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454100000019

第19章 《左传》中的战争(3)

隐公五年,郑人侵伐卫郊,以报前一年的东门之役,卫人以南燕之军应战。郑国派祭足等人率三军在正前方与燕军周旋,又派曼伯和子元二人率军悄悄潜入燕军的背后,燕军只顾及阵前的郑国三军,却未料到郑军的背后偷袭,结果腹背受敌,为郑所败。战争之中,各种意外情况都可能发生,如果没有全局性的周密部署,则可能败于不虞。所以《左传》作者深有感触地说:“不备不虞,不可以师”。

三、先声夺人

先声夺人,在于先发制人,乘敌立足未稳之际,速决取胜。文公七年,秦国以武力护送晋公子雍回晋。晋国慑于穆嬴的压力予以拒绝,也以武力抵御秦军。赵盾说:“先人有夺人之心,军之善谋也。逐寇如追逃,军之善政也。”乘秦师立足未稳,夜起攻之,败秦师于令狐。邲之战中,晋将魏锜、赵旃夜入楚军,晋人并未准备迎战,只派车接应二人。楚军孙叔敖说:“进之!宁我薄人,无人薄我!……《军志》曰:‘先人有夺人之心。’薄之也。”晋人尚未弄清是怎么回事,楚军已如潮水般冲了过来。晋师荀林父不知所措,急下令全军渡河,结果,“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军志》所说,指的是先发制人,可以动摇敌方军心,克敌制胜。《左传》中多次引用《军志》中的这句话,可见先声夺人已成为战争中普遍遵循的一条原则。

四、敌疲我打,以逸待劳

庄公十年,齐侵鲁,战于长勺。鲁庄公采用曹刿的计策: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有的人曾认为曹刿是“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争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五、亟肄以罢之,多方以误之

曹刿论战所谓“彼竭我盈”的策略,在于以逸待劳、后发制人。而伍子胥提出的“亟肄以罢之,多方以误之”对付楚人的办法,也如出一辙。昭公三十年,吴王阖庐向逃到吴国的伍员请教伐楚的办法,伍子胥曰:“楚执政众而乖,莫适任患。若为三师以肄焉,一师至,彼必皆出。彼出则归,彼归则出,楚必道敝。亟肄以罢之,多方以误之。既罢而后以三军继之,必大克之。”伍子胥认为,楚国执政的人多,又互相不和,没有人敢承担责任;这是楚国内部不团结带来的致命弱点,即前面说的“六间”之一。肄焉,即以部队突袭骚扰后又立即撤退。所以用三支军队对楚国进行突然袭击,然后又快速撤退;一支部队打到哪里,他们必然出来应战;他们出来,我们就撤;他们回去,我们就进攻,搞他几次,楚军就疲惫不堪了,而且容易产生失误。这就是“亟肄以罢之,多方以误之”。不断骚扰他,他出来你又溜了,他回去你又进攻,搞得他进也不是退也不是,长此以往当然就难以判断了,不知道对方到底是什么意图。这样,楚人“自昭王即位,无岁不有吴师”,搞得疲惫不堪,疲于奔命,终于在定公四年为吴人所败。

六、设伏诱敌

设计诱敌,乘虚而入,也是左氏奇计之一。桓公十二年,楚国伐绞。绞国地小,国人轻浮,“轻则寡谋”,所以楚人让士兵伪装成打柴人去引诱绞人,且不设护卫。绞人果真中计,俘获了打柴人。第二天又争先恐后出城。楚军则乘机攻占了绞北门,又在山下设伏,大败绞人。

七、设间用谍

这在春秋的战争中已常见。僖公二十四年,卫人将伐小国邢。卫大夫礼至建议自己和其弟先到邢国,任其官守以作内应。第二年春天,卫人伐邢。礼至兄弟乘巡城时杀了邢国正卿国子,卫人入邢。同一年,晋文公伐原,围之三日,原不降,间谍出,扬言“原将降矣”以乱军心,原人终于瓦解而降。

八、声东击西

声东击西,这也是战争中常用之法。定公二年“吴子使舒鸠人诱楚人,曰:‘以师临我,我伐桐,为我使之无忌。’秋,楚囊瓦伐吴,师于豫章。吴人见舟于豫章,而潜师于巢。冬十月,吴军楚师于豫章,败之。遂围巢,克之。”吴人先以舒鸠人诱楚,而主力却偷偷地在巢地集结。又故意在豫章丢弃几条战船以迷惑楚人。这样,声东击西,奇正变化,搞得楚人晕头转向,吴人一举获胜。

