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667400000013

第13章 俞振飞:艺林学步(2)

三、第一个“全部扔光”

我六岁进书房,也就是私塾,读的是司空图《诗品》、《古诗十九首》等,一个幼童刚识字,对这些古典文学真是莫名其妙,只像山歌一样唱唱而已。接着读《论语》,总算读完了,刚要学《孟子》,东北街张家聘请了一位吴润之先生教书。我父征得张家主人同意,让我去附读。吴先生教三个学生,张家的三子逸侪、四子荷百和我,那年我九岁。一到张家,吴先生首先问我读过些什么,我一一说了,谁料他当即吩咐我把以前读的全部扔掉,先识方块字,重新学起,也就是“从零开始”。吴先生为什么这么决定,当时我完全不懂,只是照办罢了。

吴先生非常懂音韵。他每次给我四个方块字,是平、上、去、入搭配好了的,教我念字念准,不许含糊过去。就是这样念了几百个字,我自然而然地懂得了四声,一听就能辨别,一念就能准确。这对我学昆曲以及后来学京剧的唱念,起了奠定基础的很好作用。我生平有过两次“全部扔光”,这第一次是吴先生要求的,我是被动的;后来我拜程继先先生为师,学京剧小生,又来一次“全部扔光”,那是我瞒着老师主动决定的了(详后文)。这两次“全部扔光”,对我影响很深远,使我尝到了甜头。现在有相当多的中青年演员,舞台经验不少,但对四声一点不懂,经常发生错误,其实质是在戏曲唱念艺术上缺乏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识字。深愿他们把已经有的一知半解,来一个“全部扔光”,而采取“从零开始”的态度,有系统有步骤地学习音韵知识,正确地运用到舞台实践中去,免得自己错了,还不知道错在哪里。

吴润之先生教书很特别,不要求我定要读完《四书》、《五经》,先要我读一种“蒙学课本”,可能是当时上海澄衷学堂编印的;再就是教了一部《孟子》。

他教书时像一位说书先生,夏天手执一把油纸扇,边摇边讲,深入浅出,生动有趣,不是一本正经得令人沉闷或害怕。所以学生听得懂,学得进。如果我能向他多学几年,就更幸运了,可惜他才教完我《孟子》,不幸因病逝世。我为失去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而深感哀痛。在这以后,我家从石塘桥迁到狮林寺巷,读书很不正常,至今回忆起来,还痛惜浪费了这段少年时光。

四、“一龙二虎”

张家主人荫玉和四个儿子,都向我父亲学曲,荫玉唱丑,大儿子紫东唱老生,次子笛渔唱小生,三子逸侪唱旦角,幼子荷百唱丑。他家补园的“三十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是张氏父子和我习曲、唱曲的基本阵地。我父亲认为,我除了学官生、巾生以外,还有许多别的“家门”的好曲子,也该学会。

张紫东学《侠武》、《三挡》、《弹词》、《骂曹》,张荷百学《扫秦》、《问探》、《拾金》,我像旁听生一样,学会了。在狮林寺巷家里,苏州曲友来向我父习曲的多起来了,有徐镜清、陆麟仲、殳九组、尤企陶、宋选之、宋衡之、顾公可、俞锡侯以及开眼镜店的刘姓弟兄等人。房屋不宽,座客常满,十分热闹,彼此交流频繁,见闻随之扩充,对每个人欣赏水平的提高起了促进作用。在此期间,我又学会了净角的《刀会》,旦角的《女弹》、《认子》、《寻梦》、《题曲》等戏。我从自己的经验体会出发,觉得今天的中青年演员,如果多学习和多了解一些本行当以外的戏,来一个“一专多能”,是有益无害的。当然,一专为主,多能是辅,也颠倒不得。

大约就在此时,苏州曲友中间,有所谓俞门的“一龙二虎”之称。“一龙”指顾公可,他肖龙,长我十岁;“二虎”指俞锡侯和我,我俩同年肖虎。顾公可是苏州怡园主人顾子山(名文彬)之孙,着名吴门画派顾鹤逸(名麟士)之长子。他一心要在俞门中出类拔萃,执掌牛耳,鉴于我父已近八十岁,不敢太多劳神拍曲,于是把我这十三四岁的师弟找去当“小先生”,因为他和我一样是唱官生的(俞锡侯唱旦)。他身体很瘦,嗓音却极宽亮。他家有自备的藤轿,从杭州请来两位抬轿工人,健步如飞,又快又稳。公可经常派藤轿来狮林寺巷,接我到护龙街(今人民路)怡园去,为他拍曲、吹曲,喝点酒,吃顿晚饭,再送我回家。在这样的“唱和”之中,也逼得我对曲子要更下一番苦功,才能胜任其事,恐怕这就是“教学相长”的道理吧!

