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074400000012

第12章 天下谋士尽入吾彀中

九字国策定江山

1969年8月27日,毛泽东在中南海对周恩来说:“恩来,你读过《明史》没有?我看朱升是个很有贡献的人。他为明太祖成就帝业立了头功。对了,他有九字国策定江山,‘高筑墙,广征粮,缓称王’,我也有九个字是‘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语毕,素来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毛泽东还忘不了幽上一默:“有没有剽窃之嫌啊?”

就这样,毛泽东把朱升的“九字国策”略加改动,便成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最高指示”。

毛泽东眼中最厉害的帝王师是朱元璋的谋士朱升,并赞其“九字国策定江山”。

只闻其名不闻其声,那么,这个朱升究竟是何方神圣?下面有请朱升同志闪亮登场。

时间: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七月。

地点:徽州。

人物:朱升。

个人简介:朱升字允升,号枫林,又号隆隐老人、墨庄主人。安徽休宁县迴溪台子上村人,与朱熹同宗。受亦儒亦农之父朱秀和大家闺秀之母汪氏的熏陶,自幼刻苦好学,先后师从同乡江敏求、金斋谕、陈栎、黄楚望等名家,颇受陈栎赏识。他重“华夷之分”、“严华夷之辨”,反对蒙古贵族入主中原,因而不乐仕进。后开馆讲学于故里霞瀛、紫阳书院、商山书院、歙县石门、郑庄等地。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46岁“高龄”的他登乡贡进士第二名。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50岁的朱升任池州路学正,整顿学规,教育有方,学者云集,彰显才干。不久,元末农民战争爆发,烽火愈燃愈炽,譬如徐寿辉已将其势力伸到徽州区域内。此时的朱升“避兵奔竄,往往闭户著述不辍”,静观时局的变化。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朱升避乱弃官“秩满南归”,归隐乡里。

特长:渊博学识,对经学尤其擅长研究。《明史》记载有三:一是“自幼力学,至老不倦,尤邃经学。所作诸经旁注,辞约义精”;二是“虽治学施教,却儒而务本,不弃农事耕作”;三是“春深雨足长青草,数亩山田自可耕”。

个人风格:性情洒脱,淡泊名利,超然物外。元末第一次退隐时,他写下了“两河兵合尽红巾,岂有桃源可避秦”。他的一生都在读书,却不弃耕作,他写道:“春深雨足长青草,数亩山田自可耕。”明朝建立不久,他又第二次退隐,并写下了生命的感悟:“百战一身存,生还独有君。越山临海尽,吴地到江分。暮郭留晴霭,荒林翳夕曛。归途当岁晚,霜叶落纷纷。”他的另一首诗《送僧归南岳寺》则体现了其淡泊名利、一心向佛的情怀:“山路花香上衲衣,云深南岳一僧归。尘生古像开寒殿,风度闲房掩夕扉。踏雨棕鞋苔藓滑,炊香野饭稻粱肥。禅余犹转千声偈,总有游人得见稀。”

辅助人物:朱元璋、邓愈。

事件:二顾朱升。

背景:朱元璋打得张士诚落花流水,“归降元朝”后,朱元璋暂时放弃了对张士诚进行穷追,以免弄出“狗急跳墙”的事出来。于是再度挥师南下,结果四处开花,先锋大将胡大海和邓愈很快攻占了绩溪、宣城和休宁,但在进攻鄱阳湖时,却遭遇了元军的顽强阻击,久战不下,朱元璋于是亲临前线督阵。此时朱军死伤甚多,士气低落,朱元璋见了之后,非常忧虑,愁眉紧锁。邓愈是个很善解人意的人,便为朱元璋解忧道:“鄱阳湖固然重要,但却远不及一个贤士重要。”朱元璋一听来了兴致,问道:“你不说我倒忘了,我不是一直叮嘱你每到一处注意明察暗访,寻找当地名儒的吗?至今还没见到你给我送个名儒贤士来。”邓愈道:“我之所以没有攻下鄱阳湖,是因为心有旁骛不能专心进攻的缘故。”“这里荒山野岭,哪里有什么名流儒士?”“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据山民们说,距此三十里处的休宁廻溪隐居着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儒朱升,他善于观星相,擅长占卜,能预测天上地下人间事,主公何不请他出山,为我军运筹帷幄。”

朱元璋听说有这样的高士,又与自己同姓,十分欢喜,当即带领人马赶往廻溪拜访朱升。

故事情节回放:三国时的刘备为了请诸葛亮下山,来了个三顾茅庐,朱元璋请朱升下山,来了个二顾廻溪。首先我们来看朱元璋的一顾廻溪。

朱元璋是个雷厉风行的人,在邓愈的推荐下,早已求贤若渴的他恨不得立即把朱升请到身边来。于是,他马上带着几个亲信马不停蹄地赶到了廻溪。勒马四望廻溪景物,果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此情此景,端的美不胜收。累得够呛的朱元璋一行便在西边的一个山岭头(后人将此岭定名为思贤岭,岭下有一个亭子叫访贤亭)休息,准备养精蓄锐之后,再访朱升。正在这时,山下以东传来刺耳的鞭炮声。朱元璋感到很好奇,这个穷山僻野,会是哪户人家办喜事呢?于是就沿着鞭炮声赶到廻溪,看到一个姓洪的大户人家正在上梁,周围人山人海。朱元璋看到中柱上有副对联,上联“竖柱喜逢黄道日”,下联“上梁恰遇紫微星”,梁上横匾为“紫微高照”四个大字(后来徽州人家建房上梁必贴“紫微高照”)。朱元璋见这副对联写得很不一般,就问主家,对联是谁写的。家主说:朱升写的。朱元璋一听大喜,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我正愁找不到朱升的隐身处呢?于是按照山人的指点,找到朱升家。他敲了半天门,朱夫人正在厨房切莱,闻声急忙出来开门,向来人行礼,问有什么事。朱元璋说:“大宋江南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右丞相、吴国公,特来拜见先生。”朱夫人说:“我记不得许多名字。”朱元璋道:“你只说朱元璋来访。”朱夫人道:“我家夫君昨早少出。”朱元璋道:“何处去了?”朱夫人道:“踪迹不定,不知何处去了。”朱元璋再问:“几时归?”朱夫人道:“归期亦不定,或三五日,或十数日,或二三月,或年半月。”朱元璋闻言惆怅不已。邓愈道:“既不见,自归去罢了。”朱元璋道:“且待片时。”也就是这“且待片时”,朱夫人又道:“夫君去时,叮嘱我这两天如果有贵客到,可领到陋室一观。”说着朱升夫人领朱元璋等人进了屋,到“陋室”一看,空空荡荡,只有一个竹匾,盖住一只碗。朱元璋揭开竹匾,碗里有半碗水,水中有一只螃蟹。正当朱元璋看得云里雾里时,朱夫人说,你们有事请教,就看这个东西。朱元璋走近拿起螃蟹仔细一瞧,螃蟹的脐子已经被扒掉了,转而一想大悟,鄱阳湖就是蟹的形状,有七门,其中一门就叫齐门,朱升这是暗示我攻打齐门。“先生真乃神人也。”朱元璋叹道,便大有赖在陋室不走之意,最后邓愈提出折中办法:“不如且归,再使人来探听。”朱元璋这次才一步三回头地走出来。后来,朱元璋照此用兵,结果一举攻克鄱阳湖。