九、空城计

庄公二十八年,楚军突袭郑国,长驱直入郑国都城之远郊。郑人猝不及防。当楚军行至城门之外时,郑人干脆大开城闸而不关闭,楚人疑有伏兵而不敢入,连夜撤军。看来诸葛亮的“空城计”,其发明权的专利还得属于春秋时期的郑国人哩。

十、连环计

连环计,以晋楚城濮之战中的晋人运用得最为出色。晋国以“舍于墓”之计攻占了曹国,为战争赢得了主动权。为了扩大御楚的阵营,晋将先轸又制定了“释宋,执曹怒楚以邀齐秦”的“喜赂怒顽”之计,既给楚国施加压力,又可联合齐秦抗楚。楚师子玉为破先轸之计,以“一言以定三国”之计要挟于晋,先轸又针锋相对地以“私许复曹、卫以携之,执宛春以怒楚”之计破之。终于攻破了楚、曹、卫之联盟,激怒了楚军与之决战。晋先轸之计一环紧扣一环,环环相接,滴水不漏,楚人几乎是无懈可击。晋人取得城濮之战的胜利,很大程度上是战争智谋和作战计策的胜利。

十一、蒙马先犯之计

以皋比(虎皮)蒙马先犯敌阵,此计在春秋时期已被广泛运用。庄公十年,齐、宋联军伐鲁,鲁公子偃便以皋比蒙马先犯宋人军阵,宋军受此惊吓,大败于乘丘,齐师随即退兵。城濮之战,晋军胥臣亦蒙马以虎皮先犯陈、蔡军,击溃楚方右翼军。蒙马先犯之计,多用于战事刚开始之时。春秋时期尚用车战。马上蒙以虎皮,乘对方未发起攻击之时冲入敌阵,对方马一见虎皮,受了惊吓,车阵必乱,便可打他个措手不及。

十二、曳柴扬尘之计

城濮之战,晋上军帅狐毛故意设二旆假装撤退,下军帅栾枝则令部下将树枝绑在战车后面奔跑,扬起阵阵烟尘以作撤退之态。楚军主帅不知是计,以为晋军大部队败逃,便下令左军追击。晋人见楚军中计,马上指挥中军部队拦腰截击楚军;晋方上、下军也突然回师夹击楚军,楚方腹背受敌,死伤无数。襄公十八年平阴之役,晋国与齐国作战,也用过此计。当时晋人兵力较少,于是在战车左边坐上个真人,右边放个假人,让战车“曳柴”奔驰,扬起漫天尘土,齐人不知虚实,连夜逃遁。看来晋人最善此计。其实据说先秦兵书《司马法》中已列有此计。《淮南子·兵略训》中云:“曳梢肆柴,扬尘起揭,所以营其目者,此善为诈佯者也。”兵不厌诈,曳柴扬尘,目的在诈佯敌人以迷惑对方,使不知虚实。此计已成为古代战争尤其是古时代冷兵器战争中常用之计。

十三、塞井夷灶之计

成公十六年,晋、楚两国在鄢陵摆开战场,战斗一开始,楚军想在齐、鲁诸侯军未至之前,先破晋军,因此直压晋军列阵。晋军采用年轻的将领范匄的“塞井夷灶而为行首”的计策,在营内列阵以待楚军。“塞井夷灶”,即将营垒内的水井填了,炊灶铲平,摆开阵势,以决一死战。嗣后,晋又用中军主帅栾书的谋略,“固垒而待之”。待敌“退而击之”,用以逸待劳的战术,使晋军变被动为主动。清人李元春认为“塞井夷灶”,即项羽之破釜沉舟(《左氏兵法序》),二者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十四、燧象之阵

燧象,即把火炬系在大象尾巴上,点燃之后驱使象群奔向敌军。定公四年吴楚柏举之战,楚将针尹固即用燧象之阵以拒吴军。《史记·田单列传》中所记火牛阵,盖即肇始于楚人的燧象之阵。

