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961400000027

第27章 戒定慧可以倒过来

孔子说过:“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矩。”意思是说他到了 70岁,便可以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越过规矩。在参禅求佛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先慧,自然也就不用按程序修行。关键是达到参禅的目的,那就是智慧的彼岸。

禅宗以“心即是佛”为根本,一切都要在心上用功。心以无相为相,既然是无相,为什么又有戒定慧呢?因为众生业识很重,若是没有方便,怎能深入?所以学佛之人要先从持戒做起;能持戒,才能习定生慧。

什么是戒呢?心地无非,就是没有贪心、恶心、嫉妒心、障碍心、损人心、利己心;心地无非,就是心地没有恶;心地无非,也就是诸恶不作。但神秀的诸恶不作说是名为戒,而非自性戒。这个心地无非也就是戒,也就是诸恶莫做,也就是心地不要做不对的事。

业力没有消除,定力不够,容易见境生心,心随境转,所以不如兼守有相戒,比较稳妥而有益。什么是属于事相,什么是属于心相呢?事相是有相戒,心相是无相戒。由事相而戒到心相,就是从有相戒达到无相戒。

什么是定呢?不动就是定,假使念头稍为一动,那无明烦恼就会随之而起,这样,心就不定了。心地无念就是定。只有无念才叫正念,有了正念,才能万德具足,一切智慧自然现前。不但学佛之人要有定力,才不被魔扰,不为境迁,就是世间上的一切,也是具有定力才能成功,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高贵品德就是定力所获得的;定力是从修养得来的。

什么是慧呢?慧指般若,也就是离境断烦恼的智慧。这和一般的智慧不同。在十波罗蜜多中还有一种智慧是指智力,也就是目下十行字,过目不忘;耳辨百人音,了了分明的智慧。

所谓“心地无我自性慧”。我们的自性佛,妙用无量,不可思议。只因为迷人不知“四大本幻”,把假我看得太真,将本来般若胜智的真我遮障住了。

看世上圣贤豪杰,哪一个不是从“无我”得来的?烈士能慷慨捐躯,就是因为一念“无此假我”,才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名垂千古。学佛人若是想珠光显露,起大智慧,就应先破我执。古来所有“功在天下,名垂万世”的,没有不从修养上下过工夫的。如诸葛武侯,一生功业,都成就于“宁静致远”四字。所谓宁静,就是从修养得来的定;致远,就是从宁静中得来的慧。

心地无乱,也就是自净其意,和神秀大师所说本无分别,但名称不同。六祖大师所说的法,都是从心地讲起,从自性上说起,是心内说法。神秀大师所说都是外边的法,著相的法,是心外说去。

佛法法门虽多,总不离戒定慧三学。不过在三乘之中,三学境界各有不同。如六祖告志诚说:“汝师戒定慧,接小根智人;吾戒定慧,接大根智人。”因为戒定慧的体虽然相同,可是作用不同,所以境界也就不一样了。

下面我们还是还原戒定慧的这段历史吧。

六祖惠能大师住持曹溪宝林寺时,神秀大师住持荆南玉泉寺。当时两派都很兴盛,人们称之为南能北秀。所以有了南北二宗的顿教和渐教之分,然而参禅僧人大都不了解其宗旨。

惠能大师对大家说:“教法本来只有一个宗旨,只是学习教法的人有南北地区差别;教法只有一种,只是人们对教法的理解速度有快慢。什么叫顿教、渐教?教法本来没有顿渐之分,只是人的天资不同,所以才有了顿渐的名称。”

然而,神秀的弟子们都时常讥笑惠能大师:“连一个字都不认识,还能有什么本事?”

