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469800000027

第27章 回顾语言学界往事(10)

研究拼音文字

一九二八年公布的“国语罗马字”,一九三三年从苏联引进的“拉丁化新文字”,引起了林先生的强大共鸣。他认为二者各有不足之处,于是取长补短,设计自己的新方案,创立一个拼音化运动的“中间派”。他的方案称为“简体罗马字”(后来改称“国语拼音”),主要特点是:一、采用“国语罗马字”的基本式,去除烦琐的标调变化;二、规定“定型字”和“定型词”,分化同音词。他说:“我所主张的拼音文字是简化的国语罗马字,也就是改正的中文拉丁化。”一九四二年他出版《中国拼音文字的出路》,对拼音文字的“正词法”和其中的“同音词”问题,提出了他的新见解,使语文界耳目一新。

他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得到如下的认识:一、拼音文字不能寄生在汉字上,应当撇开汉字,走自己的发展道路。二、解决拼音文字中的“同音词”问题,除用声音不同的同义词以及用复音词代替单音同音词以外,需要采取“定型化”方法,对常用的同音词规定“特别写法”。他用“简体罗马字”译写出版《路得的故事》和《穷儿苦狗记》,在实践中验证理论。

“定型化”有广狭二义。广义的“定型化”指的是“正词法”的标准化,主要是其中“分词连写法”的标准化。狭义的“定型化”指的是一般拼写规则以外的“特定写法”。林先生的“定型化”属于后者。

他变化一部分音节的基本拼法,作为“通盘解决”同音词的方法。他用“变体”“方音”和“符号标调”三种方式,规定了二百四十四种音节的“特别写法”,使四百四十二个汉字所构成的许多同音词都有各自的“特别写法”(后来减少为四十二个“定型字”分化许多同音词)。

一九四四年,他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在他的《连写·定型·注调·分部:国语拼音词汇》和《中国拼音文字的整理》两部著作中。他的定型化试验遇到的困难是,“特别写法”只能分化“视觉”的同音词,不能分化“听觉”的同音词,同音仍旧是同音,而“特别写法”的“任意性”使他的拼音文字接近于“汉字化”,难于为其他人所接受。

编写历史故事和提倡成语通俗化

林先生认为语文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语文现代化的首要工作是“文体口语化”。文章不但要写出来用眼睛看得懂,还要念出来用耳朵听得懂,否则不是现代的好文章。

他又认为历史知识是爱国教育的必要基础。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开始,他把主要精力放在编写通俗的历史故事上。这一工作一举两得,一方面传播了历史知识;一方面以身作则,提倡文章的口语化。

林先生曾对我说:“我一口宁波话,按照我的宁波官话来写,是不行的。”因此,他深入北京的居民中间,学习他们的口语。写成文稿,再请北京的知识分子看了修改。一位历史学者批评说,林先生费了很大的劲,这对历史学有什么贡献呢?但是,这不是对历史学的贡献,这是对教育和语文的贡献。《二十四史》有几个人能阅读呢?中国通史一类的书也不是广大群众容易看懂的。中国青年对中国历史越来越了解贫乏。历史“演义”和历史“戏剧”又臆造过多。通俗易懂而又趣味盎然的历史故事书正是今天群众十分需要的珍贵的读物。

他接连编写出版了《东周列国故事新编》《春秋故事》《战国故事》《春秋五霸》《西汉故事》《东汉故事》《前后汉故事新编》《三国故事新编》《上下五千年》(由曹余章同志续完,香港版改名为《龙的故事》)。用力之勤,使人惊叹!这些用“规范化普通话”编写的通俗历史故事,不但青年读来容易懂,老年读来也津津有味,是理想的历史入门书。这样的书,在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里,实在太少了。

在编写历史故事中,他遇到许多“文言成语”。“文言成语”大都是简洁精辟的四字结构,其中浓缩着历史典故和历史教训。有的不难了解,例如“大题小做”“后来居上”“画蛇添足”。可是,对一般读者来说,很多成语极难了解,因为其中的字眼生僻,读音难准,不容易知道它的来源和典故,必须一个一个都经过一番费事的解释,否则一般人是摸不着头脑的。例如“惩前毖后”“杯弓蛇影”“守株待兔”。文言成语的生涩难懂妨碍大众阅读和理解。是不是可以把难懂的文言成语改得通俗一点呢?林先生认为是可以的。

