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961100000030

第30章 心物关系——文学创作的难题

文学和科学在对象上的另一区别,在于是否把人加到对象上去。

现代艺术的巨匠梵·高在一封私人的信件中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对艺术我还不知道有更好的像下面的意义。这定义是:艺术,这就是人被加到自然里去,这自然是他解放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梵·高以他切身的体验,道出了包括文学创作在内的一切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的,文学反映自然(社会生活),但作家把自身加到被反映的对象中去,并且进一步把原是被事实束缚住的自然解放出来,赋予它以鲜活的生命。科学则相反,它不但不能把人加到自然中去,而且还想尽一切办法,譬如利用各种精密的仪器,把人和人的心理印象从自然中剥离出来,力图恢复自然的本来面貌。当然,科学家作为人也有他的主观能动性,但他不把这种能动性用于解放自然,给自然“添枝加叶”,而是尽力排除一切常识和心理印象的干扰,恢复自然的本体,并揭示它运转的规律。哥白尼、达尔文、牛顿、爱因斯坦所做的事就是如此。本节要讨论的是一个老而又老的问题,即文学创作中的心与物的关系,或者说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我们将在总结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引进现代心理学的心理场的概念,对这个老问题进行一些新的探讨。

在文学创作中,如何处理心与物的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一直是困扰着作家的一个问题。大家都知道心物交融、主体和客体统一的道理,但在实际创作中如何去处理心与物、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永远是一大难关。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王蒙深有体会地写道:

回忆我个人写作的过程,最难解决的也是经常碰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创作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有时候这个问题不像哲学上的问题那么容易说得清楚,那么单纯。在文学创作上,文学作品往往是非常纠缠不清的一种关系。文学作品,它既是非常客观的,又是非常主观的。王蒙:《创作是一种燃烧》,98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根本问题在于文学创作在反映生活时要充分发挥作家心灵的创造,它需要热情、激情和诗情,但当此种热情、激情和诗情成为了直白的喊叫或过于强烈的发泄的时候,它又成为了创作的敌人。因为热情、激情、诗情的这种喊叫和发泄,由于缺乏赖以寄托的生活样式,会使读者抓不住具体的东西,觉得你的喊叫和发泄不能令人信服,你在强加于人,你的创作是不能被读者理解和接受的。于是问题又转过来,文学还是要真实地描写生活,或按生活本来的面目去描写生活,想办法把自己的热情、激情、诗情控制起来,结果你所描写的生活又可能变得冷漠、死板而失去艺术的灵气和魅力,不能打动读者,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由此可见,作家在创作时如何恰到好处地处理好心与物的关系,情感与生活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永远是作家要解决的“哥德巴赫猜想”。

对于文学创作中的这一难题,古人、外国人都有不少有价值的回答。在此一一罗列他们的全部论点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但我们不妨把其中最富于启发性的论述作点引述和说明。

1 我国古人的回答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心物关系的论述很丰富。我认为,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提出的“心”与“物”的关系的观点最值得重视:

