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499500000018

第18章

一次,中国科学院“革命委员会”召开“两条路线斗争座谈会”,要求竺可桢参加。会上,一个发言人生拉硬扯,编造了许多理由,批判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科学院是修正主义黑线专了无产阶级的政。听到这些不顾事实的谎言,竺可桢的倔劲儿又上来了,他这时根本不顾忌个人的利害得失,义正词严地对那个人的发言进行了反驳。他一一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院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然后以不容置疑的口气说:“我认为,建国后科学院在两条路线斗争中始终是红线占主要地位。”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竺可桢在自己随时都有挨整被批的处境中,还竭尽所能去保护那些在运动中无辜受冲击的干部、知识分子免遭迫害。

当时,竺可桢每天都要接待和应付大量的来访来函外调。所谓“外调”,就是外出调查那些在运动中被揭发和清理出来的人的所谓“历史问题”。竺可桢当年曾大略地估计了一下,几年下来他一共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外调人员达500多批。平均每年回复来函来人200多件次。他曾这样难过地叹息道:“‘文革’中,我做不了其他的事,这类事倒成了重要任务。”

话虽这样说,竺可桢也深知,他提供的材料,决定着被调查人的命运。所以,他从不理会那些外调人员给被调查人定下的调子和框框。每次面对一个外调人员或一封外调信函,他总是认真查阅自己过去日记中的记录,如实说明情况,再加以客观地分析。有一次,为了弄清楚一位故人的一件往事,光翻阅过去的日记他就用了两天的时间。

1973年,在“清理阶级队伍”的高潮中,外调人员找到竺可桢家,声称要调查抗日战争时期曾经参加过“青年远征军”的浙大学生的历史问题。

尽管已经是30多年以前的事情,但竺可桢对当时的情形还记得清清楚楚。

那是在浙江大学西迁遵义以后,日本军队从广西攻打贵州。贵州告急。贵阳一旦失守,遵义、重庆也危在旦夕。

大学生们的血液在沸腾,国将不国,怎能安心读书?

浙大的92位青年大学生为了抗日救国,毅然决然投笔从戎,参加了“青年远征军”,奔赴抗日前线。当时担任浙大校长的竺可桢深为他们的热情和勇敢所感动,亲自为他们送行,并在当天的日记里一一记下了这92个学生的名字。

竺可桢找出了当年的日记,他激动地对外调人员说:

“这些学生当时都是些二十来岁的热血青年,谁都知道离开大学校园奔赴前线这一去就可能永远不能生还,但他们为了国家的利益宁愿献身。请你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他们当初参加国民党的军队,究竟何罪之有?”

面对竺可桢入情入理的摆事实、讲道理,外调人员不得不悻悻而去。

在那些“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日子里,竺可桢还牵挂着作家、翻译家叶君健,惦记着澄清叶君健挨整的所谓“历史问题”。

那是1947年的事情。

当时,竺可桢作为中国科学家的代表,前往英国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会议。那时,叶君健是留学英国的研究生,他被中国代表团聘请,担任大会期间中国代表团的英文翻译。而这段历史,就成了叶君健参加国民党组织活动的罪状。

新中国成立后,叶君健在外文出版局工作,每次一有运动,他的这段历史就要被抖搂一遍。“文革”中,他不但在政治上“靠边站”,而且还一次又一次地被批斗,要求他“交代历史问题”,“说清楚”。

面对外文出版局“造反派”喋喋不休的逼问,竺可桢严肃地驳斥他们道:“叶君健是一个翻译,在当时的国际活动中做了积极有益的工作。我在当时是代表团正式成员,况且不予追究,你们如此对待一个做普通工作的翻译,岂不缺乏政策依据?”

竺可桢的仗义执言,使那些“造反派”哑口无言。

诸如此类的事耗去了竺可桢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后来,他为了更快更方便地检索查阅,便把自己日记中所涉及的较重要的人和事加以分类,编成了供他自己检索的索引。

在那颠倒历史、是非莫辨的“文革”舞台上,不同的人演出了一幕幕悲喜剧、闹剧、丑剧。竺可桢虽然不可能洞察和了解这一切后面的内幕和实质,但他却以一个科学家崇尚真理的一贯品格,在“文革”中为自己正直的一生写下了无悔无愧的一笔。

1973年春夏之交,杨花飞絮,槐花飘香。竺可桢的肺心病又犯了,他又一次住进了医院。从未有过的衰竭感攫住了他,他感到生命的终点正在来临。

竺可桢在病床上思索着自己的人生。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的一生都不过是一瞬。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而人所为之献身的事业则可以永恒。想到这些,竺可桢十分欣慰。他在给自己的老朋友、西北农学院教授辛树帜先生的信中写道:“我们应以达观为怀,有生必有死,这是科学的规律。……我们生逢其时,一生可以胜过古代千载,我们是多么幸运!”

