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02700000002

第2章 人生及美术之概观 (2)

并且,人人都知道要活下去并不容易,让自己的种姓繁衍下去更不容易,这是一个危机四伏的世界呀。于是人们聚合在了一起,建立了国家,推选了君主,制定了法律来维护秩序,开办了学校来教育子弟,安排了警察来稳定治安,部署了军队来抵御外患,使每个人都能满足自己的生存欲望而不至于互相侵害。凡此种种,都源于求生的欲望。

但仔细想想,人的求生欲望如此之强烈,为生存而付出的努力是如此之大,但活着真就那么值得追求么?或者说生活当中真有值得我们为之如此付出的东西么?我们的种种忧患劳苦真能得到公平合理的回报吗?看来我们实在应该仔细思考一下:生活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王国维提出的这个问题,在当年是一个哲学课题,到了今天则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个生物学的课题。一些面目可憎的学者会以最不讨人喜欢的腔调说:生活的本质就是基因的自我复制。《好了歌》唱道:“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为什么“痴心父母古来多”,因为这符合基因自我复制的顽强天性;为什么“孝顺子孙谁见了”,因为这无关于基因的天性,而仅仅取决于人类的风俗与情感。前者是自然的,后者是人为的;前者是天性的,后者是道德的。若以叔本华的话说,就是“在繁殖以后,大自然所求于个体的已达到了它的目的,对于个体的死亡就完全不关心了”。

如果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生命的意义当然便被消解掉了,但即便这已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真理,即便生命当真毫无意义,人们在那盲目的生存之欲的驱使下为了让自己能更顺心地活着,还是会编造出各种各样的“意义”来进行自我催眠。

一百年前的王国维还预见不到现在的科学发展,所以他仍然在哲学的框架之内勇敢地思考这个令人沮丧的问题。而他发现,最令人不愿接受的答案反而是最正确的答案,事情真让叔本华说对了,生活的本质不是爱,不是奉献,不是神恩,而仅仅是欲望。

【原文1-2】

生活之本质何?欲而已矣。“欲”之为性无厌,而其原生于不足。不足之状态,苦痛是也。既偿一欲,则此欲以终。然欲之被偿者一,而不偿者十百,一欲既终,他欲随之,故究竟之慰藉,终不可得也。即使吾人之欲悉偿,而更无所欲之对象,倦厌之情即起而乘之。于是吾人自己之生活,若负之而不胜其重。故人生者,如钟表之摆,实往复于苦痛与倦厌之间者也,夫倦厌固可视为苦痛之一种。[1]有能除去此二者,吾人谓之曰快乐。然当其求快乐也,吾人于固有之苦痛外,又不得不加以努力,而努力亦苦痛之一也。且快乐之后,其感苦痛也弥深。故苦痛而无回复之快乐者有之矣,未有快乐而不先之或继之以苦痛者也。又此苦痛与世界之文化俱增,而不由之而减。何则?文化愈进,其知识弥广,其所欲弥多,又其感苦痛亦弥甚,故也。然则人生之所欲,既无以逾于生活,而生活之性质又不外乎苦痛,故欲与生活、与苦痛,三者一而已矣。

【注释】

[1]“钟摆理论”是叔本华思想里最有概括性,也是最著名的。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里这样说道:欲求和挣扎是人的全部本质,完全可以和不能解除的口渴相比拟。但是一切欲求的基地却是需要、缺陷,也就是痛苦。所以,人从来就是痛苦的,由于他的本质就是落在痛苦的手心里的。如果相反,人因为他易于获得的满足,随即消除了他的可欲之物而缺少了欲求的对象。那么,可怕的空虚和无聊就会袭击他,即是说人的存在和生存本身就会成为他不可忍受的重负。所以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地来回摆动着;事实上,痛苦和无聊两者也就是人生的两种最后的成分。下面这一事实很奇特地,也必然地道破这一点:在人们把一切痛苦和折磨都认为是地狱之后,给天堂留下来的除闲着无聊之外就再也没有什么了。

