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959600000047

第47章 远方的目光

余秋雨:我们之前一直避开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那就是西方文明的传人。梁启超把这件事情说成是中国历史进入第三阶段的分水岭。哪三个阶段?即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西方文明的传人,使中国变为世界之中国。

其实从元、明、清一直到近代,中国遇到的重大麻烦和重大进步,大都和西方文明有关,直到今天也还是这样。

中华文明受到另一种文明的审视,这在古代早就频频发生了。尤其是唐代,光是长安城就拥塞着多少远方的目光?但是,这种目光有深浅之别、宽窄之别、长短之别;而这种目光是否有记述,是否有影响,更是决定了它们不同的重要性。

对中华文明来说,最重要的远方目光,来自两个著名的西方人。一是十三四世纪的马可?波罗;二是十六七世纪的利玛窦。

可以想象,他们对中国非常好奇。这种好奇,也引发了我对他们的好奇。我一次次去威尼斯,就是为了寻找马可?波罗的遗迹。我甚至还赶到了葡萄牙,去访问利玛窦的一所母校,遗憾的是,那所学校的校长已经弄不清楚这位重要的校友了。

我很想说说马可?波罗,因为正是这个人的记述,刺激了不少欧洲冒险家,促成了他们的地理大发现,改变了世界历史。这种改变的起点是中国,或者说,是中国文化与一个威尼斯人的相遇,因此我们不能小看。

说到马可?波罗,我想大家一定都知道,直到今天,中外学术界还有一些人认为马可?波罗没来过中国,他的游记只是来自于哪个阿拉伯商人口中的随口闲聊,或者只看了一些旅行资料。

他们指出了马可?波罗叙述中的一些破绽。当然,这类观点也遭到了很有力的反驳。马可?波罗的问题在国外国内都开过一些研讨会,有不少教授很动感情地投入争论。在座各位可能也看过这方面的书,哪一位知道怀疑派的论点?

费晟:我个人非常怀疑马可?波罗中国之行的真实性,因为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并没有找到关于他的任何记载,甚至马可?波罗在游记中曾记载自己在扬州地区当过一个不小的官,但没有其他的史料可以旁证这条信息。所以有学者提出质疑。

王牧笛:但史料是有间接记载的,上世纪四十年代,杨志玖先生在《永乐大典》找到一条公文,1291年波斯使者从泉州顺海路回国,这和马可?波罗游记中他随波斯使者回国是吻合的。而当时来华传教的外国人多如牛毛,中国史料都没有记载,而不单单是马可?波罗一人。

吕帆:可是马可?波罗忽略了很多不应该忽略的东西,比如长城、茶叶、印刷术,还有妇女裹足这样特别的习俗。如果他没有记载,我们很难说他到底是不是来过中国。

王安安:但他的真实性同样是很惊人的,没有亲临过现场肯定是写不出来的。比如王著刺杀阿合马事件比当时的文告还详细,对江苏镇江的基督礼拜堂的记载也能从地方志中找到。同时数据的准确度也是惊人的,比如杭州有十二种行业,一万两千商户,又说当时西湖周围达到了三十英里。

刘璇:如果亲临了大事件的话,他不应该记错,他记载的炮攻襄阳事件和他实际上到那个地方的时间是错乱的,所以这件事情可能就不是真实存在的。

丛治辰:记载完全可能出错,因为马可?波罗是口述,而由他人记录。我的个人观点就是疑史不如信史。

余秋雨:对于马可?波罗到底有没有来过中国的问题,我倒是认认真真地研究过。研究的结果是:中外的怀疑派首先是把他的身份看错了。

大家看到有这么一本有名的《马可?波罗行纪》,就先入为主,把他看成了古希腊的希罗多德,中国古代的徐霞客。其实,马可?波罗并不是一个学者,他压根儿没有承担过考察、记述、写作的任务。最后出了书,是一个偶然事件,而他在旅行过程中是不存在任何学术计划的。他就像我们常见的那些走过很多路的采购员、出差者,一路上且走且看,到什么地方空闲了遇到什么人便畅谈一番,其中少不了漏记、错记或夸张、吹嘘的成分。

