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961100000032

第32章 心理场的三个层次与两种类型

在文学创作中,由物理境向心理场的转换和深入并不是总在一个平面上,一般地说,心理场效应可分为三个层次。这一概括是由清代大画家郑板桥所启示的。有一段十分著名的在《郑板桥集·题画》中郑板桥关于创作过程的论述: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郑板桥这里所说的创作的阶段,即“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都属于作为主体的艺术家的心理场范围内,是心理场的三个层次。

1 浅度心理场——“眼中之竹”

这是心理场的最初的层次。在这里,作家的心理已实现了第一次飞跃,即他的直接观照已超越了物理境进入心理场,在物理世界已变为心理世界,在这个层次上,事物已从恒定进入非恒定。“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都从眼中见出。其主要特点包括:(1)在心理场的这一层次,事物在不同人的眼中仍保持基本一致的知觉样式,并未出现与原本事物的过大疏离。尽管在各人眼中不完全相同,却又还有基本相似的心理印象,个性化的程度还不高。例如,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说:“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是如此,远十数里看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形步步移也。山,正面如此,侧面又如此,背面又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形面面看也。如此,是一山而算数十百山之形状,可得不悉乎?山,春夏看如此,秋冬看如此,所谓四时之景不同也。山,朝看如此,暮看如此,阴晴看如此,所谓朝暮之变态不同也。如此,是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意态,可得不究乎?”郭熙在这里所说的“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看”、“四时之景不同”、“朝暮之变态不同”,是对所有的看山人而言的。“横看成岭侧成峰”,你、我、他都如此看。你、我、他眼中的山也可能有小的差异,但这是大同小异。“眼中之竹”作为浅层心理场属于大家,并非艺术家所专有。(2)在浅层心理场,主、客体是分离的,以我之眼观物,我与物之间有一种情感交往,但“我”还是“我”,“物”还是“物”。物我还是独立的。这种情形,跟一般游人观景相似。(3)这一层次的心理场,虽然还是初级的,但它是整个文学创作心理场得以建立的基础。王夫之所言“身历目到”是“铁门限”,就是强调初级心理场对创作的意义,但真正的作家不会匆忙地在初级心理场上来拼凑艺术形象。

2 深度心理场——“胸中之竹”

“胸中之竹”是心理场的较深入的层次。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从初级心理场到深度心理场,作家的心理实现了第二次飞跃。其基本特点是:(1)心与物、主体与客观由相互对峙过渡到相互契合,甚至达到物我化一的境界。这一心理运动是不平静的,甚至是骚动不安的。因为在此心理场中,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一个是物、客体的声音,它顽强地要求听取它的声音;一个是心、主体的声音,它也同样顽强地要求听取它的声音。两种不同的声音争宠、搏击,在这种情况下,心与物、主体与客体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这样“双方”就要进行对话,通过对话解决矛盾,达成默契,走向和谐统一,这时就可能出现双方的化一境界。(2)由于在这一层次的心理场,作家内心骚动不安,因此事物在作家心中的变形、变位、变态、错位等都还处于不稳定状态、反复状态、迂回状态,随心与物的对峙而变化着、浮动着。(3)充分的个性化。作家的气质、精神个性、情绪感情都一一渗透进对物理世界的错位、倾斜、疏离、变形、变位、变态中,因此不同个性的作家,面对同一事物,可以构建完全不同的心理世界。对文学创作来说,“胸中之竹”作为深度心理场,是创作成功的关键。深度心理场的加工、提炼、升华,使描写对象获得活动的生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将来作品的面貌。有的作家不惜用十年、八年时间打腹稿,冥思苦想,就是希望赢得在深度心理场的胜利,使心与物以对峙始,以契合终。

3 形式化心理场——“手中之竹”

这是心理场的物化层次。从“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从深度心理场到形式化心理场,作家心理实现了第三次飞跃。这次飞跃的实质就是把心理世界转变为用语言符号传达的艺术世界。其基本特征是:(1)作家在这一转变中,临时的情绪心境的介入,使“落笔倏作变相”,具有瞬间生成的特点。这就是说,一方面,形式化心理场是深度心理场的继续与物化,与深度心理场总保持着基本的一致;另一方面,在形式化的最后一刻,因情绪、心境等随机性因素的影响,还将进一步变形、变位、变态、错位、倾斜、疏离等,所以郑板桥才说“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2)心与物、主体与客体达到了高度的和谐,心与物化一,主体与客体化一,物我不分,物我两忘,移情现象达到了顶峰。心理场的形式化对文学创作至关重要,定相、定型全靠它,可以说它直接决定着作品的面貌。

