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万物充满感念之心吧。长久以来,有一种思想根深蒂固:这就是屈辱可创造奇迹(如卧薪尝胆)。就像我在前面所阐释的那样,“屈辱”深深扎根于心底,要不断坚定自己的必胜信念,不要时断时续,要坚持不懈。那么,你所苦苦追寻的健康、胜利和快乐终将实现。要获得成效不可三心二意,要在你想象的空间中,坚定这样的信念:所期待的事情定会实现。
在障碍面前,急不可耐
那些想要通过不屈的生命法则来求得健康、成功和快乐的人——在意识力的帮助下,在天时、地利、人和的辅助下,却常常变得像个初学钢琴的人——缺乏耐心。
当我们没有能力去维持我们所期待的心理状况时,我们往往表现得更像个孩子:急不可耐,非要马上就见到成效不可。演奏乐章和经典交响乐,对于初学钢琴的孩子来说,也许是为时太早了,他们还不明白其内在含义,练习曲调,会更容易些,更惬意些。但音乐大师却明白他在演奏什么,在表达什么。
所以,练习让一切技巧成为习惯之后,演奏家不经意地,就将一切融会贯通于指尖,并且他的演奏也就更臻于完善了。
精神疗法显然也是这样。我们必须要巩固思想,反复练习,全神贯注,有张有弛,坚持不懈,直到我们的精神法技巧成为一种习惯,就达到了目的。
我们要在潜意识中牢牢抓住某个念头,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甚至年复一年,直到这些念头成为我们体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直到它们融于潜意识之中,成为我们的固定习惯。
若一个人想要变得富裕、发达和成功,他就应当抓住相关的念头不放手,直到它们带来了实际意义。脑海中,未曾闪现成功的念头,掠过发迹的想法,飞过富足的希冀,你又怎么可能得到那长久以来向往着的伊甸园呢?!要牢牢抓住这念头,你的愿望才能实现。
一次次成功之后,你会发现,主观意识变得越来越忠于职守了。若教导有方,它还会表现得更具速度及力度。它会完全照着你要求的去做。给它以指令,给它以实实在在的自信,你会发现它是个忠实而得力的仆人。
这自信要由自我暗示和不懈的努力来激发。
“我会成功的”
第一次你若不成功,即使花了一个小时,也不要因此而裹足不前,但每天都要重复、重复,尽可能频繁地重复。同时,每天都要多次重复:“我会成功的,我的主观思想有能力,它会做到的。”到时候,主观意识会成为驯顺的仆人的。它有能力,它需要的只是指教。坚持不懈的自我暗示会说服它忠实的助手的,即使是客观的怀疑思想也一样。要记住,由暗示来引导它的责任心。然后,让一切不利的自我暗示消亡,代之以最良好的暗示。用这种方法,一个人可以说服自己——即使违背他的初衷。
众所周知,有这么一条公理,那便是:一件事和一套表演动作,越是反复练习,就越是娴熟自如。“熟能生巧”是句妇孺皆知的成语。实践,一次次反复,就会习惯成自然。到底是意识指挥了行为,还是肌肉、神经接受了训练,还是意识的睿智?
现在就做
伊丽莎白.唐纳在《自我疗法》中展示了一段亲身经历过的、成功的物理疗程。在这之后,她说道:
我开始投入工作,满怀期待,去领会财富的法则,并运用它。我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具磁力,磁性足可以吸引黄金白银和美钞,而不是铁屑。我要让我的神灵领着我走上财富之路,远离自卑。我很满足,心如平镜,一切都那么顺人心意。
许多年来,我一直都在努力,要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健康的女人。现在,我要将自己变得富于朝气与活力——足以吸引金钱汇聚于我脚下。我要让自己与美德齐名,让钱财紧紧追随着我。
我开始给自己灌输“我将富有”的理念。我看不到曙光,但我仍在努力。每天数个小时在我忙于各类工作时,我就总是集中思考这些问题。我空想了数月,但我的活计仅能维持生活现状,更何况家中还有几个孩子,以及仍然健在的老人。
后来,突然有一天,我感到不能推迟财富到来的时日,我必须现在就要财富。然后,我就开始对自己说:我有钱——我有。我说了有成千上万遍,我努力想象着那就是真的,并努力去实现它。
