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443300000015

第15章 心灵环保(1)

今天,我要和大家谈一谈有关心灵环保的课题。

环保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也是社会的潮流所向。在这个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时代,地球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破坏,我们的生活环境正日复一日地遭到污染。生活在城市的人感觉会特别明显。曾几何时,纯净的蓝天已成为难得一见的风景;新鲜的空气已成为堪称奢侈的享受。水是生命之源,但我们能够喝到的是什么?清洁的水源似乎只有电视广告中才得以一见。我们的生活被钢筋水泥包围着,被喧闹嘈杂包围着,被工业废气包围着。污染造成了整个生态环境的破坏,孕育过中华文明的黄河之水已近于枯竭,而长江沿岸的水土流失则使得特大水灾频频发生。面对大自然的惩罚,如果我们还不能反省,不能检点我们的行为,终有一天,这个地球会不再为我们提供安身立命的庇护。

这一切和一味强调经济发展是分不开的。在今天这个社会,利润最大化原则几乎左右了所有人的生活观念。而从更深层的意义上看,它所造成的不仅是那些有形的污染,所破坏的也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更在不知不觉中逐步侵蚀着我们的心灵。今天,人类的物质条件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富足,我们有了现代化的生活,有了形形色色的享乐,但我们梦寐以求的幸福并没有如期而至。事实上,现代人所面临的烦恼和痛苦丝毫没有减少。

问题的根源在哪里?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我们的思想境界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相反,在物欲的怂恿下,我们的贪、嗔、痴正在随之增长,我们所造下的杀、盗、淫、妄诸业也在随之增长。我们以为自己在追求、在收获,却从来没有想到,这种“危身弃生以殉物”的人生,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如果说生态保护是今天整个社会的当务之急,那么,心灵环保的提倡也有着同样迫切的需要。因为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不仅直接影响到我们的人生幸福,更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生态环境的平衡,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如何才能保护好我们内在的心灵?下面,我想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心的名称及分类

首先,要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心的名称和分类。在佛教里,关于心的阐述有心、意、识和心王、心所这几个概念。

1.心、意、识

通常,我们所说的心就是指我们的肉团心,而佛教里对心所赋予的内涵是“积集义”,也就是能够积累种种经验。在有情无尽的生死过程中,我们所有的生命经验,以及曾经发生过的一切,都储存在我们的内心,由我们的心来聚集并保存。它像是一个容量无限大的仓库,正如一位作家所说的那样:“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

第二个概念是意,意为思量义,即能够思维的特征。思维有时需要借助外在环境,有时不需要借助外在环境。因为在我们的内心储存着许多思维素材,那就是无始以来积累的经验。即使我们闭起眼睛,思维照样可以进行,照样能够陷入遐想之中,这就是意所具有的功能。

第三个概念是识,识为了别义。当我们的六识面对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境界时,我们能够对所接触的对象进行分别和判断,能够区别高下、善恶、美丑,这就是识所产生的作用。

2.八识

1)五识:心、意、识是佛教赋予心的三个概念。在唯识宗里,又将心分为八识,其中,我们能够明显感觉到的是前五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和身识。但五识的认识能力非常有限,在唯识宗中称为现量。什么是现量呢?就相当于哲学里所说的直觉,它不介入思维,因而所缘的境界必须是当前的。换句话说,前五识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作用,必须在眼睛看到物体的当下,耳朵听到声音的当下,鼻子闻到气味的当下,舌头尝到味道的当下,身体接触环境的当下。当境界没有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时,眼识不会产生作用;当声音没有抵达我们的耳朵时,耳识不会产生作用;当气味没有传到我们的鼻子时,鼻识不会产生作用;当味道没有经过舌头时,舌识不会产生作用;当环境没有和我们发生关系时,身识不会产生作用。

所以说,眼、耳、鼻、舌、身是帮助我们获得感觉的五个器官,也是帮助我们认识世界的五个不可或缺的重要仪器。再高明的科学家也要借助仪器才能观察星空,才能探测石油,同样的道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也要借助于五识的帮助。对盲人而言,绚丽缤纷的色彩世界是不存在的;对聋人而言,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也是不存在的。对那些虽有眼根、耳根,但功能比较差的近视眼、老花眼或听力障碍者,器官的迟钝也会影响到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而对那些通过修行获得天眼通、天耳通的人来说,他们经过特殊训练的仪器,又比常人高明许多。