五、笛子和小锣

笛子是昆曲的主要伴奏乐器。在我幼年时代,苏州最老的笛师是殷溎深和张云卿。殷溎深又称殷老四,他收集曲谱很多,后来张余荪缮写的《六也曲谱》、《昆曲大全》、《怡怡室曲谱》等,大都根据殷的藏本。

张云卿排行老二,身世凄苦,人家叫他“苦二”(后来又讹为柯二)。我几十年间所见笛师,以张云卿为最好。他是个文盲,拿出来的曲谱只有工尺,而用笔帽打成一个个圆圈来替代曲文,但他能给人背曲、拍曲,整个唱词和念白全都储存在他脑海中,其记忆力之强,真是惊人。张云卿曾去北京工作,很受欢迎。后来我到北京,听曲友们谈起张云卿,无不交口赞誉。据我父亲说,有一次他在北京曲集上唱一段《玉簪记·秋江》,由张云卿吹笛,配合得严丝密缝,唱者舒心惬意,听者如饮醇醪。其时有位曲友见猎心喜,急忙请我父亲教会了这支曲子,也要求张云卿吹笛伴奏,但效果不佳,就责怪张云卿对人有厚薄。张云卿不能接受,说:“俞某人唱得有交代,我合得上,你的唱没有‘肩胛’,是‘连刀切十八块’,一无交代,叫我怎么吹?”因为最好的笛师要在伴奏时扔掉自己的东西,而跟着演唱者的“气口”、“尺寸”和各种润腔技巧,紧紧配合,才能相得益彰,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倘若唱得不合规范,没有交代,怎能埋怨笛子配得不好呢?张云卿在苏州,借住玄妙观财神殿里,去世时孤身一人,并无家属。旧社会艺人的下场,悲惨极矣!他有一徒弟赵阿四,后来在上海吹笛,指法颇似乃师。

此后,苏州又出了一位笛师,名叫永福,不知其姓。他性格内向,不大说话,逢到“同期”,总是他吹笛,任何戏码,没有不会的,而且“后场”(乐队的传统称谓)乐器,每件都拿得起(京剧叫做“六场通透”),吹起笛来,只见他的长指甲抖呀抖的。他的徒弟李荣生笛声饱满,水平也不错,大名鼎鼎的《十五贯》,就是他吹的。

我初次到上海才七八岁。那时上海最老的笛师是范金泉,吹得也好。

1921年,我父七十五岁,应上海百代公司之邀,灌制了十三面唱片,是由殷溎深的徒弟严连生伴奏的。严连生穷得打光棍,没有家,寄住在上海集益里潘和懋绸庄里,生活完全由绸庄主人潘祥生供给。他一向打小锣,后来才吹笛。

有一次,在潘和懋举行“同期”,我父亲唱《断桥》。这是一出“风火戏”,其中“锣段”(京剧称为“锣经”)很复杂,严连生早已改行吹笛,那天自告奋勇,为《断桥》打小锣;名鼓师王松福打鼓,他是打鼓的好手。严的小锣确实好,不但尺寸准确,而且声音也和别人打的不同,按照现代舞台术语说,打出了气氛,打出了感情,为演唱起了烘云托月的作用。