他从一九六五年到一九六六年,在《文字改革》杂志上连续发表《文言成语和普通话对照》,研究如何用普通话里“生动活泼、明白清楚”的说法,代替生僻难懂的文言成语。他说:“有些成语,文言里有,普通话里也有类似的话。例如‘赴汤蹈火’,普通话中就有‘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说得更形象化些;有‘上刀山下火海也干’,意思跟‘赴汤蹈火’完全一样。”又如“罄竹难书”,群众的语言中就有“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意思完全相同。他认为,“普通话比文言好懂,表现充分,生命力强,在群众嘴里有根”。下面再举几个他提出的“文言成语和普通话对照”的例子:

“信口开河”——胡说八道。

“魑魅魍魉”——牛鬼蛇神。

“分崩离析”——四分五裂。

“胸有成竹”——心里有底。

“越俎代庖”——包办代替。

“不辨菽麦”——五谷不分。

“居心叵测”——存心不良。

“暴殄天物”——糟蹋财物。

“不容置喙”——不让插嘴。

“方枘圆凿”——格格不入。

“如火如荼”——热火朝天。

“蜚短流长”——搬弄是非。

“忐忑不安”——心神不定。

“暴虎冯河”——有勇无谋。

“霄壤之别”——天差地远。

他对“成语通俗化”的研究非常认真。一九六九—一九七二年,他和我被下放到宁夏平罗“五七干校”,在一同看守高粱地的时候,他还念念不忘文言成语的通俗化。他对我说:把“揠(yà)苗助长”改为“拔苗助长”,虽然只是修改一个字,可是就能使这个成语容易为大众理解了。他多次说过,在白话文中夹用不必要的文言,不能表示知识高雅,只能表示思想落后于时代。

为了语文教育大众化,他尝试翻译中学课本中的文言文为白话文。例如《文字改革》杂志一九六三年第八期刊登的他的译文《爱莲说》。他提倡大量翻译古代名著,这是“五四”白话文运动以来做得很不够的一个方面。把文言翻译成为白话,便于读者从白话自学文言,更深刻地了解文言,有利于使文言名著传之久远,同时也推广了口语化的白话文。

林先生是一位百折不挠的革命教育家。他一时一刻也不忘记人民大众的教育需要和学习困难。

姜椿芳:《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创办人

姜椿芳先生是一位“厚今”而“不薄古”的革命家。他一生为出版事业、教育事业和文化事业做了许多工作,贡献很大。他了解新事物、提倡新事物,同时又了解古文化、提倡古文化。下面谈他“厚今”而“不薄古”的两件小事。

大百科全书和拼音序列

“十年动乱”结束了,“四人帮”被打倒了。在这春回大地的时候,有一天姜椿芳先生同倪海曙先生来到我家。我问姜先生,您是否仍旧去主持编译局?他摇摇头说:“不去了,想做点别的工作。”倪先生说:“他想创办《中国大百科全书》,为此我们来同你商量。”我对姜先生说:“中国没有一部现代的百科全书,几十年来一直有人提倡,但是只说不做;五十年代一度热了起来,后来又冷了下去;这件事如果由您来登高一呼,就有实现可能。”倪先生也对他说:“的确,这件事由您来主办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姜椿芳先生的工作特点是:大胆创业,细心办事。经过一番筚路蓝缕的奋斗,七十五卷《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第一卷《天文学》在一九八0年出版了。这一年可以说是现代百科全书在中国诞生之年。

接着,姜椿芳先生到美国,跟美国“大英百科全书公司”签订合约,编译出版中文的简明版,由刘尊棋先生主持,钱伟长先生和我参加“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徐慰曾先生负责具体编译工作。姜和刘二位都认为中文译作“大英”不妥,可以改按音译为“不列颠”。经过五年努力,动员了五百位教授和专家,全书十册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一九八六年出齐。这两部百科全书的出版奠定了我国现代百科全书事业的基础。

