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663200000006

第6章 北宋的建立与宋初政治(4)

这些记载,听起来十分精彩动人,史学界也多有引用,信以为真,事实恐怕并非如此。一是要解除诸大将兵权,绝对不可能依靠一次宴请就可解决,这是一个常识问题。二是当时正是赵宋政权建立的第二年,国家远未统一,尚需大将领兵打仗,不可能一次就将大将兵权全部罢去。三是对于这样大的事,宋代的国史和实录皆不作记载,仅仅根据一些笔记如《丁晋公谈录》、《王文正公笔录》和司马光《涑水记闻》的记载,而笔记小说的史料多来自道听途说,有很大局限性,并不可靠。四是太祖之母杜太后在上个月方病逝,当时正值国丧时期,太祖不可能在宫廷宴饮群臣。五是从发生的时间上来说,有关记载也有矛盾,如《涑水记闻》及《长编》等以为此事发生在建隆二年,《宋史·石守信传》以为在乾德初。而最重要的是它与历史事实不符:有一些大将在建隆、乾德以后仍握有兵权,如石守信在建隆三年(962)九月,才辞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军职。王审琦虽在建隆二年被罢去殿前都指挥使,但在开宝二年(969)二月再握重兵,出任御前四面都巡检,从征太原。

建隆二年出任殿前都指挥使的韩重赟,直到乾德五年(967)二月才罢去这一军职,出为彰德节度使,开宝二年,又担任北面都部署,率禁军出征北汉。

而有一些大将,如殿前都点检慕容延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韩令坤,在建隆二年闰三月即被罢去兵权。

虽然,宋初罢诸大将兵权是逐步完成的,“杯酒释兵权”说并不可靠,但是此说后来得到广泛流传。绍兴二年(1132)十二月,高宗对宰臣吕颐浩等人说:“唐末五季藩镇之乱,(赵)普能消于谈笑间,如国初十节度,非普谋亦孰能制。”他的这一番话,更使“杯酒释兵权”说被人信以为真。

5.加强禁军,对军队实行拣选,以收地方精兵

宋朝军队分为四种,即禁军、厢军、乡兵和蕃兵。禁军是中央掌握的正规军,也是主力军,驻扎于京城、要地和沿边;厢军是州郡地方兵,原来负责地方治安,后来就不任战斗,惟供劳役而已;乡兵是地方民兵,平时不脱离生产,农闲时定期教阅,战时协助防守;蕃兵设于陕甘边境地区,由以羌人为主的少数民族内附者组成,配合禁军防守。太祖为了加强禁军力量,大力对军队进行整顿,挑选精壮的士兵留在禁军,将老弱病残的禁军送往地方成为厢军,再将地方上强壮的厢军选到禁军,以补充缺额。经过这样的拣选,既加强了禁军力量,又削弱了地方兵力,使厢军只负责看守仓库、运送官物、修筑河道等任务,完全失去了战斗力。

上述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可以说做得非常成功,它彻底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武人专横跋扈的局面,使赵宋政权在不诛杀功臣、大将的前提下,迅速获得巩固和安定,其历史意义不容低估。有人以为:“宋在中央集中军权时,弄得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军队临阵打仗,都要按宋廷在开封制定的作战方案——‘阵图’来进行,如此等等,都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此说固然不错,不过在国初惟有这样做,才能巩固中央集权,除此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至于后来出现使战斗力削弱的弊病,那是他们的继承者在形势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依然死守祖宗家法所致,其责任当然不在太祖兄弟身上,也不能对上述措施的作用和意义加以贬低。

四、加强对官员的监察

为了加强对官员的监察,赵宋政权除了在州郡设置监司以外,在中央则强化了自唐代以来的台谏制度,主要是严格对台谏官的任命,增加监察力度,扩大监察范围,并给台谏官以更大的言事权。