当时苏州、上海一带的昆班像全福、大章、大雅等,主要演文戏,故名“文班戏”。文班戏以小锣为主,大锣居次。经过历代艺人的经验积累,打小锣大有学问。过去的小锣有一定的调门,苏州河沿街一家响器铺里有位老师傅,极有本领,买客需要小锣定什么调,他手里的头“砰”地一下,就能打出什么调,真是“一锤定音”!这样的绝技完全靠苦练得来,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大约辛亥革命刚过,我在苏州玄妙观看到了“童子军”吹的军笛,笛管很短,不贴笛膜,我要父亲给我买一支,在家里吹着玩。我不懂哪个笛孔管哪个音,父亲用纸写了工尺,给我贴在笛子上,可我嘴唇吹笛,眼睛看不到纸上的字,还是白搭。父亲骂我太笨,只要对着镜子吹,不就看到字了吗?我一试果然。我还想,几十几百出戏,大人们怎么都能记住工尺谱的?一天,我吹着吹着,心里在唱,手指就会吹出来了。我换上一支正式的曲笛,就这样学着吹会了。在狮林寺巷时,父亲已七十多岁,牙齿全掉了,吹不动笛了,所以只给学生们拍曲,拍会了,都由我吹。我会的曲子随之日益增多,对我尔后比较全面了解各个行当的戏大有裨益。

六、看戏和学戏

辛亥革命前后,苏州城内的全福班并非经常演出。我在童年,对看戏不知有多喜欢,逢到看戏的日子,午饭后早就心痒得呆不住了。父亲说时间还早,急什么?我可不行,定要早些去,从“天官赐福”、“跳加官”、“报台”看起(“报台”又称“副末登场”,念一首词,最后加一句:“交过排场”,接演正戏),直看到“老旦做亲”(《百顺记》传奇中王增的夫人由老旦扮演,在《占登》里夫妇重又拜堂做亲。昆班传统每场加演这节,作为结束,取其吉利)。如果不是从头看到尾,我就不满足。苏州制作的戏装绣工考究,至今名闻四方,这类戏衣庄做一件新“行头”(戏衣)便用竹竿挑出店门,在街道旁飘荡。我经常走过,就抬起头来看得入迷,心想:哪天我也要穿起它来唱戏!孩提的幻想后来竟成了现实。

张家的长子紫东,大约长我二十岁,极爱昆剧表演,常请沈月泉、沈锡卿两位老师教戏。我看到他们“踏戏”(昆班传统对排戏的名称),心里当然极为羡慕,但父亲认为昆剧身段繁重,非下苦功不能学好,那就会影响习曲,所以一向不准我学身段。到我十四岁那年,张紫东为其母亲做寿,打算演戏。他家在迎春坊住宅的天井里,造起一座戏台,平日可以放下,演戏时用架子撑高。张紫东先向我父说好了,怂恿我陪演《牧羊记·望乡》,他演苏武,我演李陵。我父亲虽不上台,但看戏多年,谁有什么好手段,都能说得出。有时高兴,比划几下,用大袖口当水袖抖。我早就看得熟,跟着学,所以对一般小动作,心中也有点数了。沈锡卿老师教这戏是在夏天,我打着赤膊学,沈老师说这样很好,可以看到手、臂、肘、腕各个部位的使用方法,有毛病就可指出、改正。及至《望乡》演出,居然不僵不呆,博得了宾客的赞赏,父亲也很高兴。禁不住曲友们的好评和鼓励,我又学演了《紫钗记·折柳阳关》,成绩也不错。

这些剧目重在唱念,身段不繁,传统称为“摆戏”,表演比较容易。在此以后,我请沈月泉老师陆续教了不少官生、巾生、鸡毛生、鞋皮生的折子戏,演出也逐渐增多了。

在多学了几出戏之后,渐渐对传统的小生步子感到幅度不够,容易沾带“脂粉气”。于是试着改为前脚出去、落地,与后脚拉开距离,腰腿一使暗劲,显得出古代男子昂藏七尺的气概。同时注意体形和唱念,把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所谓“书卷气”体现出来,才可避免一些庸俗浮浅等弊病。几十年来,在我的舞台实践中,自然地形成一种表演风格,溯其根源,在青少年时代对昆剧舞台艺术的揣摩之中就开始了。

七、第二个“全部扔光”