也正是因为这次见证了朱升的神奇,朱元璋马上又来了个“二顾廻溪”,非要找到这位旷世奇才不可。

当年冬天,朱元璋派邓愈重兵包围徽州城,元军依然进行了顽强的坚守,双方相持半月余,仍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呈僵持状态。朱元璋还是一如既往地前来“督战”,结果邓愈再次举荐朱升,说:“如果有朱升在,取徽州城如探囊取物耳。”对此,朱元璋的回答是:“然也。”见证了上次战役的神奇胜利,朱元璋对朱升的谋略和才华佩服得五体投地。邓愈的提议,正合他的心意。考虑到他上次拜访大张旗鼓地去请人,结果出现“人去楼空”的情况,朱元璋这一次学乖了,吸取教训后,把带领的队伍化装成商队,并带101匹战马,其中一匹为金马,乃是请朱升出山的礼物,并且美其名曰:以一敌百。接下来的情景跟《三国演义》里的刘备三顾诸葛亮差不多。时正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然而,天寒地冻阻挡不了朱元璋求贤的决心和信心。在离草庐半里之外,为显诚意,朱元璋便下马步行,来到门前时,正遇见朱夫人。朱元璋忙施礼,问道:“令相公可在否?”朱夫人答:“昨暮方归。今日先生虽在家,但今在草堂上昼寝未醒。”朱元璋道:“既如此,且休通报。”于是叫手下“商人”站在外面等着,他徐步而入,见朱升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朱元璋拱立阶下。半晌,朱升未醒。望堂上时,见朱升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朱夫人正欲相报,朱元璋曰:“且勿惊动。”又立了一个时辰,朱升才醒,翻身问朱夫人道:“有俗客来否?”朱夫人道:“吴国公在此,立候多时。”朱升乃起身曰:“何不早报,尚容更衣!”遂转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

朱元璋一看,走出来的是一名年约六旬的老者,满脸深深的皱纹,花白胡子,两眼炯炯有神。

见朱升是个糟老头子,朱元璋心里有点失望,但还是赶紧施礼道:“终于见到了朱升老先生了。”朱升说:“请问您是谁?”朱元璋双手一抱拳,恭敬地说:“我是朱元璋。”朱升施礼说:“原来是朱元帅到了,我不过是一个乡野村夫,怎么敢劳您大驾屈尊下问呢?”于是赶紧把朱元璋让进屋里。

进屋后,朱元璋开门见山地说了三句话。第一句是恭维:久闻先生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如雷贯耳,恨不能早见。第二句话是自述:我本布衣,为了推翻元朝统治,拯救天下百姓,才起来革命的。第三是问策:如今元朝腐败,群雄并起,逐鹿中原,恳请先生教我救国之策。

朱升通过两次“试探”,已知朱元璋平易近人,礼贤下士,而且胸怀大志,沉思了一会儿,说:“那我也同样送您三句话。”第一句话是高筑墙:要轻徭薄赋、减刑废苛,让百姓安居乐业;要广纳贤才、兴师重教,让士兵凝聚成一股绳。要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可以战胜和抵挡强大的敌人,要以此来巩固自己的根据地,这是立足之本。第二句话是广积粮:要劝民农桑、广储食粮,有充分的物资准备;要积蓄力量,防患于未然,有充分的给养;要有经济实力做支撑,要有饭吃要有衣穿,要多措并举千方百计地让将士们为你死心塌地地卖命,这是发展之源。第三句话是缓称王:枪打出头鸟,不要过早地出头,过早地出头就成为别人攻击的目标,你想称王,别人更想称王呢!谁想称王先灭了谁。要先继续臣服小明王,寻求他的“庇护”,蓄势待发,再图发展壮大,这是安邦之策。

朱元璋听后,轻轻地重复一遍,突然眼睛一亮,喜上眉头,说:“我明白了,谢谢您的指教。您这三句话,好像给我心里点燃了一盏明灯,使我豁然开朗。照这三句话行事,大业可成。您是让我操练兵马,积蓄力量;发展农业,备足军粮;韬光养晦,以待时机啊!”

朱升见朱元璋对他的话理解得如此透彻,非常高兴,说:“您果然不是平常之人!”

朱元璋闻言,拱手谢道:“先生的话让我顿开茅塞,使我如拨云雾而睹青天。然而,现在纵观天下形势,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徐寿辉已被架空),都是革命队伍,我不忍心兄弟相残啊?”朱元璋明明早就和张士诚“动武”了,还装着假仁假义,显然更是在试探朱升的心。

朱升说:“我夜观天象,徐寿辉不久于人世,陈友谅弑主必然会人心所背,众叛亲离,不足为虑;张士诚非立业之主,这天下日后必归将军您啊!”

接下来,朱元璋便来最实际的了,要请朱升下山。请词当然还是很客套的:“某虽名微德薄,愿先生不弃鄙贱,出山相助。某当拱听明诲。”这个时候,作秀是必要的。“作秀”有三种解释:一是表演、演出;二是展览宣传活动;三是弄虚作假,装样子骗人。朱升显然是属于第一种了,一来显示谦卑,二来作秀的需要,朱升自然也深谙其中之道,推托道:“升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

就个人德性而言,作秀总比故作神秘、作威作福、肆意妄为好,比无恶不作更好。一个人作秀,说明他懂得礼义廉耻,有是非观念,至少还没有丧失良知。如果一个人作秀,并得到鼓励,就会越作越秀。果然,见了朱升的作秀,朱元璋也马上玩起了作秀。他突然擦了擦眼睛,神情极为伤感地说:“先生如果不出山,如何拯救这天下苍生啊!”说完,来了个“泪沾袍袖,衣襟尽湿”。能在这么短的时间挤出泪来,看来朱元璋天生就是当演员的好料子。

OK,作秀到此算是点到为止了,如果再作下去,那就不是作秀,而是作假了,效果会适得其反。朱升见好就贴金,于是乎,说了这样一句“雷同”的话:“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

接下来,朱元璋也要来实际的了,马上叫手下“商人”送上金马为“聘礼”,拜献金麻礼物。朱升当然还要接着秀一把,于是推辞不接受。朱元璋也得再劝,进行忽悠:“这并非聘请先生这样的大贤之士的礼物,先生是无价之宝,只是这份薄礼,略表我朱元璋一份心意罢了。”