生命最后的时日,竺可桢是在病床上度过的,他放心不下的,仍是自己为之奋斗了一生的事业。

一个从事气象科研的学生来看他,谈起了他的论著《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竺可桢吃力地摇着头说:“这只是初步研究,有很多工作还没有做……”

他期待自己的学生能继续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他的日记伴随了他的一生,也伴随着他最后的日子。

这些日子的日记记载着:

1973年6月11日

往年5月底就可以在北京城里听到布谷鸟叫,而今年却直到今天还未曾听到。可能是空气、土壤污染,造成大批候鸟死亡的缘故。

1973年6月23日吴世昌来信提到关于渤海完全结冰的一次记录,是我所不知道的。

这个记录在《资治通鉴》卷九五,晋成帝威康二年(公元336年)。以后修改论文一定用上此材料。

1973年7月13日审阅《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译英文稿。

1973年12月31日苏联气象学界又在宣传全球气候变冷的消息,说列宁格勒近些年来比1940年前后低了1摄氏度。我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已指出,这类1摄氏度上下的变化,过去五千年中极为普遍,算不得地球变冷的证据。

……

1974年1月23日,是一年一度中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春节。

竺可桢这一段时间病情比较稳定,精神也很好。从住进医院以后,他已经有半年没有回家了。医院根据竺可桢这一段的病情,同意了让竺可桢回家过年,与亲人团聚。

医生再三嘱咐他和夫人陈汲,必须十分注意保暖,千万不能感冒。

1月20日,竺可桢回到了家里。

1月22日,除夕夜。

回家团聚的孩子们吃过了年夜饭,因为怕竺可桢休息不好,早早便回到各自的住处。竺可桢安安静静地躺在床上,看陈汲悄无声息地忙里忙外,收拾家务。

“允敏。”竺可桢轻轻地叫了一声。允敏是陈汲的字,平日里只有竺可桢这样称呼她。“嗯。”陈汲端来一杯水,送到了竺可桢的床头。“允敏,我身后有一件事要办。”

“什么事儿呀?大过年的,以后再说不行吗?”陈汲连忙打岔。

竺可桢一脸严肃地说:

“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我想好了,竺薪的那笔存款,在我走后,全部作为党费上交给党组织。”

原来,自从1966年8月以来,竺可桢主动要求把自己的工资削减三分之一,这要求上级党组织并没有同意。可从那以后,竺可桢就逐月把工资的三分之一拿出来,以竺薪的名义存入银行。7年过去,这笔存款的数额已达一万一千余元。而在此期间,他们全家一直过着节俭的日子。

在竺可桢1972年6月28日的日记中,记录了这个月他家的收支情况:竺可桢每月的工资是352元,这笔钱每月开支的时候拿出136元以竺薪的名义存入银行。用于家庭开支的钱实为216元。这个月家庭的伙食开支115元,各项零用及额外支出294元,共计支出409元,亏空达193元。

即使在入不敷出的情况下,存在竺薪名下的钱,也从没动用过一分。

竺可桢对陈汲说,对子女不可溺爱,要教育他们自强自立,绝不能让他们有依赖父母的心理。给子女留下多余的钱,等于给他们留下祸害。

在这个静悄悄的除夕夜,竺可桢郑重其事地对陈汲谈及这些。陈汲意识到他是在交代后事,强忍着眼泪答应了他。

1974年1月23日,大年初一。

小院里仍很安静,远远地有鞭炮声和孩子们的玩笑声。

陈汲谢绝了一切来访求见的客人,只让竺可桢的外孙女婿、高能物理学家汪容进到竺可桢的房间。

竺可桢的呼吸很吃力,说话的声音很低。他向汪容了解高能物理研究领域中有关粒子和层子模型的一些问题,他还问及国际理论物理研究的前沿课题。

汪容一一回答了竺可桢的问题。

每当谈及这些话题,竺可桢的神情就特别专注。陈汲注意到,这时候,竺可桢的眼神里有一种她所熟悉的神采,那是智慧的神采,是科学之光照耀下的幸福神采。

1月24日,大年初二。

竺可桢低烧并发肺炎,重新住进了北京医院。

1974年2月6日,竺可桢病危。

病危中的竺可桢用颤抖的手写下了一生中最后一页日记:1974年2月6日,气温最高零下1℃,最低零下7℃。东风一至二级,晴转多云。

吃力地写下了这些以后,他又提起笔来,在旁边注上了“局报”两个字。

竺可桢完成了一个气象学家的最后一件事,仿佛完成了一件心事,深深地呼出一口长气。

在这一生中,每天日记上记录的气温,都是竺可桢亲自到室外用温度表测定,这是竺可桢从青年时期就养成的习惯。而这生命中的最后一次,他却只能按照广播里气象局的天气预报记录了。所以,他要特意注明“局报”。