我的习曲过程,已经简要地写完了。有关昆曲的见闻以及自己的艺术生涯,只得留在回忆录中详述。但必须说一说我一生中的第二个“全部扔光”,才能和上文呼应。

我十九岁到上海,在穆藕初先生的豫丰纱厂担任文书工作。穆先生酷爱昆曲,为苏州的昆剧传习所(即南昆的“传”字辈老师们当初的学艺之所)出过资金,也在上海大力提倡昆曲,这里暂不细述。我在上海,除了继续唱曲和偶或演出外,还参加了京剧票房“雅歌集”,向蒋砚香老师学京剧小生戏。

1922年,程砚秋先生二次到上海,很想在京剧之外加演一出昆曲《游园惊梦》,苦于没有恰当的昆剧小生。有人向他推荐了我,于是我就配演了柳梦梅;1925-1926年间,他再度来沪,在义务戏中我又为他配演了《奇双会》、《玉堂春》、《红拂传》。这几次合作,他都感到满意,因此竭力劝我到北京去“下海”(京剧界术语,指从业余的票友转为专业演员)。我因父亲阻止,难以从命,只好婉言辞谢。1930年春,我二十九岁,父亲逝世了。秋季,砚秋又来沪演出,知道我父已故,坚决要我一同北上合作。此时已无拒绝理由,我只表示需要正规学习,要求他能取得京剧小生前辈程继先先生的同意,收我为徒,使我能好好学几出京剧小生戏。如果此事不成,我依然不想“下海”。程继先先生大家知道是不收徒弟的,但经砚秋一再地要求,并得袁寒云从中协助,居然应允了。我遂即束装北行,拜程先生为师(此事曾轰动北京戏剧界)。

拜师后,程老师问我:“你学过几出京戏呀?”我心想在上海已向蒋砚香老师学了许多,什么《九龙山》、《借赵云》、《叫关》、《玉门关》、《飞虎山》等一般小生戏都学过了,上台“票”得也不少。但那是“票友”时期,要求还不最严格,现在既要“下海”,就该学得更扎实些。程先生的艺术,讲究表演和念白,是京剧界着名的,我要从头学起,才能纳入正轨。因此我答称:“老师,我只会一些昆曲戏,京戏一出也不会,所以特来拜您为师。”程老师听了大为高兴,说:“好,改改弄弄是不行的,从头学起最好。”于是,从“九龙口”亮相、抖袖,举手投足,老师一招一式地教,我跟着一板一眼地学。他抓出我许多疵病,如身体摇晃,臀部外突等等,要我每天练功,“山膀”、“云手”、“耗腿”,一拉就是半小时,练得臂腿酸痛,却渐渐长了功。这一次的“全部扔光”是出于自觉自愿的,虽向老师撒了个大谎,可是受益匪浅,得到了程老师的真传,绝不掺杂。程老师教戏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我学会了不少剧目,最主要的是《群英会》、《临江会》、《岳家庄》、《监酒令》等,绝大部分经常演出,只有《临江会》演出机会较少,现在记忆中已模糊不清了,实在是愧对师门。

1985年6月

同类推荐
  • 一个人的故乡

    一个人的故乡

    散文集《一个人的故乡》不仅为我们讲述了一系列关于故乡的话题,贯穿着作者全部的故乡情结和人生际遇,还让我们领略了关于故乡那份悠远的情感、那份炽热的情怀、那份纯情的寄托。
  • 网络上行走的影子

    网络上行走的影子

    网络上行走的影子网络上行走的影子网络上行走的影子网络上行走的影子网络上行走的影子
  • 名家经典散文选:闲情说理趣·随笔卷

    名家经典散文选:闲情说理趣·随笔卷

    “名家经典散文选”,包括 《万事融笔端·叙事卷》 《挥笔如传神·写人卷》 《情动于心中·抒情卷》 《情景两依依·情景卷》 《滴水见阳光·哲理卷》 《闲情说理趣·随笔卷》 《提笔如出鞘·杂文卷》 《宏论博天下·议论卷》共8册。本套散文所选文章除了当代我国的名家精品之外,还选择了一些当代外国名家经典散文,诸如法国作家雨果、大仲马,英国哲学家罗素,印度文豪泰戈尔等。这些中外文学大家的作品,知识丰富,思想深刻,对于我们开阔眼界、提升素养都有极大的帮助。这些散文大多以一种轻松随意的文笔,朴实自然地展现出了名家散文的基本状况,并以这些名家生卒时间为顺序进行编排,充分体现了这些名家散文的个性魅力和风格特色。
  • 一生必读名家精品——悲剧的人生