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在这里,气、貌、采、声是名词,指自然的气象与形貌,而写、图、属、附是动词,指作家描写与表现。刘勰用“随物以宛转”、“与心而徘徊”来描写作家的创作实践过程,意思是说,“作家一旦进入创作实践活动,在摹写并表现自然的气象和形貌的时候,就以外境为材料,形成一种心物之间的融汇交流的现象,一方面心既随物以宛转,另一方面物亦与心而徘徊。”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73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王元化先生在阐发刘勰这一观点时,精辟地指出:“‘随物宛转’是以物为主,以心服从于物,换言之,亦即以作为客体的自然对象为主,而作为主体的作家思想活动服从于客体。相反地,‘与心徘徊’却是以心为主,用心去驾驶物。换言之,亦即以作为主体的作家思想活动为主,而用主体去锻炼,去改造,去征服作为客体的自然对象。”同上书,73~74页。“刘勰认为,作家的创作活动就在于把这两方面的矛盾统一起来,以物我对峙为起点,以物我交融为结束。”同上书,75页。不难发现刘勰论点的长处在于它的全面性和辩证法。他强调的不是一个“深入”,而是两个“深入”。所谓“随物以宛转”就是要求作家尊重生活,服从生活,归顺生活,深入生活的底蕴,摸准生活的脉搏,这是第一个“深入”。古代文论都反复强调这第一个“深入”。如《礼记·乐记》中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杨万里说:“触生焉,感随焉,而是诗出焉。”(《答建康府大军库监门徐达书》)在这个问题上说得最透彻的是王夫之和金圣叹。王夫之说:“身之所历,目之所到,是铁门限。”(《姜斋诗话)金圣叹则说:“十年格物而一朝物格。”(《水浒传·序三》)但说得最好的仍然是刘勰的“随物以宛转”。生活是有它自己的鲜活的生命的,它就像一个既自尊又随和的老人。如果你敬重它,悉心听取他的指点和教导,体察它的一切意图,那么它就会表现出他的随和和大度,赋予你支配它的自由。反之,你对他缺乏理解,缺乏诚意,想把他当役使的对象,即使你对他阿谀奉承,他也会识破你的意图,而时时与你作对。所谓“与心而徘徊”,就要求生活服从心灵,归顺心灵,皈依心灵,从而深入心灵的堂奥,让生活随心灵而运转。这是第二个“深入”。表面看来,“随物以宛转”和“与心而徘徊”逆向而行,是对立的,是矛盾的,但却是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的。越是深入生活也就越是能使心灵获得自由;反之,越是深入心灵,也就越能把握生活,理解生活。两个“深入”互相促进。

2 外国人的回答

在西方,关于文学创作的主体与客体的论述也很丰富。与刘勰的观点极为相似的是歌德的论述。他说:

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关系:他既是自然的主人,又是自然的奴隶。他是自然的奴隶,因为他必须用人世间的材料来进行工作,才能使人理解;同时他又是自然的主人,因为他使这种人世间的材料服从他的较高的意旨,并且为这较高的意旨服务。[德]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137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译文中的“主宰”改为“主人”。

一方面作家要做自然的恭顺的奴隶,要永远忠实于自然,可另一方面作家又要做自然的主人,让自然恭顺地听从自己较高意旨的调遣。从表面看,主人与奴隶是对峙的、矛盾的,但如同我们前面说过的道理一样,也是相反相成的。你越是恭顺地做自然的奴隶,自然就越会向你敞开心扉,听从你的调遣、支配,以同样的恭顺报答你。但是,自然不能自己解释自己,自然的本质、意义和诗情都有待作家这个主体去发现和开掘,所以你又要做生活的主人,不但要让自然的全部秘密都在你的心灵视野的管辖下,而且还要超越自然、高于自然。

总的说,歌德似乎更强调作家要做自然的主人这一面。他在谈到吕邦斯的一幅画的光线从两个相反的方向受到光照时,并不认为这是违反自然,他甚至称赞起来,说:“吕邦斯正是用这个办法来证明他伟大,显示出他本着自由精神站得比自然要高一层,按照他的更高的目的来处理自然。……他用这种天才的方式向世人显示:艺术并不完全服从自然界的必然之理,而是有它自己的规律。”同上书,136页。歌德在举《麦克白》中自相矛盾的例子时又强调说:“我们都不应把画家的笔墨或诗人的语言看得太死,太窄狭。一件艺术作品是由自由大胆的精神创造出来的,我们也就应尽可能地用自由大胆的精神去观照和欣赏。”[德]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138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对于艺术家的能动性,也许还是黑格尔的《美学》讲得更辩证一些。他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的确,在文学创作中心灵的生活模式化和生活模式的心灵化,一直是交织进行着的。在这种交织活动中,心与物、主体与客体是对立的、矛盾的,作家的工作就是将两者和谐地统一起来,这一工作做得如何,表明了一个作家的才能与艺术功力。