从类型上看,文学创作的心理场又可分为投入型与静观型两种,这一划分始于王国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境界作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区分,实际上也是把心理场分为两种类型,“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王国维这段话既受到人们的重视,又受到人们的批评。如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认为王国维用词不妥。因为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是“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这实际上是移情作用的结果。而移情作用的最大特点是“物我两忘”,所以他认为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其实是“无我之境”。而王国维所说“无我之境”,其实是冷静中回味起来的妙境,物我两立,其实是“有我之境”。所以朱光潜认为可以把“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改为“超物之境”和“同物之境”。因为严格说,这两境中都必须有“我”。我认为朱光潜先生的说法更为合理。

在我看来,王国维所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其实是文学创作审美心理场的两种类型。“有我之境”是以我观物,以情观物,不过其中之“我”和“情”是“明我”和“明情”,所以看起来,“物皆着我之色彩”。其实这种心理场是一种投入型类型,因为诗人、作者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景物上了。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就是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落花上面,这样情感就摆在明面上了。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称这种境界是“以物观物”,这其实是不妥的。实际上“无我之境”并非“无我”、“无情”,只不过这里的“我”与“情”,是“暗我”、“暗情”,是一种静观型的心理场。王国维自己也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静观地写景,是拉开心理距离的写景,并非无我无情,只是这种“我”和“情”埋藏得更深而已。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面上看,只写采菊、望山,其实是陶渊明写自己的一种人生态度、一种价值取向、一种生活方式,其中隐含了一个独立不倚的“我”。这是“与心而徘徊”后的平淡,烈火锻炼后的清冷。

从某种意义上说,“暗我”、静观型的“我”,比“明我”、投入型的“我”更为深刻、透彻,更具有“我”的内在本质,更是“我”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为在“与心而徘徊”中,“我”与景物迹化为一体,“我”即景物,景物即“我”。在这一境界中创作也就达到了极致。

同类推荐
  • 长城外古道边----东北乡风笔记

    长城外古道边----东北乡风笔记

    本书收录《化外荒原》、《神圣的泥土》、《山城的静中消息》、《在这桃花盛开的时节》、《挽住芳菲》等散文作品。
  • 守望精神

    守望精神

    《守望精神》是由郭运德编写,《守望精神》共分3个章节,旨在警示国人,大力提倡读书。具体内容包括《历史遭遇娱乐潮》、《打造文化产业的菱形结构》、《尴尬的文艺批评》、《从风光到文化的深刻置换》等。该书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 1966-1976的地下文学

    1966-1976的地下文学

    文学——社会思潮的风向标。“文革”十年,文艺界一片萧杀。但是在地表的高压和萧杀下,却生发和涌动着激情澎湃的思想岩浆。包括红卫兵文艺、新诗歌运动、知情歌曲、知青文学、手抄本、民间口头文学等,在城市的街道上,在农村的谷场上,甚至是干校和监狱里,到处都有地下文学的声音。本书对“文革”十年的地下文学进行全面的梳理,原汁原味地呈现大动乱年月的民间文学思潮。
  • 梦断乡心又一程

    梦断乡心又一程

    本书是一部文学作品评论集,共分为三部分:作家与作品、学术与批评、诗歌与诗人。
  • 感悟文学大师经典——集外集拾遗——鲁迅作品精选

    感悟文学大师经典——集外集拾遗——鲁迅作品精选

    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
热门推荐
  • 不放手是我最后的挽留

    不放手是我最后的挽留

    向缘与奈何相识在大学,也许最好的爱情就是你的梦想是舞台,而我的梦想是绘画,你的光芒万丈恰巧是我灵感的源泉,男主并非高冷确实在霸道,女主温柔却内心敏感,在大学时光兜兜转转,跌跌撞撞,他们邂逅了很多,亦有过太多的误会,男主爱的轰轰烈烈,女主爱的深沉。愈是深沉愈是有太多言不由衷。最后,梦想开花,可他们,是否会坚守初心
  • 相遇那一刻