宋代在中央设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御史台“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大事则廷辨,小事则弹奏”。最高长官御史大夫虚而不设,由副贰御史中丞行其事。御史台下有三院,即台院、殿院和察院。台院长官是侍御史,殿院长官是殿中侍御史,察院长官是监察御史。谏院在唐代掌对君主的“规谏讽谕”之责,宋代亦然,但重点已放到对百官的监察上。谏院长官为左、右谏议大夫,宋初皆作为寄禄官而不领事,由左右正言、左右司谏充职,不过基本上由他官充任,称知谏院,元丰官制改革后,始正其名。台谏官由皇帝直接任命,宰执不得推荐,宰执子弟、亲属和关系密切者也不得为台谏官。台谏官在朝廷享有多种特权:一是“许风闻言事”。就是说“不问其言所从来,又不责言之必实。若他人言不实,即得诬告及上书诈不实之罪,谏官、御史则虽失实,亦不加罪”。二是台谏官因监察和谏议而得罪了皇帝和权臣,很少加以处罚,即使偶遭贬谪,一般都能重获升迁。据南宋史学家王明清在《挥麈后录》卷一说:“恭闻太祖有约,藏之太庙,誓不杀大臣、言官,违者不祥。”这个誓约是否真实,尚可作进一步研究,但从宋朝历史来看,对士大夫特别是言官不轻率诛杀却是事实。三是宰执大臣,如遭台谏官弹奏,情况严重者应该引咎辞职。正由于此,台谏官对官员的监察就有恃无恐,动辄弹奏,这对官员的贪赃枉法、结党营私以及其他不法行为,起到了一定的监察和威慑作用,使宰执大臣的擅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宋代台谏权力过大,特别是可以“风闻言事”,权臣一旦控制了台谏,或台谏官为了自己一党一派的私利而“言事”,就成了排斥异己、阻挠政令贯通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便会把朝政搅得混乱不堪。

五、改革科举制度,收回取士之权

唐代中后期朋党甚盛,造成王室卑弱、政局不稳的历史教训,对太祖君臣来说,可谓殷鉴不远。而唐代朋党主要是由科举中的公荐者、知贡举、同年进士三者所结成的科举朋党。另外,太祖虽然出身军校,却不同于五代时候一般武人的卤莽少学和目光短浅,他即使在以往戎马倥偬的岁月,也总是手不释卷。他即位后,目睹儒臣的常识和才能,不禁有“宰相须用读书人”之叹。为了贯彻重文抑武的政策,选拔优秀士人进入政府,扩大赵宋政权的统治基础,自太祖朝起,对唐代以来的科举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包括废除公卿大臣可以向知贡举推荐举人的做法;禁止知贡举和新进士结成座主、门生的关系;对公卿大臣的子弟实施复试;对考官实行锁宿制度并设置多名权同知贡举;实行殿试、唱名之制;对试卷实行封弥、誊录;严格防范举人舞弊等措施。

在太祖、太宗两朝的一系列科举改革中,实行殿试是最具政治意义之事。众所周知,唐代科举分州县发解试和礼部省试两级举行,至晚唐虽偶尔有殿试,但并未形成定规,出任知贡举的礼部侍郎多握有实际取士之权,故时人有“礼部侍郎重于宰相”之说。新进士一及第,第一件事就是排着队伍到知贡举家中行座主、门生之礼,从此门生就成了座主的“良田”、“美庄”,他们在朝廷里一切以座主的是非为是非。这种状况,当然不会被太祖兄弟所允许。开宝六年(973)春,翰林学士李昉权知贡举,太祖在召见礼部所奏的新进士名单时,颇觉其间有私。正当此时,落第进士徐士廉等击登闻鼓,伏阙下求见。太祖当晚召见,士廉诉昉用情,取舍非当,并建议举行皇帝亲试,亦即殿试。

他奏道:方今中外兵百万,提强黜弱,日决自上,前出无敢悖者。惟岁取儒为吏,官(不?)下百数,常常赘戾,以其受于人而不自决致也。为国家天下,止文与武二柄取士耳,无为其下鬻恩也。

徐士廉的一席话,打中了太祖心坎。此后,殿试便成了制度。宋太祖于开国不久,采纳赵普建议,解除大将兵权,亲典禁军;接着又用士廉之言,设置殿试,收回了取士之权。这两项措施,从文、武两个方面,都对宋代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太祖、太宗对科举制作了上述系列改革以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唐代那种取士不公的现象。但科场舞弊犹如水银泻地,可以说无孔不入,特别是考试官,他们身在考场,近水楼台,只要知道考生姓名,就不难高下其手。于是,从太宗朝起,又采用了对整个科举改革有决定意义的两项措施——考官的锁宿制度和试卷的封弥、誊录制度。

