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按照多元化经营行业与部分按此方法选择多元化经营的模式主要有以下4种。
(1)横向多元化经营。即以现有产品或市场为中心,向水平方向拓展生产经营领域,进行产品、市场的复合开发。这种模式下产品内聚力强,开发、生产、销售技术关联度大、管理难度系数小,较适合原有产品信誉高、市场广且发展潜力大的大型企业。
(2)纵向多元化模式。即以现有产品、市场为基础,沿上游产品或下游产品拓展。这种模式的优越性在于有利于综合利用资源,但由于前后项产品生产性质差异较大而增加了管理难度。
(3)多维多元化模式。主要指虽然与现有产品、市场领域有些关系,但通过开发完全异质产品、市场使产业领域多样化,具体包括技术关系、市场营销关系、资源综合利用等形式。前三种模式是以企业某一“核心业务”为圆心的同心多元化,表示多元化的业务以某种资源(技术、生产、市场)为核心,使各业务之间共享资源和产生协同效应。
(4)无关联多元化模式,也称“复合型多元化”。是指与现有主业领域无直接关系的产品、市场中寻找成长机会的发展策略,拓展新项目所需技术、经营方法、销售网络等须重新获得。
2.按多元化经营的程度选择多元化经营的模式也可以归纳为四种。
(1)专业型:专业型多元化经营程度可以通过美国学者Remult引入的量化指标专业化比率SR来表示。SR=(企业主要业务销售额)/企业全部业务销售总额
(2)主导型:是指企业坚持其中的一个业务作为主要业务,在主业务的基础上有限发展其他行业。
(3)关联型:关联型是指企业以某种有形或无形的资源为中心经营相关多种行业。这种企业关联型多元化程度也可以通过Remult的另一个量化指标关联比率RR 表示。RR=(企业最大一组以某种方式相互关联的业务销售总额)/(企业全部业务销售总额)
(4)非关联型多元化模式:非关联多元化是指企业不以某项生产或资源为中心,而是在彼此无直接联系的行业和领域开展多种企业经营。
多元化经营的模式除了按照此两种标准选择外,还可以按多元化经营各个行业间是否存在相互关联关系划分为相关多元化与非相关多元化。它们之间主要是通过企业经营的各个行业之间是否存在有形或无形的相互关系来区分,这种划分方式既可以从经营结构上反映多元化,也可以把握多元化各个业务之间的相互关联联系,因此应用比较广泛。
3.我国上市公司多元化的主要类型。根据当前对多元化经营的阶段性研究以及对我国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的实践分析,归纳起来可得出,我国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主要分为3个类型:低阶段的相关多元化、跨领域相关多元化和非相关多元化,它们所跨领域、业务关联、经营风险和经营管理方面。
二、多元化经营动因
(一)从微观经济学角度探究
1.委托代理理论。如果当事人双方,其中代理人一方代表委托人一方的利益行使某些决策权,则代理关系就随之产生了。所谓“代理人问题”主要是指企业经营者不持股而股权又过于分散的情况下,利己的经营者由于受到所有者的直接约束而以降低企业价值的策略来增进他们自己的利益,从而在损害所有者利益的基础上对经营者更有利,因此多元化经营存在代理成本的这种委托-代理关系存在于一切组织、一切合作型活动、企业的每一个管理层级上,尤其是在多元化经营的企业中更是存在着层层委托-代理关系,且委托-代理关系的最优结果就是委托人与各级代理人之间的目标利益存在一致性。然而当前的委托代理链条导致了信息不对称加重、信息传递成本加大,同时各个层级代理人利用不对称信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损害了委托人的利益,此时就产生了委托-代理问题。在多元化企业中,委托人和代理人处于第一层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的目标是最大化企业的价值,而代理人的目标是最大化自己的效用。在这种情况下,实现委托人与代理人双方的帕累托最优,合理而充分的信息披露是考核企业绩效、评价风险等的重要手段。在多元化经营企业中,如何划分分部,如何计量、评价与考核各分部业绩,如何设计出合理的业绩评价、考核及激励制度以此来激励各分部的资本盈利能力与企业整体的资本盈利相一致,各分部的短期利益与企业整体的长期利益相一致。因此,在存在层层委托-代理关系的多元化企业中,代理成本是构成企业价值的一部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价值。