在竺可桢生命的最后一页,他以一个科学家、气象学家一以贯之的严谨认真的态度,留下了传神的一笔。

1974年2月7日凌晨4时35分,竺可桢停止了呼吸。

中国当代一颗明亮的科学之星陨落了。

1984年,是竺可桢逝世10周年的日子。

华夏大地,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腾飞和科学的昌明。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蔚然成风的时代,人们格外怀念生于动乱年代、死于忧患年代的竺可桢。

为纪念这位中国现当代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地理学和气象学的一代宗师,中国科学院在北京举行了竺可桢逝世10周年纪念会,并设立了“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奖”。竺可桢工作和生活多年的南京市成立了竺可桢研究会,研究会发表了许多论文。

1987年4月1日,是浙江大学建校90周年纪念日,海内外数以千计事业有成的校友相聚在浙大。

这一天,一座高达2.9米的竺可桢全身铜像在浙大校园揭幕。

阳光下,草坪上,竺可桢谦和地微笑着面对从海内外赶来参加揭幕仪式的浙大校友。这其中,有许多曾经是他的学生,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成为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无论身在何处,他们都不会忘记在那些艰难的岁月里,竺可桢对他们的教诲。浙大的“求是”精神已经化作了巨大而无形的精神财富,引导着他们的漫漫人生。

竺可桢微笑着面对浙大校园里年轻的莘莘学子,那些青春的面容,飘动的黑发,年轻的身影,是振兴中华民族科技文化的希望所在,是他永远也看不够的最美丽的风景。

竺可桢谦和地笑着,那笑容中有一种圣洁的光辉,令千千万万后人在这里驻足,令千千万万后学“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同类推荐
  • 塞万提斯评传

    塞万提斯评传

    塞万提斯是举世闻名的世界级文学大师,历来被誉为现代小说之父。他的名著《堂吉诃德》可谓家喻户晓但目前国内对塞万提斯本人及其著述的研究则相对很少,作者以第一手翔实的资料撰写了这部《塞万提斯评传》,无疑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这本书打破了迄今为止我国学者对基万提斯研究的零星状态,以其内客的系统性、丰富性、翔实性呈现在读者面前,弥补了这一学术研究的空白。此书无论对专业工作者、教学人员还是文学爱好者和一般读者,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读物。
  • 陈一坚自传

    陈一坚自传

    陈一坚是我国著名的飞机设计师、“飞豹”战斗机重大技术方案和关键技术的决策者和总设计师。《陈一坚自传》通过陈一坚本人及其50多位同事、亲朋的回忆,以及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报刊、杂志、电视和网络媒体的宣传报道,生动、真实地再现了一位矢志航空报国,命运坎坷、成就卓著的飞机设计师的成长历程和多彩人生。 本书对于关心中国航空工业历史沿革、关注中国造“冲天飞豹”前世今生的航空从业者以及广大军事爱好者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 奠基蒙元:耶律楚材

    奠基蒙元: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字晋卿,号玉泉法号湛然居士。蒙古名为吾图撒合里。出身于契丹贵族家庭,生长于燕京(今北京),世居金中都(今北京),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九世孙。成吉思汗时,被召用,随后又扈主西征。观天象卜吉凶,力劝成吉思汗不要妄杀无辜,得成吉思汗信任,人称“神人”,遂为成吉思汗的股肱大臣,尊宠至极。元太宗窝阔台时,耶律楚材有顾命之义,拥主之功,上谏针砭时弊的十八条,保证了江山的初步稳定。改革税制,让习惯于马上争战的蒙古人大开眼界,欣喜若狂、大力召用并培养“治天下匠”(指儒士),终使“武功”盛极的蒙古统治者收到“文治”之效。耶律楚材,其德其才可使许多中原名臣相形见绌,而与同时的南宋权臣相比,更无敌手。
  • 聆听史诗丛书-格萨尔王传:英文

    聆听史诗丛书-格萨尔王传:英文

    《聆听史诗丛书-格萨尔王传:英文》是藏族人民创作的世界最长的英雄史诗。藏族是一个崛起于青藏高原的古老民族。很久以前,藏族的先民便生息在高山雪域之中,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部落的迁徙与战争,分分合合,逐渐融合成为现今的藏民族。
  • 读懂蔡元培