常人的眼睛叫作肉眼,所能认识的范围极其有限,只能看到光明而看不到黑暗,只能看到近处而看不到远处。在一部名为《超视觉世界》的影片中,所展现的世界都是我们肉眼无法看到的。我们的眼识如此,耳识、鼻识、舌识和身识也同样如此。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五识所能认识的世界非常狭窄。所以,我们不应该过分地依赖它们,觉得能够看到的才存在,而无法看到的就不存在;能够听到的才存在,无法听到的就不存在。这样的认识本身就是错误的,如果我们将其作为衡量是非的唯一标准,无异于一叶蔽目。

2)意识:五识而外,是第六意识。当我们眼睛看到一个茶杯并觉得它是茶杯时,已不单纯是眼识在产生作用,而是进入了意识的范畴;当我们觉得一个茶杯好或不好时,也是意识在进行判断。眼识对境界的认识,在时间上来说,只能认识现在的境界;在空间上来说,只能认识眼前的境界,而且它是不带名言的。所以,佛教里称眼识为现量,为“现量缘境”。

我们现在所能够感觉到的一切思维活动,基本都属于意识的作用。意识除现量以外,还有比量和非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判断、推理。当然,我们的判断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判断为比量,错误的判断为非量。

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也是取决于第六意识的作用。而我们学佛修行,就是要对这个世界进行重新的认识和思考。前面说过,我们现有的许多认识都是不完整的,是依我们有限的经验得来的。那么,由此产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无疑会有许多偏差乃至根本错误。所以,我们要通过闻思经教,以正确的方法对世界进行观察、认识和分析。在唯识宗的修行里,有四种如实智,只有经过如理的思维之后,我们对世界才能达成真实的认识,才有可能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因此,佛法的修行应该从分别而不是无分别入手。很多人学佛之初,看了两个禅宗公案,就要无分别。但如果我们开始就不分别的话,只能永远生活在错误的观念里;当我们连是非尚未辨别清楚时,所谓的修行只能是南辕北辙。所以先要分别,在对世界有了正确的认识后,再进一步修止、修观,方能成就无分别智。当我们修观感到困难时,还要从观里面出来,再作进一步的分别,使我们所认识的境界得到确认。

意识除了具有认识的作用,还能支配我们的行为,无论是造善业或恶业,主要也是在它的指使下进行。所以,整个修行过程都是建立在意识的基础上。如果说错误的分别是贪、嗔、痴产生的根源,那么,正确的分别就是开发智慧的基础。

3)末那识:前五识和第六意识,都是我们能够感觉到的心理活动,是属于意识的范畴。而第七识和第八识则属于潜意识的范畴。所谓潜意识,也就是我们感觉不到它的活动。虽然我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其作用却不可低估,事实上,它直接影响着意识的活动。

第七识在佛教里叫作末那识,末那是梵语,为染污义。它的特点是“恒审思量我相随”,也就是说,它时时刻刻在围绕着自我运转。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想到最多的是什么呢?无非就是自我,正如俗话所说的那样:“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我们做任何事情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从自我出发并以自我为中心,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现象产生,就是末那识的作用。末那识的现行有我痴、我见、我爱、我慢四烦恼与它恒常相应,这四烦恼是致使末那识产生强烈自我的根源所在。在它们的作用下,我们整个身心都被强烈的我执所包围。无论我们做的是什么,是好事或坏事,都不会忘记这个自我,都不会忘记去著相,这就使得我们的所作所为或多或少地带着功利的色彩。

4)阿赖耶识:第八识在佛教里叫作阿赖耶识,它是我们生命的宝藏,是一切身心活动产生的根源。唯识宗认为,阿赖耶识里储藏着我们无始以来的生命经验。这些经验也叫种子,我们曾经做过的每件事,曾经说过的每句话,都会在生命中播下相应的种子;甚至我们的起心动念,每一次贪心,每一次嗔恨心,每一次慈悲心的产生,也都会形成不同的种子。正因为阿赖耶识忠实地保存着我们的生命经验,所以,我们无始以来做过的一切才会功不唐捐。