为了控制并削弱知贡举的权力,首先改变了自唐以来省试知贡举基本上固定由礼部侍郎兼任的惯例,使他成为由皇帝临时任命的一种差遣,称权知贡举。接着又增设权同知贡举若干名。后来不仅权同知贡举有多名,就是权知贡举往往也不止一名。接着,太宗、真宗两朝逐步完善了锁宿制度,即一经任命为权知贡举和试官官员后,必须立即锁宿,“无得与僚友交言。

违者,门弹奏”,以防止有人请托。这些措施,显然是为了防止试官徇私舞弊,并分散主试官的权力。

封弥又称糊名,就是糊住试卷上举人姓名和乡贯状,使试官不知道这份试卷为何人所做,防止他们在评分时高下其手。封弥最早开始于太宗淳化三年(992)的殿试。接着推行于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的省试,到仁宗朝才推行于国子监、州郡发解试。其实施办法,据大中祥符四年颁布的《亲试进士条制》载:凡策士,即殿两庑张帟,列几席,标姓名其上。先一日标其次序,揭示阙外,翌日拜阙下,乃入就席。试卷,内臣收之,付编排官,去其卷首乡贯状,别以字号第之,付弥封官誊写校勘,用御书院印,始付考官,定等讫,复弥封送覆考官再定等。编排官阅其同异,未同者再考之;如复不同,即以相附近者为定。始取乡贯状字号合之,即第其姓名、差次,并试卷以闻,遂临轩唱第。

科举实施封弥以后,考官虽然不能从试卷中看到举人姓名,但还是可以根据举人笔迹或事先商定好的密记,将它辨认出来。为了纠正这一弊病,从真宗朝起,又陆续在殿试、省试和州县发解试中推行誊录制,识笔之弊始绝。封弥、誊录制的实行,彻底消灭了科举中察举制的残余,真正实现了“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取士原则,实际意义之重大,不下于实行殿试制度。

另外,对于举人的挟带、替身等作弊行为,也作了多方面的防范。

改革后的宋代科举,既较前代公正,又无明清以八股文取士的弊病,可谓进入科举制度的黄金时代,时人欧阳修对它的评价也很高,他说:“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盖累圣留心,讲求曲尽,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又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故议者谓国家科场之制,虽未复古法,而便于今世,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祖宗以来不可易之制也。”

宋代科举通过以上一系列改革,不仅有力地防止了类似唐代科举朋党的产生,而且为封建国家选拔了大批人才。明朝人徐有贞曾说:“宋有天下三百载,视汉唐之广不及,而人才之盛过之。”郎瑛也说:“人才之盛,莫“过于”三国与宋也。”这与两宋科举制度的造就有着很大的关系。

六、重视法制建设

宋太祖生于乱世,亲眼看到五代武人专横,践踏法制,草菅人命,给百姓带来的严重祸害,决心予以痛矫之。建隆三年(962)二月,下诏定每五日内殿起居之制,并将指陈“刑狱冤滥,百姓疾苦”作为官员以次转对的一项主要内容,务使“天下无冤民”。不久,下诏废除以马步院牙校为判官断狱的惯例,“改马步院为司寇院,以新及第进士、九经、五经及选人资序相当者为司寇参军”,以防止武人滥杀无辜。一次,太祖对宰相说:“五代诸侯跋扈,有枉法杀人者,朝廷置而不问,人命至重,姑息藩镇,当若是耶?自今诸州决大辟,录案闻奏,付刑部覆视之。”从此遂成为制度。