    读懂蔡元培

    《读懂蔡元培》沿着这样的体例——“言+行+大事记+人物小传+著作精选”。巧妙而精到地展示了蔡元培先生的全貌,是一本生动活泼,而又全面了解蔡元培先生的读本。其中:“言”“行”取微博体形式,“言”即蔡元培精辟精彩的言论,“行”则是彰显蔡元培个性特质的行为。“大事记”是蔡元培所历重大历史事件、社会活动、学术活动等,记录蔡元培在其中的作用和影响。“人物小传”是对其一生经历的概览,尤其侧重于蔡元培的成长、求学、治学等方面的经历。“著作精选”则是最能体现蔡元培文化贡献的代表作品的选摘汇集。
热门推荐
  • 万年界

    万年界

    老僧会接无根树,能续海底无油灯—《北斗七星延命经》。杨飚一个现代高中生,身患绝症却幸运得到一个邮件,这个邮件带给他生命的转机。炼功意外失败,百年难得一见的七星连珠光顾了他,于是他穿越了,穿越后成为已死的废人,遇上了神秘老者玄悟子,拜其为师。传言玄修颠峰,灵道极致,便能灵化肉身,投生到万年界。为亲情,为红颜,不受命运摆布,杨飚从废人一步步踏上了强者之路,创下了又一个万年神话!
  • 怪屋

    怪屋

    讲述了罗宾破获一起钻石盗窃奇案的过程。故事情节曲折多变、富于悬念,惊险刺激,令人不忍释卷。
  • 冰山王子请微笑

    冰山王子请微笑

    他和她是雪带来的相遇,他和她又是无言的诀别。他对她表面冷淡而又不屑一顾,内心却可用一切护她周全;她对他依旧不忘心头,想尽自己所有换他一次笑颜。喂,我的冰山王子,我莫影儿会把你抓到然后一直霸占到老,问你可愿意?愿意的话就一起白头偕老,不愿意的话就从此形同陌路。到底结果会是怎样?且看“我”如何把冰山拿到手,且看且珍惜。话说冰山时间长了也是会被融化的,我的冰山王子你也是一样的吧?
  • 爱徒

    爱徒

    他是一国帝师之尊,辅佐幼帝,权倾天下。她是他从别国废墟之中拾来,亡国公主,落入尘埃。阿翧,你可以不爱为师,只要为师爱你就好,但,你也不能去爱别人。那年,他说的云淡风轻,亲手废去他教她的武功,一剑杀死她欲与之私奔的恋人。被囚三年,夜夜笙歌,她恨他入骨,堕入江湖,成为嗜血成性,人人得而诛之的女魔头……敌国来犯,她亡国公主身份天下大白,敌国国君迫他交出她,而他却……
  • 管理大师语录

    管理大师语录

    《管理大师语录》选取了巴菲特、比尔·盖茨、乔布斯、李嘉诚、宗庆后、李彦宏等16位商界成功人士,精心汇集了体现他们真知灼见的精彩语录,以及其管理理念和经营智慧,力求将他们最精要的论述呈现给每一位立志在商业界、管理界出类拔萃的企业家、经理人以及每一位对管理思想感兴趣的人。
  • 修临

    修临

    神话版三国的书评的同人啊,想不到什么简介了,就这样了吧
  • 爱恨风雨雪

    爱恨风雨雪

    张馨紋常年与父亲在西域经商,认识了贵霜的好友,周君卿。并与他结为好友。但她不知道,西域都护林箫烦却爱着她。
  • 六月来临

    六月来临

    实力派小说家赵大河以其精湛的文笔和独特的构思向我们讲述了这个世界的荒诞和神奇,并且激发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深深思考。笔触流畅幽默,充满了叙述智慧,极具可读性。本书选取了作者比较珍爱的六个精彩中篇小说作为内容。分别是《老阚与黑豆》、《少女杜兰的烦恼》、《一封电报》、《二十万》、《面具》、《六月来临》。这六个中篇小说,题材各有不同,叙述也各有别。
  • 美丽的失踪

    美丽的失踪

    她原来是我的堂妹,我却从来不知道她的生活,直到有一天她离开了这个家,再也不要回来,,,
  • 那年我们没有在一起

    那年我们没有在一起

    时光就是一条小河,我们这小河中慢慢流淌,我们不知道会在某天遇到某一个人,也不知道某一天谁会离我们而去,说不定某天会成为我们离开别人。我们不知道自己是否存在多久,也不确定要和谁一起走到永久,只是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慢慢的离我们远去,我知道有一天你终将离我而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