他是个废材,但在某种方面他又是天才,一个二品灵根弟子,从修真界的最底层一步一步往上爬,名动千阙,独战太一宗,脱身天魔之地,单枪匹马,闯荡南珩妖族大陆,且看林易如何在强者横行的修真界找到自己的仙途大道。
  • 向夕葵

    向夕葵

    辛之葵(女主)在小时候经历了噩梦般的痛苦后,无奈之下假扮想要夺取乔家资产的李天心的女儿侑惜进入了乔家。在乔家侑惜认识了宋汐延(男主)和姐姐乔侑珍,不料却发生了姐姐离奇死亡的事件,让他们两个人之间矛盾重重。当真相逐渐浮出水面,他们每个人也终于明白了自己真正想要的。
  • 秦时明月之吾爱

    秦时明月之吾爱

    (原名:秦时明月之只能这样了吗)原为世家之一的小姐,却阴差阳错的到了秦时明月。身怀武艺的他遇见了高雅的她,只因她眼中那被掩藏的悲伤,勾起了他的不舍。最后的最后,她说:“最后我们只能这样了吗?”他说:我只是不希望你受伤,可谁知这一句是他们的最后的对话.....
  • 万峰和尚语录

    万峰和尚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极世界:升起的天空

    极世界:升起的天空

    《极世界:升起的天空》架空未来,神历1995年,世界灾难之年,人类的物质文明已经到达了泛滥的顶峰——地幔层以上,平流层以下,全是人类恢弘的居所。但与高度物质文明同行的,是一个灾难泛滥、战火隐忧的世界——天空和大海全都呈现出灰败的死亡色泽,在地球上绝大多数地区人类就是唯一的物种,大规模的海啸冰雹、阵雨落雷、火山喷发席卷了大半颗星球。
  • 忆湘南:宫

    忆湘南:宫

    那年桃花林.你可还记得你欠我的凌襄十八岁被迫入宫侍寝不得不参与后宫之斗她亲手害死自己最爱之人她用余生完成最爱之人心愿自命御皇.女子为帝统一天下
  • 日月辉明

    日月辉明

    神、魔,至高无上?不不不,谁可知道,就连混源大陆神魔两族的纷争都是被操控着。魔族强势,此时,神族掌权者虚无之神神位毁灭,被神秘强者堕入凡源界,化身黎明。黎明可否自凡人之身战胜魔族?详情还望本书内容。
  • 霸道总裁深情爱

    霸道总裁深情爱

    七年前,两人爱到死去活来,最后他消失。七年后,他霸气回归,“喂喂,我已经不爱你了”,她急呼,哪知就被恨恨地一吻,“不爱我?!!”男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狠狠惩罚她······第二日,她脚颤颤巍巍地下床,臭男人,真是···嗷呜,需要这么勇猛吗?!·····
  • 罗刹棺

    罗刹棺

    我从生下来就是个孤儿,长大以后尝试着很多职业,神秘的摸金校尉,街头上人人喊打的算命先生,可阴差阳错,最后我却做了一名阴阳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