当我没有足够的钱去买需要的东西时,就安慰自己说:它终究会属于我的——就像我们小时候常常做的那样。当我们需要某东西,而我手头又恰恰有钱买它时,我就想象着自己有个很大的钱库,然后我就高高兴兴地将它花出去了,并祝福它一路顺风。你看,我过去经常攥着5分钱过日子,不舍得用每一分钱,每一分钱从我钱包中流走时,我的心就一阵阵刺痛,因为我知道它花在什么地方才更有意义。现在,我努力去想它真正该投资的地方,因为我已有了足够的储备了。
一点一滴的,更多的钱涌向了我。我的成就感也一点一滴地随之增长。在达到波峰时,总会有一个涨势,之后显然就是一阵寂静了;然后,就是另一个涨势。无论如何,总要保持一个小小的涨势。
我这样边学边练,将自身的经验又教给病人(也做很多“义务工作”,就像每个心理医师,甚至医生也必须这样),我的资金涨势也步入正轨,收入与支出基本持平——没有增加新的债务。但旧的债务还在,且目前也没有希望清偿。然而,我却是第一次如此清醒地意识到,我在朝着成功迈进,只要时机成熟,我随时可以偿清一切旧债。
在我看来,这是我运用的最成功的一次自我疗法。所以,我将它介绍给你,希望你能明白它,并受到启发,将它运用到你自己碰到的资金问题中。
及时雨
一个想法,如果总是无法引起潜意识注意时,就不能总是记在心里了。我们的所闻所见所想或任何所经历过的事情,总是先进入到潜意识的视线范围内。
那种指导实践活动的思想,会深深地作用于潜意识。或者是,适当的温习数遍的想法,也能变成为无法磨灭的痕迹。由于一贯的推理过程或可叫“惯性思维”,主观意识往往被习惯所指使。既然已经开始以某种固定模式运行,只有用足够深的、反面思想的烙印,才可把它的行为扭转。
“习惯的势力是可怕的。”事实是,潜意识的记性也还不错。但即使是这样,习惯仍在工作着,仍在以它那超凡的、坚忍不拔的固执本性,在我们机体里、意识里、性格上,进行着重组复制工作,复制出大量我们已不需要的东西来。要说明这一点,四成的把握,从我们那还未进化完全的、继承自我们那原始动物祖先的、退化器官,可以看出;三成的把握:情绪、性情上的易冲动——这不正是动物本能的体现吗?同时,它也在我们的机体上、思想上和性情上,对遗传的烙印不停地进行复制。
所以,在疗程中,重复也是最难能可贵的。
重复一遍又一遍,坚持一天又一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那烙印足够深。然而,人们又总是对取得成效所要付出的金钱与自由充满着戒心。
肯定法与暗示法把人们领进了真理的门槛,但只有当人们把这种思想转变成一种思考习惯时,它才能属于你那坚不可摧的意识体。而它只不过是关照了一下头脑里的那个念头,又依此展开行动,但这效果可就不再是一纸空空的肯定法了,它变成了现实。
针对儿童的治疗法
从某种角度讲,儿童是更易于接受暗示法的。他们单纯,缺少世故经验,而这些东西往往会让人们变得谨慎多疑。
这种精神疗法用在儿童身上是很少遇到阻力的,这可正是儿童的潜在能量呵。避开凡尘俗念的模式——心理顾虑及迟疑,排除药物的因素,母爱有时候显得比任何人都更有自信——自信更能将幸福健康带给人间。
若能长时间地吸引起病人的注意力,那我们就能用口头暗示顺利地进行治疗了。困难之处就在于,那些儿童也太活跃了,你根本没法让他们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年龄大点儿的儿童也许还能主动配合些工作——毕竟他们已经到了“我什么都知道”的年龄。他们也许并不赞同精神疗法,特别是当他们被教导要去除叛逆行为,改变坏习惯,完善不健全性格时。那个时候,他们就不光是在思想上不合作了;当势头很强的、逆向暗示出现时,他们就会变成不折不扣的叛逆儿了。
对付孩子时最大的绊脚石
在对付儿童时,我们不会像在对待大人时那样,被重重顾虑所挟制。
儿童们往往要比大人们更易受到周围思想的影响。