他很可爱,因为可爱,说话更容易缺少严谨的科学性。因此,一切破绽都不是否定他来过中国的理由。更何况,他是口述,记录人是否听明白、是否记清楚,都还会有一系列的问题。

我相信他来过中国。只凭几个细节就可证明,因为他所说的很多事件,当时都还没有文告公布,尤其像镇江礼拜堂所发生事情的资料,即使在以后,连中国学者也不可能从其他途径知道,除非是亲历。我想,大家只要仔细读读他的书就可感受到他那愉快、真诚、惊喜的目光。字里行间,没有故意作假的印痕。

利玛窦是在马可?波罗三百年之后来中国的。这三百年,欧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里边也包含着马可?波罗的因素,但这种变化却可以使利玛窦不必再用马可?波罗的眼光了。如果说,马可?波罗的眼光主要是一次次惊叹,那么,利玛窦的目光是一重重理解。作为一个真正的学者,他用严谨的方式一步步逼近中国文化,渗入中国文化,然后进行深刻的对比。利玛窦在中国住了很长时间,最后是在中国去世的。前年我在联合国召开的世界文明大会上作专题报告,针对西方文明对中华文明的不理解,我提出,利玛窦到中国来之后接触中国文化的态度、程序、方法,直到今天,也是不同文明之间互相了解时应该参考的。那么,我们现在就来谈谈利玛窦初来中国时的一些情景吧。

王安安:利玛窦刚来中国时为了获得信任,就特地选了身和尚服。随着他传教区域范围的扩大,接触到了上层社会的官员才发现,穿和尚服的人地位比较低,地位高的穿的都是儒士服装,所以后来他就换成了儒士服。而且利玛窦在传教士中应该是修正主义分子,他既坚持自己的传教使命,又有意无意地迎合了中国的心态。比如他用中国观念来解释西方宗教,还尊奉孔子,这在后来的西方教廷是不容许的。他还绘制世界地图,圆形的,但把中国放在了中间,迎合了当时天朝上目的一种心态,他很聪明。

吕帆:利玛窦来的时候好像已经约略知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他是带着很多先进的知识储备来的,这样和徐光启也有一个谈得来的话题。所以我觉得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是敲开我们官僚仕层阶级一块精神的敲门砖。

余秋雨:利玛窦来中国的目的是宗教使命,而结果却是文化交融,范围很大,当然也包括宗教。

他对中国文化的贴近,首先是技术层面上的,例如把中文学得很好,能看很多中国典籍,交很多中国朋友。接下来,他就深入研究精神趋向了。

例如,他来中国的时候,大明王朝还有气势,一些同行的欧洲人就认为中国有可能侵略欧洲,但利玛窦没有匆忙作这种判断,而是坚持不懈地观察和分析几十年,最后才得出结论,按照中国文化,中国不可能凭着国力远征欧洲。这种态度,令人感动。

比较重要的是1600年,十七世纪的第一个春天,利玛窦在南京遇到了徐光启,两个重要文明的代表人物见面了。徐光启儒学出身,又做着官,他们见面以后,两人在一起翻译了六册的《几何原本》,使中国开始懂得了西方数学,这是一件大事。然后,徐光启受洗加入了天主教,虔诚信奉,一直做礼拜。这给我们一种信息,就是当时中国的高层官员如果按照利玛窦的路子接受西方文明,未必有太大的障碍,也可能出现日本接受西方文明的平和方式。徐光启去世的时候,皇帝罢朝一日,对这个大臣表示深刻的悼念,然而由于他是天主教徒,他的墓碑是拉丁文的碑文。过了不久,他的墓就搬到了他的家乡,上海城外的一个地方。后来家人也搬到那儿去守墓,姓徐的家庭集合在一起,那个地方就叫徐家汇。