2.风险分散理论。风险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Markowitz的投资理论(Portfolio theory)认为,把一系列的各种财产进行最有效的组合,在不影响投资期望收益率的前提下,可以减少投资的风险。当企业对未来市场预期难以把握、对未来投资收益水平难以确定时,大多数企业为减少投资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在经济实力达到一定的水平时,往往不再进行单向投资,而把资金分散投向不同的产品或产业领域。一旦某个产品或产业领域因某种原因不景气、利润水平下降时,其他产品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多个产品或产业的盈亏可以相抵,企业可减少收益水平的波动实现投资风险的分散化,这就是多元化投资的风险分散理论。简单来说,风险分散理论就是利用不同产品或产业间的补偿效应、稳定企业收益,从而分散企业经营风险。这种理论将资产组合理论推广至生产领域中的企业投资,即将多元化企业的不同部分的投资组合等同于证券组合的选择问题。
3.资源为本理论。资源为本理论又称资源转移理论,是从资源的角度而非产品或市场的角度分析企业,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具有粘性、不能完全模仿的资源和能力的集合,从而为研究持续竞争力、利润的本质以及企业的异质性提供了依据。Penrose的企业成长理论指出企业进行多元化是为了充分利用企业生产要素或资源的剩余生产能力,随后又有学者将这种有形资源扩展到无形资源,同时协同效应也纳入范围经济。早期的资源成本理论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市场失灵以及交易成本或其他形式的原因,因此不存在无形资源交易的市场;二是无形资源的转移必然要求组织结构和个体知识的转移。因此,无形资源的利用是通过多元化,而不是出租或出售的形式进行的。由此说明,与市场交易过程相比,多元化能更充分、更有效地利用剩余资源的范围经济效应(Teece,1982)。在早期的资源为本理论中,没有讨论为什么企业选择外部扩张和内部扩张的形式来利用无形资源,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后,讨论的重点集中在创造竞争优势的资源,由此将早期的范围经济过渡到“竞争优势说”。而这理论成立的前提条件之一是企业分工完全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即企业过剩的资源难以在有限的市场中通过出售或出租等方式得以转手。市场范围障碍在资源转移过程中普遍存在,如无形资产的转移过程中,存在合约和产权界定不清等问题;另一个原因是交易费用的存在阻碍了企业将资源转卖或租给其他企业。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多元化利用和开发这些资源获得范围经济,不少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扩大也是以这种资源在市场中的合理配置为基础的。
4.市场势力理论。经济学理论认为,市场势力是企业对市场价格的一种控制能力,往往将市场势力作为盈利水平的代名词。因此,多元化企业市场势力的形成将直接对其经济绩效产生正面影响。我们也将那些认为企业多元化的动机在于获取市场势力的理论称为“市场势力理论”。对市场势力的研究最早是在1955年,西方学者Edwards在对联合企业进行分析时就指出,与传统的生产单一种类产品的企业不同,生产多种产品、在多个市场进行销售的多元化企业在经营决策时不会把各个产品的市场孤立对待。因此,这些企业没有必要在每种产品的销售上都追求利润最大化。当前的研究主要是从多元化影响市场竞争环境的角度来讨论多元化竞争战略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认为多元化企业特别是混合型兼并和收购行为是获取市场势力的策略性行为。当前主要有两种机制来分析多元化和市场势力理论。一种采纳结构主义观点,认为产业或市场结构是经济绩效的决定因素,强调多元化市场对市场结构变量的影响。首先,企业内各部门之间的交叉补贴使之有可能实施掠夺性定价,从而阻止新厂商进入;其次,多元化企业具有成本优势,在激烈的价格竞争中其承受能力大于非多元化竞争对手;最后,综合性财务报告能掩盖某一产品的超额利润,从而使得本来可以吸引进入的产品不再具有吸引力。因此,多元化企业可以保持甚至扩大市场份额,并保持现有的市场结构,从而实现控制市场的目的。另一种采纳行为主义的观点,认为即使某企业是市场上唯一的供应商,也不一定就拥有市场势力,因此不是市场结构,而是公司策略本身直接决定经济绩效。这种观点基本认为多元化能增加竞争对手在若干市场上遭遇的可能性,这种联系意识的强化可能导致竞争对手之间进行合谋,联合起来控制市场。
(二)从金融学角度探究