阿赖耶识既是生命经验的储藏室,同时也是命运的主宰。众生无始以来在六道流转生死,沉浮不定,从天上到人间、到地狱,虽然每一期的色身在不断消亡,不断转换成新的躯壳、新的生命形式,但阿赖耶识始终贯穿其间。佛教不讲灵魂,而以阿赖耶识作为轮回的主体。有人可能会不解:阿赖耶识和灵魂有什么区别呢?我们要知道,灵魂是固定不变的实体,而阿赖耶识则刹那生灭、相似相续,它时刻都在随着我们的所作所为而变化。当我们行善的时候,就是在阿赖耶识里播下善的种子,生命中善的力量就随之增长;当我们作恶的时候,就是在阿赖耶识里播下恶的种子,生命中恶的力量也随之加强。阿赖耶识虽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又是变化的,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在佛教中,往往将阿赖耶识比喻为流水,因为它具有流水般相似相续而不常不断的特征。这一理论既不同于唯物论者的断灭说,也不同于一神教的永恒说。唯物论者认为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形散则神灭;而基督教等一神教,又将灵魂当作是固定不变的实体,得到救赎的灵魂可以在天堂享有永生,罪恶的灵魂则永远在地狱承受煎熬。从佛法的观点来看,生命虽然有不同的存在形式,有六道和四圣的差别,在十法界中,有生命层次最高的佛,有我们这些凡夫众生,还有地狱、饿鬼、畜生等恶道众生,即使就人与人来说,生命素质也存在高低的不同。但生命素质不是固定的,而是取决于我们的行为和观念,取决于我们对它的塑造。所以说,阿赖耶识作为生命的主体,和灵魂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当然,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它与灵魂也有一些相似之处,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轮回的问题。如果像中观宗所讲的那样:“无我无作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没有我,没有造业的人,没有受报的人,但因果业报也不会消失。这对于一般人来说就比较深奥,不容易认识清楚,更难以理解透彻。

3.心所

前面所说的八识是心王,也就是心的主体。此外,还有心所,它辅助心王认识境界。任何一种心理活动的产生,必然有心所与之相应,才能完成心的认识作用。在唯识宗里常以这样的比喻来说明:心王如师作模型,心所如徒弟在模型上涂抹颜色。由心所的现行,才能完成心王的认识。

心理活动大致可分为几种类型:首先是普通的心理,如心理学所说的注意、感觉、表象、意志等等。每当我们的精神活动产生时,这五种心理都会随之升起,在佛教里称为五种遍行心所。还有五种心理活动是在特定环境之下产生的,在唯识宗里称为别境心所。此外,还有关于止观的实践心理,也就是在修习禅定的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心理状态。

佛教对心理现象进行分析研究,目的是为了指导我们的修行,而修行的根本就是止恶行善,所以佛教又谈到了善的心理和烦恼的心理,也就是道德和罪恶的心理。什么是道德的心理和罪恶的心理呢?概括来讲,人类一切的罪恶,无非是由贪、嗔、痴所产生;而它们所对应的无贪、无嗔、无痴,则属于道德的心理。当我们的心王在活动时,会与不同的心理相应,进而产生不同的行为。当我们的心与贪、嗔、痴烦恼相应时,就会在它们的驱使下做出不道德的行为;当我们的心与善念相应时,我们的所作所为也必然符合道德的规范。

我们谈到,经济发展在造成环境污染的同时也影响到我们的心灵健康。事实上,外在的环境,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仅仅是染污我们心灵的增上缘,并不是最根本的原因。不是说钱财就一定会使人变得肮脏,也不是说地位就一定会使人变得污浊。如果一个人面对财富和地位能够不起丝毫贪心,能够做到“不以物害己,不以物挫志”,金钱不能染污他,地位不能污染他!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发现这样的一些例子,在同样的环境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现。同样是面对他人的诽谤,有的人会火冒三丈,那一刻,他的心就被逆境染污了;而有的人则能泰然处之,他的心不会随环境所转。同样是事业有成,有的人会傲慢不可一世,那一刻,他的心就被自己的成就染污了;而有的人则谦卑依旧,不会因此而自以为是。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真正能够对我们产生不良影响的,并不是外在的环境,而是我们内心深处的贪、嗔、痴烦恼。