十五、以死士乱敌之计

死士乱阵,意在瓦解对方心理,造成恐惧,乘机出击。定公十四年,吴越两国战于槜李。“勾践患吴之整也,使死士再禽焉,不动。使罪人三行,属剑于颈,而辞曰:‘二君有治,臣奸旗鼓,不敏于君之行前,不敢逃刑,敢归死’。遂自刭也。师属之目,越子因而伐之,大败之。”越王勾践以敢死队(死士)两次冲击吴军,吴军纹丝不动。于是让三行罪人将剑架在脖子上,列于阵前自杀。这一来,吴军看得目瞪口呆。乘此机会,越军突然攻击,吴军大败。吴王阖庐伤趾,因此送掉了性命。越军取胜,亦胜在出奇,此计可谓奇中之奇者矣。

《孙子》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左传》中的战术,亦如《孙子》所言,注重奇正结合,妙在奇正变化,善出奇者,像大地运行那样深藏不露,又像江河奔腾那样变化无穷,像天空那样深邃莫测,又像有生于无那样神妙奇谲。所以,奇,便是《左传》战术谋略的主要特征。而这些奇计,皆见于具体战例,更使人感觉有神可会通、有形可揣摩、有例可效法。清人李元春在其《左氏兵法序》中说:“《左氏》喜谈兵叙兵事,往往委曲详尽,使人如见其形势计谋,故其为文不得不然。……是又安见《孙子》、《吴子》所言,非即据《左氏》诸所述者以为蓝本乎?……《孙》、《吴》所言,空言也;《左氏》所言,验之于事者也。后人善用兵者,皆知其出于《孙》、《吴》,乌知其实出于《左氏》。”因此称“《左氏》固兵法之祖也”,实在并非溢美之辞。

(第四节 )《左传》战争描写的特征

《左传》的战争描写,展现了惊心动魄的古代战斗场面,塑造了风姿各异的人物群像,具有一种凝重而雄浑的史诗的特征。

首先,作者描写战争,并不是把它当成单纯的战争史记载,也不是单一地站在某一国的立场上来评论是非曲直,而是以总揽全局的宏伟气魄与历史眼光,高瞻远瞩地将战争放到整个社会与历史环境的大背景中审视,作为春秋时期政治斗争的一个重要部分来表现。作者写某一个战役,总是先详细地写出当时的政治形势,各诸侯国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交战国双方君臣的思想动态、精神面貌。把决定战争胜负的政治背景交代得一清二楚,然后再以精练之笔叙述战斗的经过,从而全面地反映出战争前后的这一段广阔复杂的社会历史面貌。

先以晋楚邲之战为例。邲之战的导火线,本由郑国而起。郑国在当时是晋、楚两国争夺的对象。作者在大战爆发之前,不厌其烦地记载晋楚两国多次伐郑、平郑、弃郑等一系列行动,展示了诸侯国之间你争我夺的复杂的政治关系和斗争形势,最终爆发了邲之战。齐晋鞌之战,起因是齐国首先入侵鲁国,鲁国求救于晋。晋国主帅郤克因出使齐国,受了齐顷公之母萧同叔子的嘲笑,报仇心切,加速了这场战争的爆发。但是,从中原争霸政治的大背景来看,实质是邲之战后,晋新败于楚,晋国的力量削弱,引发了齐国复霸的野心。这样,齐国不能与鳌头刚露的楚庄王争锋,只好转而向晋国挑衅,以求火中取栗,企图从晋国手中求得一杯霸主的残羹。这才是鞌之战的真正原因。作者在写鞌之战前,并没有忘记对这一背景的交代。只是史事分年散见,读者若不细心,未必能够注意到这一点。再如吴楚柏举之战,发生在定公四年。这次战争,究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昭公十三年(前529年),甚至追溯到成公二年(前548年)。楚申公巫臣入吴,巫臣教吴战守之术,就已种下柏举之战的种子。作者借助编年记史这一有利条件,将吴楚两国几十年间斗争的来龙去脉,一一叙来。到了定公四年(前506年)的柏举之战,成为两国斗争形势发展的一个高潮。所以,读者读《左传》中的战争篇章,切不可只盯住战争爆发那一两年的内容,而应该“溯洄从之”,全面了解诸侯国之间斗争形势的发展过程,才能正确地把握住作者战争描写的精髓。作者也正是以此立意、剪裁和组织它的战争篇章,让读者感受到更为深广的历史氛围。