    相遇那一刻

    那一刻,他与她一次偶然间的相遇,他对她一见钟情,暗生情愫,之后,又在一次巧合中碰到。他是明星,她是一个学生,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敬请期待~~~这是一部青春的现代小说,希望各位书友能多多鉴赏,谢谢大家,请多多指教。
  • 娘子你几岁

    娘子你几岁

    娘亲啊,为何要骗人?你分明说我娶进门来的会是个丝毫不输给柳蓉蓉的小美人这样一个小不点,还是个浑身多肉的小不点,就是娘亲你所说的小美人吗?爹爹啊,为何要骗弯弯?说是只需要坐上轿子穿着漂亮的衣裳到那儿就有好吃的,那为什么要被拖着拽着不停行礼?终于可以休息了来到一个漂亮的大房间,桌上好多好吃的,可是有个好凶的婆婆说弯弯的相公还没来所以不能吃。等得快要睡着了,相公终于来,为什么,是他?
  • 迷失在转弯

    迷失在转弯

    如果时光可以倒退三年,我想让它定格在那段时间点上,然后选择过这样的生活:用心去爱一个人,不再沾花惹草、不再四处留情。每天清晨打电话叫她起床,中午牵着手到食堂排队打饭,周末为节省两块钱而挤公车去市区逛街,假期为提前见到面而编造借口提前返校,青葱岁月,只有简单的爱情,未来与我们无关。待到毕业时,再想尽办法选择同处一个城市,然后工作、买房、结婚、生子,或许这才是真正的幸福。有点遗憾,流年永远是一把刻刀,无情打磨过后,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色彩。人生就像一条单行道,谁都无法再回到从前。
  • 嫡女归京

    嫡女归京

    五年前,娘亲难产而亡,留下十岁的她和刚出世的弟弟,受尽非难指责、明枪暗箭!舅舅一气之下,将他们带回外祖家!五年后,她褪尽稚气,携幼弟重返京城!第一件事就是找到害了娘亲的凶手!无论是谁绝不放过!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层层剥茧,步步为营,终要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 妖怪谈

    妖怪谈

    “原本他们就是暧昧的存在,只有有人相信他们的存在,他们才会存在;如果没人相信,那他们就不会存在。”两个月前的某人是这么和我说的。那个人与那件事,是刷新了我世界观的主要原因。互相矛盾?也许吧。但对于我而言,我接下来的人生都因其而被改写了。毫不留情面地、完美地被改写了。如水般温柔,如火般灼热;如风般无形,如山般沉重。那是一切的终点,也是一切的开端。
  • 故事在那年黄昏

    故事在那年黄昏

    我们谁也不欠谁,会觉得相欠!只是因为一段往事而无法放过自己。去了北国后,才发现原来我们都不会演戏但却演哭了人生!站在原地很久,也许你是对的!那一刻,竟觉回忆是最珍贵的,而它又击乱了谁的心跳?如果生命真的可以轮回,我们又会否看得和之前一样的清楚?
  • 丛林兵王

    丛林兵王

    丛林之战神,天下之霸主。野战滔天,丧尸现世。生,灭?
  • 下水

    下水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花式撩夫:作妃有招,爷有罩

    花式撩夫:作妃有招,爷有罩

    人命,对赫王来说,是草芥。可木巧兮却对赫王说:“王爷,我虽是草芥,却是一株貌美如,天上有地下无,能让您欲仙欲死欲罢不能的草芥。”赫王撇眼,打击:“不要脸!”木巧兮大惊失色:“不要脸?怎么会!我这张小脸儿长的这般好看,怎么舍得不要。”赫王抿唇,对于某人的不要脸行径只道:“事实甚于雄辩。”翌日,赫王高冷问:“近日让你习乐,可曾会了?”木巧兮昂首挺胸,傲然:“谁还没个擅长的乐器呀,我退堂鼓打的可棒了。”赫王抿唇拎起某人后领:“说的也是,走,本王让你再熟悉一遍如何打退堂鼓。”某个被拎着往榻上走的女人,急的哇哇乱叫:“爷,滚瓜烂熟无需再熟悉了......饶命,小的错了,这退堂鼓小身板儿消受不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