朱升只好极为“难为情”地接下了。就这样,朱升终于被朱元璋的诚意感动,下了山。朱元璋也没有食言,下山后当即拜朱升为中顺大夫,备顾问于内廷,参密命于翰苑。从此,朱元璋待朱升如师如父如敬上宾,到了“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终日共论天下之事”的地步。朱升后来以诗的形式叙述了朱元璋来访的时令、方向、马匹等,以及自己的喜悦心情,诗云:

西风笳鼓东南来,国本应须老手裁。

净洗甲兵过练水,早随冠冕上云台。

传宣导系门前柳,作颂人磨石上苔。

机会到时须勇进,无边莫待羽书催。

知恩图报

当然,朱元璋如此器重朱升,朱升也是血肉之躯,有情有义之人,自然感恩于心,于是,马上知恩图报。他献给朱元璋三件礼物。第一件礼物是一座城——徽州城。徽州城城小而坚,易守难攻,邓愈大军久攻不下,朱升下山后,徽州城将是他的“试刀石”,能不能拿下来,怎么拿下来,拿下来的代价是什么,这是朱元璋和他手下千万将士拭目以待的。否则,朱元璋这么大张旗鼓地请他下山,这么关爱他,那会是成为笑柄的。因此,当朱元璋问起攻打徽州城之计时,朱升回答很惊人:“有计便是无计,无计便是有计。”朱元璋眼睛睁得像灯笼,这是啥意思啊!朱升却是笑而不答。接下来,却马上来实际的了。他们来到最前线,看着双方正在进行你死我活的拼斗,一边是奋不顾身地进攻,一边是视死如归地防守;一个是利矛,一是坚盾,正打得难解难分。朱升突然要求朱元璋撤兵。朱元璋尽管很不解,但还是照办了。

“兵法云,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徽州城这样坚城,强硬攻城是下策,唯有攻心方是良策啊。”朱升说着独自一人来到了城下,徽州城守城元帅福童原本正在指挥着和朱军进行大决战,正在生死搏斗的节骨眼上,突见朱军呼啦啦都撤退了,原本感到很奇怪。这时,又见朱升独自一人来到城下,更感惊讶,此时城上元军弓箭手早已拉满弓,只等福童一声令下,便把朱升来个万箭穿心。

“站住。”福童说着上箭拉弓,只听见“嗖”的一声,一支利箭穿过天空,落到了朱升身前,显然是在警告他,往前一步是孤独,退后一步是幸福。

朱升却不理会,依然向前走。于是乎,越来越多的箭或是落在他前面,或是后面,或是左边,或是右边,总之,他被箭羽包围着。但朱升没有丝毫畏惧之色,他跨着沉重的步伐,徐徐走到了城门口,这才站定。

“开门!”朱升叫道。

“你想进来送死?”福童道。

“我想救你们出来。”朱升道。

“如果我们不开门呢?”福童道。

“你会开的。”朱升显然胸有成竹。

“为什么?”福童问。

“因为你不开门就只有死路一条,只有开了门才有活路。”朱升道。

“城在人在,城破人亡。”福童表明自己视死如归的心迹。

“好骨气。可惜你现在这么做不值得。”朱升道。

“为什么?”福童再问。

“因为你这是愚忠。元朝已是风雨飘摇,是扶不起的阿斗了。你这般卖命也于事无补,反而会搭上上万士兵的性命。”朱升望着福童,一字一句地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你非要逼他们往绝路上走吗?”

对话到此戛然而止,福童呆住了,站在那里仿佛一言不发,沉思半晌,突然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厉声叫道:“开门!”

就这样,朱升凭着一己之力,冒万箭之簇,独立城下,说服守城元帅福童开城归降,使朱军兵不血刃地拿下了徽州。小试牛刀,朱升表现得极为“精彩”,朱元璋对他更为“惊艳”,于是对他愈爱之。

朱升再接再厉,送给了朱元璋第二件礼物,也是一座城——婺州城。

话说朱元璋攻下徽州后,他调兵遣将,继续大举南征。龙凤四年十一月,朱元璋派出的三剑客邓愈、胡大海、李文忠(朱元璋外甥)直指浙东军事重镇——婺州,但结果是婺州“久拒不下”。朱元璋依然亲临现场“督导”作战。这一次,朱升献的计是:“杀降不祥,唯不嗜杀人者,天下无敌。”意思很明显,婺州城的守军死守的信念是为了保命,如果我们不嗜杀,能留给他们一条生路,他们意志很快就会崩溃了。果然,朱元璋采纳他的建议,下令“城破不许妄杀”的政策后,不到一个月,婺州便被攻破了。烽火连三月,城池抵万金。应该说朱升的礼物既实惠又实用。

朱升给朱元璋的第三件礼物是一个大活人,一个满腹经纶的大活人。这个人的名字响当当,亮晶晶,闪光光,他便是名满天下的大谋士——刘基。

人的欲望是无穷尽的,朱元璋得了婺州后,得陇望蜀,又打起了处州的主意。但他知道处州不是那么好打的,那里的防守强度比婺州高出何止十倍。于是,打之前,他便问朱升:“我想攻打处州,你看可不可以啊?”朱升回答说:“得处州者,得天下。”朱元璋一惊,问道:“处州有这么神奇,难不成是汇集帝王灵气之处?”“非也,不是帝王灵气之所,而是天下才俊藏身之地。”朱升说着,定定地看着朱元璋,喃喃地道:“处州名儒之士多如牛毛,其中刘基、宋濂、叶琛、章溢,号称处州四杰,四人个个有王佐之才,特别是刘基,如三国的伏龙、凤雏,是得之能安天下的人物。如能招至麾下,天下何愁不定!”

“那这个刘基跟先生比如何?”“犹如银河之比皓月,鲲鹏之比蓬间小雀,是没有办法与之相提并论的。”

朱元璋听说有这样的奇人异士,自然很感兴趣,马上调兵遣将对处州发起了强攻。婺州原本就是处州的“门户”,婺州被朱元璋攻下后,对处州的元军起到了“隔城震心”的作用,结果看到朱军势不可当地猛扑过来,甚至连抵抗这样必要的“装腔作势”都直接免了,便在城头上挂起了投降的标志物——白旗。原本以为这将是南征最艰难的一战,没想到以这种戏剧性的方式结束了,这令朱元璋哭笑不得。一句话: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朱升给朱元璋推荐了刘基这个人,接下来便是朱元璋如何去“请”的问题了。当然,朱元璋没有“盲目”地马上行动,在去之前,他还找他的“智囊团”主力成员之一的李善长在一间古色古香的密室进行了一次“密谈”。

“当年刘邦也是一介布衣出身,是凭什么打下天下的呢?”朱元璋一开始就话中有话。

“刘邦之所以能在楚汉之争中战胜强大的项羽,主要靠一个运筹帷幄的军师张良、一个决战千里的武将韩信、一个周济三军的后勤部长萧何,正是因为三个不世之才的辅佐,才能统一天下。”

“你就是我的萧何,徐达是我的韩信,却不知谁可当我的张良呢?”朱元璋开始“亮剑”了。

“青田的刘温和金华的宋濂皆有张良之才。”

“如果二选一呢?”