3 马克思主义的回答

马克思在阐明创作主体与客体关系时,以实践的观点和能动的反映论作了科学的解答,这正是我们要认真加以学习和准确地加以理解的。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马克思在他著名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一段话: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马克思的意思是,我们对生活的理解,不应是单方面的,既要“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掌握事物的本原状态,又要“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即重视人对物的主观心理印象。这样一种理解生活的方法,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全身心投入的过程。只有这样,我们在世界面前,才能既见物又见人,才能把握住完整的世界。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是用实践的观点来解决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问题的。他十分重视实践中作为主体的人的作用。也许正是基于这种理解,马克思认为,人的意识是对现实的变了位、变了形的反映。马克思的论述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对文学创作也具有指导意义。以马克思的上述观点来看文学创作,那么文学创作反映的应是完整的世界,即既反映客观世界,也反映主观世界。主观世界作为一种思想情感客体,也是文学反映的对象。

列宁继承了马克思的思想,他以能动的反映论来解释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他一方面认为,“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列宁全集》,中文2版,第18卷,6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物、世界、环境的存在是第一位的,另一方面他又强调指出,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不是“僵死的”,“反映可能是对被反映者的近似正确的复写,可是如果说它们是同一的,那就荒谬了”同上书,338页。他还说:“智慧(人的)对待个别事物,对个别事物的复制(概念),不是简单的、直接的、照镜子那样死板的动作,而是复杂的、二重化的、曲折的、有可能使幻想脱离生活的行为。”《列宁全集》,中文2版,第55卷,31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同上书,182页。对于列宁的这些论点,过去我们只是引述,缺乏细审,实际上这里面包含了对文学创作的心与物、主体与客体的极为深刻和丰富的思想。就后面这两段话看,列宁对人的主观能动性作了十分充分的估计。他认为这种能动性可以在三个层面上表现出来:第一层面,人对事物的反映不是简单的、直接的、照镜子式的反映,而是复杂的、曲折的非镜映式的反映,这就是说人的反映动作是活的,它可以修改、改造所反映的事物。第二层面,人对事物的反映是二重化的,所谓二重化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矛盾的反映,即它既可能是正确的(一重)反映,又可能是错误(又一重)的反映;二重化还可以理解为物的声音和人的声音的二重合奏,就文学创作而言,是生活的声音和作家的声音的二重合奏,还可理解为人的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的双重反映。第三层面,人对事物的反映还可变成脱离事物的幻想,变成对一个新的世界的创造。列宁的反映论思想值得我们认真地揣摩和学习。

毛泽东关于文学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论点也是正确的,对创作具有指导意义。毛泽东讲:“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毛泽东选集》,2版,第3卷,86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这无疑反映了文学创作的实际情况。毛泽东的这六个“更”的精神实质是说文学创作不能照样抄袭生活,而是要以更高的意旨对生活进行改造。因此当生活过分高(高到不真实)、过分强烈(强烈得让人受不了)、过分集中(集中到让人无法相信)、过分理想(理想到近于虚伪),乃至让人无法理解、无法接受的时候,艺术就要想办法将其适当地加以改造,而改造的方向已不是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更理想,而是把过高的降低一些,把过分强烈的冲淡一些,把过分集中的分散一些,把过分理想的作普通化处理等。巴尔扎克曾深有体会地说,他自己“常常不得不冲淡一些事物原来的强烈性质。有的读者认为《高老头》是对儿女对待父母态度的一种诽谤。其实,作为小说基础那个事件真是令人感到毛骨悚然,就是在吃人的野蛮人那里,这种情况也是绝无仅有的。一个不幸的父亲,他最后的那口气拖了二十来个钟头才咽了下去。他无可奈何地要求给他点水喝,可是没有一个人来帮他一下忙。他的两个女儿都不在身边,一个参加舞会去了,一个看戏去了。虽然她们都知道自己的父亲已经病危。谁相信这样的真实事实呢?”《巴尔扎克论文学》,143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巴尔扎克讲的就是一个把强烈的生活在文学创作中加以冲淡的例子。实际上,“生活往往不是过分充满戏剧性,或者就缺少生动性”同上书,142页。因此,主体对客体的加工、改造应是在两个方向上展开的。狄德罗曾说过,艺术就是在平凡中找到不平凡的东西,在不平凡中找到平凡的东西。这就是强调从两个相反的方向进行艺术加工。