【解说】

在这一段里被王国维大谈特谈的就是叔本华著名的悲观主义哲学。

追寻生活的本质,答案其实倒也简单,无非是欲望罢了。欲望的一大特点就是永远不会满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欲无止境,得陇望蜀。欲望的根源就是不满足,而不满足的状态就是痛苦。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就算一种欲望终于得到了满足,但总有更多未被满足的欲望;旧的欲望被满足了,人又会生出新的欲望,所以一个人永远不会有真正心满意足的一天。

更加可悲的是,就算一个人所有的欲望无一例外地得到了满足,再也生不起什么新的欲望了,但厌倦之情也就随之而来,并不会觉得生活是一个多么令人中意的东西。

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痛苦,欲望得到了满足就会厌倦。所以说,人生就像钟摆,在痛苦和厌倦之间无休无止地摆来荡去,而厌倦又何尝不是痛苦之一种呢?

能够摆脱痛苦与厌倦的东西,我们称之为快乐,然而为了追求快乐,我们便不得不在固有的痛苦之外多加上几分努力,而努力无非也是一种痛苦。况且快乐总是那么稍纵即逝,随后却带来更深的痛苦。所以,痛苦之后再无快乐的人生总是有的,而快乐之后再无痛苦的人生却从来不曾有过。

更有甚者,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人的痛苦却不减反增。个中道理并不难晓:文化愈是进步,知识的积累也就愈多。人的欲望也会随之增多,对痛苦的敏感度也更高了。既然人生的欲望无法超越于生活之外,而生活的性质又不外乎痛苦,那么欲望、生活与痛苦,这三者实在是浑然一体的。

对于这种钟摆式的人生,叔本华曾经作过一个乞丐的比喻:每一次欲望的满足都像是丢给乞丐的一丁点儿施舍,在今天维系了这个乞丐的生命,为的是在明天延长他的痛苦。

在叔本华的概念里,幸福这种东西是不存在的,而短暂的快乐究竟意味着什么呢?王国维写过一首《浣溪沙》:

路转峰回出画塘,一山枫叶背残阳,看来浑不似秋光。

隔座听歌人似玉,六街归骑月如霜,客中行乐只寻常。

这首小词细细琢磨下来,颇有几分耐人寻味的地方,尤其下阕,“隔座听歌人似玉,六街归骑月如霜”,美则美矣,诗人却冷冷地道出了这美丽背后的本质:客中行乐,终归不是家园。又或如《采桑子》所谓:

高城鼓动兰,睡也还醒,醉也还醒,忽听孤鸿三两声。

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

若生命果真如此,我们可想得出什么对策么?——古往今来,人们的确想出了许许多多的对策。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欲望,易知足故而易长乐;我们还可以寄身于宗教的世界,相信这白驹过隙的人生不过是永恒之生命的一个小小的插曲,在苦海的彼岸就是幸福的天堂;我们也可以为无意义的人生假想出某个伟大的意义,让所有的痛苦都染上殉道者一般的崇高的光晕……当然,我们还可以闭上眼睛,堵上耳朵,忘记这世界上还有叔本华和王国维这样忧郁的理性分子,更可以让自己沉浸在真正“满纸荒唐言”的励志读物里,做一个简单而快乐的人。

只是思虑稍深的人,往往想求简单快乐而不得,便梦想能在这钟摆式的人生中看到一点解脱的希望。若从世俗的角度看去,无论科学的进步还是政治的进步,再多文明的进步似乎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甚至如王国维所说的,反而使人生的痛苦增多罢了。解脱之道只能在另外的地方去寻找了。

曹雪芹似乎也在寻找一种解脱之道,这就要提到俞平伯先生著名的色空说了。

《红楼梦》的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提到这部书的缘起:

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这《石头记》再检阅一遍。因见上面大旨不过谈情,亦只是实录其事,绝无伤时诲淫之病,方从头至尾抄写回来,闻世传奇。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改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又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即此便是《石头记》的缘起。诗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段文字自然是每一个《红楼梦》的爱好者都耳熟能详的,其中“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十六个字被俞平伯先生单独提了出来,认为这实在是全书思想上的点睛之笔,一部《红楼梦》的主旨也就蕴涵在这寥寥十六个字当中了。(俞先生特地说明了一下,这“色”是色欲之色,并非佛家概念中的五蕴之“色”。)