“刘基文韬武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谋略说他天下第二,没人敢说第一;宋濂精通诗词、擅长经文儒家学问,说他天下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我明白先生的意思了,刘基才是我的张良,而宋濂可比陈平是吧!”朱元璋说着和李善长对视,意味深长地笑起来。

李善长在朱元璋攻打集庆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都是智囊团的“大哥大”角色,朱升来了后,两人算是“绝代双骄”了。特别是朱升连拿两座城池,让朱元璋对他已经宠爱到了极点,两个新旧宠臣都对刘基进行推荐,可见这个刘基不简单。朱元璋也不是孤陋寡闻的人,以前对刘基便早有耳闻,因此,他不再迟疑,马上准备聘礼去“礼聘”刘基。

怀才不遇

首先来简单地看一下刘基的情况。

字:伯温。

曾用名:刘青田。

出生地:浙江青田九都南田山之武阳村(今浙江文成县南田镇岳梅乡武阳村)。

启蒙老师:父亲刘爚(曾官遂昌县学教谕)。

爱好:读书、识字。

绰号:神童(好学敏求,聪慧过人,读书能一目十行、过目不忘)。

成长经历:十二岁考中秀才。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十四岁的刘基入郡庠(即府学)读书。他从师习《春秋经》。这是一部隐晦奥涩、言简义深的儒家经典,很难读懂,尤其初学童生一般只是捧书诵读,不解其意。刘基却不同,他不仅默读两遍便能背诵如流,而且还能根据文义,发微阐幽,言前人所未言。老师见此大为惊讶,以为他曾经读过,便又试了其他几段文字,刘基都能过目而识其要。老师十分佩服,暗中称道:“真是奇才,将来一定不是个平常之辈!”一部《春秋经》,刘基没花多少工夫就学完了。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刘基十七岁,他离开府学,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周(敦颐)程(程颢、程颐)理学,接受儒家通经致用的教育。刘基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窥,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更有特殊爱好,潜心钻研揣摩,十分精通。天生的禀赋和后天的努力,使年轻的刘伯温很快在当地脱颖而出,成为江浙一带的大才子、大名士,开始受到世人的瞩目。

预言:他的老师郑复初就曾对刘伯温祖父说:“他日这个孩子必定会光大你家门楣,振兴刘氏家族!”西蜀名士赵天泽在品评江左人物时,将刘伯温列为第一,将他与诸葛孔明相比。

形象: 虬髯,貌修伟,身着布衣,威猛刚烈,慷慨有大节,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全然一副梁山好汉的模样(和羽扇纶巾、谈笑自若的传统学士名臣儒雅潇洒的形象完全不同)。

性格:疾恶如仇。

最大不幸:怀才不遇(仕途生涯坎坷曲折,跌宕起伏)。

仕途经历:元统元年(1333年)二十三岁的刘基赴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涉入仕途后,刘基这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元王朝的腐败昏聩、贪婪残暴、醉生梦死,最后刘基没有选择和他们同流合污、沆瀣一气,很快蛰居隐退。在家闲居3年后,也就是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又被元朝政府授为江西高安县丞。作为天子门生,他还是无限感激元朝皇帝赐给他这一施展才华的机会,以实现自幼立下的宏图大志。所以,他一出仕就立志要用自己的全部才华和忠诚,去干一番大事业。县丞虽然是个辅佐县令的小官,刘基并没有因为位卑职微而敷衍塞责,他勤于职守,执法严明,很快就做出了政绩。他深入乡间,体察民情,发现高安县一些豪绅地主勾结贪官污吏,无法无天,骗人钱财,夺人妻女,杀人害命,无恶不作。刘基倾听百姓的哭诉后,义愤填膺,决心为民除害。经过明察暗访,掌握了真凭实据后,对几个劣迹昭著的豪强恶霸,坚决予以严惩,并对县衙内贪赃枉法的官吏也进行了整治,高安县的社会风气很快就有了好转。刘基的刚正不阿、一身正气赢得了百姓的赞誉。然而,正是因为他的正直,地方豪绅对他恨之入骨,总想找事端陷害他,最终在刀锋上过日子的刘基再度选择辞官归隐青田。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朝廷再度请刘基出山,给他的职务是江浙儒副提举,兼任行省考试官。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因反对招抚方国珍而被革职,48岁的刘伯温第三次弃官回到浙江青田九都(南田)武阳故里,归隐山林,研读兵法,著书立说。

主要成就:哲学家、谋略家、文学家、军事理论家、易学家、天文学家。

主要作品:著有《烧饼歌》(全文是用隐语写成的“预言”歌谣,是从一定的“象数”规律排来,涉及“象、数、理、占”的文化应用,在民间流传很广,影响极深,难以理解,视为神撰)、《郁离子》(想象诡异,寓意深远)、《百战奇略》(兵书宝典)、《天文秘略》(天文历数)、《观象玩古》(卜筮方面)、《玉洞金书》(历书)、《注灵棋经》(共二卷)、《解皇极经世稽览图》(共十八卷)。

人生格言:二分人生,五十岁是个分界线,五十岁前行尸走肉,五十年后行走江湖。(五十岁前效忠于元朝;五十岁后辅佐朱元璋)

代表诗词:《游云门记》。诗云:“语东南山水之美者,莫不曰会稽。岂其他无山水哉?多于山则深沉杳绝,使人憯凄而寂寥;多于水则旷漾浩瀚,使人望洋而靡漫。独会稽为得其中,虽有层峦复冈,而无梯磴攀陟之劳;大湖长溪,而无激冲漂覆之虞。于是适意游赏者,莫不乐往而忘疲焉。”

最自豪:家乡美。刘基曾有诗形容家乡南山之美景及风俗之醇厚,“我昔住在南山头,连山下带山清幽。山巅出泉宜种稻,绕屋尽是良田畴。家家种田耻商贩,有足懒登县与州。东邻西舍迭宾主,老幼合坐意绸缪。

山花野叶插巾帽,竹箸漆碗兼瓷瓯。酒酣大笑杂语话,跪拜交错礼数稠……”丰收之后,乡人们欢乐的宴饮图,或许构成了刘基心目中永远无法抹去的太平景象。宴饮过后,人们“出门不记舍前路,颠倒扶掖迷去留”、“朝阳照屋且熟睡,官府亦简少所求”的生存状况,是多么宁谧而值得回忆啊!