总的来说,文学创作中的心与物、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不仅仅是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实践问题。

同类推荐
  • 草原上的太阳

    草原上的太阳

    《草原上的太阳》是一本介绍尼玛先生生平事迹的力作之一。尼玛先生仙逝之后,较全面、系统的写先生的生平事迹的著作主要有三部:一是1991年,由阿坝州教委徐长富同志写的《尼玛办学模式》;二是1997年,由先生的高足之一、藏族青年学者供秋仁青根据先生《自传》,按藏族传记体写法,用藏文写成的史料性专著《尼玛传》;第三本是1993年阿来同志写的这本《草原上的太阳》,这是一本以一个藏族青年作家特有的眼光,运用纪实文学的表现手法,全方位,多角度反映尼玛先生不平凡的生平和事迹的书。这三本书的共同点是,完全忠实于尼玛先生其人其事。
  • 吹梦到边城

    吹梦到边城

    当代诗歌更是一种悲哀,伪民间色彩的诗歌就像种在水泥地板上的庄稼,一副呆相和死相。梨花体和羊羔体俗不可耐,将网络变成垃圾转运站,令真爱诗歌的人嗤之以鼻,如闻恶臭,如食腐鼠,避之唯恐不及。所幸的是,身在民间、真心诚意向民歌学习的大有人在,并未轻言放弃,他们收集民歌,整理民歌,也创作民歌风格的新诗。在这类民间身份鲜明的作者中,我认识湖南新化的亮毛,读了他的诗稿《吹梦到边城》,不免一赞而三叹,诵读如此纯民歌风味的新诗,简直比馋鬼发现一百个土菜极佳的农家乐还要畅怀惬意一千倍。
  • 走过那一季的春暖花开

    走过那一季的春暖花开

    《走过那一季的春暖花开(人生漫品)》精选了青春作家的数十篇成长类经典短篇作品,以成长为主题,抒写了青葱少年时光里的美好和遗憾、困惑与蜕变,给青少年以正确的引导。
  • 谢谢你,让我变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

    谢谢你,让我变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

    56个暖心故事,分别从倾慕之人、好朋友、家人、相伴走过一段路的旅人为线索,讲述成长的蜕变。那个躲在角落里彷徨、流浪的自己,要遇到怎样的陪伴,才变得如此美好而闪耀?书中将一一揭晓。虔诚无比地相信爱情,从暗恋到初恋,笔端柔情百转;恣意昂扬地快乐成长,因为朋友,是可以选择的家人,让你的人生因特殊的家人而变得不同;从容坚定地扶稳王冠,你的骄傲,从别人的肯定开始,成为了你额头的标志;优雅明亮地面对生活,家人给的温暖,把快乐释放在生活里。你会变得更好,为了对你不离不弃的人,这就是,全部的意义。集结青春最强音,喊出你的期待,也说出你的感谢。
  • 中外电影文学故事(下)

    中外电影文学故事(下)

    我们精心选编了这本《中外文学名著故事总集》,它将世界公认的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名著,一一改编成故事形式,文字尽量通俗易懂,内容尽量保留精华,以使广大读者可以通过最简捷的形式,畅快阅读中外文学名著的精华。书中汇集了十个方面选题的20册专辑,其中:有极具想象、浓墨重彩的神话传说;有光怪陆离、匪夷所思的科学幻想;有扑朔迷离、谜底意外的侦探故事;有德昭日月、流芳百世的名人传记;有美好柔情、感天动地的爱情颂歌;有恢宏浩大、金戈铁马的战争史诗;有谋略过人、才智出众的智谋叙事;有身处险境、绝处逢生的探险见闻,涉猎了读者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的所有领域。一卷在手,纵览名篇
热门推荐
  • 你是我的忧伤