神秀听到这些话以后,对弟子们说:“惠能大师具有无师自通的大智慧,完全认识和体验了佛教的最高境界,我比不上他。况且我的师父五祖弘忍大师曾把衣钵教法传授给他,这还能是假的吗?我很遗憾不能远道前往向他求教,在这里枉受朝廷恩宠。你们大家不要滞留此地,可以到曹溪去求教于惠能大师,以消除心中的疑惑。”

有一天,神秀大师对弟子志诚说:“你既聪明又机灵,可以替我到曹溪听惠能大师宣讲佛法。如果听到什么重要的教法,一定要牢记心中,回来讲给我听。”

志诚接受了神秀大师的命令,来到曹溪室林寺,他混在参禅僧人中间礼拜惠能大师,听讲佛法,但没有说明自己的来历。

这时,惠能大师对众人说:“现在有一个妄图偷盗我的教法的人,隐藏在你们中间。”

志诚闻听,连忙从人群中走出来,向惠能大师行礼致敬,并原原本本讲述了自己奉神秀大师之命来听讲佛法的事。

惠能大师说:“你从玉泉寺神秀那里来,自然是奸细了。”

志诚说:“我不是奸细。”

惠能大师问:“为什么不是?”

志诚回答:“没有坦白以前我自然是奸细,坦白以后我就不是奸细了。”

惠能大师问:“你师父是怎样教导弟子们的?”

志诚回答:“我师父常教导僧众,要精神专一,集中注意力去观想清净的境界,勤于打坐参禅,不要躺下休息。”

惠能大师说:“保持精神高度集中去观察思考清净的境界,并不是真正的修禅,而是一种禅学的弊病。约束身体,摆正姿态,长时间地静坐,对认识体验佛教真理有什么益处?且听我一首偈吧:生前执意追求长坐不卧,岂不知死后只能长卧不坐。长时间地坐禅习定并不能使人超脱生死轮回,生前死后此身都不过是一具臭骨头,何必要以长时间打坐为每日修行的基本项目呢?”

志诚再次向惠能大师行礼,说:“学生跟随神秀大师学道九年,并没有真正懂得佛法。今天听了大师教诲,我便懂得了本心佛性的道理。弟子也以超脱生死轮回为头等大事,希望大师慈悲为怀,进一步为学生讲说。”

惠能大师说:“我听说你师父也教导人们关于戒、定、慧的方法,不知道你师父所讲的戒、定、慧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请你给我说一下。”

志诚说:“神秀大师说,不做一切恶事就叫戒,做一切善事就叫慧,保持没有邪念的心理状态就称为定。神秀大师就是这样讲的,不知大师怎样教诲参禅者?”

惠能大师说:“如果我告诉你有可以传授给别人的教法,就是欺骗你了。只好据不同情况为纠正他人的错误讲一些,这本无名称,只是借用三昧之名。你师父所讲的戒定慧的确令人不可思议。但是我所理解的戒定慧又与此不同。”

志诚说:“戒定慧只应该有一种,怎么还有不同的另一种戒定慧?”

惠能大师说:“你师父所讲的戒定慧是教诲有大乘智慧的人,我所讲的戒定慧是指示最上乘的人。

人们的认识能力不同,理解速度也有快慢。你先听我讲,看看与你师父讲的相同不相同。我宣讲教法,从不离开自性,如果离开自性讲说教义,那就叫‘相说’,是迷惑于自性的表现。应该懂得,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从自性上产生其功效,这才是真正的戒定慧教义。

且听我一首偈: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

志诚听了这首偈,悔过致谢,呈上一首偈:“五蕴幻身,幻何究竟,回趣真如,法还不净。”惠能大师表示同意。

惠能大师又对志诚说:“你师父所讲的戒定慧,是规劝教诲天资低下、只能理解粗浅教义的人。而我所讲的戒定慧,是规劝教诲天生素质高,能够理解高深教义的人。

如果认识、领会和体验了自我的本性,就可以不追求菩提、涅槃,不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解脱智慧。达到一无所获的境界,也正是从自我本性中获得一切的境界,如果你能懂得这个道理,可以叫做佛身,也可以叫做菩提、涅槃,也可以叫做解脱智慧。

对于认识,理解和体验了自我本性的人,树立一个追求目标也可以,不树立一个追求目标也可以,生死来去,自由自在,没有任何阻碍。当行则行,当语则语,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和对象。随机应变,这就是到处可见的化身佛。一切行动、语言和思想,都不离开自性,这就获得了广大的神通,如同狮子优游于众兽之中,任性随意,无所畏惧,这就叫认识了自己的本性。”

志诚再次向惠能大师行礼,问:“什么是不立的意思呢?”