传说:西湖望云和陈说天命的故事。据说,刘基在做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时,曾游西湖,见异云起西北,光映湖水中,同游者鲁道原、宇文公谅等人都以为是庆云,将分韵赋诗。刘基独纵饮不顾,大声道:“这是天子之气啊,应在金陵,十年后有王者起其下,我当辅之。”当时,杭州城还是一片繁华,同游的人都以为刘基说狂话,吓得纷纷避走,说:“这不是要连累我们灭族吗?”刘基与门人沈与京痛饮而归。十年之后,即朱元璋攻破处州时,刘基大摆筵席,向亲朋好友陈说天象,说:“此天命也,岂人力能之耶?”于是与朋友叶琛、章溢应征赴集庆,等待命运的安排。

三请刘伯温

谁等了谁一千年,等来一个缘分。谁凝望了谁一眼,留下了一个传说。

——题记。

考虑到刘基是个难得的人才,朱元璋自然不敢怠慢,但是要用什么办法请他出山呢?朱元璋第一感觉还是“老调重谈”,亲自去请他出山。但此时南线战局复杂,一来他离不开身,二来亲自去请效果也未必好。

思前想后,朱元璋决定首先对刘伯温来了个“投石问路”。还是发挥自己的爱好写信的特长,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信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恭维”:无非是一些“先生之名,如雷贯耳”之类的大话、空话、客套话。第二部分是“展望”:分析天下形势,展望未来发展局面。第三是“恳求”:请刘伯温出山相助,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如果说写“信”是为了给素未谋面的刘伯温正“名”的话,那么叫人准备金银财宝,就是想给他“利”了。朱元璋的想法很实在,有了“名利”,刘伯温应该会乖乖地下山吧。准备好这一切后,朱元璋叫朱升来给自己分析这样做妥不妥。朱升见了信,点了点头,给出的评价是:朴实之中有华章,平淡之中见真情,情之所至,感人至深。可他见了黄金,头摇得像拨浪鼓,笑道:“黄金难买志士心!将军应该择其所爱,投其所好。”朱元璋只有“求教”的份儿了,朱升只说一句话就让他茅塞顿开:黄金万两不如好书一部。

于是乎,朱元璋马上派人四处寻访奇书。当时天下乱成那样,找一部好书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但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番“大海捞针”的寻找后,总算勉强弄到一部《吕氏春秋》。

一封信为“名”,一部书为“利”,朱元璋派出“邮寄”的人叫孙炎。

孙炎此时是处州总制官。孙炎这个人,在《明史》上不是很出名,今天的人也不怎么知道他,但在当时,他可是朱元璋最为得力的干将之一。时人夏煜描述朱元璋与孙炎之间的关系说:“我皇入金陵,一见颜色厚,高谈天下计,响若洪钟扣。”根据史书的记述,孙炎这个人身高六尺余,面黑如铁,有一只脚还有点跛,不怎么读书,但却喜欢赋诗,往往有奇句,又善于雄辩,一开口就是数千言,在他的面前,人人都怕他那张嘴。孙炎还非常喜欢喝酒,喝了酒后作诗辩论,有如神助,豪情万丈。孙炎交友广泛,夏煜、宋濂、汪广洋都是他的好友。可以想见,孙炎确实是一个非常有人格魅力的人。

总之一句话,朱元璋派孙炎出马,就是想利用他的一张利嘴“出奇制胜”,成功地把刘伯温请下山来。事实上,孙炎格外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当下,孙炎贴身带好书信,带了随从便向东南进发,翻高山,绕曲水,大费周折地来到了青田九都南田山之武阳村,结果只闻其名不见其人。吃了“闭门羹”的孙炎最后只好带着书信怏怏而归。第一次请刘伯温下山就以这种方式告终。

朱元璋刚开始听了孙炎的汇报,觉得刘基过于恃才骄矜,不给他一点儿面子,他精心准备的名利居然看也不看,很是生气!但转念一想,人说刘基是孔明再世,不同凡人,当年刘玄德三顾茅庐,以诚意请诸葛亮出山,何等屈尊!我不过派人前去请了一次,岂能得天下奇才呢?于是,他马上再派孙炎去请刘伯温。

这一次,孙炎还是带着“名刺”——朱元璋的亲笔书信,一路风尘仆仆来到了武阳村,这一次终于见到了刘基。刘基当时正在撰写《郁离子》,稿子堆满石板,听说孙炎来了,于是迎出来道:“啊,想不到是‘风雨故人来’!”原来孙炎跟刘基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故交。

双方礼毕,寒暄过后,孙炎开始谈正事了,他首先是吹嘘朱元璋的好,说他如何如何气量大,如何如何求贤若渴,日后必登九五之尊。随后并说明自己在朱元璋面前推荐了他。希望他能出山辅佐,完成大业。并且不失时机地拿出了书信,对刘基说,这是朱元璋写给他的亲笔信,请你下山共谋大事,可见他对你的重视。

刘基接过书信,看罢,捋捋胡须,沉思片刻,笑道:“谢谢老弟荐举。只是多年来宦海浮沉,已经饱尝滋味,对于富贵荣华,我一向看得薄如浮云。何况如今年近半百,精力已衰,军机大事,实难胜任。请多拜上朱将军,我刘基向他致谢。”

孙炎还想再劝,刘基却摇手道:“老弟要纹枰论道一番,请坐下来,如谈国之大事,就请自便吧!”说着,刘基取出一把由花纹钢锻制而成的龙泉剑,交给孙炎。

孙炎见刘基一意坚辞,接过剑,只好悻悻而别。

两次请不出刘基,第三次朱元璋便决定放下繁杂的军务,亲自出马去请刘基。这一次朱元璋为了避人耳目,只带了一个人——大家很熟悉的孙炎,带了一件“礼物”——刘基回赠给孙炎带来的龙泉剑。

剑可以用来杀人,也可以用来请人。朱元璋在孙炎的指引来到了武阳村,很快见到了传说中的神人刘基。但见刘基体态修长,两眼宛若清澈的水潭,高耸的鼻梁,薄厚适宜的嘴唇,举手投足之间气质非凡。于是施礼道:“元璋今日得见先生,实在万分荣幸。”

刘基连忙还礼道:“将军太客气了,刘基无才无德,何劳远道前来。”

“实不相瞒,我这次来是想请先生出山的。”朱元璋也不转弯抹角,直奔主题。

“山野村夫,叫我出山有何用。天下名士多的是,先生还是请回吧。”刘基淡淡地道。

“既如此,我有一礼物相送。”朱元璋说着朝身边的孙炎使了一个眼神。

孙炎会意,只见他一边从后背抽出那把龙泉剑,一边说:“这是你的剑。”

“送出去的礼物,泼出去的水,怎么收得回?”刘伯温道。

“可是你这礼物我承受不起。”孙炎喃喃地道,“宝剑当献之天子,斩不顺命者。我不臣,岂敢私受?”