《左传》叙战,每对战前战事之蕴酿,曲尽其详。尤喜于战前安排某一人物对战事的剖析。如韩原之战中庆郑、虢射等人的议论,城濮之战中成王规劝子玉的一番话,邲之战前士会、栾书的分析、鄢陵之战前申叔时对子反的规劝等等。且看鄢陵之战前申叔时的一段论析:过申,子反入见申叔时,曰:“师其何如?”对曰:“德、刑、详、义、礼、信,战之器也。德以施惠,刑以正邪,详以事神,义以建利,礼以顺时,信以守物。民生厚而德正,用利而事节,时顺而物成。上下和睦,周旋不逆;求无不具,各知其极。故《诗》曰:‘立我烝民,莫匪尔极。’是以神降之福,时无灾害。民生敦厖,和同以听;莫不尽力,以从上命,致死以补其阙:此战之所由克也。今楚内弃其民,而外绝其好;渎齐盟而食话言;奸时以动,而疲民以逞。民不知信,进退,罪也。人恤所厎,其谁致死!子其勉之,吾不复见子矣!”姚句耳先归,子驷问焉,对曰:“其行速,过险而不整;速则失志,不整丧列;志失列丧,将何以战?楚惧不可用也!”(成公十六年)

同类推荐
  • 文明大趋势

    文明大趋势

    本书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开始,系统梳理其发展的过程和内在脉络,并将中华文明与西欧、日本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从而提出“近代以来,中华文明为何落后于西方”这个核心问题,并给出了自己长期研究得出的结论:人类文明发源于中东地区,中华文明也是在中东文明的影响之下才发展起来的,相较欧洲中华文明距离中东更远,从源头上说就“落后”于西欧。
  • 品义士

    品义士

    书中精选了中国历史上几十个侠义人物,这些英雄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或扶危济困,深得百姓爱戴,或抗击外敌,保一方平安。他们的事迹或在正史中单独立传,或散见于各种野史之中。本书将他们的故事,重新挖掘整理,并做了符合现代人观点的点评,极富可读性,让读者可以在阅读的同时,体会到中华民族骨子里的那股英雄气,在当下驰骋纵横。
  • 中华国学知识全读本

    中华国学知识全读本

    国学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千百年来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直接影响着国人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和行为。国学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需要了解国学。然而,国学内容庞杂浩繁,即使穷尽毕生之力,恐怕也难通万一。如何从博大浩瀚的国学中找到入门的捷径?鉴于此,我们特请有关专家学者精心编辑了这本书。本书堪称一部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趣味百科全书。翻开此书,便走进了博大精深的国学长廊,让您在最短的时间内领悟国学的精髓,感受国学的神秘和智慧,掌握传统文化的脉搏。
  • 中国礼仪之争——文明的张力与权力的较量

    中国礼仪之争——文明的张力与权力的较量

    本书主要回顾、研究了从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中叶在来华的西方传教士中发生过一场“中国礼仪之争”。
  • 中华圣贤经典——信

    中华圣贤经典——信

    翻看此书,犹如聆听一位睿智而亲切的长者的谆谆教导。古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金粟”。读书的人,或者说善于读书的人总是能从书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这是读书的乐趣,也是读书的智慧。阅读此书,你会发现这里有:最朴实真挚的人生经验最厚重深刻的心灵哲学最广博圆融的处事智慧它是一本让人如沐春风的经典导读读物也是一本让人心悦诚服的道德研修宝典更是一本让人茅塞顿开的人生答疑指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长路漫漫,吾辈上下而求索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崇智求真,虽片刻而不能止成功的缔造、幸福的获取、精神的锤炼往往始于对智慧的探求改变,可以从这里开始……
热门推荐
  • 动情有时

    动情有时

    千年冰山隋玉遇上玩世不恭的叶九卿居然逆天的发生了一段唯美的爱情故事,但谁也没有想到,他们初次认识的时候是这样的:“喂,叶九卿,你就别跑了,抓你回去校长会给我一大笔钱,就算帮人了?”隋玉深邃的眸子死死地盯住叶九卿,生怕她一个不留神这小妮子就跑了,谁不知道叶大校长的女儿叶九卿是个练家子,可偏偏遇到了他隋玉。“本小姐的事,要你管?”叶九卿玩味儿的挑了挑下巴,轻轻一点脚便用轻功飞出了老远,冲着隋玉做了个鬼脸就继续跑。幼稚!隋玉嘴角一勾,看着叶九卿跑的方向,刹那间便如箭离了弦般的跑了出去,逮了个正着,可怜我们家叶九卿被叶大校长关了一个月,再见隋玉时,便是他的死期!
  • 武林外传之新的开始