1.负债能力理论。负债能力理论不考虑上市公司的具体经营活动,仅仅从公司金融方面考察多元化企业的动机。此理论认为多元化的动机是为了提高总体负债能力,从而实现企业绩效的改进。学者Lewellen(1971)从企业负债能力角度考察了联合企业产生的原因,将银行与企业的利益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其中将银行作为企业一定时期内的债权人,将一年能够实现的现金流期望值确定一个企业的负债限度,这个负债限度就是企业的负债能力,即企业在该期间内可能的最高的负债水平。银行规避企业现金流波动风险可以通过两个途径:首先,银行可以利用资产组合原理将资金分开,同时发放给现金流波动负相关的两个企业;其次,如果这两个企业本身通过并购结合成为一个企业,提高企业的多元化程度,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Lewelle指出,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后一种情况下,银行的预期收益更高;同时,企业因现金流波动负相关,通过结合可以提高总体的负债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的价值。
2.内部资本市场理论。内部资本市场理论认为多元化企业所产生的现金流更稳定,可以有效地为该企业的内部资本市场资金提高资金。内部资本市场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通过内部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可以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降低资金筹集成本;其次,通过内部资本市场筹集资金,企业经理人可以自主选择投资项目,避免企业外部的不知情投资者掌握该企业投资决策权,从而提高投资效率。因此,内部资本市场比股票、债券等外部市场更有效,即多元化可以提高企业价值。对内部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并没有一致的结论,Scharfstein和Stein(2000)运用两级委托代理模型的研究得出,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内部资本市场更容易导致多元化企业内部资本市场对资源的无效配置。因多元化企业的高层经理和各部门的负责人-中间经理之间存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层经理的寻租行为将会提高他们的谈判能力并使其从高层经理那里得到更多的补偿;但由于高层经理也只是投资者的代理人,因此这种补偿不可能采取货币工资的形式,高层经理更可能给寻租的中层经理所负责的部门分配更多资源的补偿方式,这样必然导致资源的无效配置。
(三)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动因的其他观点
以上有关上市公司多元化动机的不同理论对于企业多元化如何影响经营绩效这一问题的答案也不尽相同。尽管市场势力理论认为企业多元化会改变传统的竞争模式,损害社会福利。但市场势力理论和资源利用理论都认为多元化并不违背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因此,企业多元化可以改善经营绩效。内部资本市场理论认为通过多元化战略企业可以创造一个比外部市场更有效率的内部资本市场,从而改进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改进企业经营绩效。这些都是经过理论推理的,还有些根据经验得出的观点也可用来解释企业多元化的原因。包括每股盈利观点、防御性观点和税收节约观点。
(1)每股盈利观点。它是指企业通过收购市盈率低于该企业自身市盈率的企业来达到每股盈利的目的。该观点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联合企业并购浪潮。
(2)防御性观点。主要是根据Weston和Mansinghk(1971)提出的“防御性多元化假说”而来的,此假说认为进行多元化的原因是为了抵消其原有产品盈利能力的下降。
(3)税收节约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在现行的税收体制下,企业年终有盈利时要向其征税,但当企业年终亏损时并不能从那里得到补偿。因此,与多元化企业相比,这种税收体制对单一化企业不公平。相反,多元化企业通过将预期收益不相关的资产组合在一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约税收。
第二节 文献研究
自从Gort(1962)最早对企业多元化进行实证研究以来,有关多元化实证研究主要涉及管理学、产业组织学和公司金融领域。