刘基闻言大吃一惊,抚剑喃喃自语:“好一个孙炎,竟胁吾要斩不顺命者!”望着剑,陷入了深思。

原来,孙炎第二次来请刘伯温,失败而归后,朱元璋细细察看刘基的赠剑,突然,猛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然后说了这样一句话:原来如此,我早该猜到才对啊!他心中早已明白刘基的用心,他之所以不肯出山做官,一是受“忠臣不事二主”古训的影响,碍于世议,很是为难;二是在仕途上屡遭挫折,纵有满腹经纶,如不遇明主也很难施展,不如隐居故里。刘基赠他一把宝剑,分明是表示拥护朱元璋起兵打天下,只是自己不能为朱元璋效劳……朱元璋抽剑察看,那剑寒光闪烁,当真是“切金断玉,削铁如泥”的宝剑。他玩弄了一番,突然一拍脑袋,不觉计上心来,于是当即叫孙炎带上剑第三次来请刘基。

此时,刘基接到“回剑”,自然明白孙炎这是在向自己“逼宫”,暗示要斩不顺命者。就在这时,孙炎开始充分展示才华的时候到了,他出口成章,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宝剑歌》来。

宝剑出鞘光耿耿,佩之可以当一龙。

只是阴山太古雪,为谁结此青芙蓉?

明珠为宝锦为带,三尺枯蛟出冰海。

自从虎革裹干戈,飞入芒砀育光彩。

青田刘郎汉诸孙,传家惟有此物存。

匣中千年睡不醒,白帝血染桃花痕。

山童神全眼如日,时见蜿蜒走虚室。

我逢龙精不敢弹,正气直贯青天寒。

还君持之献明主,若岁大旱为淋雨。

刘基放下剑,静静地听着孙炎赠诗,不由痴了。联想近来旧交陶安、宋濂也有书信劝他出山,家人又为他两次谢绝朱元璋来使而不胜担忧。再看朱元璋亲临寒舍,殷切地期盼的眼神,他思来想去,还是想到“识时务者为俊杰”那句俗话。而今元朝气数将尽,群雄中又数朱元璋最得民心,已占据大江南北大片富庶地区和城池要津,朱元璋又这般礼贤下士,将来能得天下,我不助他助谁?

“恳请先生出山,拯救社稷于水深之中,拯救苍生于火热之中啊!”朱元璋不失时机地来了一句。一句顶万句,刘伯温心中一动,眼中一热,泪水便要往外流,权衡利弊,再不迟疑,终于点了点头,说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恭敬不如从命。”

“房中对”

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的春天迈着毫不迟疑的步伐来了,到处都有惠风吹拂,吹得人们周身上下有一股说不出的舒坦。暖阳高挂在当空,一扫它在寒冬时节的惨淡。

朱元璋端坐在书房里,暖阳透过雕花绣栏的窗格照射进来,暖洋洋的,于是,他闭上眼睛,静静地享受着这阳光带来的惬意。蓦地,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这难得的沉寂。

“主公,刘先生来了。”一个亲兵进来报告。

朱元璋一听来了神,马上跳将起来,迎出门来。却见满面春风的刘基正不疾不徐地走来。

“路途颠簸,一路劳苦,先生昨天睡得可好?”

“谢谢将军关心,将军安排的住宿,古色古香,可比我那陋室好何止百倍千倍。”

两人寒暄着进了屋。客套完毕,两人正襟危坐。朱元璋痴痴地看着刘基,刘基定定地看着朱元璋,眼神坚定而执著,此时屋子里突然静得出奇,两心知肚明,他们接下来马上上演的是一场伪三国版的新“隆中对”——“房中对”。

果然,沉默片刻,朱元璋言归正传,问的第一句话是:“能诗乎?”刘基的回答是:“诗是儒者的末事,哪有不能的!”朱元璋指着案前的斑竹箸(筷子),柔声道:“请先生赐诗。”刘基随口念道:“一对湘江玉并看,二妃曾洒泪痕斑。”朱元璋蹙眉道:“秀才气味太浓。”哪知刘基接着道:“汉家四百年天下,尽在留侯一借间。”留侯指张良,他是刘邦的谋臣,也是汉朝开国功臣,曾借刘邦吃饭用的筷子,用以指画当时天下大势,为刘邦出谋划策。这就是“借箸”的故事。朱元璋听完刘基的“解析”,脸色由“阴”转“晴”,喜道:“好诗。出口成章,章而有序,序而有节,节而出典,典而儒雅,雅俗共赏,赏心悦目,目转流美,美不胜收啊!”

一席对话,让朱元璋对刘基的印象由一个术士变而为一个酸儒,再变为一个张良般的谋略之士。

如果说朱元璋第一轮是考验刘基的“才气”,那么,接下来便是考验刘基的“才识”的时候了。朱元璋道:“我出生寒贱,饱尝流离失所、饥寒交迫之苦。恰逢元朝暴政致使民不聊生,四方革命之火点亮了神州大地,我不求苛活于乱世,亦随波逐流于革命的洪流之中不可自拔,所幸几多拼打征杀,几多人生沧桑,几多风雨如磐,几多鸿运高照,才谋得一块弹丸之地,得以暂时栖身立足。我有心拯救天下黎民百姓于水火,使他们安居乐业,但无奈我空有其志,只恨才疏识浅,面对这混乱的世道,不知道如何寻一个万全之计,立于不败,还望先生不吝赐教。”

“元帅过谦了,不知有何顾虑?”刘基见招拆招。

“我军现在处在各路‘诸侯’的夹缝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现在举步维艰,是而顾虑啊!”

“放眼如今天下,小明王有名无实,成不了大气候;大元朝有死无生,已是明日黄花;方国珍有心无力,不足为虑,消灭他在弹指一挥间。”刘基说着顿了顿,才又接着道,“想必元帅忧虑的是陈友谅和张士诚吧。”

“嗯!”朱元璋叹道,“实不相瞒,张、陈乃是我的心腹大患,为此我费了不少脑筋,至今还没有想出万全之策。”

“我想元帅不仅仅是为张、陈两人的存在烦恼,而是为先灭张还是先灭陈所困扰烦恼吧。”

“嗯!知我者,先生也。”朱元璋点了点头,道,“还请先生指点迷津啊!”

“我也有一个迷津,想请元帅解惑。”刘基话锋一转,也不等朱元璋回话,接着道,“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一只老虎和两只狼。你说最后是老虎称霸山林,还是狼呢?”