    武林外传之新的开始

    这是一个关于武林外传续集的故事。佟湘玉,郭芙蓉,秀才,李大嘴,白展堂,莫小贝,和一些其他的人物
  • 白雪公主的驱魔人唐僧

    白雪公主的驱魔人唐僧

    唐僧为救徒弟白发魔女和徒弟们先后冲进了天边的黑洞,那里实际是时光隧道!他们从3000年前穿越到了现代3026年,开启了一段新的冒险!魔魔圈公司的董事长天之摩的女儿是白雪公主,唐僧终于发现她才是自己的徒弟之后,唤醒了她的记忆,全力保护,在现代社会一路降妖除魔!
  • 圣域狂天

    圣域狂天

    我可傲天,皆因我有资本傲。我可狂天下,全因我有实力狂。傲凌云,便是我的名字。我要天下,唯我称王
  • 皇上照样绑:站住,本宫劫色

    皇上照样绑:站住,本宫劫色

    身为穿二代,子媚有着不输母亲的机智与大胆,虽然没有母亲与姐姐的透视眼,但是她却能有超强的意念力,能短暂的控制他人的言行,当她与穿三代的皇帝侄子一起兴风作浪,一个公主,一个皇上,两人简直无法无天了。无恶不作’的蓝子媚最感兴趣的事就是绑架男人,而且是男人,然后再逼良为娼。不管对方是谁,只要是姿色可以,只要被她蓝子媚看上,谁都逃不脱,管你是太子还是皇上,照样绑过来接客。谁叫她是‘不夜城’最大的老板呢,没有美男,她的不夜城还如何赚银子呢?
  • 身骑白马

    身骑白马

    等待与背叛。男欢并女爱。复仇后复虐。换下青葱,着上华服。她毅然抛弃寒窑。千年后的薛平贵与王宝钏。在荒诞的年代上演一出荒诞的戏,呈现出一个欲望的青春年华。最后都微笑地归于小团圆。
  • 碧血传奇

    碧血传奇

    “前世吾为岳飞,却壮志难酬;今世吾意凌绝,当俯瞰群峰。”作为碧血一脉艰难觉醒的后人,为了弄明白他们这一脉为何生来魂魄便会陷入那无边的轮回,他坚定地踏上了修炼之途。在这个时代,一滴血可蕴武道玄妙,一张符可载天地之道。人们炼自身之血,提精华,得血脉,开命星。。。。人们修魂,可以去往神秘的地方,那里有各种神兽,传说有人,在那见过龙,见过。。。。。。他会去到冰原,那里有着冰兽,冰树,冰果,还有那等待他探寻摸索的神奇冰洞。。。。。。。。他会去到属于他的战场,遇到“曾经”的故友,“曾经”的敌人。。。怀着一腔热血,不愿再留任何遗憾的他,将带着他的剑,他的枪,沸腾一片片天与地!
  • 易生玺爱:告白男神99次

    易生玺爱:告白男神99次

    都是男追女,要不也上演一场女追男?呆萌勇敢去追爱,冷酷男神耳旁风。“给你连个选择,要么喜欢我,要么我接着缠着你!”呆萌萝莉求爱不成,还放狠话,人气过高的男神是无尽的无语这条路上充满爆笑,男神冷眼相对,没事,当空气。男神狠话刺心,没事,她坚强着呢!男神找女朋友,叔叔可忍,大神不可忍!小呆萌冲上前,挽着男神的胳膊,一副高傲的样子:他是我的!追爱路上情敌太多,且看小萝莉如何反击!冷酷的男神又会如何抉择?知道那一天,她走到他的面前,“男神,我已经结婚了。”他一愣,冷语,“宋浅浅,你觉得你还能抛弃我,和别人结婚,做梦吧,你此生就是我的人,死是我的鬼”
  • 春秋南山剑

    春秋南山剑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诸子百家,人杰辈出。春秋五霸,南有大楚,楚有南山。有一异鸟,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冲天异鸟虽离矣,留有绝强气脉,大楚国运皆在于此。
  • 混元神尊

    混元神尊

    他天生就不是平凡之人,居然赖在老娘肚子里整整18个月,出生之时更是天地异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