对付孩子时,最头疼的问题在于要面对家长的错误观念。一个养尊处优的孩子,就更容易受到长辈思想与意志的左右了。因而,一个医疗师要尽全力争取到孩子的爸爸、妈妈或其他亲戚的支持与合作。只要合作得以保证,治疗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否则,难上加难。除非孩子完全依赖于你和上帝的“庇护”——但若碰上一对完全否定你的方法的家长,那这就完全不可能了。好在医师们也就只需面对那些不特别怀疑心理疗法的家长们。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矫情。要像对待你的病人那样,给孩子展示相同的治疗原理,这更能引起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即使家长们对疗法的效果很失望,但医师们最起码能从他们那里得到些消极合作。有时,家长们大吵大叫,絮絮叨叨,暴躁不安,或又顾虑重重。这让孩子们心里感到不适。让那原本就不平静的心海,更加跌宕起伏了。反而,更不利于孩子的痊愈。遇到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还是告诉家长们闲事少管,离得孩子们越远越好。
家长们“观棋不语”——做个省事的局外人,也给医师和孩子个开展治疗的机会。否则,瞧吧,一切都会越搅和越糟,到最后,希望也归于绝望。
若你已接受了前期准备工作,那么要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唤起他们的兴趣就不难做到了。毕竟孩子还是笃信上帝的,这是人的天性。
告诉孩子,上帝给了他一个完美之躯,上帝与他近在咫尺,上帝随时随地准备给他健康,赐予他力量。虽然,“乌云遮住了晴空”,只要聆听上帝的声音,明白上帝的心意,上帝会令他康复的。
可见用信仰疗法,往往对他们很具感染力。然后用你自己的方式展开治疗。当你的鉴赏力得到肯定时,你会满心喜悦、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如同孩子们对于家中的干扰与冲突更容易受到影响一样,良好、健康的环境更能作用于孩子。记住,“让这些小家伙生病,这永远不会是上帝的旨意。”
在治疗婴儿时,最好是通过妈妈,或是通过其他的监护人。因为婴儿对于妈妈或其他与之亲密的人往往更易接受,也更易于受其影响。你在的时候,你指导婴儿的妈妈,你不在的时候,婴儿的妈妈开始指导婴儿。
用同样的、治疗成年人所使用的方法,只不过将它转化成婴儿们所特有的语言。
小孩子是最易与母亲产生心灵感应的了。在实用心理学与自然科学生活中,我们引用了这些母亲的经历。她们对婴儿太过无微不至、悉心呵护了,这简直是毁了他们——直到灾难发生,甚至死亡——婴儿真是被母亲溺爱死了。
然而,婴儿不仅仅是能量吸收者,不仅仅是通过妈妈的乳房来感受到妈妈的精神状况的。它还受到来自母亲的心灵感应。如果妈妈的情绪产生大的波动时,如嫉恨、担忧、畏惧、焦虑、愤怒,或当突然受到打击、被惊吓或收到噩讯(不管婴儿当时是不是在吃奶),这种精神状况就传递给了婴儿。再加上婴儿的心理自控能力本来就很弱,因此,婴儿表现得往往要比他的妈妈更强烈些。
感受力与敏感力对孩子性格的塑造影响很深。仅仅一个癔病女人和她的小孩的例子就足以说明感受力与敏感力在疗程中的作用了。
一个妈妈,时不时地将自己的症状展现在孩子面前。而在孩子,他那特有的模仿天性,也就被唤醒了。进一步说,当病症所引起的以下症状频繁出现时,我们就会认为这个孩子太过娇气了:它常常因轻微的身体不适便开始抱怨、啜泣不止。这样它就总能轻而易举、成功地赚取妈妈的同情与恐慌——而这一切反过来,则更加鼓舞了他的士气。既然,有意识的、过于敏感的脾气秉性已存在于孩子体内,那么,同情的眼泪也只是白搭,相反,却为孩子神经质症状的爆发铺平了道路。对待这样的孩子——对别的孩子也一样——应教导他们学会忍受轻微的病痛与不适。
一个妈妈可能是听到了医生、护士或邻居什么人谈论及痉挛的症状,故而,心灵感应在作用:小孩子也接收到了这个信号。当天晚上,妈妈就惊愕地发现自己的小孩在发抖、打冷战,并抽搐,完全跟“传授”给它的“暗示”一模一样。
大部分婴儿显然都是这样:没有能力去表达自我的思想,去领会母亲的语言,当听到那些关于各式各样的疾病的消极传闻时,它就完全接受下来那正被讨论着的症状,并模仿那症状。这些症状除非能得到根除,否则将陪伴孩子一生。
如果你发现一些病症无法寻到病因时,那可能就是在你幼年时,你的妈妈或其他一些护理过你的人,在你的听觉范围内,做出过一些能唤醒你此种倾向的不良暗示。
在这种情况下,正面暗示法用错误的思想使小孩染上了病症。相应的,对付它就只能采取反面暗示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