    你是我的忧伤

    从小,苏安禾就把古溪当做自己的偶像,崇拜着他,爱慕着他。那个时候,她总是简单的以为她与古溪能一直幸福下去。上了大学后,遇见了严格,一个阳光帅气的男孩,带给她莫名的幸福,突如其来的感动,终于打动了她,两个人手牵手的幸福。毕业前夕,苏安禾知道了古溪身患重病,内心的挣扎,她不知道该何去何从?从此以后,苏安禾只身一人承受着所有的痛苦和忧伤,古溪的病情,严格的误解,让她悲伤到快要窒息。对古溪,到底是亲情还是爱情?严格,我们是否还能继续走下去?她的幸福,又在哪里呢?
  • 灵城赋

    灵城赋

    一场手术,让一名看似与生死界限毫无关系的普通人接触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世界,生与死的奥义,光与影的纠葛,那看似水火不容的对立面中,又有怎样的纷扰,一切的一切,是否真的纯粹只是毫无关系的偶然...本作品原名《生冥之城》发于起点中文网,但鉴于新人在起点的压力过高,转投创世,起点只有前几章,并未加入VIP且作者为同一人,因此无版权争议
  • 女神级老婆

    女神级老婆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汽车站碰到了一个美貌如天仙般的女子,而后遭遇了一系列的麻烦,主角决定做一个好男人,不去主动出击,可是奈何天意弄人…(欢迎加入女神级老婆,群号码:377823020,一起来探讨剧情内容!)
  • 杀殇

    杀殇

    我由家产万贯变成一无所有,也从一个游手好闲的公子哥转变成成战场上杀人不眨眼的恶魔···她的出现.让我沉沦,让我堕落,甚不惜扰乱正史只为寻觅她···殺戮与情殇,且看我如何抉择。
  • 超级老大

    超级老大

    一个没有身份、不知道自己过去,但是却身怀绝技的S城棒棒和朴实的农村兄妹三人安静的度过五年时光,随着外界的干预以及内心那不安的好动因素,钱三通最终走上了热血而又刺激的地下世界道路,随着和国内黑道、官场腐败人物、分裂分子的一场场较量,从一个小小的市民转变成一个具有正义感、令人闻风丧胆,让底层百姓敬重的黑道老大,他的身世之谜最终渐渐揭晓,答案却是因为心爱之人的出卖,离开了自己本应该有的生活和最珍爱的工作。
  • 时光剥蚀我们的爱恋

    时光剥蚀我们的爱恋

    韩均坤要到美国留学,蓝欣菲等了四年……在这第四年里,蓝欣菲发现韩均坤早就回来了,而且还带回来一个女人,蓝欣菲伤心欲绝,他的大boss欧阳浩天,虽然霸道,但最后还是爱上了这个傻傻的女孩,并且蓝欣雅在这时也发现自己爱上了他,就这样开始了一点很虐的故事
  • 庆世长安

    庆世长安

    她为鬼,相守千年不离,他为人,是欠下了千年情债的人,他与她都忘了曾经,但当年的虚假的誓言依旧在延续,前一生,她尊贵无比,他算尽天下。这一世,她一无所有,他快意人生,最后是谁倾了谁的心
  • 灵纳乾坤

    灵纳乾坤

    不争,是为大智慧,重生之后的萧尘只想做一个普通人,可是身不由己,背负血海深仇,只得走上一条复仇的血海之路。走过的路,错过的人,皆起于缘,皆灭于缘,当萧尘回头望去,陪在自己身边...这是一个有关灵气的世界,这是一个缘起于不争山脉的故事。命若天定,那我就破了这层天。等级设置:开灵初境(聚灵,灵者,灵师),大成玄境(大灵师,灵王,灵皇),万象秘境,无极幻境有人说这是一部慢热让读者一扫而过的小说,也有人说作者布局的能力很强,但羊牛保证前期挖的坑都会一个个填写,写出一部让大部分读者满意的小书。
  • 我的桃花源

    我的桃花源

    桃花源,美得不像话,有多少痴男怨女为寻它而痴狂,但所有人都不知晓,桃花源,只能留下一人
  • 宅斗

    宅斗

    大婚当日,被自己亲妹妹毒害身亡。重生之后,恩怨依旧她却不要再懦弱,用尽心力除去妾室,面对妹妹的执迷不悟,又究竟是留是弃?深深宅院里,又怎能不争不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