对《中国大百科全书》和《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条目序列方法,姜椿芳先生煞费了一番苦心。他认为,对百科全书这样的大型工具书来说,正文中条目的序列方法是一个关系到检索效率的大问题。传统办法是按照汉字的部首和笔画来排列,这在卷数不多的辞书中已经证明检索不便,在卷数很多的百科全书中将是十分不便。倪先生和我建议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排列,采用所谓“音序法”。姜先生说,汉语拼音字母“音序法”虽有百利,也有一弊,就是中年以上的知识分子不懂拼音,而且社会上有一种惰性心理:宁取不方便的旧方法,也不取方便的新方法。因此,采用“音序法”还得慎重。经过多次跟不同专业者举行座谈,征求意见,最后,姜先生得到的结论是:音序法的利点大大多于部首法。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决定采用音序法。这是大型辞书排序法的一次革命性的创举。中国大陆每年入学的小学生有二千几百万人,他们都学拼音,音序法无疑是前进的方向。《辞海》采用部首法,可是很多使用者说,先查附录中的音序索引,速度可以提高三倍。音序法有两种。一种是纯字母排列法,不照顾汉字。另一种是“字母、汉字、字母”排列法,把条头汉字相同条文排在一起。为了照顾习惯,姜先生决定采用后一排列法,以便逐步前进,不致脱离群众。这是姜椿芳先生“厚今”“革新”,而又保证成功的革命技术。

《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条目上都有拼音,作为序列的标志。《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正文条目也用音序法排列,可是排印时候删去了条目上注的拼音。这样做可以节省篇幅和排字工作,可是检索稍有不便。台湾的《简明大英百科全书》中文版在正文中以英文为条目。英文的纯字母排列法对检索来说是最方便的,可是英文水平稍差的读者用英文条目是不便的,英文水平较高的读者又可能宁愿查英文版而不查中文版。在这里,中文遇到了检索技术现代化的问题。辞书序列方法的革新对中文来说是“信息化”的一个关键。姜椿芳先生毅然走“信息化”的“厚今”道路,在出版史上是一件有开创意义的“小事”。

纪念汤显祖逝世三百七十周年

姜先生到我家,一向没有同我的老伴张允和谈过天。有一天,我告诉姜先生,她爱好昆曲。姜先生坐下来对她说:“噢,昆曲。那你认识不认识顾传玠,传字辈挂头牌的?”张允和笑了:“怎么不认识,顾传玠是我的大姐夫。您怎么认识他的?”姜先生说:“我不但认识,而且很熟,我还到顾家吃过饭。那时我在上海做文艺界的地下工作。”

姜先生提倡昆曲,一九八六年三月十五日“中国昆曲研究会”成立,姜先生以副会长主持成立大会。在研究会的一次座谈会上,张允和建议要纪念汤显祖,会后写了一封信给姜先生,信中说:“今年是汤显祖逝世三百七十周年。汤和莎士比亚同在一六一六年去世,汤老比莎翁大十四岁。莎翁七月去世,汤老九月去世,今年秋天开一次纪念汤老的纪念会最好。纪念莎翁有二十四个剧团演出七十多场莎翁戏剧,还演了昆曲的莎剧。可是对东方的莎士比亚的汤显祖为什么没有一点动静呢?”

过了几天,姜先生亲笔复信给张允和,表示同意。信上的字写得很大,向一边斜,显然因为他的眼睛不好,亲笔写信困难了。后来知道,姜先生把张允和的信转到文化部,又转到中央,纪念汤显祖的建议居然得到批准。

研究会的秘书长柳以真先生来到我家说,姜先生决定邀请顾传玠的夫人张元和来参加大会,请张允和代为打长途电话去邀请。十月十一日张元和从美国来到北京,第二天由张允和同她去拜望姜先生。见面时候姜先生说:“顾传玠不但文戏演得好,对耍翎子也很有功夫。顾传玠说过,他练耍翎子是把下颏放在一个小酒杯里,靠着酒杯边缘转,各种各样地转,翎子自然左右逢源,活跃非凡。”这些话,张元和以前也没有听到顾传玠说过。怪不得顾传玠在《连环计·小宴》中演吕布有特别的翎子功,配合传神的“虎步”,显出了吕布的武将神采。姜先生对昆曲的演技细节记得那么清楚,可见他热爱传统文化之深。这是他厚今而“不薄古”的事例之一。

