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做一个人
(1925 年底)
【档案追踪】
姓名:陶行知
生卒年:公元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
国籍:中国
生平简介:陶行知,安徽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爱国者。是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继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原文欣赏】
我要讲的题目是:《学做一个人》。要做一个整个的人,别做一个不完全、命分式的人。中国虽然有四万万人,试问有几个是整个的人?诸君试想一想: “我自己是不是一个整个的人?”
《抱朴子》上有几句话: “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又次之;不生为下。”
但是何种人算是整个的人呢?依我看来,约有五种:
(一)残废的——他的身体有了缺欠,他当然不能算是整个的人。
(二)依靠他人的——他的生活不是独立的;他的生活只能算是他人生活的一部分。
(三)为他人当作工具用的——这种人的性命,为人所支配,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
(四)被他人买卖的——被贩卖人口者所贩卖的人,就是猪仔;或是受金钱的贿赂,卖身的议员就是代表者。
(五)一身兼管数事的——人的一份精神只能专做一件事业,一个人兼了十几个差使,精神难以兼顾,他的事业即难以成功,结果是只拿钱不做事。
我希望诸君至少要做一个人;至多也只做一个人,一个整个的人。做一个整个的人,有三种要素:
(一)要有健康的身体——身体好,我们可以在物质的环境里站个稳固。诸君,要做一个八十岁的青年,可以担负很重的责任,别做一个十八岁的老翁。
(二)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
(三)要有独立的职业——要有独立的职业,为的是要生利,生利的人,自然可以得到社会的报酬。
我觉得中学生有一个大问题,即是“择业”问题。我以为择业时要根据个人的兴趣和才干。做事要有快乐,所以我们要根据个人的兴趣来择业。但是我们若要做事成功,我们必要有那样的才干。
我曾做了一首白话诗,说人要有独立的职业: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
自己的事,自己干。
靠人,靠天,靠祖先,都不算好汉。
现在我们专讲“学”和“做”二个字,要一面学,一面做。“学”和“做”要连起来。英语Learn by doing,也就是这个意思。我们要应用学理来指导生活,同时再以生活来印证学理。
将来诸君有的升学,有的就职业,但是为学的方法全要研究。学农的人要有科学的脑筋和农夫的手;学工的人,也要有科学的脑筋和工人的手,这样他才可以学得好。
我希望到会的个人,是四万万人中的一个人。诸君还要时常想:中国有几个整个的人?
我是不是一个整个的人?
【演说简析】
陶行知曾经说过:好的演说,一要“有话说”,即言之有物;二要“说得好”,即言之有序。《学做一个人》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在简短的千字讲演中,把应做一个怎样的人和怎样的人才算是一个“整个的人”的抽道理具体化、形化,而不是概念化的图解或高深莫测的玄谈,真正做到了既“有话说”,又“说得好”。
“要做一个整个的人,别做一个不完全的人”,演讲者开门见山表明态度,接着通过设问,有意识地缩短与听众的心理距离,让听众的思想跟随演说者的逻辑思维步步深入:究竟哪些人不能算是“整个的人”?一个“整个的人”又要具备哪些因素?演讲者紧紧抓住中学生极为关心、希望得到完美解答的问题,反复申述,逐层展开: “残废的”、“依靠他人的”、“为他人当做工具用的”、“被他人买卖的”、“一身兼管数事的”人,都不是“完整的人”,只有具备“健康的身体”“独立的思想”“独立的职业”的人,才算是“整个的人”。陶行知这一番对人的认识,即使在今天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谁都不会否认,也不能否认,健康的体魄,是学习、工作、成才的前提,成熟的世界观、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想”,则是立足社会的根本。
说清楚“整个的人”的内在含义后,演说者的思路再回到题目的“学”和“做”上,对二者的关系和它们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最后两个设问句给人启示,催人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