“当然是老虎了。狼哪里是虎的对手啊!”朱元璋不假思索地道。

“错。”刘基盯着朱元璋一字一句地道,“是狼。”

这下朱元璋睁着一双好奇的双眼,只有期盼下文的份儿了。好在刘基马上解惑道:“因为老虎被饿死了。”

“每次老虎捕获食物时,那两只白眼狼便会来‘虎口夺食’,老虎自然要发威,不然狼还当它是病猫。但当凶猛的老虎赶走了这只狼时,那只狼却乘机来偷他的猎物。老虎只好再来赶那只狼。这时,这只狼又来了。就这样,老虎在两只狼的牵制下,顾此失彼,结果所获猎物都被狼叼走了,最终,老虎被饿死了。”

“猛虎难敌群狼,好汉难敌四拳,我现在面临的就是那只老虎的处境啊!如果处理不当,便会活活饿死啊!”朱元璋叹道。

“老虎想要活下来,前提条件必然是要先除去狼。这是生存之道。”刘基道,“元帅便是一只虎,张士诚和陈友谅便是两只狼,如果不当机立断除掉这两只来争食的恶狼,终究是养狼为患啊!”

“以我现在的实力,恐怕还不能算是一只虎,就算是虎,也只能算是一只病虎,或是打盹的虎。张士诚和陈友谅就算是狼,也不是一般的狼,比披着羊皮的狼更狡诈百倍。我现在是除狼无计啊!随便对哪一只狼动手,另一只狼都会乘势而上,两狼联手,腹背受敌,岂不危矣!”

“天地万物,参差不齐。狼亦如此,也有强弱之分。先找准切入点,对那只较弱的下手,以快刀斩乱麻之势除之,再来全力对付那只强狼,如此便可以个个击破啊!”刘基说着突然话锋一转,问道,“元帅觉得张士诚和陈友谅实力孰强孰弱呢?”

“我觉得陈友谅实力强一些。”朱元璋接着马上说了三点理由:一是地盘大。陈友谅包围着饶、信二州,占据着荆、襄之地。占领了大半个江南;二是威信大。陈友谅挟天子以令诸侯,“架空”徐寿辉的权力,行使至高无上的权力,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三是势力大。陈友谅手下水军超过六位数,陆军也超过六位数,水军、陆军加起了据说超过了七位数,再加上大都是一些亡命之徒组成,战斗力非同一般。总结陈词:势力大是拥有“天时”,地盘大是拥有“地利”,威信大是拥有“人和”,所以陈友谅是只超级无敌大猛狼。

朱元璋分析得头头是道,然而,刘基却把头摇得像拨浪鼓:“元帅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没有看到内涵。陈友谅看似有三大,实则是三小。”解析如下:一、“伪天时”:陈友谅军队虽多,但军队纪律松散,士兵恶为,百姓离心离德。军民不同心,打起仗来便是一群乌合之众;二、“虚地利”:陈友谅占据的地盘虽然大,但大都是一些沿海的地方,狭长而难守,一旦突其防线,便会丢之千里;三、“假人和”:陈友谅是个“伪君子”,拥有三大特点。一是沽名钓誉,欺世盗名。为博得贤主之名,对投靠他的人来者不拒,致使很多鱼龙混杂的人掺杂在其中,庸才的加入百害无一利。二是胸无大志、故步自封。陈友谅原本跟从徐寿辉、倪文俊革命,最开始不过是倪文俊手下一个小小的书椽,后来倪文俊专横独权,陈友谅乘机投奔徐寿辉灭掉了他,后来又在军中私营党羽,彻底架空了徐寿辉。后来陈友谅攻下友兴后,便幽禁了徐寿辉。从现在的局势来看,杀徐寿辉是迟早的事了。这样一来,陈友谅的名号就不正了。三是贪恋女色,安于享受。陈友谅一旦得到权势后,便整天不务国事,醉生梦死。结论是:张士诚看上很弱,但他所在的城池易守难攻,且投靠元朝后,不管真假,都有狐假虎威之势,具有很强的后劲。而陈友谅看强实弱,所以我们应该先灭陈友谅这只恶狼,并时时提防张士诚的动向,把他当成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和军事目标更加合适。

“如果我们攻打陈友谅,张士诚相助,我军背腹受敌,又当如何应对?” 朱元璋问。

“张士诚的致命缺点是气量小、心胸狭窄、目光短浅,满足于小富即安,不足为虑。陈友谅虽然看强实弱,但野心大,人心不足蛇吞象,是心腹大患。我们一旦攻打陈友谅,张士诚多半会袖手旁观,而我们如果先打张士诚,陈友谅必然会闻风而动。因此,先打陈友谅,既符合先弱后强的原则,又能起到个个击破的目的,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朱元璋听了点了点,但心里仍有疑惑,沉思了半晌,才道:“去年,方国珍遣使刘因带了五十斤黄金、一百斤白银来到我这里,说是要求我和他对张士诚进行合围,当时我正对张士诚冲突不断,便答应了他。结果方国珍为表诚心,马上把他的儿子方关送到我这里当‘人质’。我收了人家的钱财,怎么好意思再收人家的宝贝儿子,于是很快就让方关回去了。这时,方国珍又增加了新的条件,说只要我去平定张士诚,一来出钱和出兵是他的事,二来事成之后,将温州、台州、庆元三地献给我。可直到现在还不见方国珍有任何动静。”

“方国珍乃是口蜜腹剑的小人,他这一招叫一石二鸟。叫你跟张士诚火拼,他却坐收渔翁之利。”刘基说着喃喃地道,“先灭陈再除张,平定江南后,再图江北,天下可定也。这些我都写下来了,还请元帅明鉴。”说着从衣袖中取出一个纸卷给朱元璋。

朱元璋惊喜交加,接过纸卷,但见上面写道:“时务十八策。”一、灭陈去张。二、剿灭方国珍。三、军屯之自养。四、勿过度扰民,过度使用民力。五、严肃军纪,治下有方。六、粮草供应之对策。七、水战、火战之配合。八、坚城固守与弃城引敌。九、疑兵计与反间计。十、儒学教化。十一、农田水利之构建。十二、招贤纳士之标准。十三、军中将领俸禄。十四、劫寨与反劫寨。十五、谋士参议制。十六、属官编制。十七、北伐。十八、定都。

刘基的“时务十八策”归纳起来分两步走:

第一步,力劝朱元璋脱离小明王的“节制”,自立、自强、自信。理由是:韩林儿没有统一中国的气魄与能力,早点儿离开他,可以早点脱离苦海,早点展翅高飞。

第二步,协助朱元璋制定“先西后东”剿灭群雄的正确路线。理由是: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最后北伐中原,帝业可成也。