姜先生是一位难得的有学问、有道德的老革命家,他的高尚风格将永远是后世的模范。

(《文化灵苗播种人姜椿芳》,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前半篇周有光所写,后半篇张允和所写。)

刘尊棋:《中国日报》的创办人

纽约初见

一天晚上,在纽约,杨刚女士同一位朋友来到我家。她介绍说:“这是刘尊棋先生,大名鼎鼎的新闻记者。”刘尊棋先生来到我家,他是“宾至如归”,我是“一见如故”。

这时候,“二战”结束不久,纳粹主义的威胁解除了,美苏矛盾急剧上升,中国的国内革命尖锐起来了。纽约生活表面上纸醉金迷,好像忘记了外面世界,但是知识分子都暗暗地忧心忡忡,中国知识分子如此,美国知识分子也如此。

同类推荐
  • 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百位世界杰出的军事家(下)

    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百位世界杰出的军事家(下)

    人类的未来充满了希望,明天的世界令我们无比期待。从历史中汲取知识,感悟人生,追求真理,是每个生活在21世纪的现代人的价值取向。在无比灿烂的历史星空中,众多世界杰出人物犹如明烁夺目的明星,让历史的时空如此地浩瀚,并给后人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与智慧结晶。期望本书能让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朋友们,从世界杰出的人物身上,学习与借鉴人生的智慧,创造卓越的人生。
  • 任正非正传

    任正非正传

    1987年,43岁的退役解放军团级干部任正非,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中年人,以凑来的2万多元人民币创立了华为公司。当时,除了任正非,可能谁都没有想到,这家诞生在一间破旧厂房里的小公司,即将改写中国乃至世界通信制造业的历史。《任正非正传》是一本展现任正非及华为历史的画卷,主要以任正非的人生经历为主题,以华为的发展历程为辅线,详细介绍了任正非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又是如何把华为从边陲小镇的小公司培育成了叱咤全球的跨国巨头的。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任正非,一个受人尊敬的神秘而低调的人所做的伟大的事业。
  • 宁夏历史名人(上)

    宁夏历史名人(上)

    本书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内容,既有宁夏古代历史的总体介绍,又有各个时期不同领域的著名人物,既列举具体事实讲成就,又深刻总结经验谈启示。
  • 寻找中国的血型

    寻找中国的血型

    本书是广元市公安局人员的文学作品集,是对公安工作的英雄事迹的讴歌。内容健康向上,是公安警营文化的体现。
  • 陈纳德

    陈纳德

    陈纳德原名克莱尔.李.谢诺尔特,1893年9月3日出生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个小农场主家庭。中学毕业后入克里佛航空学校攻读,并取得优异成绩。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陈纳德进入印第安纳州.本杰明.哈里逊堡的军官学校受训。3个月后,成为预备役中尉转入陆军通信兵航空处。1918年秋,陈纳德到长岛米契尔机场担任第46战斗机队的副官,他利用工作之余学习飞行,克服了许多困难和阻力,终于掌握了飞行技术,并且在1920年得到飞行员职位,从而转入正式飞行,与蓝天结下了不解之缘。1923年,陈纳德调到夏威夷珍珠港担任第19驱逐机中队中队长。1930年,陈纳德被保送到佛吉尼亚州兰黎空军战术学校学习。
热门推荐
  • 做事的抉择(优秀人才成长方案)

    做事的抉择(优秀人才成长方案)

    在人生奋斗中,不慎跌倒并不表示永远的失败,唯有跌倒后,失去了奋斗的勇气才是永远的失败。我们若以平常心观之,失败本身也就不足为奇。一个人若没有经历过失败,他就难以尝到人生的辛酸和苦涩,难以认识到生命的底蕴,也就不可能进入真正宁静祥和的境界。其实,通向成功的路绝不只是一条,不同的人可以选择不同的路,成功与否,往往不在于对道路的选择,而在于一旦选定了自己的路,便不再彷徨。所以,能否到达心中的目标,首先取决于对脚下道路的信任。
  • 冷漠女王霸道少爷