也是在这一回里,甄士隐走失了女儿,败落了家产,便引出了那首著名的《好了歌》及它的注解出来,分明印证着万境归空的道理:

可巧这日拄了拐挣扎到街前散散心时,忽见那边来了一个跛足道人,疯狂落拓,麻鞋鹑衣,口内念着几句言词道: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

士隐听了,便迎上来道:“你满口说些什么?只听见些‘好’‘了’‘好’‘了’。”那道人笑道:“你若果听见‘好’‘了’二字,还算你明白: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我这歌儿便叫《好了歌》。”士隐本是有夙慧的,一闻此言,心中早已悟彻,因笑道:“且住,待我将你这《好了歌》注解出来如何?”道人笑道:“你就请解。”士隐乃说道:

同类推荐
  • 中流自在心:季羡林首次谈修身养性

    中流自在心:季羡林首次谈修身养性

    终其一生,季羡林先生勤于修身养性,保持内在平和,为人处事、工作生活无不豁达得体。提起季老的品德修行,常常让人想起一句话——“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读罢《中流自在心》,读者会有真切的感受:季羡林先生之所以为世人所敬仰,不只因为他的学识,更因为他的人品与道德。读者能够从《中流自在心》所选文章中,领会季羡林的人生感悟和谆谆教诲,获得指导个人生活的智慧,做一个有修养的人、高素质的人、好心态的人,受尊敬的人。
  • 为众生的悲心

    为众生的悲心

    悲心不只是同情心,而是你深切体悟到:那个正在受苦的人,就是你自己。只有悲心,不语而深刻。这不是一本关于佛理的书。但作者在变幻无常中,在人生的起起落落里,仿佛一一经历过佛陀证悟的瞬间。他一下笔,就是苍生,没有一行不是在写生命。让我们明白,原来感动可以不停留在落泪、煽情,更可以无关人间悲喜。他写生命的苦,写众生的多难,写文明的残忍……时时引你思考那些人生中不可不想之事。随着本书,深深地往自己的内心世界瞧去,我们终于在慈悲里得到最深的安静;也在天地和众生面前,了然自己的苦,放下把自己看得太重的负累。
  • 聆听感悟大师经典-孔子名篇名句赏读

    聆听感悟大师经典-孔子名篇名句赏读

    聆听感悟大师经典系列丛书包括:韩愈、司汤达、歌德、显克微支、陀思妥耶夫斯基、德莱塞、王安石、梁启超、屈原、狄更斯、萧红、泰戈尔、孔子、哈代、朱自清、茨威格、林徽因、李白、莎士比亚、李商隐、白居易、徐志摩、郁达夫、托尔斯泰、高尔基、萧伯纳等大师的名篇名句赏读。
  • 中国报告文学的世纪景观

    中国报告文学的世纪景观

    本书收录的是作者1996年到2000年间的一系列研究报告文学的文章,是作者对世纪转折间报告文学发展的追踪、观察和思考,其中既有宏观的报告文学理论及发展流变、创作潮流的梳理、总结,也有对当下的报告文学创作,甚至是微观的报告文学作家、作品的剖析、评论。作为一名新时期文学的参与者,本书作者长期身处报告文学创作、研究的前沿,因此这些文章表现出了深厚的理论素养,其中一些篇章是对报告文学理论建设的丰富、发展和补充。同时,这些研究文章还向读者传递了大量的信息,具有相当的资料文献性。可以这么说,这本书既是作者的一个阶段性研究成果,同时也是这几年报告文学理论界的一个阶段性成果。
  • 心智的艺术

    心智的艺术

    她是故乡黄土原上一片深秋的柿树叶子,褪尽绿色素,薄得红得像一帧生命的请帖。是那方石磨,磨孔睁着深邃的眸子望着我,似在诉说那方旋转于日月下的热土。是那辆纺车,吱溜作响着,撩逗我一颗发酸的游子寸心。那叫做南凹村的向阳凹形的山原轮廓,常要把我揽入她朴厚、拙讷而温存的臂弯里去。
热门推荐
  • 农村小伙狂在都市校园