    一生必读名家精品——悲剧的人生

    人生价值跳舞的时候我便跳舞,睡觉的时候我就睡觉。即便我一人在幽美的花园中散步,倘若我的思绪一时转到与散步无关的事物上去,我也会很快将思绪收回,令其想想花园,寻味独处的愉悦,思量一下我自己。天性促使我们为保证自身需要而进行活动,这种活动也就给我们带来愉快。慈母般的天性是顾及这一点的。它推动我们去满足理性与欲望的需要。打破它的规矩就违背情理了。
  • 爱与痛的伤感

    爱与痛的伤感

    本书分为“我依然是我”、“男生女生,空间之战”、“战斗在最前线”、“尝试成长滋味”等六部分,收录了百余篇散文作品。
热门推荐
  • 飞天成黄

    飞天成黄

    从来没听过的神农架地鬼怪故事,竟然全数发生在游戏猝死后穿越到大佛山的文土根身上,为什么人家穿越都是英雄无敌,修真成仙,要不手握重兵,智慧无双,自己却落在这个穷乡僻壤里,整日以山精鬼怪调戏侮辱,痛不欲生?我的御姐萌妹子呢?我的美酒佳肴,高官骏马呢?既然你不给,我就自己拿!不过,飞天成皇前,是不是要取个笔名,这土根也太他妈土了。先不扯了,族长来了,让我去看守祠堂!哎……
  • 冷酷王子PK高冷女神

    冷酷王子PK高冷女神

    她高冷,她温柔!她可爱。在雪樱贵族学院中她们与冷酷王子们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 待你归期未有期

    待你归期未有期

    听说,这世间的情爱无非两种:爱相离与求不得。然而,当鹿森对我说出那三个字后,我才发现还有第三种答案。我爱你。却只能离了人海,与你彼岸相隔。
  • 星恋之缘

    星恋之缘

    她,一只小狐狸,因机缘所现,自己一步一步走上了天梯,到达了神界,成为了神狐!他,神族的神之子!她被他所伤,他在人间生活,她追随而去!不是爱慕的眼神,而是仇恨的眼神!
  • 皇上难当:娘子太嚣张

    皇上难当:娘子太嚣张

    他是万人敬仰的伟大君主,她是家族给她内定的呆萌皇后。新婚之夜,他狠狠的将她打量一番,最终得出结论“你说你长的没我好看,功夫没我好,还蠢的要命,你说你到底哪里比我强?”某女思考了一会儿,小声的反抗“我能生宝宝你不能!”“是吗?”他在她耳边邪笑,“比起这个,朕更喜欢过程!”下一秒就是男上女下的姿势,
  • CIA读心术

    CIA读心术

    CIA特工能通过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言谈举止、衣着打扮等各个方面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解读、分析、研究,从而达到洞悉嫌疑人心理变化的目的,并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本书即针对这些方面展开论述。作者在论述过程中还穿插了大量生动的侦破案件实例,读者能从中轻松掌握一些读心术的方法和技巧,在社交中游刃有余。
  • 偷天谱

    偷天谱

    人有天地二脉,连接丹田与识海,是谓仙脉,为修炼之本。而故事由一个被断仙脉之人展开
  • 狼牙特种兵

    狼牙特种兵

    我们的世界充满着未知变幻的旅程,走在风云莫测的路上,前往远方,赤身博长空,男儿当自强!我要用我火热的胸膛温暖那冰冷的枪膛,将责任抗在肩上,没有到不了的远方,繁花未谢,微风不燥,前方就是战场!在离开学校之前,周红兵只在日记本上写上了这么一段简单的话,接着便展开了自己无悔的军旅生涯。
  • 界域之外

    界域之外

    界域之内,大陆上,灵脉为尊,练武纵横,在上便是妖与仙,这是一个修士与武者共同存在的世界,而这一切原因都来自界域之外的强者,闯出此方界域才能获悉一切。
  • 一见钟情见到鹿晗

    一见钟情见到鹿晗

    作为一个公司刚刚成立的女团,居然和鹿晗一见钟情,深深的陷入进去不能自拔。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他们会怎样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