两百年后,两种文明终于没有像徐光启和利玛窦那样结合在一起,而是打仗了,结果西方文明胜利。一些欧洲人从香港和广州北上,看中了一座城市。这座城市背后是长江,能够贯通中国腹地,前面是太平洋,那就是上海。他们觉得这个地方比广州还好,准备过日子。但就在他们东逛西看的时候,突然发现上海有一个地方早就有礼拜堂了,还不断举行着天主教的礼拜活动,那就是徐光启的后代住的地方。西方人就在那里造教堂,造学校,造藏书楼,等等,于是出现了“徐家汇文明”。徐家汇文明是现代上海文明的中枢。

我在一篇叫《上海人》的文章里面把徐光启说成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上海人,因为他与利玛窦等人一起,提供了西方文明和中华文明在非战争的情况下友好交往的可能。

这也就是说,从文化和文明的视角来看,有一些血迹淋漓的生死搏斗,本来是可能避免的。民族主义、铁血军事,未必是历史的必然。

同类推荐
  • 世界文化未解之谜

    世界文化未解之谜

    文化是人类历史的产物,是全世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无穷无尽又无处不在,它耐人寻味且令人陶醉。文化孕育了大千世界,并影响着人类的未来。在人类文化漫长而辉煌的进程中,至今还存在着众多悬而未决的未解之谜,它们所散发的神秘魅力,像磁石般吸引着人们好奇的目光。破译和解析这些文化谜题,不仅能启迪我们的智慧,传承和普及人类文化的精华及其有关的知识,而且还可以从中获得愉悦的精神体验,锻炼思辩能力和培养探索精神。
  • 你早该这么读日本:3000年来剥得最彻底的日本史

    你早该这么读日本:3000年来剥得最彻底的日本史

    时间跨度数千年,从诸神创世到明治维新前的历史;人物涉及成百上千万,从高天原的神灵到难以定论的神武天皇,从大权在握的女天皇到美艳绝代的宫妃,从奇谋异策的豪杰到权重朝野的将军……各色人等,一个个惟妙惟肖;事件不胜枚举,从诸神创世到神武建国、大化革新、仿效汉唐、源平合战、德川幕府。一幕幕内乱纷争、勇武好斗的惨剧;一桩桩争权夺势、君臣反目的闹剧;一件件家族情仇、父子相残的悲剧……以全景视野扫描日本历史,透析她错综的步伐、曲折的轨迹,更清晰、更完整的了解日本千年历史的传奇与真实。在潇洒流畅的笔锋中启悟智慧,在幽默诙谐的解析中知史明鉴。
  • 中华成语典故全读本

    中华成语典故全读本

    中华成语作为历史的缩影、智慧的结晶、语言的精华、文明的积淀,处处闪烁着睿智的光芒,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成语以其言近旨远、华美简洁、形象生动的独有特点,传承了中华几千年丰富的历史精华,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军事、文化、民间习俗、道德风尚和理想志趣。成语中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一般都有其由来、典故和史实,这些精彩的历史片段构成了一个个鲜活有趣的成语故事。通过这些故事,读者可以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探寻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中华成语典故全读本(超值白金版)》取材广泛,着重选取了实用性强、具有启发和教育意义的成语故事,并集知识性、准确性、可读性和趣味性于一体。
  • 菊与刀

    菊与刀

    日本,一个小小的弹丸之地,一个资源极度匮乏的岛国,其造就了一场极度惨烈的世界大战,但也造就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伟大的经济奇迹。日本为什么会成为令人发指的侵略者? 日本的野心到底有多大,真的想吞掉美国吗?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被原子弹轰炸过的国家,是怎样迅速复兴崛起的?所有问题都能在这本鲁思·本尼迪克特编著的《菊与刀》中得到解答。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以一个西方人的冷静视角,通览日本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此书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其极大的影响至今不减。
  • 文水民俗

    文水民俗

    本书以文水县县城民俗活动为基础,汇编的一部有关于地方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民间活动的文字记录,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地用文字再现了当时民间民俗活动的场景。
热门推荐
  • 带着罪恶一路向仙