    冷漠女王霸道少爷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和她看见了她,之后去学校报到又遇见了她,她似乎不像别的女生那样看着她,她很特别,不知道为什么他的目光总被她吸引."如果我不在了或者不爱你了,你会怎么做?''".....我才不会为了你荒废自己的青春的!''
  • 斗罗大陆之最的后一战

    斗罗大陆之最的后一战

    千年以后的斗罗早你不是当年的斗罗了群雄四起,版块碰撞最后一战,谁才是最后的赢家?
  • 罂粟妖妻

    罂粟妖妻

    罂粟花,世上最美的花儿。它美丽妖艳,带着一种毁灭的诱惑,却又让人心甘情愿地去接受这种毁灭,甘心为之沉沦。正如她,一个如罂粟花的女子。她妖,如妖似媚,却也冷血无情。冷眼看尽世间一切爱恨情仇,笑脸游戏美男丛中却能全身而退。对于每一个不管是真心爱她,亦或是别有用心而接近她的男子,她都能做到心如止水。甚至在她身处险境,别人为她挡下那致命一剑时,她都无动于衷,冷冷地看着他慢慢死于自己的面前。“你这又是何苦?”“我曾经答应过你,要誓死保护你。如今,我做到了。”
  • 彼岸花自传

    彼岸花自传

    有人说,彼岸花出身的人儿,天生就是灾星。但有人却说,彼岸花出生的人儿,可以给大家带来快乐。但究竟怎么样呢?
  • 那年我们迷茫的青春

    那年我们迷茫的青春

    一向懵懵懂懂安心学习的夏筱溪,不会谈恋爱的好学生,净被他们班最爱欺负她的人表白!他长得很帅,他每天都在关心夏筱溪,陪着夏筱溪。夏筱溪心里生起厌烦感,究竟该怎么面对他?!当他移情别恋的时候,她却心里有种怪怪的感觉!第二年,他再次向夏筱溪表白,这次夏筱溪仍旧讨厌他,但是渐渐地却喜欢上了他,他们历经风风雨雨究竟会不会修成正果?!回忆那年我们迷茫的青春.....谁的青春不迷茫?其实我们都一样
  • 总裁爹地:呆萌宝贝

    总裁爹地:呆萌宝贝

    被继母算计把大boss上了,管你的一言不合就出国。五年后,带着呆萌宝贝强势归来。呆萌宝贝真的那么单纯善良可爱谦虚?错错错错大错特错。
  • 不可能爱恋

    不可能爱恋

    神秘女主来到圣维多利亚贵族学校着实让学校的大家不解,不男不女!带着一副厚厚的圆形眼镜让人看不清脸,头发披在后头,乱糟糟的让人很难联想到女生这两个字眼!品味嘛……呵呵!也就那样!一点贵族气质也没有!但就是这样一个女生竟然是传说中的黑帮老大!
  • 天玄斗法

    天玄斗法

    一块古朴的石碑上浮现出这样几句话:天已失道岂奉天,我族染血有谁怜;杀我族人,灭吾道,此仇不报怨难消;身纵死,魂不殇;狂战八方,单手乱阴阳。浴血战天道,屠神魔,灭妖王。只身转战九天上,斩仙佛,引诸强。千古万界,何人与吾争锋芒!欲求来世又一战,必叫那苍天死,大地亡。恨!恨!恨!恨天,恨地,恨苍生;战!战!战!战妖,战巫,战魔神。而地球青年高义,偶然获得了这块古朴石碑,然后穿越到天玄大陆,在这个世界里,高义凭借自己的意志坚定,心狠手辣慢慢成长为这方仙魔世界的巅峰人物,最终也揭开了石碑真正的秘密.
  • 盛开花的夏天

    盛开花的夏天

    年少时,林筱筱在繁华盛开之季遇见了顾迹痕,仅一面之缘却让林筱筱动了情。两人之后再也没见过,但顾迹痕的模样却一直留在了林筱筱心中会散不去。过了好久,林筱筱为了忘记他,骗过众人,交了一个男朋友,催眠自己:不可能与顾迹痕再次相见。又过了几年,顾迹痕成为了一个耀眼的大明星,此时,她送男朋友的飞机离开,在飞机场看见下飞机的顾迹痕,两人再次相遇,林筱筱陷入了艰难的选择:选择男朋友,还是自己本身的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