惠能大师说:“自我的本性没有是非之念,没有愚昧之念,没有一切杂念,时时用般若智慧来观察审视,不要执着一切事物和现象,自由自在,在任何地方都会悠然自得,还要树立什么追求的目标呢?自己认识和体验了自己的本性,顿悟顿修,不经过任何过程,没有任何修行所要经历的阶段,所以不树立任何追求的目标。任何事物和现象都寂灭,又有什么高下之分呢?”

志诚行礼致敬,愿意朝夕服侍惠能大师,永不懈怠。

戒定慧三学的道理,不独佛法是这样,就是儒家也说“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这就是戒定慧三学的次第进程。因为“克己”乃是去物欲,那就是戒:“复礼”乃是恢复本来的性,本性是不动的,不动就是定;“天下归仁”,乃是妙用无穷,就是慧。可见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道理是一样的,因为一切是唯心的。

还有,戒定慧三学,戒中有定,定中有慧,慧中有戒;所谓一而三,三而一,都不出于自心。学人果能明白自心,自然能悟得无相戒定慧了。当我们保持正确的处境,正确的关系和正确的操作时,这已在修持戒、定、慧了。

有些学佛者会把戒、定、慧分开各别修持,以为一定要把戒守得好之后才可以修定,然后再修慧。其实修持戒、定、慧的时候是三者皆不可分开。持戒中有定亦有慧,定力加强后又可把戒持得更好,同时慧力也随着增长,当慧力提升后,更加严持净戒和加深定功。因此戒、定、慧三者都是在互动互助中渐渐成长。

同类推荐
  • 不生气: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不生气: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本书从佛的众多角度来诠释佛的真意,将佛的精神、佛的智慧、佛的精髓融入生活、工作当中。仔细阅读本书,会使你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让你的心更加善良、慈悲,胸怀更宽广。
  • 拈花笑佛

    拈花笑佛

    本书是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的佛学巨著,梁启超的一生与佛学有着不解之缘。
  • 道法自然老子对人生的8种帮助

    道法自然老子对人生的8种帮助

    老子是一位不喜言论的思想家,然而他说出来的每句话都字字珠玑——短短八十一章的《道德经》蕴含了老子智慧的精华,也是关于人类生存智慧的哲学之纲,其中具有统领意义可称之谓纲中之纲的是“道法自然”思想。“道”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在老子的视野里,“道”是宇宙万物的创生源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为万物之母,化生了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不仅化生万物,而且又是宇宙万物遵循的共同法则。
  • 禅是最好的生活

    禅是最好的生活

    "禅就是活在当下,幸福就在此时此地;生活处处有禅意,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无一不含禅机。我们若能以禅的智慧彻悟人生、唤醒潜能,便能寻回真实的自己,在纷繁的生活中得到心灵的慰藉,在喧嚣的尘世里享受内心的宁静,为自己营造出一种清净从容、悠然舒缓的幸福生活。本书是作者多年读禅和悟禅的结晶,全书注重对生活的直观感悟和理性思考,专注于内心力量的激发和人生价值的改变。禅是一种智慧。生命不是用来寻找答案,而是用来愉快生活的。人生多一分烦恼,就需要一分禅心来解救。"
  • 六祖坛经讲话

    六祖坛经讲话

    《六祖坛经》原典凡两万余字,以禅宗六祖惠能的生平活动为序,述其形迹、说法及与弟子的机锋对答,共分十品。主旨在宣称人皆白性清净、本有佛性,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主张自悟自修、无念无住;力倡顿悟说。是禅宗最主要的思想依据;对人们对佛学的诸多困惑予以坚定明确的开释。
热门推荐
  • 神级封印师

    神级封印师

    “林森,今天你是逃不了了!”他被逼在悬崖峭壁之间,一大群自称侠义之士的伪君子嚣张的大笑着,将他团团围住。面对包围,他只是淡淡的耸耸肩,吐出一句:“为什么要逃?老子可是神级封印师!”这是一个小人物变成男子汉的故事,这也是一个很没有新意的故事。
  • 三世仙狐恋