    带着罪恶一路向仙

    “为何四岳仙盟死死不放派出四大长老穷追不舍,是为情还是为财?”“五旬老太身着暴露为何在三皇仙门武皇山下撒泼打滚?欲知详情请看‘一路向仙’,只需鼠标一点就可以得到修士中的最新资讯!
  • tfboys之绝情恋

    tfboys之绝情恋

    三位绝代佳人,拥有绝美的容颜,最强的武功,很大的权利,同时也拥有一颗冰封的心,她们原以为这辈子不会有情,但三小只突然闯进她们的生活,并爱上了她们,他们会用什么办法让这三位对他们不再冰冷,让我们拭目以待!
  • 妖戈图

    妖戈图

    原来她的出生就是一切的因由,妖行天道,逆行劫乱。却成就了慈悲少年踏上枭雄路。两人的倾心之恋,由劫开始,由劫结束,这是沛儿的命数,可是沛儿又岂是甘心任命的人?天地循环不息,结局为天定。可是没有这一段相遇,哪来的刻骨铭心,情意难平?
  • 特工蛇后不好惹

    特工蛇后不好惹

    他是千年蛇妖,狡猾性淫,自私自大。她是现代杀手,冷血无情,我行我素。他是坏事都做尽,她是好事从不做。当终极杀手穿越而来遇上嗜血蛇妖会发生什么?他眯眼:只有我不要的,没有我得不到的!她冷笑举枪:找死!【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愿凡生

    愿凡生

    与“圣母”否?不与,与怎能成就自我。与“世众”争否?争,不争怎能让他人藐视。无意圣母,不看世众。致力于平凡的人生,却被环境所迫变得坎坎坷坷,曲折离奇、富有传奇的一生。
  • 乱世之周

    乱世之周

    一个乱世乞儿,机缘巧合之下被卷入纷争离乱的江湖,乱世佳人,富家公子,江湖恶煞,全都纷至沓来…………
  • 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12辑

    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12辑

    “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丛书,自发行以来深受广大教师、师范专业学生、教育工作者欢迎,成为很多地方教师培训用书,获得了较高的社会评价。丛书共有50辑,介绍了许多教育学家的教育思想和办学事迹。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有一流的教师,才有一流的教育。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关心教育家的成长。
  • 执命

    执命

    他是豪门宗派内的一个少年,门派比试误杀同门,为何却被从轻处罚?究竟是何原因使他从三年前的开朗,善良变成如今的冷漠,淡然?他的身世中又有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一切只在仙侠之作:《执命》。让执命带你揭开一切传奇故事!
  • 蓝图之后来的后来

    蓝图之后来的后来

    如果往事可以被原谅的话,那么那些死去的灵魂又该怎样被安置呢?有时候我不止一边的的想着,如果当年那场车祸死的人是我那该会有多好!只可惜上天似乎并没能让我如愿而是让我此一生都将活在痛苦挣扎的世界里。我又失眠了一如往日,不知道为什么过去总还是一遍遍的缠着我,让我始终无法拜托,感觉自己快疯了,那种感觉似乎逼死还要难受,虽然我没有尝试过死亡是什么样的感觉但是我相信至少比我现在会好受的多,我这是怎么了?凌晨两点,我摸索着起身,打开电脑。此时窗外天空的颜色异常的难看,如我这般仓皇的狼狈。
  • 烨婼天下

    烨婼天下

    且容我于朔风卷尘北风萧瑟的今夜,再听一曲倾尽天下。刀剑嘶哑,高楼坍塌,缠线千匝纷乱在天涯。犹看不尽,三里桃花夭夭尽皆染血;再留不住,半生荣华富贵转瞬昙花。九重高塔倾塌,负了天下也罢,千秋万代不过浮华,青春易逝,韶华易老,悲白发已挽不住,昨日繁华。寂寞独守,半生空牵挂,忆不尽,临安初雨,沔水旧赋,且饮青都半山半水,再看新朝春去秋来,只奈何千载悠悠,当时少年的梦中的楼上月下,站着眉目依旧的你啊,拂去衣上雪花,并肩看天地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