    农村小伙狂在都市校园

    于清风,一开始就是牛逼哄哄,到后来又得到了一块玉佩,开始了狂妄无边的生活,美女尽收。
  • 重生之医门毒女

    重生之医门毒女

    她是将军府嫡女,错爱他人,落得满门尽灭、爱子拆皮剥骨的下场!她爱了十年的丈夫,却搂着娇妻冷眼旁观。当孩子生命消逝,血淋淋的骨肉分离时,她心如死灰,眼里只有无尽的恨意!昔日魂丧,却重生在夜月安家大小姐身上,十五年前心善亦为得到善终,都是贱人害的!那这一世,我冷依然定将欺辱负我之人打下万丈深渊,为我可怜的孩子报仇雪恨!她这一生只为仇恨而活,哪怕最后堕入地狱永不超生,她也在所不惜。只是,他无意闯入她的世界,一辈子的纠缠就此拉开帷幕……【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忆秦娥

    忆秦娥

    像亲情一般沉默涌动的爱情并没有因为年代久远而枯竭,反而升华出同生共死的誓言。
  • 非你莫属

    非你莫属

    于我而言,遇到你,就像遇到了一道数学难题,棘手,却让我如此欲罢不能。爱你,非我莫属。
  • 笛月筝花

    笛月筝花

    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孤独的,每颗心都在寂寥中寻找出路。有时我们把自己完全打开,有时我们完全封闭自己,无论你是强者,弱者,都有一个共同的敌人,那就是孤独。倘若你与敌人相处久了,你非常有可能爱上这个敌人,从此关闭了自己,不再会爱上任何人。。。直到有一天他的出现,你变的更加的孤独,孤独的让你想到死,也许只有死才可以解脱,但又不甘心,死去活来中寻找着,追逐着,为了他,可以不顾天下人的嘲弄,因为你的世界除了他,并不存在其他人的。。。
  • 沦陷之城

    沦陷之城

    “你是否想过,有一天这个世界终将沦陷?”“我不信!”“那咱们走着瞧。”“那你先走好!”嘭......
  • 邪尊嗜宠:冷情特工妃

    邪尊嗜宠:冷情特工妃

    冷情特工魂穿异世!!!本以为脱离组织的她可以安稳一世,谁想碰到邪魅霸道的他,他护她如宝,宠她如命,她的心为谁而融化?…………看穿越女特工如何玩转风云!!!
  • 重生之大武魂

    重生之大武魂

    人类在七八岁便可觉醒武魂,最迟不过十五岁成人礼,而叶泽龙重生到武魂大陆十八载,却依然觉醒不了武魂,成为下下等人,他不甘心,也不认输,一次偶然悸动,他觉悟了,从小过目不忘、过耳即收便是他最大的武魂,凭靠着地球那九年义务所学的知识贯通武魂大陆所谓的武技、凭靠着前世耕田的经验栽种绿色有基因天财地保、当然也顺便培育了超级牧场,从此发家致富,权力天下,即便在怎么强大的宗师,你只要施展一遍,老子便可以复制,无论多么尊贵的炼丹师,也得看老子脸色给天财地保,一方霸主想要超级蛮兽,那也得看老子心情……
  • 瑾凝

    瑾凝

    如果有一天,一个孤儿的人生之中出现了第一个为他带来光芒的女人,他会怎么做?高三毕业那年,姜明瑾顺利的考上了北都大学和捷克布拉格克劳斯大学,他鼓起三年来所有的勇气向着顾依凝这个为他带来灰暗人生带来光芒的女人告白,结果,失败是一定的,姜明瑾带着悔恨去了克劳斯大学。两年后,昔日的师生,当年的告白,再一次聚集,这一次,姜明瑾,顾依凝该做出抉择了。
  • 第七区之族灵之战

    第七区之族灵之战

    我以为自己的出身是伴随着神的力量,以为我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到了那里我才看到完整的世界。也许人类是世界上的主宰者,但当我看到的全部,才知道他们只是弱不禁风的一类。那一刻我认识到自己不是唯一。我以为拥有能力的我是安全的,但,到了那里我才知道自己身处险境,唯一能让我撑下去的只有身上肩负着家人和朋友安全。我从没觉得自己会被承担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