同类推荐
  • 伊斯兰知识问答

    伊斯兰知识问答

    本书以问答的形式介绍伊斯兰的知识,内容涵盖伊斯兰教的基本宗教信仰、教义,以及宗教经典《古兰经》,圣训学,伊斯兰教宗教文化、宗教节日。
  • 唐代佛教

    唐代佛教

    密教使佛教堕落成为以妖法惑世欺众的巫术,使佛教走八绝境,是在文化交流中流采了一股比其他各宗派更秽浊的脏水。华严宗无非是脑里空想,口上空谈,毫无买际意叉,根本是为统治阶级忠实服务的一套骗人把戏。
  • 古兰经故事

    古兰经故事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最神圣的经典。《古兰经故事》中所有的篇幅都是《古兰经》中的历史人物和他们的传闻轶事,主要是穆罕默德之前的历史人物,即历代先知的故事。这些故事在阿拉伯世界和伊斯兰国家普遍流传,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确实,先知们光明磊落、公正无私、爱憎分明、疾恶如仇、任劳任怨、积极进取、洁身自重、临危不惧、宽宏坚忍、劝善止恶、敬老爱幼、赈困济贫、意志顽强、信仰忠诚……这些优秀的品质和精神,不光是每一个穆斯林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典范,也是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基本生活准则。同肘,从故事中讲述的古老部族的兴衰成败,告诫我们要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 沉思录III

    沉思录III

    古罗马著名政治家、演说家、和哲学家马尔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的传世名作。此书详细阐述了友谊与义务、善良与社会、利益与责任之间的关系——“友谊来不得半点虚假”、“任公职者要信守规则”、“只要能坚持,老年亦健康”,这样的语段让我们在觥筹交错、霓灯闪烁间坚定地认清自己而不至误入歧途。
热门推荐
  • 凤凰涅槃之倾世冷妃

    凤凰涅槃之倾世冷妃

    前世作为一名出色的天才杀手,本就无情无恨无爱!可就在一瞬间她竟然爱上了他,他背叛了她!她十几年来唯一一次尝到背叛的滋味!暮云天,你有种!连我属下和姐妹都不敢背叛我,你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谁曾料到,被誉为“黑道女皇”的她,在暗杀过程中,竟被误杀了!还被穿越到了古代,还是一名举国皆知的废材一枚?!哼,可笑!欺她者,百倍还之!辱她者,杀无赦!
  • 仙路之百无禁忌

    仙路之百无禁忌

    他是一个少年猎手,生在大山中,无忧无虑。直到遇上两个少女,从此他的命运发生了改变……我行我素,百无禁忌,仙路回眸,她在云中笑!
  • 傲世剑灵

    傲世剑灵

    修灵者,以自身性情天赋激发“灵子”,集天地灵气为己用,收万物精华方可修。“灵子”凝种,“灵种”露根,“灵根”冒叶,“灵叶”长枝,“灵枝”开花,“灵花”结果,最后“灵果”熟落,化成最强的“灵器”。秦墨,尘剑山庄一个小小的学从,却在命运的趋势下走上了修灵者的道路。从此一身傲骨,化作这世间最不屈的蛟龙。“剑不在我手,而在我心!”“爱人与伙伴,我都要保护!若要动他们,就先毁灭我!千万不要留下我的一手一足,哪怕只剩一张嘴,我也会将你的骨肉狠狠嚼碎!”“纵然这天地喜怒无常,悲苦急涌,只要我还活着,便要碎这禁锢,破这苍穹!”阴谋笼罩,身世浮现,看他如何执剑傲世,绝立巅峰!
  • 隔世緣