太祖对法律的制订也十分重视,建隆四年(963)命判大理寺窦仪等人参照《唐律疏议》和《显德刑统》,制订了《宋刑统》,将它作为有宋一代的根本大法。此后,为适应形势的变化,又不断对《宋刑统》和有关成法加以修正、补充,到一定时期,编成一部新的法规汇编,谓之“编敕”,以后各帝都继承了编纂《编敕》的传统,层层相应,使宋代的法制建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此外,还制订了所谓“事亲之法、事长之法、治内之法、待外戚之法、尚俭之法、勤身之法、尚徳之法、宽仁之法”等种种“祖宗家法”,从而奠定了有宋一代的法制基础。对此,甚至平日不太张扬的太祖,也不无自负地对赵普说:“朕与卿定祸乱以取天下,所创法度,子孙若能谨守,虽百世可也。”

总之,北宋初年,太祖对法制建设的重视,可称史无前例,《宋史·刑法一》为此赞扬道:宋兴,承五季之乱,太祖、太宗颇用重典,以绳奸慝,岁时躬自折狱虑囚,务底明慎。而以忠厚为本。海内悉平,文教寖盛。士初试官,皆习律令。其君一以宽仁为治,故立法之制严,而用法之情恕。狱有小疑,覆奏辄得减宥。观夫重煕累洽之际,天下之民咸乐其生,重于犯法,而致治之盛几乎三代之懿。

同类推荐
  • 李白重生记

    李白重生记

    他上一世是诗仙,他这一世仍旧是诗仙,只不过青楼的歌姬爱他,美女小姐也爱他,就连公主也看上他了。削藩王,抗外敌,还有什么是他做不到的...........
  • 闲谈南北朝末那些事

    闲谈南北朝末那些事

    公元六世纪,这是一个全国性民族重新组合的时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是一个大乱到大治的时代。本文主要写从523年北魏六镇起义到589年隋灭陈完成中国统一这66年历,全文主要围绕四大主角尔朱荣,高欢,宇文泰,杨坚展开,按照北魏的衰败、北齐北周的崛起、及隋代周统一全国这一历史大脉络推进,欢迎喜欢这段历史的朋友一起探讨,熟知的朋友给出批评,不熟悉的朋友就全当扫盲吧,哈哈。有人要问啦?为毛要写这段历史啊。本人回答一个字,怕吃苦。一是因为个人喜欢南北朝这段时期的历史,这个时期可谓风起云涌,人才辈出,可惜没有像隋唐演义这样的传纪流传于世。二是因为前期的历史太复杂,人物太多,怕自己写不好,所以先整相对简单的末期历史。三是看看最近的电视剧,都没有关于南北朝历史的,什么秦始皇统一六国,楚汉相争,隋唐演义,五代十国,明代小说,清11大戏??????
  • 穿越之三国召唤

    穿越之三国召唤

    现代特种兵王韩冰一次任务失败死亡穿越到东汉末年成为了东汉最怂的诸侯韩腹之子——韩冰并且身体里还有一个召唤华夏历史上的猛将的系统。让我们看一看主角如何争霸天下的(独笔第一次写书写的不好希望大家不要喷啊,谢谢大家
  • 秦歌

    秦歌

    本书创意源于恶搞,但后续情节绝不恶搞。秦灭六国,荆轲燕丹个个露脸;君临天下,赵高李斯粉墨登场。什么?还有项羽和刘邦?什么?张良刺杀我?什么?匈奴还敢来?你妹啊,还让不让人活了,快累死老子了好不好?
  • 纪良城

    纪良城

    历史古城,掀起腥风血雨。这不是真的城池,却又是真的历史。
热门推荐
  • 天武神脉

    天武神脉

    武荒大陆唯一神脉降世,掀起武荒热潮。看废材的他拥有神脉,如何玩转武荒大陆。我的路,自己走,神挡我,我杀神。玄幻照样泡美女玩御姐追校花逗萝莉。
  • 最新社交礼仪实用手册

    最新社交礼仪实用手册

    礼仪与交际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二者相辅相成,没有明显的界限,这是人际交往与沟通的必要组成部分。年轻人学习社交礼仪,可以强化修养、塑造形象。在人际交往中,有道德才能高尚,讲礼仪才能文明;与人交往最重要的是要彬彬有礼,只有这样才容易与人沟通,树立自己的形象。总之,要想在为人处事左右逢源、事事顺达必须谨记:学礼、知礼、守礼、讲礼,做任何事都要把礼字摆在前,俗话说得好:“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礼仪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比较凌乱,为了能在日常生活中系统的掌握各种礼仪,本书从商务、职场、交际、生活、仪态、服务、涉外、家庭八个方面礼仪进行详细归纳总结,便于读者掌握。
  • 凉拌菜精选128例