刘伯温剖析精辟,构思精妙,层次分明,立意精深,语言精练。对此,朱元璋精诚地赞叹道:“先生真乃天赐吾之子房也!”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朱元璋三请刘伯温时,浙东四杰的其他三位宋濂、章溢、叶琛也被朱元璋成功拉下了水。就这样,朱元璋打造了一支天下无敌的超级智囊团。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也正是这支智囊团,最终协助朱元璋统一了天下。

同类推荐
  • 秀出东南(2)

    秀出东南(2)

    该书记述了泰兴名人的主要业绩、重大事情、生平回忆、兴趣雅致等,留下美好的人生回味。但此书又不限于名人。《秀出东南(2)》共收编了29人的作品,弘扬泰兴文化,光耀前辈,启迪后代。
  • 大唐灵州镇将

    大唐灵州镇将

    本书是有关唐代镇守边关灵州的大将的传记正文分60章记述了较有影响的60位大将。
  • 为人生加速:福特自传

    为人生加速:福特自传

    与其他企业家不同,亨利·福特有着工程师和商人的双重身份,他既是全球最大的汽车企业之一福特汽车公司的建立者,也是著名的汽车工程师。也正是基于此,他拥有与众不同的商业理念。
  • 吴宇森传

    吴宇森传

    本书是吴宇森亲自授权撰写的中文传记,讲述了吴宇森从平民小子到国际大导演的奋斗经历,以简洁优美的笔调展现了吴宇森的生活历程和电影拍摄过程。书中内容都是吴宇森导演直接讲述、整理成文的,具有很高的可信度。众多著名人士作序并推荐,并附有周润发、牛春龙对吴宇森的评论文章。
  • 炼金术,原来金融可以这样玩

    炼金术,原来金融可以这样玩

    他被人们称为金融大鳄,他能够左右世界经济的发展。他有一双发现经济泡沫的火眼金睛,他有一颗扫荡股市的冷酷之心。他是世界套头交易领域的奠基者,他让无数人倾家荡产,也让无数人一夜暴富。他曾一夜赚了4000万美金,也曾一天损失2个亿。他以平均每年35%的综合成长率让华尔街的同行望尘莫及。他敢于挑战英国政府,但是他却害怕在美国本土打一场官司……他一边无孔不入地疯狂收揽财富,一边又大把大把地向慈善机构慷慨解囊。他被英国人称作“夏洛克”,但他在东欧和苏联却被人们称作“金融界天使”,因此,他是天使和魔鬼的结合体,他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他就是——乔治·索罗斯。
热门推荐
  • 甜点女贼

    甜点女贼

    “上官修斯,你别过来!我这样你都能下的去口!”潘多多伪装的面具瞬间被拆穿。“我不介意,只要你给我生个儿子,以后想怎么逃都可以。”上官修斯带着邪魅的笑扑过去……她在家是大二傻傻乖乖女,在外是潘多拉组织零失败记录的性感偷盗女贼,唯一一次失败就扑到了一个腹黑男身上。什么,他还是个病秧子,只是为了让她传宗接代就紧追不舍,但看这体力也不像啊!某儿子:“亲爱的妈咪,你就别跑了,爹地已经在前面了。”某女汗颜,她就不信甩不掉那个狗皮膏药!
  • 大圣

    大圣

    万物只因一个姻缘而生,因劫数而薨……人族生来堕落,曾经万物之上位者的辉煌早就被湮没,潜意识里人族就委于末尾,但人族根基深厚,不乏大智慧、大神通者,经数年苦战,又数年谈判,乃争得东行瑞洲偏东南一隅,圣者坐镇之,自此人族身家无虞矣。
  • 阅人无数不如阅人有“术”

    阅人无数不如阅人有“术”

    有道是“百智之首在于识人”。看透人心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生存学问;是一门没有符号载体的做人艺术。会看人者能点石成金,能在危难之际力挽狂澜;不会看人者,即使有天时、地利,也往往是功败垂成。学会看人是保障一个人立足社会,服务社会,进而取得一定社会地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 TfBoys之凯源玺

    TfBoys之凯源玺

    他们三人和她们三人的结局会怎么样呢?是幸福还是痛苦?是在一起还是离开?我们一起来见分晓......
  • 橙如我心

    橙如我心

    光环背后,他和他们的那些年……艺兴:“我知道你怨我,我们可以重新来过。”橙子无言灿烈:“嫣然,别听他掰掰,这几年还不都是我陪你的”橙子额头三条黑线闪现鹿晗:“呐,说到这我就不得不提灿烈你的情史了,呜呜呜别唔我追啊(别捂我的嘴啊)”橙子:…………吴凡:“聒噪”然后顺手拉起橙子就走了世勋翻了个白眼,冷都男就是冷还没走出2米,只听身后几声怒吼,KAI、伯贤、包子、SUHO、TAO、D.O:“呀,吴凡,我们还没说上话呢!!”吴凡不予理会的说道:“跟我有什么关系,哎稀,金钟大你老实点,再敢乱动,我不介意背着你走!”橙子闻言立马放弃了挣扎,你就欺负我没有185吧
  • 浮世记

    浮世记

    从前觉得,这只是一场梦。一场荡漾情怀的红尘之梦,一场斗争无穷的反抗之路,谁知一切皆心起,贪念不断绝。她是一个拥有现世智慧的人,却放不下历史里的男权,一种执着,使她误入了紫阳幻境,使她成为伏坤帝国的公主,罗新的痴心不改,启地连的因爱成魔。权利与爱情的追逐中,她究竟能得到什么?
  • 大山里的校长

    大山里的校长

    遍远山区小学师资力量的严重短缺,工作环境闭塞,生活条件差,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双重匮乏。他们的平凡的职业,卑微的梦想,简单的生活,单纯的爱情。在这里,他们总是想把自己的事业做到不悔,把自己的生活过得精彩。一群人就那样在那一所山村小学里,在校园里的那两棵梧桐树下,演绎着他们的人生故事。
  • 留落人间的天使

    留落人间的天使

    她是个不普通高中学生,学校组织了一次春游,在那片向日葵花海她遇见了一个温暖如光的男生,他来到她的身旁,说他是她命中注定的人。可是很多事情,永远都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
  • 明年丁香花会开

    明年丁香花会开

    高中时代,我们有太多的无奈与回味。那时的我们很单纯,友谊似水,爱情如歌。高中时代的我们对爱情还很懵懂,但我们却爱得山盟海誓,爱得刻骨铭心。他们也许正是当年的你我,虽然爱的很艰难,但我们依旧在固执地追求——从不放弃!大声说出我爱你,虽然很羞涩,但爱情总是来得那么蛮不讲理,心中爱上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开口,让我们共谱丁香之恋!
  • 妄机

    妄机

    人行仙路,斩三尸,断万念,天地同寿天呢?天行仙路,以万物为刍狗天斩万念,人道一念,是灭是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