    隔世緣

    李思甜在一次郊外野戰遊戲中無意中跌進時光隧道,穿越到1936年的南京,她經歷了大屠殺,一個非常動盪、殘忍的年代.這些經歷把她從一個囂張拔滬,刁野蠻任性的人,變成溫柔體貼,愛國愛民的熱血青年!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她被迫做特務,為了生存,她只好利用現代人的頭腦和方法去解決難題,幸好毎次都能化險為夷.但命運之神安排他遇見葉弘,一個所有中國人想痛恨的漢奸.思甜排除萬難和他相愛,可惜就在她沉醉在幸福的時候,她得悉她將要消失在這個空間裡,最後葉弘為了救她而犧牲自己,讓她回到現代.....
  • 天罡战警

    天罡战警

    天,他受命于天,维护天界与人间界的秩序!罡,天地至刚至强的正气!除魔降妖的正能量!战,他是个战士!妖魔鬼怪大坏蛋们,有胆来战!警,他现在是一个破案如神的修真警察!天妖纷纷下界,杀人如麻,三十六天罡中的雷铮奉命下界收妖,却误堕凡胎,成了一个小刑警,面对种种困难,他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左手抓坏蛋,右手斩妖魔,送他们去该去的地方。当雷铮发现天界大乱,天道即将崩毁的真相,他该怎么办?……………………老灯读者群:87833931,敬请读者一起聊天探讨!还有各种福利哦!
  • 萌猫仙途:饲主哪里跑

    萌猫仙途:饲主哪里跑

    欢小七一觉醒来饲主脱逃,还留下锦囊一封,让她两百年后去给人家当保姆。主债宠偿什么的她才不认这个理,让她当苦力,门都没有!懒于修炼又如何,你们的法宝还不是统统给我当玩具,破阵如同过家家。咦?你们想找我主人算账!正好!无良饲主快出来,把这两百年欠我的账好好清算清算!
  • 少年那多手记之角

    少年那多手记之角

    晨星报记者那多暂时放下冒险生涯开了餐厅,他的侄子少年那多却被神秘事件找上了门——母亲的遗物、面目狰狞的娃娃、滚动的足球……各种物件聚集到一起,组成一条长长的道路,通往一座无人问津的地宫。久未见天日的地宫里,藏满了各个时代的奇珍异宝,大禹九州鼎、兰亭序、神农神鞭……更有身着民国服侍的死尸端坐于地。少年那多和青梅竹马的林翡绯共同走进了地宫,也走进了能够改变命运的神秘“气数”的冒险世界。
  • 早懂经济学,早过好日子

    早懂经济学,早过好日子

    本书分析了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现象,并力求从中为你挖掘出最多的经济学信息,探测到最多的经济学秘密!它将在最贴近你的生活小事中为你进行经济思维的超级解密;它将带你透过生活中的千姿百态,看经济学的力量有多么不可思议;它将传授给你与众不同的智慧,教你懂得如何抉择才更能让自己游刃有余!
  • 呆萌甜心的腹黑男友

    呆萌甜心的腹黑男友

    一对青梅竹马,在夜中的花海定情,却也因此而分离,到了多年以后,世事已经改变,当两人再次相见时,彼此已经互不认识。直到那次偶然的查阅,他才想起了她,想方设法把对方拉回自己身边,却只是徒劳无功,甚至对自己产生了恨意。爱着,痛着;想着,恋着。“你为什么会记起我?”“如果说宇宙中有一片星海,那么你便是最亮的一颗,一直照着我,给我指着正确的道路,让我可以记起你!”也许,当初的海誓山盟,已是过眼余烟;当初的彼此依赖,也不复存在。但是,只要有你,有我,有着一份纯洁的爱情,那么就足够了,
  • 好逑传

    好逑传

    《好逑传》清代才子佳人小说,18回,名教中人著。小说叙述明朝北直隶大名府秀才铁中玉,英俊潇洒,仗义行侠,是御史铁英之子。《好逑传》描写才子佳人谨遵礼教、共斗奸恶事,其中,水冰心的形象别具一格。小说情节曲折多变且张弛有致,颇富戏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