    凉拌菜精选128例

    《美食天下(第1辑):凉拌菜精选128例》由中国烹饪协会美食营养专业委员会推荐,简单!易学!易做!讲解详细,步步分解,人人都会做。营养!美味!健康!科学配膳,口味多样,味道不一般。《美食天下(第1辑):凉拌菜精选128例》由重庆出版社出版。
  • 旋风少女之廷辰

    旋风少女之廷辰

    一个宅男穿越到旋风少女里面,不知道要发生什么事。如果想知道就打开小说看看吧。
  • 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爱国爱家

    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爱国爱家

    综合实践活动是现代教育中的个性内容、体验内容和反思内容,与传统教育片面追求教育个体的发展、共性和知识有所不同,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态化空间,学生是这个空间的主导者,学生具有整个活动绝对的支配权和主导权,能够以自我和团队为中心,推动活动的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谋求独立完成整个活动,而不是聆听教诲和听取指导。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这个生态化空间里,只是一个绝对的引导者、指导者和旁观者。
  • 2013年思想随笔排行榜

    2013年思想随笔排行榜

    梳理和总结了2013年我国思想随笔创作的实绩,编者在全年度大量的思想随笔创作中推荐编选了数十篇随笔佳作,从作品的价值上反复斟酌、判断,从而把现实中受到普遍好平、具有广泛影响,富有一定的艺术性质的好作品选编出来,《2013年中国思想随笔排行榜》反映年度随笔创作全貌。
  • 背着步枪回明朝

    背着步枪回明朝

    穿越的时候救了个小公主,一不小心得罪了所有大臣。锦衣卫老想弄死他,东厂想替他保管财产,皇帝想磨磨他的棱角。既然已经惹了人,那就没什么可担心的了,使劲折腾吧!不会混官场?那就打上司。官军太烂了?那就建私军。冷兵器没有?造个火药厂。南北战争了?制造枪炮吧。在这个皇权没落,朝中结党营私的时代,他站在了皇帝这边。不为别的,只因为有个小公主缠着他,有个少年太子信任他,有个皇家郡主要嫁他。---以最简短的语句讲故事,文笔什么的都是浮云。
  • 弘一法师全集之书信(02)

    弘一法师全集之书信(02)

    弘一法师出家前名李叔同。皈依佛门之前,他已在文学、律学等等各方面都颇有造诣。人生的一个转折让悟性极高的李叔同出家归隐。从此佛门多了一位修为甚高的法师。弘一法师的智慧与超然让世人敬仰,他的定力与慈悲让世人敬重。
  • 网游之神话降临

    网游之神话降临

    我们不打怪练级,我们泡NPC!我们不骑马骑驴,我们骑飞鸡!我们不只是玩玩游戏,我们还跟npc称兄道弟!我们不只要多愁善感,我们还要爆笑剧情!我们不只有儿女情长,我们还有兄弟义气!我们不只是称霸天下,我们还要神话降临!这是一个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网游,诚邀你来神话降临!
  • 霸道总裁之伤不起

    霸道总裁之伤不起

    被称为恶魔之子的十二月暗黑骑士,有着各自不同的经历,但为啥她婉容的经历就辣么的坎坷?好吧,但她收获了很多,但不代表她要收获辣么多的烂桃花啊!好吧,但她还有一份真挚的爱情,但为啥?明明在现代经历了那么多的坎坷最后终于在一起,美好的结局不应该是从此公主啊呸!她和他在一起生活么?可是,她欲哭无泪的看着古风家具,接受着无法接受的事实?她!就这样穿了?!唉,振作起来,找到自己的男人,到达实力最巅峰撕破虚空回去!但是,冥冥之中好像有一双手在推进这一切的发展,终于,一切真相大白,幕后黑手竟然是!咳咳,辣个啥,要想知道是谁,就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