    三世仙狐恋

    她,仙狐一族却由于人类的贪婪与自私仙狐一族后人寥寥无几年幼的她被猎人所伤他救了她从此展开了三世情缘----------------------------------既然是在漓林遇见的你我便唤你阿漓吧
  • 晚唐逆流

    晚唐逆流

    一个大学生,一个无业游民,一个退伍老兵,三个好兄弟。不同的人生道路,交汇在一次啼笑皆非的“考古”行动中,未曾想,他们竟然挖穿了时空,穿越到了一千多年前的晚唐……公元881年,长安陷落,起义军领袖黄巢在关中登基,建立大齐政权。大唐皇帝唐僖宗,却卷了铺盖逃往西川。就在大唐风雨飘摇之际,三个现代人加入了这场唐齐争霸之中。凭借着张寻的智慧,赵东阳的勇敢,和李暮的拖后腿,三个年轻人能否在这乱世之中求生,甚至是建立一番功业呢?让我们浸入这股奔腾的“晚唐逆流”,随三个主人公一起,去领略晚唐的众生百态,鉴证大唐是如何走完她的最后三十年吧!
  • 梦醒十分之蝶衣

    梦醒十分之蝶衣

    近段时间,总是做着奇怪的梦,有些时候甚至喘不过气,醒后才知被送进医院抢救,医生没有告诉我病情,只是说我过于疲倦,但是家人脸上那忧伤的表情使我心酸。。。再醒来,我的身边坐着的,也就是这美得似画的。。。男人!?
  • 冷血魔君的废柴妃

    冷血魔君的废柴妃

    她是轻冉大陆里赫赫有名的白痴废物花痴。所有听到她颜倾城的名字无不惊恐地抖三抖,只要是男的都怕被她黏上。她是二十一世纪风华绝代的女赛车手!全世界中拥有漂移驾照唯一一个女赛车手,倾城容貌绝代风华。一次意外,一朝穿越,她成为了她。“搞什么?白痴废物?这是说我?”颜倾城指着自己的鼻子惊讶地问道。“你娘亲有没有告诉你不礼貌是要被打的?!”“我要变强!废物白痴这两个词永远都不是属于我的,我颜倾城只能是风华绝代的天之骄子!”【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冷帝的换脸新娘

    冷帝的换脸新娘

    结婚前夜,他夺走了她的初夜,一场婚礼却变成了她的葬礼,六年后,她以一个崭新的容貌,练就一身的功夫,以东南亚最大财团大姐大的身份出现在她们的面前,她们欠她的,她会一一的要回来;他们给她的,她也会一一的还回去……
  • 寻道直上

    寻道直上

    拼爹?这个有!闺蜜?可以有!师兄?必须有!谁说修二代就只能充当逆袭的踏脚石?且看O(∩_∩)O如何逍遥天地,仙路直上!(>^ω^<)喵!
  • 绝迹之途

    绝迹之途

    万古岁月后,人族迎来了空前的昌盛,诸多势利霸拒一方,各方至尊开山立派,一些古国也是繁衍至今,就是在这样一个盛世的年间,在那太阳照不到的阴暗中,滋生着许多邪恶之眼。一个少年离开故土,流离他乡,风雨悄然而行......
  • 烈焰之怒

    烈焰之怒

    因为一次意外之旅,罗斯来到辽阔神奇的魔幻世界。可是,这里不属于穿越者的世外桃源,黑暗与腐尸游荡的矿区,死亡与诅咒遍布的荒原……黑暗中醒来,罗斯炼化一团上古烈焰,自此踏上逆袭崛起,碾压百族绝世天骄,穿越者牛逼不解释之路!剑与魔法的激撞,冰与火的祭歌,神与魔的争锋……热血怒焰,生命不死,战斗不息!
  • 都市之武者万岁

    都市之武者万岁

    梁布衣所在学校的校长:“梁布衣,所有的校花都说她们的梦中情人是你?”梁布衣(一脸贼笑):“这个可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